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某科技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_第1页
环境管理_某科技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_第2页
环境管理_某科技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_第3页
环境管理_某科技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_第4页
环境管理_某科技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新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4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目 录前言第一章管理过程1.1 方针和计划31.2 管理体系要求4 1.3 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4 1.4 符合性和其他要求4 1.5 EHS管理计划和程序5 1.6 设施设计和建设5 1.7社区意识和应急反应5 1.8EHS业绩监测和测量6 1.9事故调查、报告和分析6 1.10EHS管理体系评审7 1.11 管理审核和调整7 第二章安全2.1建筑工程安全检查82.2建筑工程安全检查方法102.3建筑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102.4建筑工程安全检查132.5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172.6吊装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202.7高处作业安全隐患的防范222.8拆除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262.9装饰装修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28第三章 环境 与健康 3.1熟悉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313.2熟悉施工现场的卫生与防疫32 3.3熟悉建筑工程的文明施工343.4了解建筑工程职业病的防范35前言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所规定的指标和措施是通常认为在新设施中采用成本合理的现有技术就能实现的指标和措施。在对现有设施应用管理手册时,可能需要制定具体针对该场所的指标,并需规定适当的达标时间表。在应用管理手册时,应根据每个项目确定的危险和风险灵活处理,其依据应当是环境评估的结果,并应考虑到该场所的具体变量以及项目的其他因素。具体技术建议是否适用应根据有资格和经验的人员提出的专业意见来决定。如果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认为适于采用要求较低的指标和措施,则在针对该场所进行的环境评估中需要对提出的替代方案作出详尽的论证。该论证应表明修改后的指标能够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第一章管理过程1.1方针和计划公司的目标是实现零事故和100 执行手册所要求的。员工将有责任遵守他们的职责。所以,管理者期望: 1. 理解并遵守已有的特定岗位及工厂范围的EHS步骤和章程。 2. 理解并贯彻工作区域的规定要求。 3. 主动向安全环保部改进计划的建议 4. 保持健康和安全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5. 主动参加健康安全培训并展现所受培训的能力。 6. 通过主动观察同事的安全工作行为和自己的安全工作行为,使其他员工意识到健康和安全的实践。 7. 主动参加预防事故、受伤和疾病的活动,如: 开展安全工作的步骤 确定和纠正危险和不安全的行为。 报告意外事故、情况、隐患或潜在的危险。 1.2管理体系要求下面将简述对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手册中每一要素的要求。虽然这些内容基本上覆盖了EHS管理体系的要求,但是可改编,使体系适应各公司方针、程序、结构 和操作,没有理由要求所有公司必须使用这种严格的体系。公司可以采用与本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或者其他环境管理体系相符合的要素和要求。 1.3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 1. 在组织各阶层中应建立、交流、推行、定期修正和支持提高EHS业绩的方针。方针应形成文件、保存好,并使公众易于获得。方针中应包括对预防污染及满足法律和法规要求的承诺。 2. 管理者将会通过行动积极参与EHS管理体系过程,并提供充足资源来实现其承诺。 3. 对EHS责任、权限、义务和能力进行规定并记录在文件中,在各阶层中进行交流和实施。 4. EHS应有明确的目的、目标和指标,并根据这些目的、目标和指标为评定个人、部门和公司的EHS业绩。体系还应包括将要求变成程序和规程的措施。 1.4符合性和其他要求1. 体系应做到保证所有适用的EHS符合性要求是众所周知的,并与相应的程序和步骤相符合。有关法规、规定、许可证、规范、标准、程序及作法方面信息应保持最新,能解决争议冲突,对所形成的操作要求形成文件,并传达到有关的员工。 2. 应有一个程序对应遵循的法规、规定、许可证和公司要求的符合性进行定期评价。3. 应有调查违规事故的程序,包括交流从公司各操作中获得的经验教训。通过彻底的分析来找出不符合性的根本原因,反馈到规划中并进行持续改进,以消除体系的不安全因素。 4. 必要时积极参与新的符合性要求的编制工作。 1.5EHS管理计划和程序1. 应有一个战略计划以建立和维护书面的EHS目标和指标,包括实现这些任务的时间框架。在这个组织每个相应部门及层次上所制定的目标和指标应与公司的EHS方针相符合。当建立和审核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规和其他的财务、经营及商业要求,重要的EHS事项和影响,技术方案选择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观点。 2. 应定义、建立和保持用于实现目标和指标(包括时间框架在内)的计划和程序。在这个组织每个相应部门及层次上,对实现这些目标和指标的责任进行划分。定期地对程序进行审核,以确保其与当前的操作、活动和作业规程相符合。 3. 必要时应修订EHS管理计划和程序,以适应新的开发项目,新的或整改活动、产品或服务,以及最新认识到的EHS影响和相关事项。 1.6设施设计和建设1. 在新的或改造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使用满足或超过相关管理要求、经认可的设计规程和标准;在无规章的地方,应使用能经认可的体现公司要求的设计规程和标准。 