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学时 讲课学时:75学时 实习学时:32学时学 分:6学分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医学眼视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法医学专业诊断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器械检查、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诊断学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75学时,见习及实验学习32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部分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其中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归入检体诊断学,为77学时(理论课45学时,见习课32学时);实验诊断学为31学时。诊断学中未列入大纲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本大纲根据第6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以便同学学习。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以供同学参考。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主要及重要部分,包括:绪论、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等。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检体诊断总学时为77学时,其中安排45学时理论讲授和32学时见习学习。通过专业理论和见习实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理论课和自学的学习,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见习课的学习,学会并掌握或熟悉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临床典型病例示教及学生互帮互学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由于学时教少,有部分需要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必须由学生自学完成。因此,教师应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应加强学习主动性,以使检体诊断学的课程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体诊断学为学期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1)理论笔试,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70%;(2)课堂纪律及平时成绩30分,占总成绩的30%。 检体诊断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课见习课合计绪论11常见症状10414基本检查法、一般检查11头部、颈部检查22胸部及肺检查6410心脏及血管检查9513腹部检查6410脊柱与四肢检查11神经系统检查22问诊、病历书写、诊断方法146心电图12517合计453277第一章 绪 论目的要求: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书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简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教学方法:大课讲授。第二章 常见症状目的要求:一、掌握:基本概念(症状、体征及各常见症状的基本概念)、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二、熟悉: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临床诊断的思维方法。学时安排:理论课10学时,见习课4学时。教学内容:发热、水肿、咯血、疼痛(胸痛、腹痛)、呼吸困难、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碍。一、发热:1发热的概念。2发热的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2)非致热源性发热。3发热的病因及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4发热的临床表现、热型及临床意义:(1)发热的分度。(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3)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的热型特点及临床意义。5发热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二、水肿: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发生机制。3常见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2)局部性水肿。4水肿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三、咯血:1咯血的概念,咯血与呕血的鉴别。2咯血的病因及发生机制。3咯血的临床表现。4咯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诊断方法。四、疼痛(胸痛、腹痛):1疼痛的病因及发生机制。2疼痛的临床表现。3疼痛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五、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2呼吸困难的病因。3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右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3)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精神性、血源性等)所致的呼吸困难。4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诊断方法。六、呕血:1呕血的概念。2呕血的病因。3呕血的临床表现。4呕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七、便血:1便血的概念。2便血的病因。3便血的临床表现。4便血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八、黄疸:1黄疸概念。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3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三种黄疸的鉴别。5黄疸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九、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概念。2意识障碍的病因及发生机制。3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深度)、谵妄。4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及诊断方法。教学方法:一、大课讲授。二、见习课结合典型病例,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第三章 问诊、病历书写、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目的要求:一、掌握:1问诊的内容及基本方法与技巧。2住院病历的书写。二、熟悉:1重点问诊的方法。2表格式住院病历的书写。3诊断疾病的基本步骤、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注意问题、临床诊断的内容及格式。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见习课4学时,自学。教学内容:一、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重点问诊的方法。二、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住院病历、表格式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重点讲主诉、现病史的内容及方法)。三、诊断疾病的步骤。四、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和常见思维误区。教学方法:一、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大课讲授。二、问诊、病历书写:见习课教师讲授,并指导同学实践。见习中要求同学独立收集病史、书写完整住院病历。见习课教师要修改学生书写的住院病历并组织学生讲评。第四章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1 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的基本方法。2 生命征的检查方法及正常范围。 二、熟悉:全身状态、皮肤及淋巴结的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三、了解: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安排:见习课1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一、基本检查方法:(一)视诊:视诊内容。(二)触诊:1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2触诊注意事项。(三)叩诊:1叩诊方法: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2叩诊注意事项。3叩诊音及其特点。(四)听诊:1听诊方法:间接听诊法;直接听诊法。2听诊注意事项。(五)嗅诊。二、一般检查:(一)全身状态检查:1性别:性别与疾病的关系。2年龄:年龄与疾病的关系。3生命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正常范围。4发育与体型:发育正常的指标及影响发育的因素,体型的分型方法。5营养状态:营养状态的判断和描述方法,引起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度的原因。 6意识状态:意识障碍的分度及检查方法。7语调与语态:语调与语态的定义,语调与语态改变的临床意义。8面容与表情:不同面容与表情的特点及临床意义。9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及强迫体位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0姿势:不同姿势的临床意义。11步态:几种常见典型异常步态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二)皮肤: 1颜色:皮肤颜色改变的观察方法及临床意义。 2湿度:皮肤湿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3弹性:皮肤弹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4皮疹:临床常见的皮疹及临床意义。5脱屑:脱屑的表现及临床意义。6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的分类及临床意义。7蜘蛛痣与肝掌:蜘蛛痣与肝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8水肿:水肿的检查方法及分度。9皮下结节:皮下结节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10瘢痕:瘢痕形成的原因及临床意义。11毛发:毛发的分布、多少和颜色,及其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三)淋巴结:1表浅淋巴结分布:头颈部、上肢及下肢表浅淋巴结的分布部位。2检查方法及顺序:表浅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内容;表浅淋巴结的检查顺序。 3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及表现:局限性及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一、学生自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 第五章 头颈部检查目的要求:一、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内容及方法。二、 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时安排:见习课2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一、头部:(一)头发和头皮:1头发:发色,疏密度,脱发类型及特点。2头皮:颜色、头皮屑,有无癣、疖痈、外伤、血肿、瘢痕等。