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相关因素的对比.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相关因素的对比.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相关因素的对比.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相关因素的对比.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相关因素的对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相关因素的对比摘要:基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前防范及干预,采用中美对比研究实证分析方法,论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标准及其评判体系方法,研究了网瘾渐进发展进程中的相关因素及量化方法。关键词: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综合症;干预;成瘾因素;评判现代网络社会的发展与普及,使社会公共安全的形态发生了许多复杂的变化,青少年网络成瘾IA(InternetAddic-tion)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到1.37亿人,其中学生用户占2.3,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用户占17.2,基数十分可观,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当今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身染网络成瘾综合症IA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其后果是导致了青少年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受损及人格障碍,直接表现为将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自身沉迷于网络,对真实生活缺少兴趣,情感淡漠且学业不佳,自我约束力下降,社会价值观偏离主流。虽然网络成瘾同沉迷于毒品及赌博的社会现象一样,青少年并不是其锁定的特定族群,但限于心理成长期,自身较难抵御网络虚拟世界的吸引,易导致过度沉迷网络而造成心理及人格障碍,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不良诱因之一。如何预前防范以阻断和消除形成青少年网瘾的因素是中外同类相关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重要的是在网瘾渐进形成中进行预前防范,即设计网络成瘾的干预机制予以阻断,该方法比成瘾后的单纯治疗与心理辅导更有作用,而能否将网瘾的防控研究拓展到社会学及网络技术等多背景领域,准确把握网络成瘾渐进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是量化评判体系的信度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干预机制及模式的有效性。本课题组曾于2006年4月起在国内六个省市进行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进行分组,其中南方地区以浙江、江苏、安徽、上海四省市为主,北方地区以北京、山东、吉林、辽宁四省为主,专项调查设计了含有147个变项的36个问题,共发出纸质问卷和网上调查问卷样本10000个,回收有效调查样本例9463个,基于多年龄层段对网瘾的心理应激与持续、网瘾的迁移、网瘾相关因素量化、防控干预机制等进行了累积研究。在统计分析和量化过程中,结合了卡特尔16P方法,以年龄层为分析轴线,对样本分析模型采用了SPSS软件进行了处理,对147个变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经信度分析,全量表36题变项的一致性系数达到了0.85的良好信度,支撑了量化研究的有效结论。从中外对比研究看,许多学者对网络成瘾标准刚性认定的普适性尚存争议,对相关因素的量化研究偏少,解决这类问题有利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深度干预及效果评估。一、网络成瘾渊流及定性评判标准网络成瘾IAD的研究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早期研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早期研究对象不限于青少年范畴而是中年人,二是研究者的身份为心理学者且多基于生理的角度加以研究IAD。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IAD的发展症状,如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等;二是基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结果,如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眼睛疾病等。IAD公认的一般定义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导致了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并伴随产生一定的生理性受损。成瘾的机理是非物质作用,但成瘾与物质是相关的(如电子游戏机或单机等)。美国学者肖顿(M.A.Shotton)1989年第一次发现人们对计算机会产生依赖现象,即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沉迷赌博的心理应激相仿的现象与行为,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缺损。肖顿认为这些现象与行为可运用心理学进行一定的解释,并以著作计算机上瘾(computeraddiction)首开了有关计算机依赖问题的研究。1990年,美国学者凯佩尔(G.A.Keepers)在收治一位沉迷电动玩具的12岁少年时,发现了因沉迷电子游戏机上瘾而造成身心伤害的现象,说明了因依赖电脑导致的心理障碍不一定同因特网有关。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这些成瘾的现象渐具网络的特征且蔓延很快。美国纽约的精神科医师伊凡哥德堡博士(IvanGoldberg)1994年提出了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的概念,指出临床上的IAD是一种心理性受损现象,即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导致了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并伴随产生一定的生理性受损。他给出了网络成瘾的七项判定标准:(1)耐受性(tolerance):即使用网络的时间逐次增加才能获得满足,或是相同的网络使用时间获得的满足感逐次下降;(2)退瘾症状(withdrawal):即若停止或减少过度的网络使用,会导致不安、焦虑、甚至是生理症状如肌肉不正常抽动,并因为上述症状而阻碍自己日常的社交、工作、娱乐等生活活动;(3)经常会超过自己所原本预期的上网时间;(4)无法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5)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的相关活动上;(6)因为网络的过度使用而阻碍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工作、娱乐等活动;(7)即使意识到自己因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所引发的心理、生理、社交、职务与生活上的问题,仍无法减少网络使用的次数与时间。过去十二个月里出现三次以上的上述情形者,即符合网络成瘾之定义。虽然该定义是刚性的,但IAD的研究的影响已由心理学范畴跨越到了精神病医学。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征询了60多个学会的近100位专家、组织了70余家单位参加的涉及6000余病例的12次现场测试的基础上,对精神病临床诊断标准DSM(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形成了至今权威的精神疾病统计与诊断标准DSM-,它修正了偏差赌博行为的定义,认为网络成瘾的状态最近似于赌瘾,并将网络成瘾定义为在生理上没有涉及中毒的一种“冲动控制失序症”(im-pulse-controldisorder)。DSM-影响了随后的许多网瘾研究。199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布拉福分校的心理医师金柏莉杨博士(KimberlyYoung)在协助拯救沉迷网络的好友丈夫时,意识到了网络可能会产生新的心理缺损现象及沉迷问题。她在随后的研究中采取了对比分组的方法,以DSM-为参考标准,选取100名未沉迷者为控制组,396名网络依赖者为研究组,分别进行了8项内容的测试问答:(1)是否觉得被网络所占据;(2)是否觉得需要使用网络并增加上网时间以便达到满足;(3)是否徒劳无功地重复控制、跳回或中止网络的使用;(4)当要中止联机时是否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易怒;(5)上网时间是否往往比原先预期要来得更长;(6)上网是否会危及人际关系和工作、是否会丧失教育机会或生涯规划上的一些机会;(7)是否欺骗家人、医师或其它人关于过度使用网络;(8)是否利用网络作为逃避问题或消除无助、焦虑、彷徨、低潮情绪的手段。在金柏莉杨的分组对比实验中,依赖者初时平均每周上网时数为38.5小时,标准差为8.04;非依赖者则为4.9小时,标准差为4.7,女性上瘾者比男性多20,上瘾者中42为家庭主妇及学生,她们由对网络的依赖渐进发展为网瘾,且与陌生人相聊亲密性关系的占35,玩互联游戏的占28。在金柏莉杨看来,前述问题的肯定回答如超过“8选5”,则可判定为网络成瘾,并且认为强迫行为(Compul-sire)、退瘾症状(Withdrawal)、耐受性(Tolerance)、相关的网络依附后果(RelatedConsequencesofInternetDependence)都应列入IAD的判定标准。1998年,金柏莉杨和罗德格尔还收集了259份网络依赖者的样本,利用卡特尔人格特质量表16PF进行了分析,指出较高的独立性、偏好单独的社会活动、较注重私密性、情绪敏感、警觉性高、具抽象思考能力、反社会倾向都是网瘾者的典型特征。后期的同类研究虽多参照金柏莉杨的网络成瘾标准,但其小样本研究也受到了置疑,许多学者像戴维斯(Davis)、格林费尔(Green-field)、约翰舒勒(JohnSuler)等对小样本研究都曾有过不同观点。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认为家庭沟通受阻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而网瘾既非心理疾病又非生理疾病而是比较偏激的爱好。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任认为网络成瘾不仅是心理疾病而且是内分泌紊乱的精神类疾病。依实际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