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_第1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_第2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_第3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_第4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1. 世界上第一个疫苗:牛痘,防御天花第二章 免疫器官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2.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功能:免疫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 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4. 胸腺细胞的概念:成熟T细胞的前体细胞5. 骨髓: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6. 生发中心: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活化和扩增的区域。7.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胚胎期的造血器官。第三章 抗原1. 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 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有免疫原性一定同时有抗原性(对);有抗原性一定同时有免疫原性(错)3. 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4.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理化状态:分子大小:分子量(一般在10Kpa左右) 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脂类 物理性状:细胞性(颗粒性)可溶性(分子状态)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数量(剂量):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5.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6. 抗原决定簇的分类:构象表位:能被B细胞识别 线性表位:能被T细胞识别7. 共同表位: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表位。8. 交叉反应:由于存在共同表位造成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9. 抗原的种类: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抗原属于此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由多个重复B细胞组成10. 佐剂:某些物质预先或与抗原 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加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 免疫应答的类型,称为佐剂。11.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 抗原。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1. 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2.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3. 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抗体与球蛋白的区别)4.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分泌型sIg、膜型mIg5.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水解片段、其它成分、功能区、铰链区、可变区和恒定区、重链与轻链。 重链与轻链:H链与L链 可变区:V区,位于Ig分子N端,占轻链1/2和重链的1/4或1/5; 超变区:HVR,在VL和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轻重链各有三个; 互补决定区:CD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 骨架区: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H和VL各有4个 恒定区:位于免疫球蛋白分子的C端,占轻链1/2和重链3/4(IgA、IgD)或4/5(IgM、IgE),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可转动的区域,含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包括IgA、IgG和IgM) 其它成分:J链(IgA、IgM)、分泌片(IgA) 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将Ig分子切割成两个Fab和一个Fc片段,Fab段是具有抗原结合能力的。 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图(背下这个图) 6.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体结合相应抗原分子,中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2)C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IgM、IgG1-3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凝聚的IgA或IgG4激活补体旁路途经 与细胞表面FCR结合: 调理作用: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促吞噬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介导I型超敏反应 穿过胎盘和黏膜:IgG通过胎盘,s IgA穿过黏膜7. IgG的特性和功能: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衰期长(20-23天);分4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参与型、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8. IgM的特性和功能: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是IgM;6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9. IgA的特性和功能: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分泌型IgA 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sIgA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调理吞噬、中和毒素10. IgD的特性和功能血清中含量低,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标记,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11. IgE的特性和功能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cR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第五章 补体系统1. 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2. 经典激活途径: 参与成分:C1、C4、C2、C3(参与的先后顺序) 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游离的不可以) IgM是最好的补体激活剂,因为IgM是五聚体,C1分子只需一个IgM就能结合;C1分子至少需要两个IgG分子结合。