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doc_第1页
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doc_第2页
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doc_第3页
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doc_第4页
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2015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重点项目立项申报材料 项目名称: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 申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项目申报成员:梁晴晴 丁馨育 李凯 周嬴 郝斌 刘丹 二一四年十一月A、申报者情况申 报 者 情 况姓名梁晴晴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11.02现学历 A A大学本科 B硕士研究生申报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艺术设计学号1200420407学制4 年作品全称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合 作 者 情 况姓名性别学号电话所在单位备注刘丹女110042040913557736779艺术与设计学院有无合作者请在此说明: 有 无李凯男130045022015295873179艺术与设计学院丁馨育女130045020115177327585艺术与设计学院周赢男130046023015296000837艺术与设计学院郝斌男120042041815677336200艺术与设计学院说明:1、必须有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或集体作品填写一文学历最高的代表。2、本部分中的各学院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D、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申报作品情况作品全称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作品所属领域(在选项上画)A经济 社会 C法律 D教育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桂林的古村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村落变得过于商业化,也有因偏僻、缺乏维护资金而颓败。人们想看到它最初的面貌。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创新之处1、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询问、文化底蕴的了解,结合了艺术的特点将设计很好的融入到古村落之中。2、从桂林旅游城市和国际化的角度重新考虑研究各村落的发展模式,实现研究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创新。3、从心里学角度剖析人们对进入古镇古村落所盼望能见到的原始视觉及其心里认知程度。4、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求实现研究结果所呈现的创新与和谐并进。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被破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一层层的高楼大厦,古村落从此被更多的人所遗忘,因此,古村落的发展能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围绕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为理念进行每一步的规划设计,体现古村落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古村落是我们现在生活中被遗忘的最美的建筑,随着桂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动古村落的发展,若把古村落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那么古村落周边的经济也会迅速发展。 在城市化日益加快的今天,古村落的保护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桂林作为旅游城市,古村落的发展尚处被破坏阶段,而本组成员也正生活在这个城市,都处于在校大学生,同时对于了解现状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作品摘要 本课题是针对桂林部分古村落因地理偏僻、文化古迹保护和维护上的严重缺乏,而做出的创新和维护的课题项目,为了使古村落更具文化性特征化,体现出每个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以及名族精神的体现,坚持“修旧如旧”“有机更新”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两大原则。生产发展上,定位要“旧”,思路上要“新”,确保古村落的文物性质,有助于古村落找到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明确桂林旅游胜地的特殊定位,区别于传统村镇的修建,对这些古村落古镇濒危的老建筑实行保护性修缮,保护随时有可能崩溃的古老建筑,解决村庄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染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防止被远丑包围、吞噬、吞没。请提出对一理解、审查和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1.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M】.沈阳:辽宁人名出版社,2002.2.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社,2002.3. 汪双武、中国皖西古村落-宏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4.