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_第1页
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_第2页
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_第3页
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_第4页
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 刘建华 *问题的提出本文论题由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与此有关联的案件尚在诉讼中,故本文隐去当事人姓名)引发。案例:甲、乙二人分别出资人民币600万元、200万元于2003年2月设立A公司,注册资本金人民币800万元。2003年8月,甲、乙分别将自己股权中的一部分转让给丙,丙占有公司股权55%,公司股东变更为甲、乙、丙三人,股权分别为甲占25%、乙占20%,丙占55%,丙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办理了股东名册变更和公司股东的工商注册登记变更。2005年10月,丙将自己股权分别转让给甲30%和丁25%,丙将自己股权分别转让给甲10%,转让给丁10%,公司股权再次变更为甲占65%,丁35%。2007年5月,甲在征得丁同意的情况下,将自己股权转让给戊30%,公司股权变更为甲占35%,丁占35%,戊占30%。以上变更均办理了相关的变更登记手续。2008年3月,张某以丙违反股权转让协议为由,起诉丙和A公司,请求法院确认其与丙的股份转让协议有效,确认其为A公司的股东。法院经过审理查明,丙原为中国人,10年前加入外国国籍,属于外籍华人,其受让A公司股权时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报经有关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法院最终判决,丙受让股权时的身份系外国自然人,其资金的注入使A公司的性质由内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根据法律规定,该合营企业的设立必须报经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但A公司并未办理相关的批准手续,故丙与甲、乙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未生效,其并未取得A公司股东资格。进而终审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问题:依据上述生效判决,A公司现在股东甲、丁、戊是公司合法的股东吗?1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很显然在丙的股东身份被否定之后,受让其股权的甲、丁二人人的股东身份或者股权的份额都将处于不确定状态,受让甲股权的戊的股东身份也因此存疑。假如A公司现在的三个股东的身份和地位都难以确定,该公司如何治理将打个大大的问号。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中关于物权取得的一项基本制度,但是我国公司法并未对股权的善意取得进行规制。因为股权是有别于物权的一种财产性质的权利,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援引物权法的规定给股权的善意取得确定的结论,而只能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法理的分析得出结论。善意取得制度是为无权处分行为导致的权利归属而设立。权利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存在。权利的变动必须依法进行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现实生活中,由于行为人欠缺对法律的了解,没有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处分权利,或者虽然并不欠缺对法律的了解但是仍然违法进行权利的处分,受让人基于某种信赖自以为取得了权利,对该权利进行再处分,以后可能发生次受让人的再处分以及再处分的再处分等等。如果不对此种情况下的权利进行规制,必然导致该权利的归属处于不确定状态。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善意取得的基本原则是:善意是前提,对价是条件,公示是必经程序。公司股权来源于股东财产的投入即出资,包括从公司获得经济利益和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利,其本质是运作股东出资并获得经济利益。股权具有可转让性,可以用金钱进行作价,其财产性质毋庸置疑。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虽然因公司的人和性质较浓,转让受到的法律限制较多,但是其可以用金钱作价并进行转让的基本属性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是一致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变动需要进行公示登记,这一点和不动产物权并无不同。受让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是否存在善意是确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是否承认善意取得的前提。首先我们分析本文案例中甲、丁、戊三人取得丙的股权是否属于善意。判断善意的基本标准是:受让人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处分人是无权处分。“是否知道”以客观事实判断,“应当知道”应以普通人在受让的情境下可能作出的判断为准。丙作为A公司股东的身份已经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可以认为丙的股东身份以及享有的股权已经依法确立。因此甲、丁、戊受让丙的股权时善意的。现实生活中,法律上认为属于无权处分,但是受让人受让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事实出于善意的情形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说,隐名股东、挂名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客观存在,造成公司名册登记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股东真假难辨。真实股东出让其股权,对于被挂名人或者出名人来说是无权处分,被挂名股东出让挂名股东的股权,虽然是实质上的无权处分,却是表面的有权处分。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说,因其工作职责主要是登记,虽然审查,却是表面的和程序性的,并不负有实质审查的责任,工作人员多数信赖公司对有关股权变动的确认,难免登记结果和实际情况不一致。从公司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角度说,其对公司股权的信息来源于股东(含挂名股东、隐名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工登记资料,无法避免无权处分人和其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受让股份。因此除上述案例出现的法院依法判决确认为无权处分的外,还会存在各种各样当事人善意受让无权处分人处分股权的情形。确立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法理依据,包括有无法学理论的支撑和是否与现行法的规定冲突;另一个方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取得的例外,是平衡善意第三人、所有权人和社会利益的产物。我国物权法将其写在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中。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与稳定是对传统民法中所有权绝对化原则的改良,被奉为现代民法的圭臬。主要理由是,所谓善意第三人在进行交易时一定没有过错,其根据一般的交易规则进行交易对象的识别,用给付对价获得对出让物的占有,基于占有其对受让物进行再次出让。以后的人当然可能进行出让、再出让如果法律坚持传统民法的所有权绝对原则,对被处分的物进行无限制追及,那么势必使围绕该物的交易会象米诺骨牌倒塌一样逐次被解除。