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ppt_第1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ppt_第2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ppt_第3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ppt_第4页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雷 鸣,反诘: 义务教育十年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课程改革还将怎样进一步发展?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发展? 十年是否磨成一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当初提出了六大改革目标,即关于课程改革的理念或者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管理。这六大目标实现了没有?实现得怎么样?这还需要实践进一步作出回答。 教师课改理念的缺失性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主因。,一、课改理念远未贯穿落实到位是课改实施中最大的问题,中央教科所2006年底起历时半年调查反映的:“走近”与“走进”、“身进”与“心进”、“惰性”与“智慧”等问题,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年的调查: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满意度不足三成。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中,新课程的理想与现实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实现中的困难远比当初的设想要大,因实践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冲突所致。 我的调查:目前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不到三成。98%以上的教师根本说不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有几条?具体是什么?,课改的顶层设计还须终端操作来实现,课改的终端在课堂,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上的跨越。 因此,新的修订课程标准实施时,很有必要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进行“补种”,重新凝聚课改共识,以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二、理念的作用与意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化人,或者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欧洲现代化之父法国让莫内 )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其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 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等已在人的基本素质中占据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同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由新理念做支撑的,也要先“新(改)人”而后“新(改)课”。“新人”,就是要先打造真正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队伍,尔后才有与之相适应的新课堂。,1.对理念的简要解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理念时代,理念已成为当下广泛运用的一个关键词。理念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它与时代处于一种相互诠释、相互创生的过程。 理念是指一种体系或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其他定义: 理念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1998)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钟启泉等) 理念是指人们关于所追求目标的基本观念及其实现途径的基本观念。(北大杨紫煊 ),总之,理念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形态对事物具有规范性。它是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理念通常应贯彻在这种制度或体系的实际运作的始终,并能够得到验证(这是关键)。从这点理解,理念也是原则和信念或价值观,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是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机结合的产物。,2.理念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国家为了基础教育,经历了数年探索提出了课程改革。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是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学生的地位是核心),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要涉及到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方向性的调整,并且从制度的层面开始展开。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对课程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改造,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改革不仅仅是调整课程内容,而是一次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课程重建和培养目标的重建。,(1)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基石,新课程的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强烈的思想启发性和现实基础;而新课程理念及其实施,猛烈抨击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积弊,表达了人们对基础教育改革强烈的呼唤。,始于200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之所以称为“新课改”,就是因为它与过去的课改不同,有新的理念做支撑,中小学各门学科也有具体的学科理念支撑。没有新的课改理念,课改、课标、教材就完全失去新意和理论支撑,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教学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 为此,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强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能真正达到,往往就不是能“强制”和“强制”得了的。因为要达到课改的目标,真正需要的是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各学校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课改主体意识的程度,掌握课程理念和与课程实施相应的教学技能的程度,以及教师们在实践课程改革中投入行动的程度。所以,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首先需要实现教师原有的各种观念转变,唤醒教师自觉课改的意识,其次才是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技能的转变。,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观念而展开的。从宏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智育第一”、“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整体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或者说,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课程的设计观等诸多方面。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切实推进学科课程和学科教学的改革。但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统一还需要时间。,(2)课改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头换面,更是一场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包括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并用这些新观念(理念)来指导自己具体的教育实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核心理念) 开放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改革课堂教学。 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3.课标基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的建立有它内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其理念。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与教师教学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课改的题中之义。,确立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就是表达课程的追求。