2. 应有一个质量控制和检查体系,以验证设施是否满足设计技术要求,并按适用的标准要求来施工。 3. 应建立准则和程序,来实施和记录在特定设计阶段有关安全、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评价,以确保符合组织的EHS和经营目标。 1.7社区意识和应急反应 1. 应有一个与公司的规模和经营特性相符合的程序,这一程序应考虑和记录社区对公司和设施操作的要求和关注,并对其做出反应。管理者将会建立并保持与相关社区、当地EHS行政主管部门、应急反应组织或其他相关方面的对话。2. 每一个设施都应有一个应急反应和危机管理体系,它包括一系列成文的、及时更新的、易于获取的、经过沟通和被人们理解的规划。这些规划包括: 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内外交流程序,参与人员、装备资源、安全健康和环境信息,及与其他公司和社区应急反应组织的联系。 3. 应急反应必要的设备、设施和受过培训的人员应当是确定的、有保障的和定期测试的。 1.8EHS业绩监测和测量 1. 管理者应建立并保持一个监测体系,以便对那些严重影响EHS业绩和管理的设施和公司作业活动的现象进行定期监测。作为记录EHS业绩的程序,应形成文件并进行交流,该程序主要是对EHS业绩、相关的操作控制措施或公司EHS目标与指标的遵守情况进行跟踪。 2. 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监测设备,按照公司的程序保存这些活动的记录。 3. 应定期对设施和公司EHS重要的业绩指标进行测量、评价和检查,由相关管理人员对结果进行交流。 1.9事故调查、报告和分析 1. 体系应有安全、健康和环境方面事故和重大未遂事件的报告、调查、分析、记录的程序。事故报告程序至少应包括:拟报告事故的类型、上报部门及报告的时间限制。 2. 对发现的情况应予以保留并定期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对规程、标准、程序或管理体系的改进是正确的,并被当作改进工作的基础。 3. 应有一个对整改行为是否得到了实施、记录和定期评价的程序,并为解决这些问题配置足够的资源。 1.10EHS管理体系评审 1. 应编制和实施用于EHS管理体系评审程序,目的是:确定体系是否符合公司规划的EHS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是否已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是否能为相应的管理者提供EHS管理体系评审结果信息。 2. EHS管理体系审核的范围和频率应反映操作的复杂性、风险的程度及业绩档案。 3. 应及时分析处理EHS评审结果并形成文件,以纠正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应在公司内各操作区和组织之间对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开展交流。 1.11管理审核和调整 1. 为实现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者应定期审核和评估EHS的有效性。审核内容宜包括评审结果、满足某些目标和指标的程度、体系的质量,以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 2. 记录审核结果上报至相应的管理者,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例如,为改进EHS业绩,管理者应对EHS方针、目标和其他程序和规程变更的必要性进行审核。 3. 应有一个体系确保能够整改EHS管理体系评价出的问题。第二章安全 2.1建筑工程安全检查建筑工程安全检查内容安全检查是发现、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比较有效和直接的方法之一,是主动性的安全防范。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安全检查要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具体确定检查的项目和检查的标准。(1)查安全思想主要是检查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全体员工(包括分包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2)查安全责任主要是检查现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分解与考核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责任目标是否已落实到了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员,并得到了确认。(3)查安全制度主要是检查现场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查安全措施主要是检查现场安全措施计划及各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审批及实施情况;重点检查方案的内容是否全面、措施是否具体并有针对性,现场的实施运行是否与方案规定的内容相符。(5)查安全防护主要是检查现场临边、洞口等各项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到位,有无安全隐患。(6)查设备设施主要是检查现场投入使用的设备设施的购置、租赁、安装、验收、使用、过程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要求;设备设施的安全装置是否齐全、灵敏、可靠,有无安全隐患。(7)查教育培训主要是检查现场教育培训岗位、教育培训人员、教育培训内容是否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情况是否到位;教育培训档案资料是否真实、齐全。(8)查操作行为主要是检查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有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发生。(9)查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主要是检查现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购置、产品质量、配备数量和使用情况是否符合安全与职业卫生的要求。