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辛亥革命时期保存国粹思潮的文化自新意义.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辛亥革命时期保存国粹思潮的文化自新意义.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辛亥革命时期保存国粹思潮的文化自新意义.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辛亥革命时期保存国粹思潮的文化自新意义.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辛亥革命时期保存国粹思潮的文化自新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国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一场自救运动论辛亥革命时期保存国粹思潮的文化自新意义提要:学界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保存国粹思潮已有不少论述,拙文拟在学界先前研究基础上专对这场保存国粹思潮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所蕴涵的文化自新意义作一伸论。从整个近代中国文化史的流变来看,民初新文化运动是西学东渐的新形势下对传统文化(国学)的一次全盘清理,而稍早于此的保存国粹思潮则可说是国学内部预感危机来临所作的一场自救运动。这场自救运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l、敦促国学自我更新:他们一方面向内重新梳理国学内部各部类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从外引进西方学理来挖掘国学的新价值。2、提出国学自我更新的限度:他们针对当时留学界掀起的盲目追随世界潮流的做法,主张中西文化不能相互取代,国学必须保持其应有的特色。这场自救运动虽由于外部原因而流产,但其探索文化自新之路的内在价值至今仍有其持续不衰的启发力。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知识界在引进西方富强之道,以拯救民族危亡这一主题上早已达成共识。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作为西方近代文化接受对象的中国,不是一个文化后进的国家,它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灿烂的古老文明雄居于世界的东方。在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何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正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同样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正是出于这种思维,在清末大有一日千里的西学传播中,陡然掀起了一股逆潮流而动且来势迅猛的“保存国粹”思潮。联系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正可凸显此次保存国粹思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文化自救意义。考虑到从国学内在思想发展理路阐明问题的需要,本文将暂且搁置利用保存国粹来维护清廷统治的官方国粹论者的立场及观点,而主要从分析民间国粹论者的立场及观点出发,挖掘出这些硕学宏儒在当时的社会大变局中,是怎样努力维护传统文化的地位,并敦促其走向新生的。一、“保存国粹”的微旨:学习西方决不能丢了自己的立国精神“国学”、“国粹”是辛亥革命时期始在中国流行的名词1。它们实是引进西方近代文明的思想运动在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对应产物。具体来讲,它们的产生本受日本国粹主义的启发,但日本的国粹主义思潮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即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不是在那个时候而是迟至十余年后才效法之,这实际上是由于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在庚子以后的中国已发展到这样一个深入的程度-中国的很多饱受旧学之士已痛感,如再不起而捍卫并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就有被“新学”吞噬之势。此种担忧的典型表述是:“立乎地圜而名一国,则必有其立国之精神焉,虽震撼搀杂,而不可以灭之也。灭之则必灭其种族而后可;灭其种族,则必灭其国学而后可。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2出于此种强烈的担心,国粹论者才能勇于面对当时舆论界的此种责难:当今中国正需学习西方富强之道,以求拯救危亡之局,尔等却大倡“保存国粹”,岂非不合时宜?对此,国粹论者往往申辩说,他们也知道依今日之势非学习西方富强之道不可,所谓:“巴克之族,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其为布帛菽粟,而无待于他求者夥矣。其为夏鼎商彝,而无资于利用者,庸讵乏焉,则是吾学界不能无取诸日本泰西亦势也。”3事实上,这些国粹论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新学背景。