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00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调查方式走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验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 自发 问卷 人员介绍现场采访 其他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桂林省(市)临桂县(区)四塘乡(镇)_岩口_村(街)_单位邮编541004姓名粱晴晴电查单位2个 5人次说明:1、必须由申请者本人填写;2、 本部分中的院系、部签章视为对申请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广西古村落新模式的保护与开发以桂林市四塘乡岩口村为例目 录第1章 概述11.1研究目的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3研究方法51.4本章小结5第2章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础理论52.1古村落的概念62.2古村落的构成要素72.3本章小结8第3章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83.1 古村落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8 3.1.1古村落物质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9 3.1.2古村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9 3.1.3古村落社会使命与经济基础的矛盾.93.1.4古村落原生态与商业化、空心化的矛盾.9 3.1.5古村落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矛盾.9 3.2本章小结 .9第4章 广西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10 4.1 广西古村落岩口老村的保护与发展10 4.2岩口老村的基础调查与分析11 4.3岩口老村的保护与发展之路16 4.4结语17参考文献19第1章 概述1.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的古村落具有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对于古村落的研究,主要归结于个案的研究上,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内容较侧重于现象学与历史学方面,缺乏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古村落的保护,多限于对建筑等实体的保护,而忽略了乡村多元复合体的事实,忽略了“人”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保护方法陷入“静态”保护的误区,而忽略了“动态”发展的要求。以至于产生了许多不恰当的决策,甚至对村落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拯救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古村落提供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理论和方法;为改善村落居民居住环境,增加旅游观光魅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方法和途径;完成于家村的保护与旅游规划。 本论文的中心内容是对中国古村落的价值分析及永续发展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调研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古村落的环境构成、价值体系构成,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村落旅游是实现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成于家村的保护与旅游规划。 本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将古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动态、发展的有机体系去研究,内容更系统、更完善;由史料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提出发展的整体保护理论,尝试找到解决大多古村落所面临问题的普遍的、有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对于家村大量的调研、测绘、分析研究,完成了于家村的保护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古村落还是一个有较多空白的研究领域,无论是系统还是细部,都急需完整与深入地研究。例如古村落的评价标准体系,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古村落保护与立法,古村落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等等,都是可以独立研究的课题,我还将继续研究下去。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古村落进入我们的视野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历程,从文化遗产到建筑文物,再到历史环境、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及整个古城,从古城辐射到古村落,古村落的价值才被我们意识到,对古村落的研究逐步展开,乃至如火如荼。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古村落的研究一直有两条相互交叉的道路,一条是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古村落;另一条是通过调查的方式来描述古村落。1.2.1国外研究动态(1)法国 如上文所述,古村落是历史的沉积,是时代的见证,充斥着无穷的文化魅力,是现代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理所应当的被纳入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而毋庸置疑,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早在1840年法国就颁布了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宪法。此后,1887年又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即纪念物保护法。这部法律明确重申了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并组建了一个由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管理委员会,负责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及保护工作。它从历史或艺术的角度明确了动产和不动产的历史性建筑历史性建筑从而带有了公益性。 1906年,又通过了第一部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但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规则,基本是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和1930年颁布的景观保护法。