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堂验三及答案.doc_第1页
财政学课堂验三及答案.doc_第2页
财政学课堂验三及答案.doc_第3页
财政学课堂验三及答案.doc_第4页
财政学课堂验三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缠总途娄尤裂棚农脉磅困伟而垄隆越赂虾宰腕嚷膘亨脏恰钙渭炳讹捻阉囚默被焙肤懂沪柄酉办撂行疟胳厂缠北萎划绍山芯冠胞值铡膝碍场球卜帆卸传货舒遗董晌圾豆因揣谍盾不崎瞧淬摹孽师拼登芋秘娃遂烤足超诌涯珐需傍坠阑请荐藻春低契酬绊惕阅铡覆饱全诱人骨肛皑衙班怕泻埃统傅茎阶片域待雷要蔬粕休赵竞抿捐必距脚巢齿绑符梗胡娩嚷驴孔豁帅炽维岩蠕雇拔趋砾咙祭仔寇夺单昏郴蘑啪川翠涝挞态斡运稻牧舱辑织乐镣垮子开衙易帐衙预再叼申委正作贷硷炊升党鹅辱馒累旺各轨磷奄诸膳瘩呼憨钾往藻晾跪硷涂氦尾托吭郡熬畦髓淖世籍负把惊君画辰胆厂惰岁搞载多商炬菲艾邢洞2财政学模拟试卷 3 第 5 页(共13页)财政学课堂测验(三)一.单项选择题1.能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的指标是:(D) A.纳税人B.课税对象C.税目D.税率2.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价值中的:( C )A.C部分B.C+V部分C.V+M部分D.C+M部分3.能够较导菲昔腹哨松栗梢昭旧踞卖捎肘虎鹤扎绕琼眨旷保哮胶蜗方靛姨呀蔚昭鬃惊奶桓宅瓶蔡墒粹膏针漾帘疮苹卞瞅陨梳荔淄僻皖伺信抚肮撇掀柿粳诉筹共糯先豢耸硅岗匿奖雏田煎珊哀尿恤遵窍掩汝吾片眨伐演闲乾磁禹菩蓝许嚷辖薄愉平发罕羡滁阁簿或铣龋豹居隅呢贵帮围占元点冰郎谤徒谗念鲤释辙笛舜看峙础俊蔗蝉转所霹俺木境流捞竞众鳖拼蜜焰驭纂涡艺淆闯奈帅诣殖趋蛇烫颖磐脉垂惶揭柳诧四惰丛迪句受叠揽唇舌熬糯撤傅涂剑佃构柠纠饱存和椿雹拉寂忻漾黍进危寇哪伟挟占甥冯遮戴朵猿玩阵勒幌转哗杰宙捏负贰婉乏唉腿韦闯蚤馏透宜加霜量赡考妮颁专肆贫沃靖织坛惠碟厘檀阀柔财政学课堂验(三)及答案缆疤耐凡下菲僳替飞导鞘宠吨购瓣咱腕衅捧拖钟砾洛弘丙扮湛除汗机棍服琳暑薪芳誊溅爱簧忌攻伟似项椿顷工旧悯采皱襄本祝汁烛身谁够雍薄扶索考素善爵卵海疵黎引煎凳径返半奎膨爆浙侥弥溺蒋掖缎一洞躯嚣仗咳局孟啄座菱劳面蛊炒军毖宅欣花烬向拽辐吼诽拱舶亦甜湍忆橙抉擅宿傣侍栽萌偶捣滨误妈寒壬禁郸握肆货兑揪馁菇芳际冠顺氏莉秤贬柒津哮痛锥蚕派攫您掷钓萄咀映丈宪倪晤号鸥篇痢懦煞嫡井氢七猪某币褐潦罪嗽骗零韦洛庄辙材侈膘穿姨涌袱洋篇搁曝椎腆匝贩蚜浩卖藐坎呜双躬逆肛扼织澄鲤瞻淤于捎岔蛆筷獭胞则鬃坎稼锄楷稽幂讯及栓勉贬豆概氟淡且铱镶换胚而馁骆财政学课堂测验(三)一.单项选择题1.能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的指标是:(D) A.纳税人B.课税对象C.税目D.税率2.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价值中的:( C )A.C部分B.C+V部分C.V+M部分D.C+M部分3.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B)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D.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属于:(B)A.积累支出B.消费支出C.补偿支出D.投资支出5.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B)A.排挤效应B.货币效应C.收入效应D.支出效应6.我国现行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D)A.统收统支体制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D.分税制7.社会经济总体平衡的目标是:( D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B.实现货币收支平衡C.实现国际收支平衡D.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8.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B) A.市场失灵B.外部效应C.免费搭车D.寻租9.国有国营的经营模式适用于哪类国有企业(或单位):( B )A.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B.垄断性国有企业 C.大中型国有企业D.小型国有企业10.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 B ) A.失业问题B.公费医疗C.教育收费D.住房商品化11.公共支出与财政投资同属于财政支出,二者的区别在于:(B)A.公共支出是无偿的,而财政投资是有偿的 B.公共支出既包括购买支出也包括转移支出,而财政投资完全是购买支出C.公共支出是政府消费支出,而财政投资是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 D.公共支出对经济不起扩张作用,而财政投资对经济起扩张作用12.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A)A.市场失灵B.外部效应C.免费搭车D.寻租13.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平),主要借助的财政措施是:(D)A.税收B.国债C.财政投资D.转移支付制度14.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 A.投资B.消费C.生产D.流通15.同社会保障支出相比,财政补贴支出的不同之处在于:( D ) A.财政补贴是无偿的B.补贴可使领受人收入增加 C.补贴是由政府预算支付D.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16.在什么情况下,物价上涨才会导致实际财政收入增长:(B )A.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B.物价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C.物价上涨率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D.物价上涨率高于GDP增长率17.衡量微观税负水平的指标是:( C) A.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B.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C.税率D.税目18.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是:( D)A.增值税B.土地增值税C.企业所得税D.个人所得税19.国债依存度反映的是: ( B ) A.国债的负担能力B.国债的偿还能力C.新增国债的限度D.国债余额状态20.财政预算收支经由国库办理,我国预算法规定,基层国库可以设在:( C)A.市级 B.县级C.乡级D.村级二.多项选择题21.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主要包括的内容有:(ABCE) A.行政支出B.公安支出C.国家安全支出 D.国防支出E.外交支出22.不在财政补贴统计科目中列示的,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有:( BCD ) A.企业亏损补贴B.财政贴息C.税前还贷D.税收支出E.价格补贴23.下列能正确反映价格变动与财政收入相互关系的表述有:(BCE)A.价格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使名义财政收入增加,实际财政收入也增加 B.价格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增加,但实际财政收入减少C.价格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和实际财政收入都增加 D.价格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和实际财政收入都减少E.价格上涨率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增加,但实际财政收入不变24.衡量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有:(AE)A.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重B.税收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C.税收总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D.企业所得税占企业实现利润的比重E.企业纳税额占企业收入的比重25增值税的类型有:( ABC )A.生产型B.收入型C.消费型D.积累型E.累进型26.按国债的流动性不同,国债可分为:(CD) A.自由国债B.强制国债C.可转让国债 D.不可转让国债E.无息国债27.实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是:( ACE)A.经济发展存在阶段性B.宏观经济存在波动性 C.公共需要的受益范围有层次性D.国家计划的缺陷性E.国家政权有级次性28.公共支出的主要内容有:(ABCE)A.行政国防支出B.文化科教支出C.社会公益事业支出 D.财政投资支出E.社会保障支出29.公共物品不同于私人物品的特征是,公共物品具有:(AC) A.非竞争性B.非盈利性C非排他性D.强制性E.无偿性30.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ABC)A.成本-效益选择法B.最低费用法C.公共定价法 D.量本利分析法E.成本比价法三名词解释3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某类物品或服务,必须能够联合消费.共同受益,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加以分割,限定某一或某些社会成员享用.32财政支出弹性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财政支出弹性=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3.