(10)查伤亡事故处理主要是检查现场是否发生伤亡事故,对发生的伤亡事故是否已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了调查处理,是否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纠正与预防措施;制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已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一般可分为定期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开工、复工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和设备设施安全验收检查等。安全检查的组织形式应根据检查的目的、内容而定,因此参加检查的组成人员也就不完全相同。(1)定期安全检查。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定期分级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属全面性和考核性的检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至少每旬开展一次安全检查工作,施工现场的定期安全检查应由项目经理亲自组织。(2)经常性安全检查。建筑工程施工应经常开展预防性的安全检查工作,以便于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保证施工生产正常进行。施工现场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方式主要有:1) 现场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安全值班人员每天例行开展的安全巡视、巡查。2) 现场项目经理、责任工程师及相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工作的同时进行的安全检查。3) 作业班组在班前、班中、班后进行的安全检查。(3)季节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主要是针对气候特点(如:暑季、雨季、风季、冬季等)可能给安全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或带来的危害而组织的安全检查。(4)节假日安全检查。在节假日、特别是重大或传统节假El(如:“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前后和节日期间,为防止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思想麻痹、纪律松懈等进行的安全检查。节假日加班,更要认真检查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5)开工、复工安全检查。针对工程项目开工、复工之前进行的安全检查,主要是检查现场是否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6)专业性安全检查。由有关专业人员对现场某项专业安全问题或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系统性的安全问题进行的单项检查。这类检查专业性强,主要应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参加。(7)设备设施安全验收检查。针对现场塔吊等起重设备、外用施工电梯、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电气设备、脚手架、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等设备设施在安装、搭设过程中或完成后进行的安全验收、检查。2.2建筑工程安全检查方法建筑工程安全检查在正确使用安全检查表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问、“看”、“量”、“测、“运转试验”等方法进行。1. “问”。主要是指通过询问、提问,对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的应知应会抽查,以便了解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2. “看”。主要是指查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和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例如:查看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的持证上岗情况;现场安全标志设置情况;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现场安全防护情况;现场安全设施及机械设备安全装置配置情况等。3. “量”。主要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施工现场的一些设施、装置进行实测实量。4. “测”。主要是指使用专用仪器、仪表等监测器具对特定对象关键特性技术参数的测试。例如:使用漏电保护器测试仪对漏电保护器漏电动作电流、漏电动作时间的测试;使用地阻仪对现场各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测试;使用兆欧表对电机绝缘电阻的测试;使用经纬仪对塔吊、外用电梯安装垂直度的测试等。5. “运转试验”。主要是指由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试验,检验其运转的可靠性或安全限位装置的灵敏性。2.3建筑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基础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基础工程施工容易发生坍塌、中毒、触电、机械伤害等类型生产安全事故,坍塌事故尤为突出。一、基础工程施工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1.挖土机械作业无可靠的安全距离。2.没有按规定放坡或设置可靠的支撑。3.设计的考虑因素和安全可靠性不够。4.土体出现渗水、开裂、剥落。5.在底部进行掏挖。6.沟槽内作业人员过多。7.施工时地面上无专人巡视监护。8.堆土离坑槽边过近、过高。9.邻近的坑槽有影响土体稳定的施工作业。10.基础施工离现有建筑物过近,其间土体不稳定。11.防水施工无防火防毒措施。12.人工挖孔桩施工前不进行有毒气体检测。二、基坑发生坍塌以前的主要迹象1.周围地面出现裂缝,并不断扩展。2.支撑系统发出挤压等异常响声。3.环梁或排桩、挡墙的水平位移较大,并持续发展。4.支护系统出现局部失稳。5.大量水土不断涌入基坑。6.相当数量的锚杆螺母松动,甚至有的槽钢松脱等三、基础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1.挖土机械作业安全。2.边坡与基坑支护安全。3.降水设施与临时用电安全。4.防水施工时的防火、防毒安全。5.