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摘要: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很难实现。所以,在考问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何以落实这一老话题时,必须正视问题的本质所在,思考解决的策略。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每从各种媒体看到、听到我们国人丧失良知、道德规范的种种事件,都不禁想问:这个社会怎么了?就感到我们教育的责任太重大。2004年2月,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公布的有关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官方纲领性文件。在我们具有了高度重视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应当说,我们的教育现实不容乐观。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让具有约束性的政策和课程改革在现实生活中生效,去促进和推动教育机制的改进,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否则新课程、新教材编得再好,在一种失衡的系统中,是无法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影响力的。自2002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来,已有两年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教师的确在发生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透过来自实践的声音和现场文本(课堂教学),我们审视到的一个问题,依然是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涉及多层面。一、建构道德教育的教育环境(一)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关注和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目前,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几方面,缺失一种相互协作、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关系。家庭、社区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圈,也是渗透道德价值的道德实践场所。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遗憾的地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就不再仅仅是学校范围内的事情,需要家长乃至社区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为此,回应着课程的生活性和开放性,学校需要与家长、社区等社会诸方面人士进行沟通。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为我们师生提供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实践行为的探究性素材、空间和活动。教材让我们的师生走进生活,进行有意义的道德学习,可是生活是怎样回应的呢?比如,学生需要走进社会调查,然而社会上的公民、社区服务人员的相对不配合给他们的调查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如野外调查,家长、学校怕学生不安全,学生不能亲近大自然;社区调查时,家长没有时间相陪,学生自己搭伴,但又怕学生岁数小,家长担心太多,学生调查不能深入。一项调查表明:一个年级一节课安排调查作业,有30%的学生做了作业,其中只有10%的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高。又如,较为明智的教师和校长有时的合作也不理想。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安排“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荣誉感。”有的教师设计安排学生以“小记者行动”走访老师和校长,但进展的效果不理想。课堂上老师只好再讲解,这样的情况就使学生失去了一次自我学习、自我调查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机会但问题是学生失去的不仅是如何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机会,以及完成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探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提供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礼貌地接触人,观察人、事、物,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揣摩不同德行所涉及的多样化情绪经验及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教师要走进生活。一位重庆的小学老师叙述到,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下家人的爱这节课时,当我让学生讲述家人对自己的爱时,有的学生提出:“我的爸爸一点儿也不爱我,那次因为他就打了我一顿。”就这个学生的发言,让全班进行讨论,他爸爸这种做法是不是爱他的表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也有的学生说“肯定是你做错了”,我让那个学生说明为何挨打,他告诉了大家的确不是他的错,那么就是他爸爸的错了?那该怎么办?全体同学帮他出主意,后来我与学生达成一致,与他的爸爸谈一次话,但是那个学生的反应是一种惧怕,他说:“别谈,爸爸会打我的。”说着他就哭了起来。课后我与这个学生谈了很久,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好几天我都很郁闷这位教师也反思到,希望让家长来听听孩子的想法,使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也使教师、学生、家长能做进一步沟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家人的爱”!感悟到爱,才会感激,才会回报爱。当课程回归到生活中,关注儿童的生活,特别是儿童正在过的日常生活时,教师眼中的儿童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不再是一个被动者,每一个儿童成为拥有独特情感、思考和生活体验的生命个体。与此同时,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成了共同思考和探索、共同成长的互动关系。在新课程中,我们的教师惊喜着,也困惑着,接受着挑战。如何在走向和回归生活中,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也考验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人文素养。从上面的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师生多少有些无奈。那我们何以做到帮助每个儿童过好现实的生活呢?我们需要贴近生活,敢于贴近生活,但实现它们的前提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悦纳。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在与各种各样的人、环境相互作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人的想法和生存方式,并会产生好奇心和对生活的关注及期待。并且在由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建立的合作、理解与协作的体制和系统中,所产生的互动的道德观念是开放的、生活的,而这也是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情境。只有这样开放的教育环境,才能使教材文本真正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生活延伸,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学校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这方面,我们也有成功的实例,比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会好好地吃一课,旨在让学生学会合理的饮食,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等。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知道了如何合理饮食这个事实性知识,可在现实生活中做饭的是家长,让教材回归到生活中,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真正让学校中获得的知识、认识迁移到生活中,转化为一种智慧,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的一位老师,就让学生带来家长做的饭,让学生评价,回到家中向家长提出建议。家长很感激我们的老师,真正在帮助学生健康地过好现在的生活。这就是教育的实效性。一种好的习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态度及行为的形成,并不孤悬在社会情境之外,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体验,分享经验,并增加师生、家长的互动,才真正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而谋求改善,做到知行合一。