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包括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目标的表达,课程内容标准的呈现,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无不来自课程理念,或体现着课程理念的追求。,在修订课标的第四部分“教学建议”里指出:教学是落实本课标、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见课标P17) 课程标准是“源”,教材仅是其“流”,而课标基本理念则是源头。(一标多本。犹如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的宏观教育理念。,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确立的三条基本理念紧紧服从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主要针对以往思想品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条基本理念) 修订课标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推动由知识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生活逻辑为思想品德课定调。 (如:在课程性质中的“实践性”里,把原“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删去了。),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在本次修订中,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两个方面:培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 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 课程总目标是:“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总目标的这一规定,核心思想依然是两个基本点:“好人”与“好公民”的培养。,该理念中的“帮助”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2.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理念之二),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思想品德课程坚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具体就是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 (1)对其中“生活”的理解 一是学习主体的生活,即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排斥成人的生活,也不能以成人生活代替学生生活; 二是指现实生活,但不排除以往生活和未来生活(九年级的国情教育)。,(2)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含义和要求是: 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习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要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要尽可能满足初中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3)具体就一堂课来看,其操作环节包括五点: 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 创设教学情景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力求生动感人); 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理念之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思想品德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可能真正完成。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 思想品德要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不仅要适应生活、以生活为基础,更要发展创造生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体验和认识,在不断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活的创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追求。,(2)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我们要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需求,激发他们的自律精神,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现实思想品德的自我生成。 这里即有教师自己角色的作用,也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育,自我感悟的学习方式问题,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与感悟,仅是老师的说教是不起作用的 。,(3)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理论上的说服力,但是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理论,它包含一个人的情感诉求、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说理教育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情才能达理。比较抽象的道理,需要学生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来领悟。,我们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最后也才能对学生“导之以行”,使我们这门课程有生命力。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做。这是贯穿于我们各年级的教学全过程中的,也是理念对行为的指导作用的体现。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 (基础教育是逐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初步教会学生做人的本领。),4.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关系。,三条理念是一个整体,是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作为一个整体,第一条是目标理念(核心理念),即开设我们这门课的最终目的;第二条是条件理念、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他在不断扩展,就给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对我们的教学更方便,提升品质也更容易;第三条是方法理念,即采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指针,其他具体的教学理念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坚持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要“回归生活”,“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而不是仅仅传授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只有道德知识的人。,因为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知识或道理,使他知道多少道德规范,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取向。 为此,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是要从“我们教什么”转变到“学生生命成长需要什么”,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建立在“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的基础上,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上;教学过程要着力于将抽象的教材内容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反思,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方法要改变居高临下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体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学习。,思想品德教师要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年级的初中生身心发展状况,深入了解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所行,以此为基础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总之,只有准确把握住学生个体不同的发展状况,思想品德课程才能解决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困惑而真正走进学生生命,也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使课程成为儿童自己的,使课程成为真实可信的,使课程成为有生命力的”,唤回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失去的人”。,四、理念与行为的关系,1.理念是因,行为是果。 从理念和行为两方面看,理念是人行为的本源。理念与行为有着因果的关系,理念是因,行为是果;理念是行为的主导,行为是理念的实现。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每一种具体的行为,都是在相应的理念支配下产生的。要想成功某项事情,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理念,其次行为本身也要正确,这是两个充要条件。