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按照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端,相互建立起交互作用的共同体,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通过直接交往所建立起来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充分说明了教师必须视学生为能动受教育主体、自己的对方的主体,必须视教育为主体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传统的教育理论总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纯粹客体地位,强调教师是“教育者”,将学生看作“被教育”和任意塑造的对象,看作“被给予”的水桶,将教育活动看作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作用,提倡学生对教师的一味服从,视教学过程为“授受”过程。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依破”关系。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忽视学生作为完整人的主体能动性,阻碍学生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损伤和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与主体指向客体的生产劳动不同,主体不可能通过交往活动直接引起对方主体的改变。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其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主体在交往活动中只能达到使自己的思想观点为对方主体所了解,并内化为对方主体心智结构的组成部分,而对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则是他们用了解到的思想观点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自学改造的结果。因此,教师的教育活动要取得成果,就必须通过交往活动使自己表达的思想、常识尽可能为学生所了解,并通过学生的自觉活动使这些思想、学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知识和行为根据。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育已”来实现的。可见,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老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情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在教师方面,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交往情景,就必须坚持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将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平等地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活动,大胆地鼓励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认真分析其见解,改进教育条件与教育方法,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阴,达到教学相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教育学曾明确指出,教与学的平等互尊是促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学生的民主、平等态度也就构成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指出,提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民主、平等与确认教师的威信是并行不悖的。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至瘭性,将教与学的交往活动片面地理解为由教到学的单向运动,提倡学生的天职就是一味地服从教师,把教师的威信完全建立在一种来自于外在力量的基础上。这种视学生为纯粹客体的观念,不仅严重地扭曲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训练。按照交互主体理论,教师的威信是在教与学的交往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某些特质的承认和敬仰,它本质上是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产物。教师的威信不仅与教师为人题表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学生主体对教师的评价直接相关。由于学生的评价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具有思维的至上性和批判性,因此教师显然不能靠高压强制学生对他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在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的情境中,学生是不会由衷地对教师产生敬仰的。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不断驱散学生的疑惑,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接受教师的道德和知识的影响,甚主中才能生起对教师的尊敬。所以,教师的威信归根到底取决于师生间相互作用的和谐平等,取决于教师的为人师表和民主作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交互主体中发扬民主可以在现实的教学交往中收到显著的效果。每一个有成就的教师必然具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善于从学生身上总结和吸取各种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二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愿望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理角色换位,是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另一基本原则。按照交互主体理论,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本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主体在功能上表现出的本质特征。因此,交互主体理论在教学上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主体的两端都应该在教学活动吕尽量表现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学生主体方面看,其主体意义并不在于它是游离于教育活动之外的外在主体,更不是以知识教育为本的客观存在的主体,而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以发展为本的心理主体,是有着特定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动机、具有特定情感和愿望的积极能动的主体。这一主体特征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取得最佳的效果,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愿望和动机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设出教育活动的特定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由于学生具有学习的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某种特定的环境和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指导者和操纵者。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显然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特征,以便在师生间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感应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现代教学活动中,人们提倡一种“原点角色效应”,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学生的需要、动机、思想、情感、愿望的理解,能够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考虑问题,以心理上的角色扮演代替现实中的角色扮演,从而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保证教育信息最佳接受效果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障碍、心理隔阂和紧张的心理状态,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隔阂,以求得师生思维活动上的“同频”,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交互主体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认真解决好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而其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对学生内在心理特征的了解,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过程。应当指出的是,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不的理论,掌握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其自身也要有一个较为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特征。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据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约有10的教师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少数教师的心理问题分为主观臆断型、冲动性、攻击性、孤僻型、抑郁型五种类型。其中主观臆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