1总之,德行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对此,家庭、学校和社区责无旁贷。(二)学校方面要真正将德育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目前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而是以语文、数学等学科为中心轴,将道德教育课程视为边缘;担任道德教育课程的老师,绝大多数为兼职老师,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研究儿童的生活,而且现实利益的驱动也无法激起他们对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的投入,德育老师的业绩无法用量的东西来衡量,所以在学校无法像语文、数学那样能榜上题名。自然,这种现实因素,会影响很多老师的教育激情。对此,学校应改革人事考核制度。事实上,这种塑造人内心世界为之真、善、美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付诸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投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源自生活,把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的过程,因此教学也必然是生活的、连续的,无法去量化一个不断在成长、变化和发展的儿童。所以,学校首先要注重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师资力量的稳定性。现在大家都知道德育重要,却都未真正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为德育的发展提供平台。从师资养成和培训到学校,都存在很多盲区。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期待我们从事德育的教师具备丰厚的德育学养呢?其次要认识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两门课程,它们有自己的学科教育目标和学科特点,在学校要确立一定的学科地位。因为学科构成了话语产生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本学科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形成了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的话语实践。2没有学科地位,在学校这些教师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怎么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话语实践,研究儿童的现实生活,帮助儿童过好现实的生活,走向未来呢?另一方面,要确立它们在学校的学科地位,就要确保课时量。目前大部分学校根本保证不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课时数,依照老教法的老师,一节课就能上完一个原本有很多富有内涵、等待师生一起挖掘的单元学习;而真正按照新理念展开教学的老师,则深感课时不够。儿童良好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及道德践行,是需要时间和过程来实现内化领悟、行为迁移。很难断定,在基本无保障的前提下,我们的道德教育能有相对稳定的实效性。二、重视教材负载的道德信息和道德教育功能作为承载着道德教育重任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研制者,我们力图培养儿童从小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教材中呈现和展示的是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满足他们在生活中成长的需要。认为生活才是儿童道德基础的事实。因此,在生活中建构起的教材已不再是教材文本与师生的阅读明理的关系,而是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的对话关系、伙伴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智慧和意志能力,我们的教材不再是将道德实践蜕化为一种普遍形式化的知识、道德观念;不再按照成人所希望的应然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的儿童保持划一的一致性和恒定不变。道德智慧体现的是实践崇高和价值超越。如果用固化的、观念化的道德达成标准要求我们的儿童,忽视儿童个体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而一味用成人的视角要求他们,那么我们就弱化了儿童对道德崇高的渴望和道德激情。3可以说,与以往思想品德课相比较,这是我们新课程、新教材的新视点,也是改变我们以往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突破点。目前,教材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负载了太多的教育功能,而且我们也正是借助于新课程、新教材来力图改变以往思想品德教育的说教性,道德践行的知识化、观念化等问题,确保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真正要把我们的儿童培养成有道德、有素养的公民。以下,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为例,做个案分析。在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当好值日生这一课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打扫卫生中出现的困惑等情境,如一位男学生的心理活动:“我喜欢擦桌子,可是组长让我扫地”我们以前思考打扫教室卫生的话题和内容,往往惯于用是否打扫得干净这一结果来评判学生,我们是用一种同一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的学生实现同一的道德任务。我们不太关注在打扫卫生过程中的学生的状态。现在我们的教材关注了学生道德践行中的内心感受和困惑。我们不把学生的困惑视为一种消极的问题,认为为着集体的荣誉,个人应该服从集体,而是尝试着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悦纳它的存在,将它变为一种动力,比如,学生可以向组长提出建议,如何能发挥个人优势,调动积极性,进行有效分工,勇于承担责任由此,打扫卫生这个话题辐射出的就不仅仅是履行责任,而是借助于激活道德思维,主动自觉地实现道德践行。我们教材中的话题是具体的,但空间是开放的,一个话题中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道德信息。教师要重视对这种道德信息的挖掘和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让教材回到儿童的生活中,简单地让学生寻求一种道德答案。否则,教材的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是缺失实效性的。同样,在二年级上册的爱惜书本和文具的内容中,我们提示的是用解决问题的“做中学”的形式,让学生寻找和提出如何保护书本和文具的方法,并尝试去做。如,“书卷角了,用湿布把书角擦平,再压一夜就会平整了。”以前,我们成人总是责怪儿童不爱惜书本文具,止于说教,却很少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保护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一种生活中的智慧。这些都是反映我们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例证。我们希望的就是实现教育的实效性,让教材的内容、让我们希望儿童所养成的德行,与生活发生意义关系。同样,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也有“家人的爱”这一话题,教材中提示了一种比较表格,让学生填写:“家人一天中为我做了些什么?”“我为家人做了些什么?”有些学生竟然回答不知道家人为他做了什么。我们的家长,付出了养育的辛苦,但却没有给孩子关心父母自己的权利。在学校,我们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爱与被爱的反差,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和关爱之心,然后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能有所实践。借助教材,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反思自己,在对自己经验和认识的解构及建构中,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同时,通过其他主题学习(“读懂爸爸妈妈的心”)及相关的教学活动,也让家长意识到,孩子不了解父母,也存在着家长与他们沟通不够的问题。教材不是力图引导教师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对话与实践,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怀。这是新教材帮助教师突破以往偏于道德认知,止于说教的“浅知”的价值所在。但是,由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学科的不定位、学科课时的欠保障以及教师人文素养总体水平待提高等现实问题,肩负培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