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ppt_第1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ppt_第2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ppt_第3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ppt_第4页
脾脏及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5:09,1,脾脏病变的CT诊断,黄新文 泸州医学院 影像诊断与技术学教研室,11:35:09,2,内容提要,检查方法 脾脏正常解剖的CT表现 脾脏先天性变异的CT表现 脾脏外伤 脾脏炎性病变的CT诊断 脾脏囊肿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脾梗塞,3,检查方法,检查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上检查床前再口服300500ml。 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脾脏下极。 扫描方法:常规层厚、层距10mm ,小病变处加薄层扫描。 CT平扫:为常规检查方法。 CT增强:平扫诊断不明时需增强扫描,最好能做双期螺旋扫描加延迟扫描。,11:35:09,4,脾脏正常解剖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外表面隆凸光滑,与膈肌和腹壁相贴;内缘与胃、胰尾和肾脏相邻或受压形成分叶状切迹; 脾动、静脉进出脾脏处为脾门。 脾切迹在不同的断面有不同的形状。 脾的形态、大小个体差异很大。一般长径为12cm,宽7cm,厚度34cm。 脾脏密度均匀一致,低于正常肝脏密度。 增强扫描早期因皮质强化程度高于髓质,可表现为密度不均,随后为均匀性强化。,11:35:09,5,正常脾脏的增强表现,11:35:09,6,正常分叶脾,11:35:09,7,副脾,副脾是先天性异位脾组织,呈轮廓光滑的球形肿块; 部位:多见于脾门附近,胰尾; 数目:可单个或多个; 大小: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多为2cm左右; 血供:由脾动脉供血。,11:35:09,8,副脾的CT表现,副脾在主脾的附近,呈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卵圆形块,边缘光滑,密度与脾相似。 动态CT增强扫描二者同时增强和消退,CT值也相同,有时可见脾门血管进入副脾。,11:35:09,9,脾先天性变异副脾,11:35:09,10,副脾,11:35:09,11,游走脾,游走脾也是一种先天性异位脾或脾蒂过长使脾活动增加,可位于腹内任何位置,常因脾蒂扭转或腹部包块而就诊。,11:35:09,12,游走脾CT表现,正常脾位置脾缺如,腹内见密度均匀性肿块。 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符合正常脾规律。 脾蒂扭转性游走脾表现部分或整个脾呈低密度,提示脾梗塞。,11:35:09,13,脾脏感染性炎病变,11:35:09,14,脾脓肿,病因与病理: 35%来自血行感染,15%伴有外伤、10%有脾梗死,邻近组织炎症直接蔓延导致脾脏炎性浸润、组织变性、坏死、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腹痛、发烧、寒战和脾大。,11:35:09,15,脾脓肿CT表现,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 脾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或模糊,CT值2040Hu; 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液液平面; 脓肿可被分隔成单腔或多腔,增强扫描脓肿壁及分隔强化明显; 脓腔中央有致密中心,称“靶征”,脓肿壁可不完整; 脾周或包膜下继发积液或积脓。,11:35:09,16,脾脏脓肿,11:35:09,17,脾脏脓肿,11:35:09,18,脾外伤,病理与临床 脾是腹部钝挫伤最常受累的脏器,直接引起脾撕裂血肿和包膜下血肿。 CT检查是发现脾损伤最好的方法、准确、可靠,并可同时发现肝、肾损伤和腹腔出血。,11:35:09,19,脾外伤CT表现,脾包膜下血肿: 脾影增大,沿脾一侧边缘见半圆形突出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有时平扫难以发现,但增强扫描血肿无增强而正常脾增强才被发现。 随时间延长,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减少,血肿密度降低,呈新月形低密度带,脾受压边缘变平直。 血肿可持续数月,形态和大小不变。,11:35:09,20,脾外伤CT表现,脾内血肿: 新鲜血肿呈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血肿周围被脾实质包绕。 增强扫描正常脾增强,而血肿无强化被识别。 陈旧性脾内血肿CT平扫为低密度灶应与脾囊肿区别。,11:35:09,21,脾外伤CT表现,脾撕裂: 脾光滑锐利的边缘变为模糊不清或连续性中断。 破裂处充满血凝块,脾周有密度不均影,造成实质分离。 