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ppt_第1页
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ppt_第2页
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ppt_第3页
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ppt_第4页
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2糖类,氮循环:,要证明酶是蛋白质,可用 试剂,反应结果呈 色; 或用 试剂,反应结果呈 色。 向唾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结果呈紫色,证明唾液中含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是 、 等,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基本组成单位是 或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基本组成单位是,1、温度:(1)温度: 。在此范围内,温度越接近最适温度,酶的催化效率越高;否则就越低;超出该范围,催化作用很低,甚至于丧失。 (2)最适温度:酶促反应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胰淀粉酶是 、淀粉酶是 ) 2、pH:(1)适宜pH:酶能发挥催化作用时的pH范围。在此范围内,pH越接近最适pH,酶的催化效率 ;否则就 。 (2)最适pH:酶促反应达到最大值时的pH(一般酶接近中性,如 ;胃蛋白酶是 ;小肠中的消化酶需要 性;微生物的最适pH分别是:真菌 、细菌 、放线菌 ) 3、 虽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使酶不能表现出催化能力,但是酶的分子结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可以恢复; 高温、 都会使酶的 受到破坏,使酶 (即失去催化能力),这种失活是 的。,说出以下酶的作用或作用部位或概念; 蛋白酶 肽酶 胰蛋白酶 淀粉酶 麦芽糖酶 脂肪酶 解旋酶 限制酶 DNA连接酶 RNA 聚合酶 纤维素酶、果胶酶 转氨酶 呼吸氧化酶 组成酶与诱导酶,ATP的名称和结构式: (1)元素组成 ;名称 ,初步水解产物 最终水解产物 (2)结构简式: ; 含义A T P ; ATP、ADP和AMP的相互转化:,ATP的功能:(1) 能源物质: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被称为“能量 ”,其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机械能(用于肌肉收缩、纺锤丝或星射线收缩以牵引染色体的移动、微细纤维的收缩使细胞缢裂为二)、化学能(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渗透能(主动运输)、电能(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生物电)、光能(生物发光)等。 (2)合成RNA的原料之一 ,原因:,1、植物细胞内ATP的形成途径有:(1) (2) 2、动物细胞内ATP的形成途径有:,关于能源物质: 1 源物质:主要是 ,其次如 反应中, 除供氢外,也能直接提供能量 2、能源物质(可储能和供能):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 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在极度饥饿、严重疾病时可分解供能。 3、储能物质:能储存的能源物质,主要是脂肪,此外,肝糖元、淀粉也是储能物质 供能物质:有 等 4、根本能量来源:,水分代谢的概念:水分的 、 、 、 四个方面 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 、吸水的最活跃部位是,吸胀吸水 无中央大液泡(未成熟细胞) 吸胀作用:利用 性物质吸水亲水性: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 干种子、形成层、分生区(生长点),渗透吸水 有 (成熟细胞) 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 分子通过 的扩散 (二个条件: 、 ) 成熟区表皮细胞、叶肉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萝卜根细胞、马铃薯块茎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内因:具 而能形成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细胞壁的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细胞液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实验可验证: 证明细胞的死活(此实验中,细胞始终是活的,死细胞是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 测定细胞液的浓度:梯度浓度法(撕取数片紫色洋葱磷片叶表皮,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细胞液浓度介于细胞尚未发生质壁分离和最初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相邻的溶液之间) 验证: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协助观察细胞膜,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的运输途径是 ( ) 水分的利用:1%5%参与 作用和( )作用等代谢 水分的散失:95%99% 散失方式 : 经水孔进行,是水稻秧苗长出新根的标志 经气孔进行 (即 )意义: 促进水分 、 的主要动力 促进矿质离子 的主要动力 防止灼伤叶片 合理灌溉,概念区分 1、扩散:溶质或溶剂,通过或不通过半透膜 渗透:溶剂,通过半透膜(渗透是扩散的特殊形式) 2、全透膜=透性膜,如细胞壁、死亡细胞的细胞膜 选透膜=选择透过性膜,如活细胞中所有生物膜(包括核膜),是生物活性材料,上有载体蛋白, 不易于人工操作 半透膜:一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可以通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如玻璃纸、肠衣、鱼鳔等,不一定是生物活性材料,可指人工材料,上无载体蛋白,易于人工操作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选透和半透的相同点:都是有的物质能过,有的物质不能过,一、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对矿质元素的 。 