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已经包含了现行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在这部法律中,对文物所有者的权力,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准许国家直接对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古建文物进行修缮,并提出:不论公物或私产,一旦被历史建筑管理局认定为历史性建筑就不得再拆毁,对它的维修费用将由政府资助其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政府出资来保护历史性建筑。 同时,对现有遗产进行登记造册,重要者还要列入保护名录。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以保护具有历史价值与美术价值的动产、不动产宗旨。该法律明确规定,除具有上述价值的不动产,如建筑物、遗址外,在景观上与它连为一体的、在其周边500米范围之内的其他景观,也一并列入历史古迹法的法律(2)美国 美国虽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却相当重视国家立法规定,拆除有2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就要通过一定的司法程序审批。除了国家的重视,全国更有众多的基金会、民间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城市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为政府提供有力帮助。最早修建于1926年的441公路是美国东南部的一条重要公路,连接许多风光秀丽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城镇。从2000年开始,为了通过实施遗产走廊计划来振兴沿公路的城镇发展,在佛罗里达州,当地市民组织发起成立了“老佛罗里达遗产公路组织,为其所限定的441公路72公里沿线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制定保护和再利用的计划。从2001年实施到现在,他们不但对所限范围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保护,还积极联合政府旅游、商业发展、交通等部门对沿线的遗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吸引游客,促进了当地的发展。由于项目组织者基于社区和民众的特性,整个计划的实施过程最大限度地动员了从政府到市民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这样的案例在美国很多,这些能干的民间组织在遗产的保护和社区发展领域起到越来越积极和重要的作用。(3)日本 在亚洲方面,日本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先行一步的。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19世纪的明治初年。明治维新后,由于崇洋思想的盛行和毁佛倒释之风的蔓延,当时包括佛教寺庙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1871年(明治4年)5月,太政宫接受了大学(现在的文部省的前身)的建议,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旧物保存方。这也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案。在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同时,日本政府还组织人力物力开始了最初的有关文化遗产1975年,日本在修订文物保护法条目时,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较早提出了街区整体保护的概念。日本文物保护法修订稿中规定:传统建筑群是指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了有历史风貌的有较高价值的建筑群。提出要保护历史风貌的群体,其中不一定要有文物建筑,只要它们在整体上表现出历史的风貌,从而使整体空间秩序产生了价值的升华,就应该属于风貌保护历史地段并加以保护,当然,如果群体中有文物建筑的存在,除了进行风貌保护之外,还需实施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的抢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也正式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1871 古器旧物保存法1897 古社寺保存法1882 古纪念物保护法1887 历史建筑法1928 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1930 古物保护法1931 古物保存实施细则119 史迹明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 国宝保存法1906 古物保护法1935 历史古迹和建筑法1913 历史纪念物1930 风景名胜地保护法1947 城乡规划法1943 文物建筑周边环境保护法1950 文化财保护法1954 文化财保护法修正1953 历史建筑和古纪念物法1961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6 古都保护法1968 文化财保护法改正1966 国家历史保护法1967 城市舒适环境法1960 国家公园法马尔罗法1975 文化财保护法改正1970 国家环境政策环境质量改善法1977 国家邻里政策法1979 考古资源保护法1974 环境舒适环境法(改定)1979 文物建筑和考古地区条例1972 行政区改革法1976 自然保护法1982 文物保护法1980 明日香村保护法1986 税制改革法1983 国家遗产法1983 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1991 文物保护法修改1996 文化财保护法改正1990 规划(登陆建筑和保护区)法1993 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改定)1.3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实地调研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方法,通过拍照、观察、访谈等手段,亲身体验感受当地浓郁的传统乡村风情和生活气息,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客观、真实、准确、可靠。同时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使后期成果符合当地实际,为当地群众所认同。 2.系统整合的方法:把古村落放在自然、历史、文化的大系统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其进行整体的、多方位的研究,以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古村落的特点,以利于发展的稳定性。 3.分析比较的方法:通过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使古村落的特征及其地域性差异明晰地表达出来,把村落当作社会的一个有机体,以动态的观点来探索它的起源、演化与发展。 4.理论结合实际:在对具体的古村落进行更新设计的同时,将理论付诸实践,以“点”带“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研究,得出普遍性结论。