增强扫描脾实质内有低密度线。 愈合时形成边缘清楚的裂隙,类似脾切迹。 本症均有外伤史,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脾外伤诊断正确率达96%以上。,11:35:09,22,脾脏包膜下血肿,慢性期,11:35:09,23,脾脏撕裂并包膜下血肿,11:35:09,24,脾脏撕裂并包膜下血肿,11:35:09,25,脾囊肿,病理与临床 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又分含有上皮的真性囊肿和无上皮的假性囊肿。假性囊肿占80%,大多与外伤、梗塞、感染有关。,11:35:09,26,脾囊肿的CT表现,脾囊肿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呈圆形囊性低密度区,CT值015Hu,轮廓光滑,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少数囊肿壁见弧形钙化,后天性钙化厚而规则。 先天性囊肿可伴有肝、肾囊肿。,11:35:09,27,脾脏巨大囊肿,11:35:09,28,脾脏囊肿,11:35:09,29,脾肿瘤,11:35:09,30,脾血管瘤,病理与临床 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分海绵状瘤和毛细血管瘤; 大小多2cm,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中央可有纤维疤痕呈星状或不规则形,可有钙化。 多为查体发现。,11:35:09,31,脾血管瘤CT表现,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界清楚。 瘤内囊变时表现为混合不均密度。 灶内钙化呈斑点、放射状排列或边缘弧形钙化。 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性边缘强化,向瘤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瘤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 血管瘤因囊变或血栓形成而致血管组织机化者,瘤中心可见星状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11:35:09,32,脾脏海绵状血管瘤,11:35:09,33,脾脏血管瘤,11:35:09,34,脾脏血管瘤,11:35:09,35,脾错构瘤,病理与临床 由异位的正常组织构成的肿瘤样病变。 多为单发灶,呈球形,边界清楚,无包膜,灶内可见钙化。 无症状,偶伴脾亢进。,11:35:09,36,脾错构瘤的CT表现,脾内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或模糊,以脂肪为主,CT值可为负值。 瘤灶中央或边缘可有钙化灶。 脾脏可大或不大。 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性强化,实质部分强化明显。,11:35:09,37,脾脏错构瘤,11:35:09,38,脾恶性淋巴瘤,病理与临床 脾脏是恶性淋巴瘤常见受累部位,且是何杰金氏病最早受累的器官。 脾原发性淋巴瘤罕见。 病理上分四型:弥漫型、粟粒结节型、巨块型和多肿块型。 临床表现:脾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11:35:09,39,脾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脾肿大及轮廓不规则性隆起,可有或可无脾实质内低密度灶; 脾内低密度灶呈粟粒、结节、肿块状; 脾淋巴瘤侵及周围脏器时,脾周脂肪线消失或伴脾门、腹腹后淋巴结肿大; 增强扫描淋巴瘤增强程度和速度低于正常脾组织,有助于发现病灶提示诊断。,11:35:09,40,脾脏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病理证实,11:35:09,41,脾脏淋巴瘤,11:35:09,42,脾脏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1:35:09,43,脾转移瘤,病理与临床 脾血管丰富但少发生转移。 多来自恶性黑色素瘤以及肺、乳腺、胰腺、胃肠道、卵巢和骨癌等。 多数为血行转移,少数为直接侵润和种植。 脾转移多见于晚期癌,应注意肝、胰和淋巴结受累情况。,11:35:10,44,脾转移瘤的CT表现,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脾大小正常或增大,内有大小不等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或模糊。 瘤内坏死液化时表现边缘不规则水样密度区。 少数转移瘤呈等密度,平扫正常,增强扫描可见略低密度灶。 脾转移瘤又可向邻近组织侵犯致脾边缘脂肪线消失。,11:35:10,45,脾脏转移瘤,11:35:10,46,脾脏转移瘤,11:35:10,47,脾脏转移瘤,请找出原发肿瘤。,11:35:10,48,11:35:10,49,脾梗塞,病理与临床 脾内动脉或分支阻塞,造成脾组织局部缺血而引起。 原因多见于心脏病附壁血栓脱落、肝动脉栓塞术后、动脉粥样硬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镰状细胞性贫血所致微循环内凝血和血液停滞。 