思考:植物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 作用或 回到无机环境中的。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矿质元素:除 以外,主要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判断:矿质元素都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 ) 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都是矿质元素( ) 2、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共14种, 大量元素(共6种): , 微量元素(共8种): Ni(镍) 3、溶液培养法: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三、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吸收形式: ;吸收器官:主要是 , 2吸收部位:主要部位次要部位: (根外施肥。优点是: ) 3、吸收过程:主动运输(如何用实验证实其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 4、吸收特点: 性(不同植物吸收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这是由细胞膜上的 决定的) 5、根吸收矿质元素和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呼吸作用为主动运输提供 (呼吸抑制剂能抑制矿质元素的吸收,不能抑制水分的吸收。说明 ),6、根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二个 的过程。比较: 水分吸收: 原理:中央液泡形成之前,通过 作用吸水,中央液泡形成之后,主要通过 作用吸水(理解主要的含义); 方向:水分从溶液浓度 的一侧向 的一侧渗透 动力: 作用, 特点:受 二侧溶液浓度的影响 矿质元素的吸收: 原理 , 方向:矿质离子从 溶液吸收进入 内 动力: 作用; 特点:具有 性,联系 吸收的主要器官和部位一致,都是 和 的 细胞 矿质离子 运输 根吸收矿质离子,提高了 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吸水能力,7、影响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内因:载体的 、 不同 外因:土壤 和氧气量;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和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运输途径是 ,运输动力是 , (比较:水分运输动力是 ) 判断:矿质元素的运输是随水分的运输而运输的( ) 矿质元素的吸收是随水分的吸收而吸收的( ) 吸水动力 运水动力 ,吸矿质动力 运矿质动力 ,能转移 老叶,合理施肥 1、植物的需肥规律:不同植物的需肥量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期,需肥量也不同。 2、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 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茁壮地生长,并且获得 的效果。 3、施肥方式:深土施肥好于表土施肥,不仅肥料损失少,而且有利于利用根的向肥性(应激性一),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根外施肥:特点是 ;农家肥好于化肥:有利于疏松土壤(为什么?) 光照充足时,大棚中可施化肥 (为什么?),无土栽培 1、概念:利用溶液培养法的原理,把植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 ,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 ,来栽培植物的技术。 2、特点:人工环境取代土壤环境,能直接调节和控制这种人工环境,使植物更好地生长发育。 3、优点:全年栽培,产量很高 节水节肥,产品清洁卫生,有利于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 扩大了农作物栽培的范围和面积 注意:培养时,应注意向培养液中通空气,为什么?,光合作用的发现,叶绿体中的色素,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的原理: 。 (2)分离色素的原理: 。 (3)方法步骤: 。 (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取材要求 ; 加SiO2和CaCO3的目的依次是 ; 研磨要迅速、充分,滤液收集后需将试管口塞紧的原因是 ; 滤纸条要剪去两角的原因是 ; 画滤液细线要求 ; 分离色素时,应注意 。,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及意义:(1)总反应式 1 2 (生成葡萄糖) (2)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 ,把 和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3)意义: 。,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掌握),部位: 条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1、光反应,:,2、暗反应 部位: 条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完成表格和相关曲线图) (1)植物的遗传特性:如在高温、光照强烈、干旱、低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C4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比C3高。(C3植物和C4植物比较表),(2)光照强弱的控制,(3)二氧化碳的供应,(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5)水分,(6)其它因素(如温度、土壤的PH),生物固氮 (1)生物固氮的概念: 。 (2)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