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防范。四、基坑(槽)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一)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二)基坑(槽)开挖前的勘察内容(三)基坑(槽)土方开挖与回填安全技术措施1. 基坑(槽)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5m。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其他作业。挖土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2. 土方开挖不得在危岩、孤石的下边或贴近未加固的危险建筑物的下面进行。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坑、沟内,以免发生边坡塌方。3. 在坑边堆放弃土、材料和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坑边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土质良好时,要距坑边l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m。4. 基坑(槽)开挖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放坡。施工时应随时注意土壁的变化情况,如发现有裂纹或部分坍塌现象,应及时进行加固支撑或放坡,并密切注意支撑的稳固和土壁的变化。当采取不放坡开挖时,应设置临时支护,各种支护应根据土质及基坑深度经计算确定。5. 采用机械多台阶同时开挖时,应验算边坡的稳定,挖土机离边坡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塌方,造成翻机事故。6. 在有支撑的基坑(槽)中使用机械挖土时,应防止碰坏支撑。在坑槽边使用机械挖土时,应计算支撑的强度,必要时应加强支撑。7. 在进行基坑(槽)和管沟回填土时,其下方不得有人,所使用的打夯机等要检查电器线路,防止漏电、触电,停机时要切断电源。8. 在拆除护壁支撑时,应按照回填顺序,从下而上逐步拆除。更换护壁支撑时,必须先安装新的,再拆除旧的。(四)基坑工程的监测基坑工程的监测包括支护结构的监测和周围环境的监测。(五)基坑施工的安全应急措施1.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了渗水或漏水,应根据水量大小,采用坑底设沟排水、引流修补、密实混凝土封堵、压密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方法及时进行处理。2. 如果水泥土墙等重力式支护结构位移超过设计估计值时,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做好位移监测,掌握发展趋势。如果位移持续发展,超过设计值较多时,则应采用水泥土墙背后卸载、加快垫层施工及加大垫层厚度和加设支撑等方法及时进行处理。3. 如果悬臂式支护结构位移超过设计值时,应采取加设支撑或锚杆、支护墙背卸土等方法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悬臂式支护结构发生深层滑动时,应及时浇筑垫层,必要时也可以加厚垫层,以形成下部水平支撑。4. 如果支撑式支护结构发生墙背土体沉陷,应采取增设坑外回灌井、进行坑底加固、垫层随挖随浇、加厚垫层或采用配筋垫层、设置坑底支撑等方法及时进行处理。5. 对于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砂。对于较严重的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进行处理。6. 如果发生管涌,可以在支护墙前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与支护墙间进行注浆。7. 对临近建筑物沉降的控制一般可以采用回灌井、跟踪注浆等方法。对于沉降很大,而压密注浆又不能控制的建筑,如果基础是钢筋混凝土的,则可以考虑采用静力锚杆压桩的方法进行处理。8. 对于基坑周围管线保护的应急措施一般包括增设回灌井、打设封闭桩或管线架空等方法。五、打(沉)桩施工安全控制要点打(沉)桩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邻近的原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进行全面检查,对有影响的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应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或隔离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六、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控制要点1. 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按方案规定的程序组织施工。2. 桩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井,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3. 每日开工前必须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l0m时,应配置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4. 孔口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围内。机动车辆通行应远离孔口。5. 挖孔桩各孔内用电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电压。2.4脚手架搭设安全隐患的防范脚手架搭设作业容易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和架体倒塌等类型安全事故一、脚手架搭设作业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1.作业人员违章。2.作业现场未设安全警戒区。3.架体结构未经严格设计。4.架体基础不实或承载力不够。5.架体的构造尺寸过大。6.架体连墙件设置过少,连墙点以上自由高度过大。7.未按要求设置剪刀撑与其他整体拉结杆件。8.架体立杆垂直度、水平杆水平度不够。9.架体节点构造和连接安装不符合规定要求。10.悬挑式脚手架挑支件、撑拉件和挑支构造的制作或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11.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和整体提升脚手架的提升构造和设备不符合设计要求。