栓塞灶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脾前缘。 大多数无症状,也可有左上腹痛。,11:35:10,50,脾梗塞的CT表现,脾梗塞典型征象为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灶,基底部位于脾包膜下,尖端指向脾门。 少数梗塞灶呈不规则形或多发的大小不等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陈旧性梗塞灶的纤维疤痕收缩导致轮廓变形、缩小,也可囊变或合并钙化。,11:35:10,51,脾梗塞,11:35:10,52,脾脏梗塞,11:35:10,53,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11:35:10,54,食管检查方法,病人禁食6h以上。 检查前口服1. 5%泛影葡胺300500ml。 必要时在检查前30min口服654一2两片,使食管处于低张状态。 扫描时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胸骨切迹至肝脏下缘,食管下段贲门癌可自主动脉弓下缘扫描至肝脏下缘。 根据需要可静脉注入60%泛影葡胺l00ml作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11:35:10,55,正常解剖,食管的全长大部被脂肪所包绕,易与邻近结构区别。中等度扩张的食管壁厚5mm异常。 上段食管位于中线,与气管后壁紧密相贴,可在气管后壁产生压迹;颈段食管周围脂肪很少,边界常不清楚。 中段食管起自胸骨切迹,食管移向气管左侧,后方紧贴胸椎,食管后方无任何结构,在主动脉弓平面食管位于气管的左后方。 下段食管起自左主支气管下方,食管位于左心房后方,相当于左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的水平,在左心房的下方食管移向左侧,位于降主动脉前方。 食管穿过横膈转向左行,以水平位与胃贲门交接。,11:35:10,56,食管癌 (esophageal carcinoma),病理与临床 食管癌好发于4070岁男性,多为鳞状上皮癌,少数为腺癌。好发于食管中段,中下段次之,颈段上胸段少见。肿瘤生长缓慢。 病理分型 浸润型:管壁呈环形增厚、管腔狭窄; 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溃疡型: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 混合型。 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如肿瘤穿透食管,可进入纵隔,甚至穿透气管形成瘘。,11:35:10,57,食管癌,CT表现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梗阻以上食管扩张是食管癌的主要征象,一般食管壁厚度超过5mm为异常,可显示病变食管长度。 邻近纵隔脂肪受侵: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突入邻近纵隔脂肪内,或食管周围脂肪层消失。 气管支气管受侵:CT表现为气管、左主支气管受肿瘤推压移位,管腔变扁或管壁向内突入。,11:35:10,58,食管癌,CT表现 主动脉受侵:以主动脉横断面为一圆周,肿瘤和主动脉接触面超过90应高度怀疑受侵,45以下者主动脉未受侵,4590之间不能确定有无受侵。 其他邻近结构受侵:如心包、肺静脉,纵隔胸膜等,表现为肿瘤以较宽的接触面同这些结构直接相连。 淋巴结转移:食管旁淋巴结大于10mm提示肿瘤转移,同时也应注意观察膈下淋巴结(胃周、腹腔干、肝十二指肠韧带)。 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界显示更清楚,有助于肿瘤同邻近淋巴结和血管性结构的区别。,11:35:10,59,食道癌并肝血管瘤(典型病例),11:35:10,60,食管癌,11:35:10,61,食管平滑肌(肉)瘤,病理与临床 占食管良性肿瘤的45%73%,无蒂,膨胀性生长,大小形态不一,圆形或椭圆形,单发或多发,可向腔内或腔外生长,致管腔偏心性狭窄。 CI表现 突入腔内外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小者表面光滑,大者可呈分叶状,可有钙化。 边界光整,对侧管壁柔软,可有钙化。 肿瘤大而且中心坏死液化明显者,多为恶性。 增强扫描有轻度均一强化。,11:35:10,62,食道平滑肌肉瘤伴肺转移,11:35:10,63,胃,检查方法 常规空腹,可少量饮水。 扫描前30min口服1%泛影葡胺或清水500ml,上检查床前再服200ml,使胃适度扩张。 扫描时取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层厚、层距10mm,扫描范围自剑突至脐。,11:35:10,64,胃的正常解剖,胃的形状变化较大,充盈良好时胃底后壁紧贴横膈,脾位于其外侧,胃体伸向前腹壁,幽门和十二指肠环绕胰头。 适度扩张的正常胃壁厚度胃底部小于6mm,胃体部小于5mm,胃窦部小于4mm,收缩状态的胃壁厚度可达10mm。胃壁厚度基本是均匀一致的,局限性增厚意义较大。 增强扫描胃壁细节显示更清楚,胃壁呈均一强化,胃粘膜皱襞易与低密度胃腔区分。