1.4小结本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对古村落研究的动态,提出古村落的保护性研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古村落的研究只局限于对它的保护和给古村落做文献记载,而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仅仅对古村落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对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研究理论,而它的急需发展与扩张,在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建设,必然会导致对古村落的灾难性破坏。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引出本篇论文的论题,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第2章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础理论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遗产,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如江南古村的诗情画意,北方黄土高原古村的清秀玲珑。这些古村落除了具有视觉、物质层面的意义外,还承载着不同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生活的气息已经悄然在这些古村落重蔓延开来,住上水泥楼房的渴望,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刚刚开张的时尚发屋,处处可买的手机充值卡这些,都在潜移默化重改变着古村落的生活。破旧的戏台,残败的宗祠,它们反映的是千年的生活传统,然而它们正在淡出历史的舞台,逐渐被现代生活取代。由于保护方式不当,许多地区从前那种令人神往的田园景观、朴实和谐的居住氛围一去不复返了,传统聚居场所逐渐被由水泥和砖坯粗制滥造的新民房所侵占。这不仅是当地居民生存质量的危机,也是乡土文化濒于消亡的危机。 古村落的研究再不应停留在原始资料的记录、梳理或“静态”保护(如同文物保护)的层面。我们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相关研究论文愈来愈多,而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民居和聚落愈见稀少,更不愿看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以牺牲居民的富裕为代价。如何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与更新?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古村落的发展面临选择。2.1古村落的概念 人们居住在一起,于是形成聚落(settlement)。居住在一起的对方,可以是一间屋、一个村落、一个乡镇,更普遍的是一个城市;而聚落人口的数字亦可大可小。(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邑,三年成都。”其注释中称:“聚,谓村落也。”可见村落是聚落的一种类型。二年成汉书沟恤志中说:“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推断,聚落可能开始是指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并由个体延伸到群体,规模再由小到大,由房屋到“聚”,由“聚”到“邑”,再由“邑”到“嘟”,正如吴良铺先生所说:“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2这里的“聚”指的是村落,可见在古代,“村落”与“聚落”所指是一样的。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类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村落成为农村聚落的简称,成为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域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宽广舞台。”就规模而言,乡村聚落的规模远比不上城市聚落,但是它却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农民生活的聚落。“所谓聚落即人们聚集的地方小则家庭、村庄,大则乡镇、城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村落是一种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部分从事手工业或零售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包含着建筑群体及其周边相关的自然环境。 我国古村落犹如点点繁星洒落在祖国各地,它们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其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聚环境,近年来逐步受到世人的瞩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一部分村落淹没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村落则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它们的建筑传统、历史文脉、环境构成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我们可以称这些村落为“传统村落”或“古村落”。它是传统聚落的一种类型,具有较为完整或可整治的历史风貌。它代表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拥有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是这一地区历史的见证者。它包含了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轨迹,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不仅包括有形文化的建筑群,还包括蕴涵其中的无形文化和场所精神。2.2古村落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中国的农村不计其数,它们分布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其中有不少可以归类到“古村落”当中,而如何把一般村落和古村落区分开来,这里就涉及到古村落构成要素的问题。 村落首先是一个物质实体,它包括村落的地理环境、建筑实体等有形物质。古村落又包含了它自身的历史形态、经济形态、文化形态、民俗形态等无形构成,即是说村落是由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构成要素组成的。二者都不能独立地对村落产生影响, 而是相互渗透着起作用。