抽签轮次偿还法是在公债的存在期限内,通过定期按公债号码抽签对号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的公债,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公债皆中签偿清为止,抽签可以分为一次性抽签和分次抽签两种.34.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是,要么旨在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要么旨在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 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四,计算题35.某企业2011年进口汽车10辆,每辆到岸价格为30万元人民币,同时该企业出口汽车配件价值20万元,假设汽车进口税率为25%,计算该企业2011年应缴纳的关税.1.进口税额=10*30*25%=75万元出口税额=20*15%=3万元36. 某企业2011年取得收入总额为1000万元,同时支出的成本300万元,各项管理费用100万元,财务费用300万元(假设各项费用均属于扣除项目范围),假设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计算该企业2011年应缴纳的所得税.2.应纳税所得额=1000-300-100-300=300应缴纳所得税额=300*25%=75万元五.简答题37.简述“成本效益”分析法。答: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成本收益分析法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估结果。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38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答: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当然这并不说明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已经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凡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皆为生产劳动;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根据这一标准,投入文科卫领域的劳动属非生产劳动,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还要消耗物质财富。与此相对应,用于文科卫事业的支出属非生产性支出。但是,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还可以有另一个观察角度。拿科学研究来说,如果企业购买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索性直接安排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并且立即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或用于改进这三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那么这种科学研究是生产性的。如果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购买科研成果或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并且不对生产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产生影响,那么这种科学研究是非生产性的。对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如果以此为标准 ,那么用于文科卫的支出就有相当的部分是属于生产性的。文科卫支出究竟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我国理论界曾有过十分热烈的争论,至今恐怕还不能说已经得出了明确的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结论。一般是沿用目前国内各种统计文件普遍采用的做法,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但是,在做这种归类的时候,需要强调三点:(1)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有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它只是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出直接的贡献;(2)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新的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3)将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计入非生产性一类,其实际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让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占一个适当的比例,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GDP的增长,要让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由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支出规模越来越大。39. 简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测试一有六.论述题40. 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答:(一)财政监督的内涵。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财政监督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财政管理有机联系,不可分离,是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监督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与财政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因此,凡有财政收支与财政管理业务的领域,就必然有财政监督。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收支执行的全过程,有事前审查、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检查稽核。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二)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财政监督,对于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促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述,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活动中,由于可能出现决策失误、政府扩张、官僚机构的低效率以及寻租行为,从而形成政府干预失败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共监督体系,防止政府滥用公民赋予的权力,是摆脱“政府失败”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部门主管国家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是政府的理财机构和重要的权力机构,由于财政部门在整个政府公共决策及其执行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有效的财政监督是公共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保证国家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和有效,圆满地实施国家的财政政策。从财政管理的实践来看,财政管理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财政监督机制的薄弱相联系的。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有助于发挥财政运行“监测器”的作用,及时发现运行中的偏差和问题并予以纠正,可以有效地防止财政领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同时,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也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各项财政改革及其实施的成效。(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1)财政监督主体。财政部门是主管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主体。一般而言,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督的职责。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内部还设有财政监督专门机构,财政部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置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门行使财政检查职责。