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让美洋溢才课堂.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美洋溢才课堂.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美洋溢才课堂.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美洋溢才课堂.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让美洋溢才课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让美洋溢才课堂摘要: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越然是枯燥无味的。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何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呢!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有那些实施美育的途径呢?以下就此问题进一步阐释。关键词:教学;过程;语文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而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美育的最重要的方面是课内美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与美育有着直接、广泛的联系,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服务。另外,从美学角度讲,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成功的课堂教学能产生吸引人、感召人、诱导人的艺术魅力,并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美,应该是教育的磁石。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美。一、体会鉴赏形象,理解“美”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作家美学理想的结晶,是作家在纷繁的社会生活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就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中的词语,使学生从具体的描写中去寻求和感受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例如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展示课前从网上下载的表现鼎湖山景色的图片,用多媒体显示,展开形象思维,缘文寻美,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将鼎湖山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二、激发情感,感悟“美”美育,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情感教育,是用美的对象去“陶养”人的感情的,作为美的对象的文学作品或作品中的形象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生命,此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在向学生进行美育时,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感情,获得美的熏陶。如我们爱你啊祖国,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诗歌,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操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儿童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我播放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的录象,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并入情地听着老师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博大。最后,让学生齐声高歌我的祖国,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联想那猿猴的啼叫声;又抓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联想李白飞流直下的情景。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是很多的,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观其色,闻其声,从听和视的感观上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还有一些文章通篇含有一定的哲理。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或整篇文章,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三、发挥想象,创造“美”在审美认识中,非但情感活动相当浓烈,而且想象活动也必不可少的。艺术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了美的作品,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审美认识时,必须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再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来。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教学中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形象具体的感人画面,把言外之意补充出来,从而通过艺术的再创造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获得美的陶冶。让学生感受是多种感官兴奋的一种综合效应。因为感受输送的兴奋是弥散的。所以我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形式,在学生面前再现课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从童话角色,寓言形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乃至常识课文中,那海底世界里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宇宙天体的运转,月食的形成,太阳的火热、博大,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打动了他们的心。如莫高窟一文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艺术宝库”辐射重点段,理解课文第2段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描写,并利用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彩塑、壁画的各种形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表现它的形态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形态?播放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多媒体课件,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说几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彩塑、壁画,可以画、可以写。这些个性化的想象情境与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审美创造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田地。四、运用比较,鉴赏“美”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从而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也能看到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比较映射,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则必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现实生活是一个矛盾的整体,美丑是共存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必然是美丑共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丑的形象进行揭露、否定,那就必定能够激起学生更热切地向往、追求美。语文教学中,如能经常有意识地寻找对比点,设计对比面,那么学生比较越细,理解越深,对“美”的鉴赏力就越强。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