而且不同的时段,二者又居于不同的位置,孰主孰从,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形态影响所起的作用便越小,精神形态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越低,物质形态影响所起的作用就越大,精神形态所起的作用就越小。2.3 本章小结 要研究古村落,就不可避免要研究产生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古村落现在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决定人的生活习惯,而人的生活习惯又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布局。当建筑师表现出对创造时代的、民族的新建筑怀有强烈追求欲望的时候,会自觉地意识到文化是一座桥梁,一座通连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人类与自然,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梁,而不是断绝的鸿沟。 古村落保护的主体是居民,居民不能失去他们的文化传统。保护的目的是发展。旅游的目的也应该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复兴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切不可本末倒置。现在的城镇建筑己经没有了句号。丧失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建筑话语,未来的居民将会产生归属感的缺失、民族精神的缺位等消极影响。正如梁思成在50多年前指出:“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己怀鄙弃厌恶心理。而这种丧失了本地区的建筑话语,根本就是丧失了文化形态,抛弃了文化形态,就使得建筑的发展进入混沌状态。“我们对传统建筑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寻找一种鲜活的精神,而不在于复活某种僵死的方法。历史地说,任何一种方法,尽管它曾经被认为是多么的完善也罢。终归也无不会像产生它的时代基础那样,转瞬即逝。只有精神,那种植根于本土文化以及人类本性,并在升华之后被体现在建筑之中的精神,才将是长久的与生命一般的永恒。第3章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3.1 古村落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3.1.1古村落物质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居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急剧的变化,原有的基础设施、室内布局与外部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也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给古村落原生道路产生较大的破坏,古村落居民新建设的房屋多用新的建筑材料,割断了传统风貌的延续。3.1.2古村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 古村落以农业为主的特征以及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使得人口增长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自然村落相对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容量与不断增加的居住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外出打工的众多流动人口,拥挤、污染、嘈杂直接影响了传统村落特有的环境品味与居民日常生活。3.1.3古村落社会使命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其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社会使命,承担传播文明、历史文化教育的重任。但由于资金不足,古民居保护与维修缺少资金,任其破落,村里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村外人对历史文明的厚爱产生碰撞。3.1.4古村落原生态与商业化、空心化的矛盾 古村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人、地、物、事是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但在旅游发展中大量非本土商品的进入、外地人员的入住和本地人员的流出,使古村落出现一种趋向:空心化和文化异化,异地文化入侵将逐步破坏古村落生态平衡机制,而影响古村落的原生态和文化魅力。这种矛盾在很多古村落都有加剧的趋势。3.1.5古村落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矛盾 文化价值观强调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的文化制约,经济价值观强调遗产的资源价值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观念的不同直接引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四权分离与制衡”的争论,旅游发展造成的破坏与贫穷造成的破落构成了争论双方各自的立足点。经营是必要的,关键在于经营方式和经营的度,在平衡点上走出一条路,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3.2 本章小结 古村落古老的聚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居住方式的多元化需求,毋庸置疑的是古村落保护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各古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等,保护的方式也有所侧重,按照吴良墉先生在北京旧称与菊儿胡同中的定义,保护的主要方式包含有以下三种:(l)改造、改建或再开发,指比较完整地剔除现有环境中的某些方面,目的是为了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旧城物质环境的改造实际上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2)整治,指对现有环境进行合理的调节利用,一般只作局部的调整或小的改动。(3)维护,则指保持现有的格局和形式,一般不许进行改动。 总结以上的更新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古村落保护的主要方式包括保护与发展、完整与平衡。 第4章 广西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4.1岩口老村的保护与发展临桂县四塘乡岩口老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久远历史、耐人寻味的古村落。环野四望,四塘乡岩口老村是一个古村落,距镇政府8.3公里,全村有79户,共376人,村庄占地90亩,地处丘陵地带。