,11:35:10,65,正常胃壁,11:35:10,66,胃癌(gastric carcinoma),病理与临床 胃癌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第三位,主要为腺癌,早期仅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随着癌肿的发展,病变可侵及肌层、浆膜层,甚至侵及邻近器官,或发生远处转移。 好发于4060岁。 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窦、小弯和贲门区常见。 病理分型 蕈伞型(息肉型、肿块型、增生型):癌瘤向胃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浸润型(硬癌):癌瘤沿胃壁浸润性生长,使胃壁增厚、僵硬; 溃疡型:癌瘤常深达肌层,形成大而浅的盘状溃疡。 临床表现 主要是上腹部疼痛、不易缓解,呕吐咖啡色血液、解柏油便。,11:35:10,67,胃癌,CT表现 最常见的是胃壁增厚,增厚的胃壁内缘多凹凸不平,范围可以是较局限或广泛的。 大的肿瘤表现为胃内软组织肿块,变换体位扫描软组织肿块位置固定。 CT检查的目的是确定癌是否已超出胃壁,如果与邻近器官境界清楚,胃周脂肪线完整,则病变限于胃内;如果境界模糊,或呈结节状放射状突起,说明已突破胃壁,胃壁厚度在2cm以上也提示肿瘤外侵。,11:35:10,68,胃癌,胃癌CT分期 期:限于腔内的肿块,无胃壁增厚,无邻近或远处扩散。 期:胃壁增厚超过1cm,但癌未超出胃壁。 期:胃壁增厚并直接侵及邻近器官,但无远处转移。 期:肯定有远处转移。 胃癌术后改变 局部复发多在吻合口或残端,CT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然而更为常见的是淋巳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出现腹水。,11:35:10,69,胃窦癌,11:35:10,70,胃体贲门中分化腺癌,11:35:10,71,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with liver metastases,11:35:10,72,胃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of stomach),病理与临床 占胃恶性肿瘤的1%5%,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一部份,也可能是唯一原发的部位。病变起源于胃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因增殖进展可使胃壁和皱褶增厚,而粘膜表现正常。 可单发、多发。 多见于胃窦部和幽门部,其次为胃体,贲门部少见 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11:35:10,73,胃淋巴瘤,CT表现 CT可以显示胃壁增厚和范围,胃淋巴瘤胃壁厚度常超过1cm,约半数病例全胃的胃壁增厚,即使不累及全胃,其范围也较广泛,常超过全胃的1/2,偶尔也可较局限。 增厚的胃壁有时出现密度稍低和不均匀区,可能由于淋巴组织学差别、坏死、水肿或出血所致。 2/3胃淋巴瘤外形光滑或呈分叶状,境界清楚,胃周脂肪线完整。,11:35:10,74,胃淋巴瘤,CT表现 胃周脂肪线中断或消失是肿瘤外侵的表现,最常侵犯的脏器是胰腺,也可能侵及脾,横结肠和胸膜。 淋巴结肿大常发生在胃的周围,但肾门上下的淋巴结肿大亦不少见。 具备以下CT特征者高度提示胃淋巴瘤的诊断:胃壁增厚超过10mm,范围较广泛,而外缘光滑或轻度分叶状;胃和邻近器官间的脂肪层完整;肾门上下淋巴结肿大及/或广泛的主动脉周围淋巴肿。,11:35:10,75,胃霍奇金氏淋巴瘤,治疗前后,11:35:10,76,胃平滑肌肉瘤 (leiomyosarcoma of stomach),病理与临床 是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恶性肿瘤,少数为原发恶性,大部分是由良性平滑肌瘤转化而来。 本病多位于胃体上部,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呈圆形或不规则结节、肿块,界限不清,浸润性生长。 肿块内可有出血、坏死、液化或囊变。 分型:胃内型、胃外型、混合型。,11:35:10,77,胃平滑肌肉瘤,CT表现 常表现为胃体部腔内或/和腔外巨大肿块,中心坏死液化明显。 肝、肺转移: 单纯影像表现与良性平滑肌瘤鉴别困难。,11:35:10,78,gastric leiomyosarcoma,11:35:10,79,胃良性肿瘤,概述 最常见的是腺瘤样息肉,其次按发病率的顺序是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及粒细胞性肌母细胞瘤。,11:35:10,80,胃平滑肌瘤,病理与临床 约占胃良性肿瘤的1/4,来源于中胚层组织的良性肿瘤,可位于胃壁内,粘膜下或浆膜下,表现为边缘光滑以分叶状的肿块。 CT表现 发现时通常较大,在5cm以上,首先表现为腔内肿块,与平滑肌肉瘤不同,很少出现坏死,粘膜下的肿瘤常出现溃疡。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一强化。 浆膜下的平滑肌瘤有时难以明确和胃的关系,因位于左上腹部,故而需考虑是否来源于脾、胰尾和肾上腺,与其他实性良性肿瘤也难以鉴别。,11:35:10,81,小肠,检查方法 检查前禁食8h。 