3. MBL途径: 参与成分:MBL、MASP、C4、C2、C3; MBL: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子;MASP:与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4. 旁路途经:不经C1、C4、C2,由C3、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的补体激活过程12. 三种途径的比较: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经激活物质AgAb复合物MBL、MASP脂多糖,其它多糖参与的补体部分C1、C4、C2、C3C4、C2、C3C3,B、D、P因子C3转化酶C4b2bC4b2bC3bBbC5转化酶C4b2b3bC4b2b3bC3bBb3b功能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应答阶段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早期发挥作用5. 攻膜复合体:MAC,在共同末端效应阶段,形成跟攻膜复合体C5b6789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第六章 细胞因子1. 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2. 细胞因子的来源:广泛,主要由免疫细胞,尤其是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3. 细胞因子的分类:(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4. 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特点:自分泌作用于分泌细胞本身 (以前两种为主) 旁分泌作用于比邻细胞 内分泌远距离作用5. 常见的白细胞介素:IL-2:T细胞生长因子或泛生长因子,刺激T细胞的生长 IL-3:多能集落刺激因子,刺激所有干细胞分化 IL-4:B细胞刺激因子 IL-7:由骨髓基质产生,刺激前体B细胞增殖,与B细胞成熟有关 IL-10: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 IL-12:NK细胞刺激因子6.干扰素IFN的分类: 根据产生细胞来源的不同:IFN-(单核巨噬细胞)、IFN-(成纤维细胞)、IFN-(NK细胞) 根据功能不同:I型IFN:IFN-、IFN-,干扰病毒的复制。 II型IFN:IFN-,主要是参与免疫调节。7.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组在体内外均可选择性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某一谱系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和粘附分子1.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CD3 CD4和CD8 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CD79a和CD79b CD19/CD21/CD81复合物功能:CD3或CD79a和CD79b可稳定TCR或BCR结构,并传导活化信号至细胞内 CD4和CD8与CD19/CD21/CD81复合物是TCR或B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2.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 参与T细胞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CD28/B7 参与B细胞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CD40与CD154(CD40L)存在部位:CD28位于T细胞表面,B7位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 CD40位于B细胞表面,CD40L位于Th细胞表面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1. MHC-I类分子:MHC类分子递呈内源性抗原;供CD8+T细胞识别。 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肽结合区 *1和2组成的抗原肽结合槽 *a螺旋和片层组成的槽状结构 *两端封闭,容纳8-11aa的抗原肽 *多态性区 (2) Ig样区免疫球蛋白样区*3和2m 组成 *维持类分子构型 *3参与和T细胞CD8分子结合 (3) 跨膜区跨膜区 *疏水氨基酸排列成螺旋 *跨越脂质双分子层,锚定MHC-类分子 (4) 胞内区:参与跨膜信号的传递组织分布:分布广泛,体内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2. MHC-II类分子:MHC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供CD4+T细胞识别。分子结构: (1) 肽结合区肽结合区: *1、1组成, 抗原肽结合槽 *a螺旋和片层组成的槽状结构 *两端开放,容纳10-30aa的抗原肽 *多态性区(2) Ig样区免疫球蛋白样区: *2、2组成 *维持类分子构型 *2参与和T细胞CD4分子结合(3) 跨膜区跨膜区:锚定MHC-II类分子(4)胞内区:参与跨膜信号传递 组织分布:抗原递呈细胞表面,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比较MHC-I类分子与MHC-II类分子的结构:第九章 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是构成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NK细胞2.T细胞的分类: 按TCR二肽链组成分类: dg和ba 按CD4和CD8表达分类:CD4和CD8 按T细胞功能来分:Th细胞和CTL细胞(或TC细胞) 按分泌的细胞因子谱来分:Th1(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和Th2(介导体液免疫应答)3. TCRba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T细胞4. CD4+T细胞:分为Th1和Th2细胞(都来源于Th0细胞) Th1: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Th2:介导体液免疫应答,5. CD8+T细胞:特异性介导靶细胞裂解或凋亡的机制为: 释放穿孔素,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释放颗粒酶,借助穿孔素的孔道进入靶细胞,靶细胞死亡; 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导致细胞凋亡6. B细胞按表面有无CD5分为:B1和B2 B1:有CD5,TI抗原,分泌IgM,无需Th细胞的辅助 B2:无CD5,TD抗原,分泌IgG,需Th细胞的辅助,是我们通常所说的B细胞关于BI和B2细胞的比较从两方面考虑:B1识别TI,B2识别TD;B1分泌IgM,B2分泌 IgG7. NK细胞: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溶解; 通过Fas/Fasl途径靶细胞凋亡; 释放细胞毒性物质: ADCC(NK细胞所特有的)第十章 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递呈1. 抗原递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2. 抗原递呈细胞有三种: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3. 递呈抗原的来源: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外的抗原,通过溶解体途径由MHC-II类分子递呈给CD4T细胞;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通过胞质溶胶途径由MHC-II类分子递呈给CD8T细胞4.CD1分子递呈途径:主要递呈糖脂和脂类抗原5.内源性抗原递呈途径和外源性抗原递呈途径:(重点掌握两种途径) 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胞质被蛋白酶体酶解 抗原肽(含8-13个AA) 经TAP转运至内质网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递呈给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