图4-1“五马归槽”的群山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险要的地理环境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味。在清朝末年,岩口村就是凭借着这良好的天然屏障,建立起这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体系,最有特色的就是内外两层坚固的石寨墙和石寨门乍看俨然是一处营盘。岩口老村南北两面各有一座高大坚固的石寨门,分别名为“上门”和“下门”,寨门虽然不大,却颇有几分沧桑、古朴和雄浑,一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横刀立马巍然屹立在村前群山之下。石寨墙多已经坍塌了,但还有脉络可寻,其古寨墙左右开弓,一直延伸到两边壁立相对的山脚下,清朝末年,这寨子老墙,便成了抵御入侵者的外围防线。 岩口老寨建有两座石寨门楼,分上下两层,其设计可谓别出心裁。下层全部由大块料石砌成,门洞采用两道门的设计结构,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上层为青砖建成的堡垒,而里面却是土砖砌就,简单实用,功能齐全:战时可作为前沿岗哨,与村内沟通消息,能遮风避雨,可容纳三四个人,墙面两个朝外的小孔可供放哨了望和对外射击。设计者显然擅长军事,所设计的内石寨墙与外寨墙并非平行,而是出于防御需要,克相互照应,与外寨墙呈现一定的角度。内层石寨门共有四个,分别名为“上边门”、“莫家门”、“巷子口”和“寨门”。这四个门异常坚固,全部由大块料石砌成,成为古寨的第二道屏障。古寨先民还在克俯视古村寨的群山上依山势建有八个明碉暗堡,当地土话谓之“垛子”。“垛子”构筑有密集的交叉火力点,形成了从低到高的立体防御网,可以有效地守护寨子和扼守从桂林经太平圩往来马面、会仙的重要通道。4.2 岩口老村的基础调查与分析 岩口老村的老屋,似乎都和军事挂点钩。特别是那些有点地位生殷实的人家。现存的豪门古宅中,为了防止盗贼匪患,宅院的大门位置不同于一般百姓,不是开在正面高墙中间对着厅堂的地方,而是开在左角或右角,为防卫留下空间。坚固的青砖高墙内部,从地基到一定高的地方都夹有方木,以防盗贼挖墙入室。院子内侧上方,是沿墙而建用于站岗防御的长廊形木阁楼,两头有木制扶梯上下。为了防卫和紧急疏散,家族的宅院依山势或错落或并排而建,相互呼应,院内都有圆顶形的门相连通,从一家进来,可从多家出去,外人贸然窜进来是分不清东西南北的。门当的浮雕木刻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有装饰风格和绘画风格之分,一户一景,方寸之间雕琢得细腻流畅,非常精致美观。大厅的落地式隔扇门窗都有精美木镂雕花,从做工上看大多为明清手工风格。图4-2 桂林岩口村炮楼离岩口老村不远处的稻田里,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块石头上矗立着一座老塔,在稻田里很是显眼。塔不高,青砖砌成,外层批浆,有的地方批浆已经脱落,砖塔内空,外部造型很有艺术感。左瞅右看居然不见一个文字。后来下到田里,绕岩石一周,果然在岩基上面发现了图案和文字。石璧上显示是光绪二十七年重修将军神塔。算起来那就应该是1903年重修的塔,有一百多年了。至于是为哪个将军修的,一时无法考证。 在村里不经意发现有2块倒放地上的石碑,出于好奇看了两眼,大致理清了脉络:为道光年间附近几个村共同立的村规民约,告诫村民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其中一条颇有点意思,它规定了16岁以上的女子只能在自己家或者夫家逗留,不能越境种田,方便早出晚归;不许闲游,不许东奔西跑;不能跟随妇女唱歌,以免引发祸端。岩口村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岩口村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便利。4.2.1岩口村区位 从桂林驱车到岩口村全程约38公里,经桂阳公路过甑皮岩右转驶入万福路,沿着万福路前行约13公路,左转进入s306,前行约17公里即到岩口村。(车程约1个半小时).桂林高速公路从村西面通过,四面环山,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保留较完好的古建筑、古石井、古门楼以及分布于四周山上用于军事防御的古碉堡等,主要以种水稻、黄皮果、养殖清水鱼,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岩口村价值分析4.2.2岩口村环境座落于被誉为“五马归槽”的秀美群山环抱之中。这个老村有山涧小溪从村中蜿蜒穿流而过,注入不远处的寺湖湿地,滋润着周围的山川田园。也许是得益于这湾清流,岩口老村周围的林木和群峰千百年来郁郁葱葱,硕大的古榕拔地而起,使古寨焕发出沧桑温婉又带有一丝丝硝烟味的气息。环野四望,“五马归槽”的群山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四周环山,村子的旁边就依傍这秀丽的山峰,山峰青翠,峰上生长着千年古木,与村子内的古落相迎合,更将延绵了岩口村的古老韵味。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有极好的旅游发展的先天条件。4.2.3岩口村古建筑群 岩口老村整个村子被一条水渠环绕着,石头砌的寨门上方有两个孔,从里面看,是寨门二层上的枪眼口,属防御措施,设计精巧。寨门的两旁有两截城墙,可以想象以前的城墙是很高的。沿着村里的路向里走,随处可以看见爬满绿油油藤类植物的石门和石墙,以及水渠旁被保存下来的水缸、水槽和古水井,井里的水依然清冽,可是自从用上自来水后已经很少有人饮用了,只用来洗衣和灌溉。岩口村老宅的大门上,可以看到两个颇具特色的门簪,有圆圈的雕花环绕状的,有六边形雕花状的等等,门簪各异是岩口村的一大特色。老宅上精美的窗花,门口的蹲石都表明住户曾经的身份。屋子上面的乌瓦才能让人感觉到老屋的痕迹。4.2.4岩口村交通 岩口村完成了12公里村屯道路硬化,从桂林驱车到岩口村全程约38公里,离桂林市不远。临桂县近年来发展迅速,交通方面越来越完善。桂林高速公路从村西面通过,交通状况良好。4.2.5岩口村地理位置岩口村属于桂林市临桂县西塘乡。桂林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2013年桂林旅游接待游客人数662万人次,2012年桂林接待游客人数3000万人次,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临桂县,境内陈宏谋故里横山村一带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亟待开发。4.2.6岩口村物产特色四塘乡以盛产优质马蹄而闻名,马蹄的种植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所产水果型马蹄个大、皮薄、清渣而清甜,明清时期曾为贡品,如今享誉海内外,有“四塘马蹄销国外”之说;2000年被评为“桂林市首批名、特、优农产品”; 四塘马蹄又名荸荠,是广西名水果之一,因主产临桂县四塘乡而得名。以皮薄、肉嫩、味甜、汁多、消渣、醇甘、清香、酥脆爽口著称。四塘马蹄北宋期间在当地已有种植,是历代朝廷之贡品。图4-3 桂林市四塘乡特产马蹄临桂四塘豆腐乳产自清代名臣陈宏谋故里-横山村,我们一行人当时去岩口村考察的时候发现横山村和岩口村毗邻,四塘腐乳清香馥郁,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12%以上,并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不但可以开胃助餐、老少皆宜、增加食欲,还是许多美味佳肴的首选调味品。腐乳不含任何防腐剂和人工色素。是健康、安全的调味食品。品质上乘,是桂林“三宝”之一,也是桂林豆腐乳最早发源地。