(二)头颅:注意大小、外形及有无异常活动;头围测量;常见的头颅外形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三)颜面及其器官:1眼:(1)眼的功能:视力、视野及色觉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2)外眼:眼睑、泪囊、结膜及眼球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3)眼前节:角膜、巩膜、虹膜及瞳孔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2耳:耳廓、外耳道、中耳、乳突及听力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3鼻:外形、鼻翼煽动、鼻中隔、鼻出血、鼻腔黏膜和分泌物、鼻窦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4口:口唇、口腔黏膜、牙齿、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口腔气味、腮腺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二、颈部:外形与分区、姿势与运动、皮肤与包块、血管、甲状腺及气管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一、学生自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 第六章 胸部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1视、触、叩、听四种方法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 2规范的胸部检查方法并准确获取正常胸部检查结果。 二、熟悉:胸部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见习课4学时。教学内容:一、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部的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解剖区域、肺和胸膜的界限、胸部体表分区及其意义。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 1胸壁: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肋间隙的检查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2正常胸廓外形及常见胸廓外形改变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3乳房:视诊、触诊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三、肺和胸膜:1视诊:正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3叩诊:胸部叩诊的方法,影响叩诊音的因素,各类叩诊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正常胸部叩诊音;正常肺界(主要为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范围的叩诊、正常值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4听诊:(1)正常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 (2)异常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罗音:湿罗音和干罗音的产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4)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及气胸。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理论知识。 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三、见习课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示教典型体征,学习肺部各种异常体征。第七章 心脏血管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1心脏叩诊,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2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制、听诊特点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3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二、熟悉:1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及其临床意义。2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3奔马律及开瓣音的产生机制、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4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及临床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9学时,见习课5学时。教学内容: 一、心脏检查:(一)视诊:1胸廓畸形:心前区隆起、扁平胸、鸡胸、漏斗胸及脊柱畸形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2心尖搏动:(1)心尖搏动移位:生理性及病理性的影响因素。(2)心尖搏动强度与范围的改变:生理性及病理性的影响因素。(3)负性心尖搏动及临床意义。3心前区搏动:(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及临床意义。(2)剑突下搏动及临床意义。(3)心底部搏动及临床意义。(二)触诊: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位置和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抬举性搏动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2震颤:发生机制、部位、时期及临床意义。3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三)叩诊:1叩诊方法。2叩诊顺序。3正常心浊音界的检查。4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5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四)听诊:1心脏瓣膜听诊区。2听诊顺序。3听诊内容:(1)心率。(2)心律:正常人的心律特点,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3)心音:正常心音及其产生的机制,第一、二心音的听诊特点。(4)心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音强度的改变、性质的改变及心音分裂等。(5)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6)心脏杂音:杂音产生的机制。杂音的特性与听诊要点: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心动周期中的时期,性质,强度与形态,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杂音的临床意义:各瓣膜区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生理性杂音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7)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听诊部位,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二、血管检查(一)脉搏:脉率、脉律、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强弱、脉波(水冲脉、交替脉、奇脉、无脉)。(二)血压:血压测量方法、血压标准、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动态血压监测。(三)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静脉杂音、动脉杂音、周围血管征(枪击音、Duroziez 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理论知识。 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三、见习课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示教典型体征,学习心脏异常体征。第八章 腹部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腹部视、触、叩、听诊的检查方法及内容。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见习课4学时。教学内容: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一) 体表标志。(二) 腹部分区:四区分法、九区分法。二、视诊:(一)腹部外形:腹部膨隆、腹部凹陷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二)呼吸运动的检查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三)腹壁静脉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四)胃肠型和蠕动波的检查及临床意义。(五)腹壁其他情况: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部、腹部体毛、上腹部搏动的检查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三、触诊:(一)触诊的方法。(二)触诊内容:1腹壁紧张度的检查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2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常见疾病的压痛点位置,压痛和反跳痛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3脏器触诊:(1)肝脏触诊:触诊方法(单手、双手触诊法);触诊内容(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肝震颤)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脾触诊:触诊方法;触诊内容(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情况、压痛及摩擦感);脾肿大的测量法及临床意义。(3)胆囊触诊:触诊方法;胆囊肿大和压痛的临床意义;Murphy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4)肾触诊:触诊方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肾脏和尿路的压痛点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5)膀胱触诊:触诊方法,膀胱胀大的临床意义。4腹部肿块:(1)正常腹部可触到的结构。(2)异常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及移动度。5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6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四、叩诊:腹部叩诊音、肝脏及胆囊叩诊、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移动性浊音、肋脊角叩痛及膀胱叩诊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五、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及摩擦音的检查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六、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理论知识。 二、见习课观看体检光盘,教师示范讲解检查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练习正常检查方法。腹部检查顺序为视、听、叩、触。三、 见习课用电子标准化模拟病人示教典型体征,学习腹部异常体征。第九章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目的要求:熟悉:脊柱、四肢、关节和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二、 了解: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学时安排:见习课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