12.任意混用不同规格和材质的钢管扣件。二、一般脚手架作业安全控制要点(一)一般脚手架作业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1. 脚手架搭设之前,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要求确定搭设(包括拆除)施工方案。2. 施工方案内容主要应包括:基础处理、搭设要求、杆件间距及连墙件设置位置、连接方法、拆除作业程序、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并绘制施工详图及节点大样图。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要进行相应的计算。(二)脚手架地基与基础施工1. 脚手架地基与基础施工,必须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现行国家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2. 当脚手架基础下有设备基础、管沟时,在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不应开挖,否则必须采取加固措施。(三)脚手架主节点杆件的设置1. 脚手架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2. 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mm。在双排脚手架中,靠墙一端的外伸长度不应大于杆长的0.4倍,且不应大于500mm。(四)脚手架扫地杆的设置1. 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2.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3. 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4. 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l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五)脚手架剪刀撑的设置1. 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5m。2. 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3. 剪刀撑、横向斜撑搭设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各底层斜杆下端均必须支承在垫块或垫板上。(六)脚手架拉结点的设置1. 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2. 对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1. 3.50m以下(含50m)双排脚手架连墙件应按3步3跨进行布置,50m以上的脚手架连墙件应按2步3跨进行布置。(七)一般脚手架搭设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架上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并站稳把牢。当遇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时,应停止脚手架搭设作业。(八)一般脚手架拆除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1. 拆除作业应按与搭设相反的程序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2. 每层连墙件的拆除,必须在其上全部可拆杆件均已拆除以后进行,严禁先松开连墙件,再拆除上部杆件。3. 凡已松开连接的杆件必须及时取出、放下,以免作业人员误扶、误靠。4. 分段拆除架体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5. 拆下的杆件、扣件和脚手板应及时吊运至地面,禁止自架上向下抛掷。6. 当遇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时, 应停止脚手架拆除作业。(九)脚手架的检查验收程序1. 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应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施工、技术、安全、作业班组长等有关人员参加,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等有关技术文件,对脚手架进行分段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2. 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和验收:(1)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2)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3)每搭设完10-13m高度后。(4)达到设计高度后。(5)遇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大雨后。(6)寒冷地区土层解冻后。(7)停用超过1个月。(十)脚手架定期检查的主要内容1. 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2. 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3. 扣件螺栓是否松动。4. 高度在24m以上的脚手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5. 架体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6. 是否有超载使用现象。三、挑、吊、挂脚手架搭设作业的安全控制要点1. 挑、吊、挂脚手架搭设作业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定程序进行搭设和拆除作业。2. 挑梁、挑架等悬挑支承构架应采用机械吊装方式进行安装,挑梁、挑架与结构的附着必须固定牢固。3. 用杆件组装方式搭设挑架子构造时,上架人员必须具有安全作业的条件。4. 搭设过程中要及时装设整体性拉结杆件。5. 拆卸应严格按方案拟定的技术措施按顺序进行。6. 整体安装和拆除的脚手架,在安装和拆除之前应进行严格的检查工作。四、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整体提升脚手架或爬架)作业的安全控制要点1.