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损害的绝对不是作为善意第三人的个体的利益,损害的其实是市场经济来意存在的交易安全和稳定,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善意取得制度先只适用于动产,后来大家发现需要登记公示才承认效力的不动产所有权出让也存在善意取得,进而对所有登记公示才具有对抗效力的其他所有物权都承认善意取得。由此可见,只要存在善意受让的情况,都存在善意第三人利益保护和维护交易稳定与安全的问题。在以公司形态为主要投资途径的今天,在保护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自由的股权交易已经成为常态的前提下,承认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善意取得不仅不违背法理,而且是迫切需要。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人和性,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必须是50人以下,较少的股东人数,较强的人和性是否就能够避免股权转让中的善意受让。公司法规定了股权外部转让的程序,使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受到其他股东优先权的限制,使得公司全体股东都有机会审查出让人是否有权处分,从这个角度说,似乎不应该出现股权被无权处分的情况,但是现实中的情况绝对不是想象中那么单纯。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公司根据公司内部规定或者章程规定强行将股东股权转让他人的案例。如曹义诉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案,该公司在将曹义除名后,以内部规定为由强行将被除名的曹义名下的股份转让给他人。此案经南京市建邺区法院一审,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该股权转让行为无效。【1】除此之外,公司以其他理由强行将股东股权转让他人的案例也不再少数。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更容易发生如本文案例中公司和股东都认可的股权转让,属于完全自愿的股权交易被法院认定为无权处分。所有的这些交易,很多在随后发生了被无权处分的股权的再次转让以及再转让的再转让。以后受让人的受让行为均符合善意的条件,且付清了转让的对价,办理了股权变动的所有必要登记事项。鉴于上述情况和理由,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不承认股权善意取得的后果。股东股权登记公示是债权人信赖公司和公司进行交易的前提之一,公司治理需要以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为治理方式和依据。不承认股权的善意取得,必然应对无权处分以后的所有受让人的股东身份进行否定,否定股东的身份,同时势必要否认该受让人所有参与的公司的治理行为,还必须否定该受让人依据股东身份享有的其他一切权利和得到的一切利益,当然也必须否定该受让人基于股东身份而承担的公司的包括出资在内的一切义务。公司存在一天,公司的行为就延续一天。如何能够给一个拟制人格的公司行为进行今是昔非或者今非昔是的矫正呢?在股东人数较多,被强行处分的股权比例较小而且被处分时间很短的情形下,公司进行治理行为的矫正或许不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然而对于股权比例很重且属于股东和公司认可的自愿处分的情形下,公司行为将无法逆转。如本文案例中所示情形,丙受让股权非法,未取得股东身份,但是其是公司控股股东,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2年时间,出让给丙股份的乙取得对价后已经离开公司,后来受让其股权的甲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丙取得对价后离开公司,公司由甲和丁治理。以后甲、丁又进行股权的再转让。不承认股权的善意取得,A公司从成立不久所有的治理行为都不具有合法性,那么A公司是否合法呢?是否要否定A的公司人格呢?从公司设立的要件判断,从投资交易的安全,从公司债权人利益,从社会稳定判断,显然都无法否定A公司的公司人格。不承认股权的善意取得的理由无非是从保护公司股东权利出发得出的结论。坚持这种观点有点类似于传统民法坚持所有权绝对化的观点。权利的保护分为积极的保护和消极的保护,前者侧重于维护权利的原始形态,后者侧重于事后补救。承认股权的善意取得并不是对股权的不保护,而是将对股权的保护在特定情况下选择采用事后补救,即由相对人进行赔偿。当然在被处分的股权的权利人不需要补偿的情况下,有关相对人自然无需补偿。本文案例中股权转让不生效,股东丙没有取得A公司股东身份的司法判定源于现行法律的有关效力性规范,因行为人的行为违法了法律的效力性规范被依法判定无效,但是有关股权转让当事人以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并没有收到任何的损失。基于法律效力性规范作出的司法判定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秩序这一社会利益。承认善意受让人的善意取得是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和维护投资者的投资和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二者都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并无冲突和矛盾。不承认股权善意取得是坚持维护股东的权利形态,笔者认为,在第三人善意受让股权的情况下因为被处分股权而受损害的股东利益完全能够通过向侵权人追偿得到补救,而没有必要坚持维护被处分股权的股东权利的形态。无论从权利的内容还是风险来说,根本分不出二者的优劣。从保护投资和交易安全出发,承认股权的善意取得则是不二选择。总结上文,无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是司法实践中,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善意受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承认股权的善意取得有着坚实的法理学依据,更是维护投资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本文题旨确定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受让,故对股份有限公司不予展开)股权的善意取得规则可以参照物权的规则确定。第一,受让人受让股权时必须是善意的。善意的判断标准应以受让人受让的股权是否在公司的工商登记中予以记载为准,出让人是工商登记备案的股东,出让的股权没有超过其持有的份额,则应认定为善意,而其股权如何取得以及是否属于挂名则在所不论。如果股权对股东以外的人转让需要征求其他股东意见,因为此处不属于无权处分问题而是保护股东受让股权的优先权问题,因此不应作为股东受让股权善意的判断标准。在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登记公示是股权公示最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一种公示方式,到工商管理局查证时投资人受让股权必须进行的查证方式,因此,把受让人受让的股权是否在公司的工商登记中予以记载作为受让人善意与否的判断标准具有合法性和客观性。第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因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价值比较难于评估,转让价格是否合理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出资额2、公司在转让股权时的产品和营业状况3、其他同期或者较近此交易前后的股权转让价格4、公司名下财产尤其是不动产在转让时的价值。如果公司股东原始出资额很少,在转让时营业很少,没有其他股权交易价格参考,公司名下又没有可以确实查证的财产,则成交金额即应判定为合理价格。第三,转让的股权必须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变更登记。是否进行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不应作为条件,因为现实中很多有限责任公司没有置备股东名册,而工商登记变更时公司行为,本身可以代表公司已经对股东身份变更的确认。凡是具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