正确的理念并不等于正确的行为,但错误的理念一定导致错误的行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根)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 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萨克莱),2.理念是行为的“灵魂”。 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理念的虚体部分是理念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其实体部分则是承载理念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态行为。前者是理念的“魂”,决定着理念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理念之“体”,决定着理念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理念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就难以发挥引领的作用。,说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因为灵魂一般被认为能主宰人类之知觉与活动,比喻事物中起关键、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事例佐证:搞传销的或者某些搞营销的,是把其营销理念对人的行为作用运用得最好的,把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致使许多有知识的人也被彻底“洗脑”。),因此,理念对人的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理念赋予人行动的方向与力量。 理念与行为这种“魂”与“体”的关系,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不能“灵魂出窍”或“魂不守舍”。 结论一:理念与行为是“魂”与“体”的关系。魂要附体,魂要守舍。 结论二:课程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教学效果!,3.理念需要我们去认知,更需要我们去体知。 课程改革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课改的理念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课程理念、学科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等(有的划分为理论层面的理念、操作层面的理念等)。但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此指导下,还有一些具体的理念支撑和规范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有效教学的理念,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知、去体知。(实践),体知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亲历性和在场感,是把认知活动和直接体验融为一体,把外在的知识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渐变成自我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念的内化过程。 确立课改理念,是变革教师教学行为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改变教师教学行为,首先就要改变他们与课程改革不相符的观念,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革重于改),五、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对理念的把握程度,是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考察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是看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并不断创新课改理念的能力。有此,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学得精彩,而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这是课改的境界和要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课程改革使我们课堂观察的视角从即关注教师的教到更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教师精彩的教”向“学生有效的学”转变。观察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观察怎么教是为了教什么,关注教学有效是为了聚焦教学成长。 “当学生一心向学时,教学是项艰辛的挑战;但是当学生无心学习时,教会他们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有效教学绝对不是关乎教学技巧,而一定是超越教学技巧的,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坐在教室里的学生。(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现实治疗法的创始人威廉格拉瑟,著有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等著作。),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新课程的推进离不开先进理念的引领。理念先进了,哪怕一些条件还不具备(如多媒体设备),只要主观上想去做,长期坚持下去,也会取得好的实效。 现实中许多新的课改理念,教师不容易接受。学校领导就把它转变为具体的行政措施,以行政命令形式颁布实施,要求教师先执行,再慢慢地体会理解这种做法的道理。因为理念转化为行为,并不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不少地方或学校,许多课改理念是由那些“实践能力”较强的领导、骨干,将其转变为具体可操作、可考核的行政措施,才能将其贯彻落实。(课改的行政特性与专业特性 顶层设计),2.课改理念在教学中能否得以贯彻落实,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小。 教学实践不断表明,课堂教学效益越高,理念的重要性就体现得越突出,理念与教学行为的一致性要求就越高,对理念的依赖性就越大。没有正确的理念,教师越是努力其课堂教学效益损失就越大。只要教学的知识,不要关于学生是知识,这样的教学效益是有问题的。 当前课改效益低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整天都在忙,但效益不高,这是缺少对问题的准备。 课堂应该是落实课改理念的核心载体,学生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这里的发展主要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不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多少,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如果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禁锢学生的思维,或者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和技能,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更进一步说,无效和低效是可以不需要老师教学生就能理解与掌握的。,观念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行为改变了结果也会改变。教师的理念及行为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把理念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关键,也是创造性实施课改的保证。否则,教师的一句话就会使其课堂效益败损。 教师成长的第一路径在课堂。,3.课改理念内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人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 所谓教师个人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教师个人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不易被别人复制替代、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持续利益的一种竞争合力。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力,来源于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来源于把课改理念内化为自己具体教学行为的广度与深度。 具有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是课改理念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教授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的简称。 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用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资料,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PCK是针对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教学知识提出来的,研究者围绕这一核心开展了不少研究。) 舒尔曼认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包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师有关学生对某一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策略,特定的话题、问题、论点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调适使之适合于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帮助或引导学生以个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内容的知识。 