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创造性的特征。正是诗歌的这些特征,它非常适宜作为现代人个性、情感的涵养和智力的培育。相应地,现代诗教必然要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诗教的现代形式审美化教学。一、什么是审美化教学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性之美、智性之美、艺术之美。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它有别于传统道德教化,也有别于“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学”。传统诗教的道德教化形式有值得借鉴传承的一面,比如记诵,“口而诵,心而惟”。韩愈说:“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一面谈,一面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当时学生逃学的情况便是形象的证明。传统诗教局限于“尊孔”、“读经”,思想囿于朱熹等人的注解,教法是完全强制性的接受学习,不允许学生的个性体悟、思维发散,不利于学生心智发育。“应试教学”是新时代的科举,以升学就业为目标,肆无忌禅地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负担,造成学生死气沉沉地被动地学习和发展,只突出智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应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训练,忽视其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学方法倚重于“注入式”(填鸭式)、单调的题海战术及频繁的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形象注解。“唯理智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互缠绞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唯理智教育”中知识而不是情感受到了极度的重视,整个教育活动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中心加以组织,而且把这个过程变成一个赤裸裸的知识的转移过程。再把这个过程细化为不同环节,一环一环,让学生觉得透不过气来,应接不暇,高度紧张。“唯理智教育”会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情感压抑,最终得不到和谐发展。二、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一)重视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通过对生活原型的梳理、分类、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作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身份解读诗歌,学生作为文本接受者的创造性被堙没了,作为教学的主体性地位被取消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无从产生。寻找契合点,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优秀诗歌的丰富内蕴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诗歌的意味、意境、理趣。一般来说,学生在接触任何诗歌时都会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正确,也可能离题万里,但不管哪一种感受都是真实的,是学生的真实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走向诗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师应十分珍视这一原初感受,这是寻求感性契合的基础。感性契合的途径是多样的。较常运用的有朗诵、演唱、游历、想像等。教师通过感性契合的途径,使学生亲近诗歌,初步体验阅读诗歌所获得的情趣、意味、诗思等。为进一步拓宽诗歌意境、玩味诗歌理趣、咀嚼诗歌蕴含作好铺垫。(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感性契合是初步导入,使学生产生进入诗境的兴趣,是诗歌的丰富性与学生个性丰富性的初步吻合。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难免使教学浮光掠影,在肤浅的平面上滑行,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将被阻塞。因此我们还应进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1、深层对话是为了挖掘诗歌意蕴,拓宽诗歌意境,收获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而进行的心灵碰撞和交汇。深层对话应建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不应以术语套话插标签,或者进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小结,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的穿插点化来实现。进行深层对话具体途径有艺术还原、比较联想、主客相生、品味诗眼等。艺术还原主要是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诗歌形象,从情感、历史、风格流派的具体分析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的美丑。比较联想是指通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的相关点作内容和形式的比较,使教学往深层发展。联想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元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再造诗歌形象。主客相生是说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师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己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品味诗眼。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诗眼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中的一系列祝福和描述均可由这一句得出答案,那就是对现实的悲观和对超现实理想的向往。当然深层对话的途径是很多的,上述几项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2、完整把握完整把握诗歌的含义有两层:第一,一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肢解;第二,一首诗极易造成肢解,这是因为诗歌构造特征决定的。首先,诗歌是完整的。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说:“诗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感情,而是经验。”“只有当回忆化为我们身上的鲜血、视线和神态,没有名称,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难以区分,只有这时,即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刻,诗的第一个词才在回忆中站立起来,从回忆中迸发出来。”这两段话意思是说诗人的经验深入到人的感情世界中,一旦被特定情景激发,诗人就有可能创作出诗歌来,当然诗人否认感情与诗的关系是其现代派诗人的角度决定的,应当作特殊情况理解,没有普遍意义。但诗人强调了诗人创作时经验的重要性。这就说明,诗人对所写的情与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们在创作时,其思维一般是高屋建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这就要我们的诗歌教学讲究完整性。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说过这样的话:“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单位,它比自然界中富有生气的生灵生动得多。一头动物截去一个肢体,它仍然可以活。一棵树砍掉一个枝子,它仍然可以活。但是一首诗删去一个诗句,一个单词,一个字母,一个书写符号,它就活不成了。”上面所引的两位诗人的话分别从两个角度说明诗的完整性:前者从诗的生成的角度,后者则从一首诗的存在形态。但是诗歌的本质还是抒情的。这种抒情的特性使诗歌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许多优秀的诗歌行文十分含蓄和曲折,诗人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空”与“曲”,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再者,诗的语言是“陌生化”的,爱尔兰著名诗人希尼说:“诗中的象征越旧,越传统,就越缺少创意。”越新鲜的,富有个性的语言越能拓宽诗的想像空间,对读者的冲击力也就越大。以上三种情况都增加了我们完整把握诗歌的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完整地把握诗歌呢?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两种解决办法:第一是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诗性直觉能力;能准确理解诗歌意蕴,直达诗心。在这一基础上,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师分析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二,以一点统全部。我们要求从整体把握诗歌并不是机械求全、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抓住诗的旨趣,或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把一首诗的其他元素都统一到这旨趣或部分中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调、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当然,有的诗歌旨趣并无多大价值,而是诗的某一元素独具匠心,这时候,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