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doc_第1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doc_第2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doc_第3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doc_第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 B人治思想 C礼治思想 D道治思想 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 B亲亲、尊尊 C嫡长继承 D兄友、弟恭 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 B尚同、尚贤 C天志、明鬼 D远交、近攻 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 D君尊臣忠 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 B庄子 C. 苟子 D申不害 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 B商鞅 C贾谊 D孟子 7韩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 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 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 B重商主义 C重工主义 D工商并重 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 B李斯 C陆贾 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 B汉代 C隋唐 D宋元 11淮南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 A道家 B墨家 C农家 D兵家 12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A )。 A恢复肉刑 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 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 B王弼 C郭象 D杜预 14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 B礼 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 A法经 B、九章律 C唐律疏议 D大元通制 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 B利 C势 D力 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 A主张恢复肉邢 B主张取消肉刑 C主张扩大赎刑 D主张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范仲淹 B司马光 C王安石 D宋神宗 19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 C )。 A法术 B权术 C儒术 D道术 20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 )。 A重刑 B轻刑 C中刑 D省刑 21提出“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家是( C )。 A. 魏征 B朱熹 C张居正 D戴震 22魏源的著名论断是( C )。 A天下婚姻不论财 B专以法律为治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为天下非为君 23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 B )。 A. 曾国藩 B龚自珍 C洪秀全 D邹容 24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 ( A ) A拜上帝会 B小刀会 C兴中会 D天地会 25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C )。 A谭嗣同 B伍廷芳 C张之洞 D杨度 26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 B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地主阶级顽固派 27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 A )。 A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B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C广收人才,治法在人 D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28在中国近代,主张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 A )。 A. 沈家本 B张之洞 C章太炎 D劳乃宣 29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 C )。 A行政 B监察 C考试 D司法 3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梁启超 B李鸿章 C洪仁汪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 ABC )。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 2秦朝“法治”思想的内容有( BCD )。 A礼 B法 C术 D势 E义 3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 BCDE )。 A严刑峻法 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 D德主刑辅 E明正赏罚 4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 ABCD )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5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 BCE ) A因伦制礼,因礼制刑 B法须统一、平等 C“平恕”为审断之本 D法学盛衰与政治无关 E法学盛衰与政治相关 6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7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8、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 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9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 D法权神授10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三、名词解释1、律学 形成于汉魏时期;依据儒家的经义来研讨、注释法律,对当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2、“大德而小刑” 董仲舒提出的法律思想;要旨是治国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相互为用;其理论根据是“阳德阴刑”论。3、大学衍义补 明代丘壑的著作;该书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专门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4、五权宪法 孙中山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将西方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与中国的考试权、监察权结合起来,组成五权分立的“五院制”政府;孙中山想以此克服西方民主制的弊端,实现“直接民权”5、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6、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7、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8、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9、铸刑书这是春秋时期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10、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11、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12、安人宁国李世民军臣吸取隋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略。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视法制,力戒奢靡,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在这种“安人宁国”的方针指导下,李世民时代出现了“贞观之治”。13、文武张设这是王充法理思想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一德一力,一文一武,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文武张设”、礼法兼用。但比较起来,王充认为礼义德教更为重要。四、简答题1、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答:(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 (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 (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2、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答:(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3、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答: (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 (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议院、开国会、建法院等。 (4)以“公羊三世”说作为君主立宪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5)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改良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障碍。 4、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反封建性。他们尖锐地揭露和批判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法制的不平等、暴虐、黑暗和腐朽。(2)民主性。他们热情地设计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宣传和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建立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3)民族性。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章太炎的“四权分立”主张,都是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的具有民族性的法律思想。尤其是“五权宪法”,堪称为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学说。(4)一定的反帝性。他们坚决主张推翻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朝政府,建立主权平等的民族独立国家,要求收回治外法权,在通商口岸制定适用中外的法律。这不但是反封建的,而且也是反帝国主义侵略的。5、 简述墨家“兼爱”与儒家“爱人”的区别。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爱人”表面相似,但实际内容和实质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儒家强调“亲亲”,重视亲疏远近,主张爱有差等;而墨家则强调“天之爱人也,博于圣人之爱人也”,即普遍地爱,平等地爱,在相爱上打破贵贱贫富的界限。(2)儒家的“爱人”是先己后人,由己及人;墨家则强调“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是有人有己,先人后己。(3)儒家的“爱人”,反对言利;而墨家则主张把“爱”与“利”结合起来,以“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基础。6、周公“慎罚”论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内容是:(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7、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思想。答: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认为:(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3)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所谓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4)法律不能虽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应变性和灵活性弥补法律的不足。荀子这一思想实际是将封建君主放在封建法制之上,将一切权力交给了君主,所以他的人治实质是提倡封建君主专制。8、简述王安石的 “三不足”论。答: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在王安石变法时,许多守旧派纷纷以天变为依据,认为灾异是上天对新法的惩处。王安石认为,天人了无相关,“天变不足畏”,不能将新法与天变牵强附会。(2)守旧派又以祖宗之制为依据,攻击新法违背圣人之道。王安石认为,法应随时而变通,以安国安民为目的,不能照搬成法,故“祖宗不足法”。(3)守旧派又以人言可恤阻止变法,认为新法违背人意。王安石认为,立法不应以人言为准则,只要利国利民,“人言不足恤”。“三不足”表现了王安石变改旧制的决心,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9、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有治人,无治法”意为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从不存在自行善于治国的法律。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个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决定着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律。(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3)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4)法律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要靠人的灵活运用和当机立断。10、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1)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2)法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 (3)法具有等级性(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11、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德与礼,德礼是刑罚的前提,刑罚只能是德礼的扶助。(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唐律疏议的全部内容“一准乎礼”,他把儒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制度化、法律化。(3)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对官僚贵族量刑,唐律制定了一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官当等减免刑罚的规定,使贵族官僚犯罪有罪无刑。12、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2)立法应以“保类”、“为群”为宗旨(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五、论述题1、试述孔子法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答:(1)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 (2)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3)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 (4)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 (5)孔子法律思想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6)孔子法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2、简评商鞅“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答: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说明变法的必要和正确,商鞅提出了自己的变法理论。首先,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即认为古代的制度没有过错,遵循旧礼不会走入歧途的传统观念,指出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主张“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其次,商养指出只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他认为礼法都是为了强国而定,因此,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商鞅变法的锋芒主要指向了对旧礼的改革。在次,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他指出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时代的要求不同,不能恪守成规。总之,商鞅用来说明变法的必然性的理论依据是历史进化观点。在他看来,时代不仅是变化的,而且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统治方法和法令制度既不能复古,也不能保守,以此作为变法革新和依法治国的有利依据。3、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因礼法之异而爆发论争。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的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礼派代表资产阶级,理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2)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礼法的指导方针上却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礼。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在礼法时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法理来指导立法。(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4)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依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的,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5)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的历史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4、试评孙中山的“无权宪法”和“权能分治”主张。孙中山所谓“五权”就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分立”为基本内容的宪法就成为“五权宪法”。“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故又称“权能分治”。(3分)“五权宪法”是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宪法学说。“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