目前PCK网站将PCK定义为教师从事有效教学的知识,包括:内容的知识,课程的知识和教学的知识。教学知识的核心是知道学生怎样思维,课程的知识包括: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分理解教材和课程的目标和关键思想。,反思十年课程改革实践中不同教师的崛起与平庸的背后,无不打上了课改理念确立且内化与否的烙印。 事实表明,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效益高低、教师素质高低的根本区别就在其课改理念上的区别。 有教师认为,课改培训、研修讲理论和理念没用。其实理论也好,理念也罢不是没用,而是自己根本就没去用或者没用好。对课改理念的贯穿落实,“知道”“做到”“做好”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六、深化课程改革,“道”远重于“术”,课改以来,有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主要是教学技巧、方法、策略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掌握。这是教育上的短视与浅见。 课改的“形”与“神”,教师获得的“鱼”与“渔” 。 同样的教案是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专业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些信息和技能技巧的了解者。,1.努力探寻课改之“道”。 课改之“道”同教学之“道”一样,是教育教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或理论。“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术”则是在这个本质规律的指导下的行事方法。 在我们的培训以及日常教学研究中,那种重具体的教学预设、重具体的教学技巧、重某一事例的选择和活动设计,轻理论学习、轻课标理念、教学理念的确立与引导,其结果只能使老师们有课改的“形”而无其“神”,老师们所收获的只能是“鱼”而非“渔”。那种只追求“形”和“鱼”的同仁们,是不是用错了努力和作为的方向?(对学生的学习同样适合),现实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既缺“道”又乏“术”或者教学中“道”不明“术”不精,因不得“道”,教书多年却始终不见长进,教学仅仅是在“完成过程”,从未“专注于其中”,这样的教师学生肯定不喜欢。(庖丁解牛) 探寻教育教学之“道”明知是麻,我们依然得去解,而且要努力解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这是我们教师的使命! 教育之道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2.技巧为术,理念为道。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学科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就是其载体。教师们在学习和培训时,仅关注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指望 “听了就能懂,懂了就会用”。但事实上,“听了未必会接受,接受了未必会用”。即别人(同样)的教案是不能复制出你(相同)的教学效果。,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现实,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林格) “最好教是听,最好的学是说。”教师要学会做课堂的引导者和倾听者。,技巧为术,理念为道;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体;就教学而言,术只管几年,道则数十年;小改小变靠术,大改大变则靠道。道术合一。 教学之道,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教之道,德为先。) 教学之道,重在学。要让学生在学中学,乐中学,用中学,枯燥的知识才能生动鲜活起来 。 学中学就是以教方法带知识学习。乐中学就是要寓教于乐。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在学生熟悉的娱乐和游戏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用中学,在实验实践应用中进行教学。,如果从学科教学知识角度看,一定要追求“术”,那么应该关注以下两个“转化之术”: 一是学会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见前面PCK) 二是教会学生将所掌握的教材学科知识再转化为易于表达的、比较规范的学科书面语。 前一个转化是教师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学科知识;后一个转化是使学生要会以自己对知识、观点的理解后,还原成学科术语来表达。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策略或方法、技巧。,2011年年底叶澜教授在重庆讲学,就当前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时说到,如果仅有方法、技巧的改革,是没有灵魂的改革。 我们必须以课改理念为理想追求、精神感召和目标指引,去引领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与个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课改。,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对课改理念的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素质。要把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研修、感悟,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这种感悟和转化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把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要内外兼修,才能事半功倍。“内”主要指课程理念的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而内化;“外”主要指自己教育教学言行之表现。,1.转化需要引导。 理念与行为之间需要有一个桥梁(中介),这个桥梁(中介)是教学实践,是教师不断的学习研修(引导)、反思(感悟)、实践,再学习研修(引导)、再反思(感悟)、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走的是一条探索之路,课改理念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理念向行为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导教师重视教育实践过程中理念的转化,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与积累。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师的理念向行为转变的过程中,培训者、管理者乃至教师之间的正确引导页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念与行为的知行脱节有几种:不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而不完全行、知而自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应知行合一)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前面讲的惯(惰)性就是一种习惯问题。 习惯是有意识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将好的思维方式,好的行为、好的教学方式变成习惯,那我们就会很轻松地获得教学的成功与快乐的,反之,则会是痛苦的。,不过,这并不奇怪。因为任何理念到行为的实施都存在“错位差” 。从旧行为到新行为的转化有“两种错位” :一是新理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二是新理念与新行为形成之间的“错位差”。如果旧的课堂教学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不能到位。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以课改理念为引领来革新旧行为,不断地使理念与新行为磨合到位。 (旧观念的“清零”是不现实的),总之,对课改理念,人们无论是“顺应”还是“同化”,都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促使新理念的重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自我更新的过程。因此,这一转化需要各种不断的培训、学习,需要专业引导,需要校本研修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引导,更需要反思,促使自我认知结构发生碰撞。,2.转化需要载体。 教师要善于不断地通过来回穿行、往返于知与行两个方面的方式来实现理念向行为的转化。这个穿行、往返的过程,就是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从行为到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反复自觉的以课改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者从教学行为去总结提升课改理念,不断促使自己教学行为的转变。这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定方向重要,定措施也很重要。在转化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过程中,只有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才能使这种转化真正落到实处,而这个载体主要是课堂。 教师只有将书本上写出来的、研修中学习到的理念内化为自己本人的教学理想、教学信念、教学追求的组成部分,把“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时,教学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主动的、持久的变化。其次,课改理念要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在课改理念指导下,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预设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