学科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教学法的转变.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教学法的转变.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教学法的转变.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教学法的转变.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教学法的转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德育教学法的转变摘要:思想品德教科书(试用)及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分别是在当前新课改前后浙江省36年级使用的小学德育教科书。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两套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发现两套教材在教学法方面存在差异,与新课改前思想品德(试用本)相比,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的教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道德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教与学方法的转变。关键词:小学德育;教法设计一、意义与目的教材教法设计是一定的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最终基础又直接涉及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和教学过程的变革,教材教法设计也在经历着相应的改变。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并以此作为小学36年级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采用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它反对单纯的或说教式的品德教育,强调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关系,接受公民教育。在此背景下,小学德育教材教法设计的变革势在必行。而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验教材的推出,就是这方面努力的一个积极尝试。本文试以此次课程改革之前浙江省使用的思想品德(试用)(36年级)教科书和课改后浙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为探讨对象,通过两套教材所要求的教学法的比较,旨在研究新课标前后小学德育教材教法设计的主要特点并评估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二、对象与方法如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新课改前后浙江使用的思想品德(试用)(36年级)教科书和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为探讨对象(以下分别简称为“原试用教材”及“新课标实验教材”)。之所以没有把12年级的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新课改前浙江省12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二为一,没有单独的思想品德教科书,而新课改后12年级品德与生活单设,教科书也单独编写,所以为便于比较,在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三、结果与分析(一)两套教科书的分析比较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我国道德教育的课程教材进行了改革,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了。近年来,德育改革主张教师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学习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和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以道德认知改变道德行为的效果。综观两套教科书可以发现,两套教科书的教学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应当说,原试用教材已经在尝试着改革品德教育说教式的弊端,这是在教学法的改革上迈出的有益的一步。但不足之处是,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较少活动体验,教学活动基本上有着相同的过程:实例引发讨论揭示课题学文明理思考辨析要求践行。这样的教法设计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与教师讲解,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要求践行,但主要解决的仍然是“如何教”的问题,最终难以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新课标实验教材编排中也有教师的讲授部分,但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付诸实践。教学活动大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得教与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以下我们将通过统计比较教学活动的形式来进一步说明两套教材在教学法上的差异,并分析这种转变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两套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以及各种活动出现的次数比例(注:表中空白处表示该教材未出现此种活动形式。)总的来说,两套教材都出现过的活动形式包括:讨论辨析、实践活动、调查访问、角色扮演、说故事、歌曲欣赏、设计方案、主题班会、展览和案例分析;只在原试用教材中出现的是举例说明、看图说写和自评互评;只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是画画、辩论、测试评价、评议、竞赛、演讲和影片欣赏。在原三年级试用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9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动形式是旨在道德认知的讨论辨析,出现的次数占到了50%;其次是举例说明,出现的次数占到了16%。在三年级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3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旨在回归生活的调查访问和道德实践活动,分别占20%和21.7%。在四年级原试用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9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动形式是讨论辨析,出现的次数占到了51%;其次是举例说明和互评自评,出现的次数都占到了11.8%。在四年级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5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分别占20.3%。在五年级原试用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6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动形式是讨论辨析,出现的次数占到了50%;其次是举例说明,出现的次数占到了31%。在五年级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3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分别占20%。在六年级原试用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6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活动形式是讨论辨析,出现的次数占到了57.8%;其次是举例说明,出现的次数占到了20%。在六年级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2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分别占20.6%和17.6%。显然,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活动形式更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活动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在原试用教材中占主要比重的活动形式是师问生答式的讨论辨析,目的是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比较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虽然要求学生把认知转化为行为,但为这种转化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设计方案、调查访问、实践活动和展览等都是主要的活动形式,即使是讨论,也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可见这里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地去说去做,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点拨一下。因而,教学更直观,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亲身活动自主学习,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增强道德体验。可见新课标实验教材在关注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注意创设多种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和社会实践行为,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和研究社会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技能。(二)基于比较基础上的几点认识综合比较以上两套教材的教法设计,可以发现现今小学德育教学法正在发生一些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重知识传授到倡导活动教学与原试用教材仍偏重知识传授不同,新课标实验教材力求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中心组织教学,无论是道德知识的获得还是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是在各种活动中展开。学生的道德与社会性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外部的需求内化为学生内在需要的基础。在新课标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