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整体提升脚手架或爬架)作业要针对提升工艺和施工现场作业条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要包括设计、施工、检查、维护和管理等全部内容。2. 安装、搭设作业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定程序进行,安装后经验收并进行荷载试验,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3. 在进行提升和回降作业时,架上人员和材料的数量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并尽可能地减少。4. 升降作业前必须仔细检查附着连接和提升设备的状态是否良好,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和采取措施解决。5. 升降作业时应统一指挥、协调动作。6. 在安装、升降、拆除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整体提升脚手架或爬架)时,应划定安全警戒范围并设专人监护。五、井架搭设作业的安全控制要点1. 井架搭设作业应根据现场工作条件及设备情况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严格按设计构造尺寸进行搭设。2. 架体的基础应按图纸施工,杆件组装前应认真检查地基和垫木情况是否符合要求。3. 在第一道缆风装设以前,应设抛撑确保井架稳定。4. 在装设天轮梁时,一定要搭设辅助作业平台并稳铺脚手板。5. 搭设作业时,必须按规定要求设置缆风绳和缆风绳的地锚或锚桩。2.5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现浇混凝土工程容易发生模板支撑系统整体坍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类型安全事故。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支撑系统整体坍塌事故尤为突出。一、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模板与支撑系统部分1. 模板支撑架体地基、基础下沉。2. 架体的杆件间距或步距过大。3. 架体未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和扫地杆。4. 构架的节点构造和连接的紧固程度不符合要求。5. 主梁和荷载显著加大部位的构架未加密、加强。6. 高支撑架未设置一至数道加强的水平结构层。7. 大荷载部位的扣件指标数值不够。8. 架体整体或局部变形、倾斜、架体出现异常响声。(二)混凝土浇筑过程1. 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2. 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3. 用电不符合安全要求。4. 混凝土浇筑方案使支撑架受力不均衡,产生过大的集中荷载、偏心荷载、冲击荷载或侧压力。5. 过早地拆除支撑和模板。二、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1. 模板支撑系统设计。2. 模板支拆施工安全。3. 钢筋加工及绑扎、安装作业安全。4. 混凝土浇筑高处作业安全。5. 混凝土浇筑用电安全。6. 混凝土浇筑设备使用安全。三、现浇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控制要点(一)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1. 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2. 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除的施工程序、作业条件。有关模板和支撑系统的设计计算、材料规格、接头方法、构造大样及剪刀撑的设置要求等均应详细说明,并绘制施工详图。(二)现浇混凝土工程模板支撑系统的选材及安装的安全技术措施(三)模板工程施工前的安全审查验证模板工程施工前,要对模板的设计资料进行审查验证,审查验证的项目主要包括:1. 模板结构设计计算书的荷载取值是否符合工程实际,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审核手续是否齐全。2. 模板设计图、结构构件大样及支撑体系、连接件等设计是否安全合理,图纸是否齐全。3. 模板设计中有关安全措施是否齐全。(四)保证模板安装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1. 模板工程作业高度在2m及2m以上时,要有安全可靠的操作架子或操作平台,并按照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防护。2. 施工人员上下通行必须借助马道、施工电梯或上人扶梯等设施,不允许攀登模板或其支撑架体上下,不允许在墙顶、独立梁及其他狭窄而又无安全防护栏杆的模板面上行走。3. 操作架子上、平台上不宜堆放模板,必须短时间堆放时,一定要码放平稳,所堆放模板的重量必须控制在架子或平台的允许荷载范围之内。4. 高处支模作业人员所用工具在不用时要放在工具袋内,不得随意将工具、装配件等放在脚手架上,以免坠落伤人。5. 冬期施工,对于操作地点和人行通道上的冰雪应事先清除,避免人员滑倒摔伤。6. 雨季施工,高耸结构的模板作业,要安装避雷装置,沿海地区要考虑抗风和加固措施。7. 五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宜进行大块模板拼装和吊装作业。8. 在架空输电线路下方进行模板施工,如果不能停电作业,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9. 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10. 模板安装施工要注意防火。(五)保证模板拆除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1. 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承重的侧模板,包括梁、柱、墙的侧模板,只要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时,即可进行拆除。(2)承重模板,包括梁、板等水平结构构件的底模,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规定要求时,方可进行拆除。(3)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模板的拆除,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其混凝土强度达到侧模拆除条件即可。