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生活质量研究: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生活质量研究: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生活质量研究: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生活质量研究: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生活质量研究: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摘要文献回顾表明,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目前的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论文对生活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的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以及对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和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随着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质量研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整个社会的改革开放,也在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同时,引发和促进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对生活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形成了一个既关系到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关系到广大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状况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近三十年生活质量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和认识。一、近三十年来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得非常迅速。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进行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7年10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论文就有500篇左右。下面是对历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结果(见表1)。表1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国内近三十年来生活质量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1.相对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表1最后两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包括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中研究的数量非常少,11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7篇,平均每年115篇。可以说这11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91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中,研究数量有了一定的发展,10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18篇,平均每年发表12篇,年均发表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8倍。可以说这10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成型阶段。从2001年至2007年是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研究论文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从最低的20多篇直线上升到最高的78篇。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共发表了研究论文364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2篇,年平均发表论文数分别是第二阶段的413倍,是第一阶段的3417倍。这一阶段不仅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研究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可以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的内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02年以前的生活质量研究,无论是探讨客观生活质量(社会指标)的内容,还是探讨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采用“生活质量”的概念。只是到了2002年以后,才出现了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的研究并存,并且三者份量相当的局面(实际上,许多以“生活质量”为标题的研究,探讨的同样是“生活满意度”的内容)。特别是直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的两三年中更是超过了以“生活质量”为题的研究。这一状况表明,在第三阶段,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研究者开始将对(客观)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研究,转向了对明显带有主观特征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和研究上。除了论文数量上的变化,近三十年国内生活质量研究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上,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社会指标的研究。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3年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社会统计指标草案、1986年北京社科院的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直到1988至1992年中国社科院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中,明确将“生活质量”纳入我国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所进行的系统研究。1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在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研究中,这种社会指标意义上的生活质量研究倾向依然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与国内学者合作进行的两项生活质量研究,又将西方、特别是美国生活质量研究中那种关注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关注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传统引入国内,2形成了两种不同视角、不同内涵的生活质量研究方向。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卢淑华教授等人以及笔者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又将上述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集中探讨了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了参考框架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3本世纪以来,沿着上述三种方向的研究都在进一步发展。同时,最早由国外心理学家在上世纪中期所提出和推动的“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研究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所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汇入到对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中来,并很快成为近期研究中的一大焦点。从大的方面看,国内有关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以及运用上。比较普遍的情形是,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套在维度、指标,以及合成方式、权重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者采用自己的指标体系来对所关注的不同群体、不同地区进行生活质量的比较和排序。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这些研究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互不相同,因而它们的研究结果相互之间难以做出合适的比较;另一方面则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地是采用相对宏观的、非个体的指标,因而往往只能用来进行样本状况的描述和比较,很少运用经验数据去探讨和分析影响这种客观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在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方面,则出现了以“生活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和以“幸福感”为研究对象的两大分支领域。由于这两个分支领域的内容都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比较接近,加上一些研究者对二者的内涵、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以及它们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导致具体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切、不清晰、不一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发展。二、对生活质量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1.生活质量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其亚概念的建构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分清概念是起码的前提。它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同一概念所探讨的是同一件事。在生活质量研究中,无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构建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还是关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只有在清楚界定了大家所说的生活质量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是同一种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