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 .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可为什么到了中学以后,成绩就下降了许多呢?”这一现象在数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实,这里面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小学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过渡,则很容易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已成为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不但注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尤其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以下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教师观念上的衔接每位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连贯性,认识到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差异有许多是人为造成的,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有许多差异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初中教材的每一章章头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引入,又以风趣贴切的语言引导,向学生展示身边现实的,在学生小学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富有挑战性的、启发性的数学问题,由小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中学.二、学科知识上的衔接学校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一起备课,认真研究小学数学中哪些知识在中学学习中有进一步的应用,从而使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知识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三、教学方法的衔接学校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经常性的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让中学的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的教师了解中学的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四、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的解题方法以算术方法为主,也即是强调形象直观思维,而中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主要是代数方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许多学生在刚进入中学时,一时很难从形象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究其原因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至于说小学生不喜欢方程,其实方法没有好恶,只有教师的指导。简易方程是四年级以后开始接触的方法,既然小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为了小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算术法,又要稍微加强一下方程法的教学,如果小学老师对待方程像对待算术法一样重视与训练,我想学生自然是那个方法好,就会选那个方法了,也就不存在好恶之分了.五、知识与习惯的衔接初中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从小学生的原有思维方法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不要期望小学生一下就改变了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应进行知识与习惯的嫁接,这也正是新课标改革所倡导的。初中老师与小学教师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抱怨。因为大部分学校小学与初中相对独立,教师没有交流的机会。因此小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一下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与标准,为小学生升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不能各自为政,谁也不管谁,学生是否合格也不管。尤其是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是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应联手共同夯实好双基,教会孩子将来所需要的与有用的数学。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思维方法与理念的衔接,教师的数学思考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能力,顺利渡过衔接关,是我们每一位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