进行预应力张拉,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时进行,底模必须在预应力张拉完毕方能拆除。(4)在拆模过程中,如发现实际结构混凝土强度并未达到要求,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模,经妥当处理、实际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拆除。(5)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允许承受全部设计的使用荷载。(6)拆除芯模或预留孔的内模时,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不发生塌陷和裂缝时,方可进行拆除。(六)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1. 混凝土浇筑作业人员的作业区域内,应按高处作业的有关规定,设置临边、洞口安全防护设施。2. 混凝土浇筑所使用机械设备的接零(接地)保护、漏电保护装置应齐全有效,作业人员应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3. 交叉作业应避免在同一垂直作业面上进行,否则应按规定设置隔离防护设施。4. 用井架运输混凝土时,小车不得伸出料笼外,车轮前后要挡牢。5. 用料斗进行混凝土吊运时,料斗的斗门在装料吊运前一定要关好卡牢,以防止吊运过程被挤开抛卸。6. 用混凝土输送泵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输送泵的管道应连接和支撑牢固,试送合格后才能正式输送,检修时必须卸压。7. 有倾倒掉落危险的浇筑作业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2.6吊装工程安全隐患的防范吊装工程容易发生起重伤害、高处坠落、高处落物伤人和触电等类型安全事故。一、吊装工程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1. 吊装设备的技术性能不能可靠地满足吊装要求,其负载能力没有足够的安全备量。2. 吊装设备与吊点布置不能完全确保吊装的安全要求。3. 缆风绳和地锚的设置不安全可靠。4. 牵拉就位和吊装措施不安全有效。5. 共同作业的多种设备在性能和动作配合上存在不够协调的问题。6. 施工组织、指挥和信息系统不完备,存在薄弱环节。7. 构件或设备的加固措施有缺陷。8. 吊装作业架子和设施不完备,不能为工人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条件。9. 吊装作业场地狭窄,或有影响吊装作业安全的障碍物。10. 结构拼装质量存在缺陷。二、吊装工程的安全控制要点(一)起重吊装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二)预防起重伤害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1. 起重机的选型必须合理,行驶道路必须平坦坚实,不得停留在斜坡上工作。当起重机通过墙基或地梁时,应在墙基或地梁两侧铺垫道木或石子,以免起重机直接辗压在墙基或地梁上。2. 起重机要做到“十不吊”,即:吊物重量不明或超负荷不吊、指挥信号不明不吊、违章指挥不吊、吊物捆绑不牢不吊、吊物上有人不吊、起重机安全装置不灵不吊、吊物被埋在地下不吊、作业场所光线阴暗或视线不清不吊、斜拉吊物不吊、有棱角的吊物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不吊。并禁止在六级及六级以上强风的情况下进行吊装作业。3. 起重机应避免带载行走,如需作短距离带载行走时,载荷不得超过允许起重量的70%,构件离地面不得大于50cm,并将构件转至正前方,拉好溜绳,控制构件的摆动。4. 双机抬吊时,要根据起重机的起重能力进行合理的负荷分配,操作时要统一指挥,互相密切配合。在整个抬吊过程中,两台起重机的吊钩滑车组均应基本保持垂直状态。5. 绑扎构件的吊索需经过计算,绑扎方法应正确可靠。所有起重工具应定期进行检查。6. 起重吊装作业应根据重物的外形、重心及工艺要求选择吊点,吊点的选择应与重物的重心在同一垂直线上,且吊点应在重心之上。当采用几个吊点起吊时,应使各吊点的合力作用点,在重物重心的位置之上。7. 起重机的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应与起重机司机密切配合,执行规定的指挥信号。起重机司机应听从指挥,当信号不清或错误时,司机可拒绝执行。8. 严禁起吊重物长时间悬挂在空中。作业中遇突发故障,应采取措施将重物降落到安全地方,并关闭发动机或切断电源后进行检修。在突然停电时,应立即把所有控制器拨到零位,断开电源总开关,并采取措施将重物降到地面。9. 应经常对起重机的吊钩吊环进行检查,吊钩吊环严禁补焊。当吊钩吊环表面有裂纹、严重磨损或危险断面有永久变形时,应予以更换。(三)预防高处坠落的安全技术措施1. 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2. 雨天和雪天进行吊装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3. 遇有六级及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从事露天高处吊装作业,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应对吊装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4. 吊装作业登高用梯子必须牢固,梯脚底部应坚实,梯子的上端应有固定措施。5. 吊装作业固定式直爬梯应使用金属材料制成,埋设与焊接必须牢固,梯子顶端的踏棍应与攀登的顶面平齐,并加设11.5m高的扶手。6. 吊装作业人员在脚手板上通行时,思想应集中。在高处使用撬杠时,人要站稳。7. 安装有预留孔洞的楼板或屋面板时,应及时用木板把孔洞盖严,或及时设置防护栏杆、安全网等防坠落措施。8. 进行屋架和梁类构件安装时,必须搭设牢固可靠的操作平台,需在梁上行走时,应设置防护栏杆或绳索。(四)预防高处落物伤人的安全技术措施1. 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正确配戴安全帽。2. 现场人员应避免在高空作业面的正下方停留或通过,禁止在起重机的起重臂或正在吊装的构件下停留或通行。3. 吊装作业应设置安全警戒区,禁止与吊装作业无关的人员进人。4. 吊装作业人员使用的工具、零配件等,应放在随身佩带的工具袋内,不得向下抛掷。5. 在高处用气割或电焊切割物件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火花飞落伤人。6. 构件或设备安装完毕后,必须认真检查连接质量,只有证实连接确实安全可靠时,才能松钩或拆除临时固定工具。(五)预防触电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1. 吊装工程施工方案中,必须有现场电气线路及设备位置平面布置图。2. 