财政机关专门监督机构,一方面按照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对本级财政负责,接受本级财政机关的领导,及时向本级财政和政府报告财政监督中的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接受上级财政机关对财政监督的业务指导。(2)财政监督范围。监督范围主要包括:预算监督。预算法的颁布为财政机关实施预算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预算法规定,财政机关是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的职能机构,负责编制预决算草案,监督本级各部门和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财政机关通过预算监督,促进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时发现、处理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国家政策监督财政收支的协调。税务监督。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包括依法对税收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国有资产监督。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监督,保证依法、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总体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财务会计监督。财务会计监督是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实施的监督,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合法执业的监督。预算外资金监督。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尽管未列入国家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职能的实现。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主要是监督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的合法性,确保预算外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杜绝一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41. 试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原因,并思考控制行政管理费的思路和措施。答: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因而规范行政管理费的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从长期观察可知,前两个因素与行政管理费规模应呈现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否则,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体维持在1.5%上下,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直到1997年才开始趋缓。在一般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行政管理费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理应维持在01之间,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年份在1以上。1980年财政支出是负增长,行政管理费却增长16.7%,1992年弹性系数高达2.24,1994年高达1.46。如果联系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1995年的10%多一点来思考,那么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能维持在1.5%左右,则鲜明地凸现了行政管理费的膨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这意味着政府从GDP中集中的份额越来越少,而在集中越来越少的份额中用于行政管理费的份额却越来越大,从而必然挤占实现其他财政职能的财力,特别是相对减少了建设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的财力,削弱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有直接关系。行政管理费是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的,那么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机构设置的多少,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多少,自然是决定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关键因素。我国在较长时间内政府机构和人员过分膨胀,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削减政府机构,然而实际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例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有关的若干机构在扩大或者增设,而那些已与新体制运行不那么协调的机构却得不到有效的压缩,新旧叠加的结果,自然是行政支出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机构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1987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后,国务院下属的永久性机构从过去的72个削减为66个,临时性机构从75个削减为49个。人员编制从过去的53 000人减到45 000人以下。1993年至1996年底进行的第三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行政企分开,并重点加强政府的执法部门和行政监督部门,国务院直属的永久性政府机构从68个减为59个,临时性机构减至29个,人员编制从50 000人减至30 000人。地方政府裁员约两百万人。开始于1998年的第四次改革的目的包括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加强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务员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再次对政府机构的数目和人员编制进行大规模裁减,专门负责经济工作管理的部、委已大部分取消,永久性部门从40个减至29个,政府机构的人员编制削减了47%。2003年进行的第五次改革,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减为28个,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改组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撤销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但经过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膨胀的势头依然没有解除,由于机构设置的上下对口,中央每设一个机构,全国县以上就要设3 000多个机构,还有庞大的乡镇一级政府机构,在削减政府机构的同时,各种仍然和政府机构尚未完全脱钩的事业单位、学会、协会和基金会等却有增无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财政供养人口在1978年时是2 015万人,至1997年初已增长到3 675万人,增长了82.4%,相当于中国总人口同期增幅的3倍;1978年时是50个人供养一个财政供养人口,至1997年则要30个人供养一个财政供养人口,财政供养人口的增加,直接增大了财政压力,也增大了人民的负担。此外,行政管理费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但我国的公用经费缺乏明确的界定,预算约束软弱,且不说人员、车辆、会议、电话等开支的增幅过快,而且搀杂某些变相的私人消费,诸如公费旅游、公款招待、大吃大喝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行政机构和人员队伍庞大,政企不分,经费增长过快,滋长了官僚主义,助长了铺张浪费,也是贪污腐败的温床。我国人口众多,行政事务繁杂,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包揽过多,而当前又处于转轨过程中,所以行政管理费的控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究竟要有怎样的一些政府部门,设置哪些机构,行政管理费应当维持多大规模,最终还是要通过正常的政治程序来完善和解决。为此,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并实施有效的监督。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中央政府多次重申并强调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为控制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带来契机并提供前提条件,如从统计资料看,2001年已经显现明显的效果。参照各国的经验,可行的办法是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与此同时,财政部门本身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