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8_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诚仁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根据生活经验,下列说法与实际相符合的是( )A一支中考涂卡所用2B铅笔的长度约17.5cmB中学生大拇指甲的面积约10cm2C一本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500gD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40【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2B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7.5cm左右。故A符合实际;B、中学生大拇指指甲的长和宽都在1cm左右,面积大约为sa2(1cm)21cm2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两个苹果的质量在300g左右,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300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一定会听到声音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C考场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医学上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3)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解:A、在月球上,有振动,但不能听到声音,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此类题目是考查声学中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题目,要结合声学中相关物理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3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甲。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乙。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减小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丁。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这些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与乙B甲与丙C乙与丁D丙与丁【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u2f,成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体离凸透镜越近,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越大,像离凸透镜越远。(2)补光可以使照片的光亮更亮一些。(3)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解:甲乙:若要照全身像,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则应使像变小,要使像变小,则必须使物距变大,所以应增大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物距增大后,像距跟着变小,故乙正确,甲错误;丙:“补光”可以使照片更亮,但若要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则像的背景更亮,而不是人像更亮,故丙错误。丁、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故丁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4下列有关光学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红、黄、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C物体经过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D光照到电影院银幕上发生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分析】(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3)凸透镜成像时,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4)镜面反射时,光线集中反射向一定的方向,漫反射时,光线可以射向各个方向。解:A、人们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故A错误;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故B正确;C、物体经过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而成的虚像则是正立的,故C错误;D、光照到电影院银幕上发生的反射是漫反射,这样人们才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影像,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光学相关的多个知识点,综合性较强,但都属于光学基础知识,应熟练掌握。5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热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B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模糊是液化现象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珠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3)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解: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跑掉了,而不是蒸发。此选项错误;B、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镜片上液化成为小水珠。此选项正确;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液滴。此选项正确;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是水分子由固态变液体的缘故。此选项正确。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水的三态变化和升华现象等,要联系生活,加强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6以下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原理示意图,下面是关于它们的二次成像的说法:显微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望远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望远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分析】(1)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1)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那么这个放大的实像正好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正确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正确,错误;(2)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错误,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掌握二者物镜和目镜成像的本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在下列光现象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黑板反光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D透过玻璃球看到的花瓣比实际大,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2)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还能平行反射,镜面反射的反射面的平而光滑的;漫反射是平行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面以后不能平行反射,而是射向四面八方,漫反射的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4)放大镜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A、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黑板反光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D、透过玻璃球看到的花瓣比实际大,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正确。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了几种光现象,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8阅读图表信息判断下面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常温常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金19.3103水银13.6103钢、铁7.9103纯水1.0103冰(0)0.9103植物油0.9103干松木0.5103酒精0.8103A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B体积相同的植物油和酒精,酒精的质量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D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分析】从表中可以得出信息,物质虽然不同,但密度可能相同,固体物质的密度不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不一定相同,已知物体密度的大小和体积的大小,根据密度公式可比较质量的大小。解:A、水银是液体,但它的密度比铜和铝的密度都大,故A错误;B、体积相同的植物油和酒精,植物油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根据公式mV可知植物油的质量大,故B错误;C、水和冰属于同一种物质,但密度不同。故C正确;D、冰和植物油不是同一种物质,但密度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特性的应用和密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能从题目所给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数据。9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B盛夏,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C深秋,树叶挂上了一层白霜D严冬,滴水成冰【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解:A、早春,河水中的冰逐渐消融,是固态的冰变为液态水,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B、盛夏,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C、霜是固态的,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D、严冬,滴水成冰,是水变成冰,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凝华、升华和凝固自然现象的理解能力。10如图所示的是近视眼、远视眼及矫正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表示的是近视眼模型,为近视眼矫正模型B表示的是远视眼模型,为远视眼矫正模型C表示的是近视眼模型,为近视眼矫正模型D表示的是远视眼模型,为远视眼矫正模型【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聚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形成的。因此要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2)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太弱,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而形成的。因此要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解:(1)在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该图所示的是近视眼模型。因此要戴凹透镜来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如图所示。(2)在图所示的情景中,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该图所示的是远视眼模型。因此要戴凸透镜来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如图所示。故选:A。【点评】(1)此题考查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2)将图中的各个设备与眼睛的构造对应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入手点;明确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是关键。1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B当u1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l0 cm处移动到3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凸透镜成需像时,物距增大,像变大。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故A错误;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C错误;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l0 cm处移动到30 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12(4分)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B02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C2s5s内,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5s7s内,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车在5s和7s内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小车的平均速度。(2)物体受平衡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路程与时间图象是斜向上的直线时,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解:A、小车在05s内通过的路程是s12m,时间t15s,所以平均速度v10.4m/s故A错误;B、02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所以此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在2s5s,小车通过的距离为零,说明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D、在5s7s内通过的路程是s26m2m4m,时间t22s,所以该时间段小车的速度v22m/s,此时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此时小车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的灵活运用,本题的难点是从图中看出5s内通过的距离,要求平均速度必须求出总里程和总时间,虽然后3s没有移动距离,但计算的是5s内的平均速度,所以时间还是5s。13(4分)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C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1:4D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分析】(1)首先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图示分析解答,对AB做出判断;(2)在图象上找出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利用公式对CD做出判断。