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意见.doc_第1页
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意见.doc_第2页
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意见.doc_第3页
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意见.doc_第4页
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人民政府关于下发“贵州省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见”的通知 (省教育厅代拟稿)各市(州、地)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厅局、省属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做好加快贵州省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十二五”贵州省教育信息化规划任务,根据实际需要,经认真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研究,形成“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见。现将贵州省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见下发,请你们认真组织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的有关精神,并及时制定本地区、本校“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附件:贵州省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 教育信息化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广泛运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的,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实际,就加快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省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合作化、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点,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快捷了解和掌握各地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迅速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状况,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实现学校教务和行政、学生学籍和成绩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系统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我省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程和国家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中小学“生机比”55:1、“师机比”11:1、计算机网络教室覆盖率35%、互联网覆盖率35%、校园网覆盖率11%、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以及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全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要加快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迅速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把教育信息化摆在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进教室(班班通),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构建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到2015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具备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信息化设备和设施,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应用,教学效果明显,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1、加快推进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内,以县为单位,实现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互联网覆盖率均达到60%,校园网覆盖率均达到30%,生机比均达到小学35:1、初中20:1、高中10:1(含中职),师机比均达到小学和初中5:1、高中2:1。在30%的中小学均建立门户网站、自动化办公系统和资源应用系统;整合省教育厅网络资源,建立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在省、地、县教育行政部门开通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2015年内,以县为单位,实现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均达到90%以上,生机比均达到小学16:1、初中10:1、高中6:1(含中职),师机比均达到小学和初中3:1、高中1:1(含中职),逐步为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中小学互联网覆盖率均为80%以上,校园网覆盖率均为60%以上,其中乡镇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90%以上均接入不低于10M宽带并建成校园网,1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均建成千兆校园网,60%的中小学均建立门户网站、自动化办公系统和资源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以县为单位的县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校际互动平台;初步建成贵州省教育城域;建立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信息化标准,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育。2、加强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2013年,形成初步完备的全省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以县为单位,90%的中小学教师基本完成初级培训,能熟练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70%的教师完成中级培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并进行多媒体教学;80%以上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能熟练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并熟练掌握运用信息化设施进行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办公管理的技能。2015年,以县为单位,中小学教师完成全员初级培训,所有的中小学教师能熟练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0%的教师完成中级培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并进行多媒体教学;所有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均能熟练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并熟练掌握运用信息化设施进行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办公管理的技能。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普及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小学班级多媒体教学。以县为单位,2013年,各校电子备课率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 ;2015年,电子备课率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师比例不低于80% 。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到2013年,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应用与融合,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提供支撑。全省高校基本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学生寝室宽带全覆盖,30%的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6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70%的高校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教育管理信息数据库、电子校务平台。到2015年,全省高校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全省高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接入宽带不低于1G),50%的教室装配智能终端教学设备,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基本建成开放、互动、知识共享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基本建成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基本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数据库和电子校务平台,构建方便易用的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构建网上虚拟社区。建立和完善面向学校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形成良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环境,以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充分融合,加快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开发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型、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三)教育管理信息化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到2015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简明高效、安全畅通的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与系统,形成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促进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制定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教师等信息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支持。加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电子校务平台,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查询与管理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办公管理、图书馆管理自动化,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三、计划及措施(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工程1、教育信息示范校、实验区建设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综合实验区建设工程。政府推动,分批示范,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为推动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挥示范作用。到2013年,首批建设50所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和5个以教育网络建设应用和支持服务保障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县);到2015年,建设100所信息化示范校和10个信息化实验区(县)。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大辐增加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实现区域内校园宽带网络全覆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利用校际互动平台推动优质课共享,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状况。