图4-4 桂林市四塘乡特产腐乳4.2.7岩口村现状 部分古老的建筑群得到了保护,屋子的内部摆设依然保留着以前的木质结构,一部分古老的物件得到了保留,仍在应用。村民的古朴的生活习惯也得到了流传。 村里原来的道路由青石板铺成,被改造成现在的水泥路还是近两年的事。村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被统一刷成白色,如果纯粹从外面的墙看根本感觉不到这是老屋,只有屋子上面的乌瓦才能让人感觉到老屋的痕迹。村里的老屋也有部分被拆除,形成了前面老屋后面子的格局。这让我们有点遗憾,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深入保护与开发的信心,坚决要在保护中开发,不破坏历史原貌。4.2.8岩口村发展难点(1) 岩口村作为新农村改造示范点,相关部门投入了300万来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保护现有古建筑。这样的举措当然是造福于民功德无量,然而遗憾的是没有考虑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只追求外表干净整齐,采取一刀切全部刷成白色,使得色彩过于单调耀眼,包装太现代,失去了古朴的趣味,这点不尽如人意之处是需要反思的。(2) 政府并没有将岩口村的旅游开发作为村内的经济来源,并不重视开发旅游业,反而为争创清洁乡村而泯灭了部分古老的东西。(3) 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不懂保护文化遗产,很多具有艺术韵味的古老的物品都被遗弃,部分古建筑遭到不合理的改变。(4) 少部分新房在村内盖起,现代化的篮球场,公共厕所的建造。新的建筑物的建设并没有参考岩口村的特性风格,现代化的风格与古朴的特性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村子的和谐性。4.2.9岩口村发展好处(1) 可以使古时候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得到了保护,是对世界文化的一种丰富与保护。(2) 可以促进岩口村以及周边村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农产品业也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素质也会相应提高。也有利于岩口村古村落的持续保护与发展。会壮大桂林的旅游业,临桂旅游专线也会受到好的影响。4.3岩口老村的保护与发展之路4.3.1政策性保护 桂林古村落的总体受保护程度比较低,很大一部分有艺术价值及利用价值的古村落因为没有政策上的强制保护,已逐渐被当地居民损坏,文化价值得不到利用和发掘。政策性保护应为由各地方文化部或文物局做带领,协同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从特殊性、必要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上对桂林古村落这一文化空间进行专题调研与考察,着手制定和颁布相关古村落保护工作条例,为古村落保护提供法律和政策性保障。4.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意识 针对古村落这一文化空间的保护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工作,成立古戏台保护宣传日,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展各类有意义的宣传活动,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宣传内容为古村落的发展历史、建筑特色、历史人文背景等。也可以邀请当地老一辈的艺术家,为村民演说他们心中不能忘却的动人情节和典故以及他们对古村落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些方面都凝聚和折射了包括建筑、宗教、伦理、习俗在内的文化,小中见大,能引起民众内心的共鸣。4.3.3启动修缮资金保障 年久失修的古村落保护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维修和保护。地方政府应调整优化年度财政支出结构,把古村落维修及保护的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古村落维修和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资金保障,特别是对于像岩口村这类具有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村落,地方政府应给予充足的维修资金。在此基础之上,从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开展中多角度吸引社会各力量出资、出力修缮和保护古村落。另外,在维修方面,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不失其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维修,使其不至于与原建筑极不协调,失去原有的艺术特征。 4.3.4加强相关文化的保护 古村落建筑作为承载着地方传统文化的空间,与传统历史文化、民间信仰是一整体。历史文化的淡化、民间信仰的消失都是 古村落传统戏台失去原有价值与功能的重要原因。因而,对古戏台保护的同时应遵循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加强对地方性传统建筑群、民间信仰、宗族文化等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恢复以往戏的传统风貌。4.3.5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保护 此外,地方艺术研究所、文化局、博物馆及高校等科研教学机构,应加大开展对古村落的研究工作力度,以研究带动和促进全社会保护传统建筑这一项工作。于此同时,在桂林地区各高校中开设文化遗产学相关专业,培养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人才,使研究和保护形一体,在对古村落研究的同时也能达到保护的目的。4.4 小结回顾整篇论文,从国内外村落的研究到临桂四塘岩口村的更新,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研究历程,到此这次长途跋涉才仅仅是一个开始,“村模式”的提出只是古村落延续的一个良好开端。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本论文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分为古村落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古村落发展的过程研究两大部分,论文的第一章是提出古村落需要迫切波爱护的论题,论文的第二、三章是对古村落保护的基础研究,对论题进行分析,论文的第四章是以岩口村为例回答古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论文力求完整,对岩口村的保护与发展做了全面、系统地探讨,鼓足勇气对古村落的延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现在,我国还有众多百姓居住在古村落之中,他们的居住条件还未得以改善,古村落保护的根本目标是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