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摘要:学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关键词:语感;语感训练;语文教学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迅速的领悟和驾驭能力,并能品味出其中的情趣。1加强语感实践训练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说、读、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1诵读吟咏新课标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其语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美读吟诵的指导。指导朗读的关键之处,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急缓顿挫的标示,而应把重点放到朗读的根本怎样在朗读中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通过吟咏诵读引导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触发学生的语感。1.2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果,只有加强写作实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重视阅读和写作。关于读写能力问题,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说明读和写的联系十分紧密。要能写,必须多读。对于中学生来说,重在多读、多涉猎、增见识,力求读懂,最好能背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逐渐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和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2加强语感分析训练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2.1揣摩、品味语言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理解能力。理解作者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具体做法有:2.1.1根据语境,解读语意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从字面来看,介绍墙外有两株枣树,从修辞来看,这利用“反复”修辞格没有必要,不如说成“我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还精炼些。但作者是有意这样写的,他隐含着作者寂寞、凄清、苦闷的心情。再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将“泻”换成“照”字,行不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将“浮”换成“升”字,又是否可以呢?不行。因为一个“泻”字,把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动感来了;而用“浮”字,能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的出来。这就是依据语境分析词语而获得的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分析具体语境下词语或语句的不同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力。2.1.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在形象、情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蕴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体验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贺知章回乡偶书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字面上理解:孩子们看见陌生的老人走来,感到很奇怪,所以笑着寻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但寄于孩童的“笑问”背后,则是诗人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客的悲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问话,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起。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而意丰。语感强的人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层次。2.1.3运用想象,意会语言我们可以利用朗读后产生的直觉思维,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体验,力求让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进而展开想象、创造意境,产生形象语感。这环节,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效果更好。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那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勾勒出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读朱自清的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然后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梅雨潭“绿”的美景图画,以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捕捉到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产生领会能力,激发了形象语感。3整体感知语言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言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分析字词,品味语句,又要综合相关内容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它要求读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作品的语言风格,从而获得语感。首先要总体把握语言。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接着,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的内容,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其次要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益处。如故都的秋的开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头,而且点名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语言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是分不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