扫描前45min第一次口服1%2%泛影葡胺400600ml,30min前第二次服用同样剂量对比剂,10min前第三次服用250ml对比剂,以保证近段和远段小肠的充盈。 如果病变位于回肠末段或右半结肠时,可适当提前服用对比剂,以确保这些部位有足够量造影剂充盈。 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胰腺部位取35mm。,11:35:10,82,正常解剖,十二指肠与胰腺关系密切,自降段始即环绕胰头和钩突,降段的外侧是胆囊和肝脏,后方是肾和肾上腺,总胆管沿十二指肠降段内缘与胰管共同形成壶腹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 未充盈造影剂的小肠形似腹腔肿块,足够的造影剂充盈或改变体位扫描可以避免这种假象。 CT显示小肠壁的厚度一般不超过3mm,其厚度可因肠壁扩张的程度不同而异。,11:35:10,83,小肠恶性肿瘤,概述 小肠肿瘤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5%,而1/3位于十二指肠。最常见的肿瘤是类癌,其次按发生率高低依次是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腺癌。,11:35:10,84,小肠腺癌 (small intestinal adenocarcinoma),病理与临床 起源于粘膜上皮细胞,好发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癌肿可呈息肉样增生或管壁内浸润形成环形狭窄。 临床表现为出血、黄疸、腹部肿块和梗阻四大症状。 CT表现 病变区小肠壁增厚和肠腔局限性狭窄,尤其发生在十二指肠时,在对比剂衬托下,十二指肠球部及狭窄后的降段明显扩张。 肿瘤较大时,可见软组织瘤体,并推移周围肠曲,或出现肠梗阻征象。 CT能较好地确定肿瘤与其周围器官的关系,并能显示肠系膜或腹腔内的扩散情况,以及估计术后复发及治疗效果。,11:35:10,85,十二指肠低分化腺癌伴肝内转移,11:35:10,86,小肠恶性淋巴瘤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病理与临床 由于远端小肠有较丰富的淋巴组织,因此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回肠。病变沿着肠壁纵深发展,向外可侵及浆膜、肠系膜及其淋巴组织,向内浸润粘膜,使粘膜皱襞变平、增厚、僵硬。大体病理类型可分为浸润型、溃疡型、息肉型。 CT表现 病变可表现为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或腔外生长的软组织肿块或并发溃荡。 可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套叠等。 浸润范围较广的小肠恶性淋巴瘤易形成瘘道,表现为包绕肠袢的肿瘤团块,其内可有造影剂。,11:35:10,87,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1:35:10,88,小肠平滑肌肉瘤 (small intestinal leiomyosarcoma),病理与临床 肿瘤来源于肠壁,可向腔内或腔外生长,以壁外为多。肿瘤较大时,肿块光滑呈分叶状,中央常有小而深的溃荡,壁外生长时多无周围组织粘连。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大便潜血或黑便。 CT表现 腔外肿块多巨大,伴以周围肠曲分散移位,肿块内低密度区为坏死液化成分。 CT区别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较困难,如肿块较大、外形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则多支持恶性。,11:35:10,89,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11:35:10,90,结肠,检查方法 检查前1h口服1%1. 5%泛影葡胺600800ml,扫描前再服250ml,并以500ml对比剂灌肠。 疑结肠肿瘤者,扫描范围最好包括肝脏以观察转移灶。 正常解剖 升结肠和降结肠位于两侧肾前间隙内;横结肠位于中腹部贴近前腹壁,上缘由自结肠韧带与同大弯相连。 结肠肝曲与肝下缘、胆囊、十二指肠及右肾上极相邻。 当结肠内有足够的气体或造影剂时,肠壁厚度一般不超过5mm,大于6mm可以肯定是病变。,11:35:10,91,结肠癌(colon cancer),病理与临床 结肠癌为消化道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70%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几乎所有的结肠癌是腺癌,主要向局部淋巴结转移,晚期可转移至肝和肺。 病理分型: 增生型: 浸润型: 溃疡型: 同胃癌一样,CT的主要作用不是用来明确诊断,而是显示病变范围和癌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观察术后改变。 临床表现:腹部肿块、便血和腹泻,或顽固性便秘,也可有脓血便和粘液样便。,11:35:10,92,结肠癌,CT表现 不对称的肠壁增厚、肠腔变形或狭窄。 结肠均匀充盈造影剂后,2cm以上的肿瘤可显示为充盈缺损。 较大的肿瘤表现为球形或环形软组织肿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