2、“班班通”工程建设“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网络和设施设备、软件管理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内容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每个班级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推动老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以实施省“班班通”试点工程和国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信息化工程等项目为起点,开拓创新、科学谋化,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建设。采用“校企合作”建设模式,即政府倡导,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学校与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由企业先行垫资建设,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学校支付企业50%的首期款后,余款在每学期“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15%以上,在三年内逐年归还企业。以县为单位,2013年内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40%完成“班班通”建设;2015年内在乡镇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建设,实现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教育教学资源优质化,并通过“班班通”工程建设等项目大幅增加教师用计算机的数量,促使中小学教育管理、教学研究信息化。全省中小学乡镇中心完小以上的班级约71000个,每个教室“班班通”建设经费约3万元(含网络建设费),共计约需经费21亿元。3、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紧密结合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段达标,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多方位、全过程数字化。2013年内在70%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建成数字化校园,2015年内在60%条件较好的乡镇以上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校园,构建辐射全省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基本达到国家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标准要求(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此计划的实施一般只需增加软件投入,按2.5万元/校计算,约需经费2.7亿元。4、以县为单位,到2013年,在50%以上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建成信息化“一级学校”(见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到2015年,在30%以上条件较好的乡镇以上中小学建成信息化“一级学校”,实现数字化校园,建立音像电子资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OA系统、校园电视网、校园广播网和校园绿色网吧。5、乡镇以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乡镇以下中小学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及网络建设。以县为单位,到2013年,实现60%的乡镇以下中小学(全省乡镇中小学大约13450所),到2015年,实现在乡镇以下中小学均配备30台以上的计算机教室和一个多功能投影教室。每个计算机教室按10万元计算,计算机教室建设约需经费13.5亿元;每个多功能投影教室按2.5万元计算,多功能投影教室建设约需经费3.4亿元。两项合计约17亿元。我省2003年-2005年在农村中小学建设的卫星接收系统设备均已老化及淘汰,为了继续开展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需恢复和完善卫星接收系统,为13456所乡镇以下中小学恢复和完善卫星接收系统,约需经费1.4亿元。积极与通讯网络运营商合作,2013年内50%的乡镇以下中小学,2015年内75%的乡镇以下中小学在基本不发生网络建设费用的情况下,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为农村中小学下一步基本实现“班班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建设与示范工程大力推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到2013年,普及高校校园网、有线(闭路)电视网、短信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学习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校园服务一卡通管理系统、目录服务网络导引系统等信息化设施建设,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性能优越、技术领先的高校综合网状结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基本建立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上教学平台,建设开放课程,优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到2015年,建立高校科研协作与创新信息化支撑平台,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基本建立高校电子校务与决策支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治理,支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高校管理决策水平和服务师生能力。基本建立有吸引力的网络文化与生活信息服务平台,繁荣健康向上的大学网络文化,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师生思想有效疏导和教育。建设服务于文化传承的多语种高校网站,提升高校面向社会的文化宣传与辐射能力。(三)资源建设与开发。2013年内,建成促进我省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贵州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数据库,开通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向全省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服务。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大力进行本地化、民族化教育、针对不同残障学习者特点的教学优质资源开发,重点开发高中必修课和选修网络课程。形成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覆盖所有学科,适应多种学习方式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平台;丰富高等教育资源库,提高精品课和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各专业和主要课程的教育资源。到2015年,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打造全省教育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并依托省、地、县、校资源库群,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实现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立“资源超市”,打破“学校围墙”,依托“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创一种“政府监管、第三方专业机构服务、学校参与”的全省“共建、共享、共赢”资源建设与应用新模式。(四)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1、2011-2015年,继续坚持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优秀论文、优质课件竞赛,开展多媒体教学优质课观摩、成果推广等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电脑作品竞赛和“校校有网页、班班有微博”等活动,促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2、2011-2015年,鼓励高校教师开发适用的演示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验教学软件和虚拟实训软件,积极推进基于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在线辅助教学、视频教学、数字展示及虚拟实验和移动学习等教学研究、应用和服务,不断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化开展科研的能力。从2012年开始,在高校学生中开展计算机维修、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虚拟化实验等竞赛,促进高校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满足信息时代需求。3、建立开放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探索和重点应用网络互动学校的远程教学模式。从2012年开始,省统一组织实施全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加强对地、县教育局分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导、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轮训,以提高各级相关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师技术能力。(五)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及措施1、理顺组织管理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012年,成立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职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管理职能。成立贵州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贵州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下设办公室的专家咨询机构,为贵州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2013年内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强化各级电教馆职能。完善地、县级电教馆(站)的办公机构和设备设施、落实人员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到2015年,县级馆(站)人员编制原则上不少于4人,地级馆(站)人员编制原则上不少6人。2015年内,在高校和各县50%小学、60%初中、70%高中(含中职)设置教育信息化主管职岗,建设技术管理与教学应用并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2、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投入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12年内,各级财政应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占同期教育经费投入的10%以上。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各级各类学校15%以上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并从各级财政教育投入经费、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办学经费(幼儿园、高中、高校)、国家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程建设经费中分别提取10%用于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鼓励社会参与,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多渠道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稳定发展。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运行维护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到2013年,建立以县为中心的信息化综合服务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日常运行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应用及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支撑。4、教育信息化标准、制度与规范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规范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和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贵州省教育信息化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