曾以新民说鼓动新思潮的梁启超自不用说,他如国粹学报主编邓实在1902年曾究心“近百年欧美盛行之故”4其借鉴西方宪政经验探索中国地方自治的论文,且是国内这个领域的先驱;章太炎在1902年曾译述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社会学,为国内翻译外国社会学著作的始作俑者5;黄节在1903年曾深入研究美国的公民自治制度,认为该国“政治之原理、地方之制度有足以饷我国民者”6;刘师培在1903年曾钻研卢骚民约论,与林獬合编中国民约精义,而博得“东亚一卢骚”7的美称。8这些人士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倡导保存国粹,实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在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道路上已产生了严重的偏向,其典型特征就是“醉心欧化”而蔑弃国学,所谓:“海波沸腾,宇内士夫,痛时事之日亟,以为中国之变,古未有其变,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相侔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9于是,“今日黄冠草履,空山歌哭,语吾国语,文吾国文,哀声悲吟,冀感发吾同族者,盖仅仅见也。”10如再不整治,则“过此以往,声消响绝,虽复布福音,兴豪摩尼斯脱,习希塞洛瓦其儿之文字而矣,非吾巴克之族,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矣。”11如国学真的灭亡,则“一国之政教礼俗均亡;政教礼俗均亡,则邦国不能独峙。”12故而不能不保存国粹。出于此种担心,民间的很多国粹论者纷纷开展“发明国学,保存国粹”的学术救亡运动13,或者组织学会,如国学保存会、国学讲习会、国文研究会等,或者出版研究国学、国文的报刊、专著,如邓实主编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编著的新方言、梁启超编著的国文语原解等。二、国学自我更新的尝试:以西方学理为烛,照亮传统文化之精义国粹论者在发起“保存国粹”的运动中,经常遭到时人此种观点的批评:当今急务惟在学习西方以救亡,国学并无用处。对此,国粹论者中有人回击说,国学并非真无用,不过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真价值被遮蔽了。如邓实即对此种人士说:“其亦知吾国之古学,固未尝用,而历代所用者,仅君学乎?”故而“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14李世由也说:“古学之盛,首推周秦。自汉武罢黜百家,儒定一尊,则古学之涂隘。自宋儒立名道学,举世风靡,则儒学之真晦。至今转咎国学无用,不知伪学之误人久矣。”15为此,他们特倡“古学复兴论”,所谓:“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16然则,如何复兴古学呢?国粹论者一般是双管齐下:一方面,他们对内要消除门户之见,折衷各家短长。他们深知如欲复兴古学,就必须改变自汉代以来儒家学术专制的局面,如邓实即认为:“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17如此势不能不揭下孔子神秘的面纱,以将诸子从长期幽禁的冷宫中解放出来。于是才有章太炎出来“订孔”,认为“孔氏闻望之过情”,须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18;才有邓实出来讲:“学术之大,岂出一途?孔子之学固国学,而诸子之学亦国学也。”19;才有李世由出来劝诫:“于古学无囿守宗派之见。是时诸子并兴,各有创获。虽以孔子博学犹问礼老聃,访乐师襄,收互证参观之益。”20国粹论者不仅将孔子与诸子并列,而且还对儒学内部各派进行了折衷调和,所谓:“辨名物而不鄰琐碎;释性理而力戒迂墟,旁逮九流百家,苟有诠明,靡不采撷。举昔汉宋之帜、程朱陆王之门户、暨兹援附阳湖桐城之家法者,均可返求实际,毋剿肤词。班氏有云:譬犹水火相生相灭,正斯义也。”21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并不闭关,而采取以西证中、参验会通的办法。因为他们认为中西学术并非截然对立,自古便有暗合之处。如邓实所言:“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吾即荀子之非十二子篇观之,则周末诸子之学,其与希腊诸贤,且若合符节。是故它嚣魏牟之纵情性、安恣睢,即希腊伊壁鸠鲁之乐生学派也。陈仲史鰌之忍情性、綦谿利跋,即希腊安得臣之倡什匿克学派也。墨翟宋鈃之上功用、大险约而谩差等,即希腊芝诺之倡斯多噶学派也。惠施邓析之好治怪说,玩琦辞,即希腊古初之有诡辩学派,其后亚理士多德以成其名学也。”22李世由也持此见:“吾国学上溯周秦,欧学多胚胎希腊。两地渊源,不谋闇合。如荀子论它嚣魏牟纵情性、安恣睢,近于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及近儒边沁之乐利学派,以遂生行乐为宗。又论陈仲史鰌之忍情性、綦谿利跋,近于希腊安得臣之倡什匿克学派,以刻己弃世为主。若斯者,不暇偻数。”23他们此种中西学术自古暗合的观点,只注意到中国传统学说与西方近代学说在表面上的相似成分,表现出很强的附会性,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发掘这种相似成分对于他们复兴国学无疑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他们运用以西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