吊装作业起重机的任何部位与架空输电线路边线都要保持可靠的安全距离。3. 构件、设备运输时,构件、设备或车辆与高压线净距不得小于2m,与低压线净距不得小于1m,否则,应采取停电或其他保证安全的措施。4. 吊装作业使用的电焊机的电源线必须架高,手把线绝缘应良好,电焊线如与钢丝绳交叉时应有绝缘隔离措施。5. 使用塔式起重机或长起重臂的其他类型起重机时,应有避雷防触电设施。6. 吊装作业使用行灯照明时,电压不得超过36V。7. 在雨天或潮湿地点作业的人员,应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2.7高处作业安全隐患的防范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高处作业容易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类型安全事故。一、高处作业安全隐患的主要表现形式1. 作业人员不正确佩戴安全帽,在无可靠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按规定系挂安全带。2. 作业人员患有不适宜高处作业的疾病。3. 违章酒后作业。4. 各种形式的临边无防护或防护不严密。5. 各种类型的洞口无防护或防护不严密。6. 攀登作业所使用的工具不牢固。7. 设备、管道安装、临空构筑物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安装钢筋骨架、框架、过梁、雨篷、小平台混凝土浇筑等作业无操作架,操作架搭设不稳固,防护不严密。8. 构架式操作平台、预制钢平台设计、安装、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9. 不按安全程序组织施工,地上地下并进,多层多工种交叉作业。10. 安全设施无人监管,在施工中任意拆除、改变。11. 高处作业的作业面材料、工具乱堆乱放。12. 暑期施工无良好的防暑降温措施。二、高处作业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1. 临边作业安全。2. 洞口作业安全。3. 攀登与悬空作业安全。4. 操作平台作业安全。5. 交叉作业安全。三、高处作业的安全控制要点(一)高处作业的基本安全要求1. 高处作业前应认真检查所用的安全设施是否牢固、可靠,脚手架、平台、梯子、防护栏杆、挡脚板、安全网应符合安全要求。2. 施工单位应为高处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3. 危险部位应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并设红灯示警。4. 高处作业人员不得攀爬脚手架或栏杆上下,所用工具、材料严禁投掷。5. 高处作业上下应设联系信号或通信装置,并指定专人负责。6. 在雨雪天应采取防滑措施,在六级及六级以上强风和雷电、暴雨、大雾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不得进行露天高处作业。(二)临边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1. 在进行临边作业时,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2. 基坑周边、尚未安装栏杆或栏板的阳台周边、无外脚手架防护的楼面与屋面周边、分层施工的楼梯与楼梯段边、龙门架、井架、施工电梯或外脚手架等通向建筑物的通道的两侧边、框架结构建筑的楼层周边、斜道两侧边、料台与挑平台周边、雨篷与挑檐边、水箱与水塔周边等处必须设置防护栏杆、挡脚板并封挂立网进行封闭。3. 临边外侧靠近街道时,除设防护栏杆、挡脚板、封挂立网外,立面还应采取荆笆等硬封闭措施,防止施工中落物伤人。(三)洞口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1. 各种楼板与墙的洞口,按其大小和性质应分别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他防坠落的安全防护设施。2. 坑槽、桩孔的上口、柱形条形等基础的上口以及天窗等处,都要作为洞口采取符合规范的安全防护设施。3. 楼梯口应设置防护栏杆,楼梯段边应设防护栏杆,或者用正式工程的楼梯扶手代替临时防护栏杆。4. 电梯井口除设置固定的栅门外,还应在电梯井内每隔两层(不大于10m)设一道安全平网。5. 在建工程地面入口处和施工现场人员流动密集的通道上方,应设置防护棚,防止因落物产生物体打击事故。6. 施工现场大的坑、槽、陡坡等处,除需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示警。(四)攀登与悬空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攀登作业使用的梯子、高凳、脚手架和结构上的登高梯道等工具和设施,在使用前应认真进行检查,符合安全要求的方可使用。(五)操作平台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1. 移动式操作平台台面脚手板要铺满钉牢,台面面积不得超过10m2,高度不得超过5m,台面四周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平台移动时,人员必须下到地面,不得站在平台上随平台一起移动。2. 悬挑式操作平台的设计应符合相应的结构设计规范,周围安装安全防护栏杆。安装时不能与防护脚手架拉结在一起,应与建筑结构进行拉结。3. 操作平台上要严格控制荷载,应在平台上标明操作人员和物料的总重量,不允许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六)交叉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1. 交叉作业人员不允许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要使上部与下部作业人员的位置错开,使下部作业人员的位置能在上部落物的可能坠落半径范围以外,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安全隔离层。2. 在拆除模板、脚手架等作业时,其下方不得有其他作业人员,防止落物伤人。拆下的模板等堆放时,不能过于靠近楼层边沿,应留出不小于lm的安全距离,码放高度也不能超过1m。3. 结构施工自二层起,凡人员进出的通道口都应搭设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护棚,高度超过24m的交叉作业,应设双层防护棚进行防护。四、防护栏杆的设置要求1. 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上杆离地面高度为1.01.2m,下杆离地面高度为0.50.6m。除经设计计算外,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2. 当栏杆在基坑四周固定时,可采用钢管打入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