解: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A、由图可知,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小。故A错误;B、由图可知,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大。故B错误;CD、由图可知,当m甲8kg时,V甲4m3;当m乙2kg时,V乙4m3,由公式知,甲乙的密度之比甲:乙:4:1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二、作图与实验题(14题每小题2分,实验题,每空1分,共计42分)14(2分)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若S发出的一条光线SO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请在图中找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画出入射光线SO。解:作出像点S的物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点评】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是物像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所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要过像点。15(2分)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既有反射也有折射,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析】(1)反射与入射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折射与入射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解: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点评】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16(2分)请在图中画出AO的折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分析】仔细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解: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射向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点评】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17(8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较小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3)斜面的作用: 控制小车的速度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 大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变速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0.2 m/s。(6)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 增加斜面的长度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小车速度的大小;(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5)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6)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所以斜面坡度要小一些。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3)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小车速度的大小;(4)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图中所示AB段和BC段的路程相等,但小车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的速度不同,小车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s260cm0.6m,图中所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时间tAB3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0.2m/s;(6)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故答案为:(1)v;(2)较小;便于测量时间;(3)控制小车的速度;(4)大;变速;(5)0.2;(6)增加斜面的长度。【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18(7分)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宇同学步骤如下:(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使天平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9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盐水的质量是 33 g;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盐水的密度为 1.1103kg/m3。(3)小宇用的方法测出盐水密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因为 盐水从烧杯倒入到量筒中后会有残留。 。(4)小萱同学在实验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倒入盐水后测出其总质量m2;在将盐水倒入量筒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盐水较多,无法全部倒完,她及时停止了操作。同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仍可继续完成实验,于是小聪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又加了一个步骤,顺利得出了盐水的密度。你认为增加的步骤是: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3,请帮小萱写出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分析】(1)在天平使用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而后将天平的游码归零,后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天平哪端下沉,调节过程中,调节天平平衡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方向移动。(2)天平读数时应将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的示数相加;盐水的质量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与空烧杯的质量之差;读出量筒中的体积,利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相平;利用密度公式可计算出盐水的密度;(3)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中会有残留,因此,会造成体积的测量结果偏小,这样也就影响了密度的测量结果。(4)倒入盐水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与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差就是倒入量筒中盐水质量,由此分析解答。解:(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在调节过程中,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边调节;(2)由图甲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50g+10g+2g62g,盐水的质量m62g29g33g,由乙图知,盐水的体积V30mL30cm3,盐水的密度:1.1g/cm31.1103kg/m3。(3)因为将盐水从烧杯倒入量筒时不可能完全倒干净,所以体积的测量结果会偏小,而质量的测量是准确的,根据可知,此密度的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4)原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与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之差等于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所以增加的步骤为: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3;则倒入量筒中盐水质量mm2m3,所以盐水密度的表达式。故答案为:(1)左;(2)33;1.1103;(3)偏大;盐水从烧杯倒入到量筒中后会有残留;(4)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3,。【点评】此实验中考查了天平的调节与读数、量筒的读数、密度公式的运用等,这都是该实验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为了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应在设计步骤时考虑到尽可能减小误差的方法。19(5分)小王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1)组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图中操作错误的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烧杯内水的温度为 94 。(3)小王完成实验后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说明水上方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4)小王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不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分析】(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2)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3)水的沸腾图象的特点是沸腾前温度是上升的而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知道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4)根据影响沸点的因素分析。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的底部。(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4个小格处,读作94。(3)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此时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故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2)94;(3)98;小于;(4)不可行。【点评】本题考查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会看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还要明确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0(6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倒立 、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2)实验发现,通过凸透镜既可成实像也可成虚像,从物体相对凸透镜的位置来看,凸透镜的 焦点 (选填“光心”、“焦点”或“二倍焦距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4)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5)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小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住凸透镜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是 C (填选项前的字母)A烛焰的上半部分,亮度变暗 B烛焰的下半部分,亮度变暗C完整的烛焰,亮度变暗 D完整的烛焰,亮度不变【分析】(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2)要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应用是照相机。当物距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f。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f,应用是投影仪、幻灯机。当物距等于f时,不成像。当物距小于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5)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解:(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测,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最后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是10.00cm;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00cm,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物距为50.00cm20.00cm30.0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焦点之外成实像,焦点之内成虚像。(3)当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减小,像距变大,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移动;(4)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5)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C正确。故答案为:(1)倒立;照相机;(2)焦点;(3)右;(4)左;(5)C。【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实验前的调整工作,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21(7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2)如果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1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 不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几组物与像的位置。该步骤的实验目的是 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 呈现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3)根据实验目的分析解答;(4)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解:(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1mm厚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3)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几组物与像的位置。该步骤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4)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1;不需要;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4)不能; 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注意要使平面镜与桌面垂直,这样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22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所示),小石的质量是 24 g,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测小石块的密度1 2.4 g/cm3;小丽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为2,则2 1。【分析】(1)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石块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