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第三章土的渗透性.ppt_第1页
土力学第三章土的渗透性.ppt_第2页
土力学第三章土的渗透性.ppt_第3页
土力学第三章土的渗透性.ppt_第4页
土力学第三章土的渗透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的渗透性的概念,水的渗透: 指水在水力坡降的作用下,流过土中连通孔隙的现象。 土的渗透性: 指土体具有让水透过的性能。 水力坡降: 指土体两端的水头与要流过的土体厚度之比。 水要在土体中发生流动,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力坡降。,砂土的达西定律,砂土的达西定律: 当水流处于层流状态时, 砂土的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成正比。 砂土的渗透性: 砂土颗粒较粗,颗粒之间不存在连接力, 只要存在水力坡降,水在砂土中就会发生流动。 渗透系数: 指水力坡降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 反映土体渗透性的大小。,粘性土的达西定律,粘性土的达西定律: 当水流处于层流状态时, 粘性土的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成正比。 起始水力坡降ib: 由于粘性土的颗粒之间存在连接力所致。 粘性土的渗透性: 相同水力坡降条件下,水在砂土中可以流动, 而在粘性土中只有水力坡降大于起始水力坡降时才流动,渗透系数的测定,试验方法: 常水头试验、变水头试验 常水头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水头始终保持不变,适用于粗粒土。 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流出的水量计算渗透系数。 变水头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水头不断变化,适用于细粒土。 测定水头下降一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计算渗透系数。,渗透试验简图,常水头试验: 试验过程中,h保持不变 变水头试验: 试验过程中, h随时间变化(下降),土的透水性划分,根据渗透系数的大小,土的透水性划分为三类: 强透水性土:k10-2cm/s 中等透水性土:k=10-3cm/s10-5cm/s 弱透水性土:k10-6cm/s 实际工程中,根据实际部位的要求,选择相应透水性的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1,影响因素:颗粒大小和级配、孔隙比、水的动力粘滞系数、封闭气体、有机质和胶体颗粒、成层土 颗粒大小和级配的影响: 颗粒大,渗透系数大;颗粒小,渗透系数小。级配不均匀的渗透系数小于级配均匀的渗透系数,说明级配越不均匀,渗透系数越小;级配越均匀,渗透系数越大。 孔隙比的影响: 土越松散,孔隙比越大,则渗透系数越大; 土越紧密,孔隙比越小,则渗透系数越小。 有机质和胶体颗粒的影响: 有机质越多,胶体颗粒含量越少,渗透系数越大。,渗透系数影响因素-2,水的动力粘滞系数的影响: 渗透系数k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渗透系数以10C时的温度为准,其它温度下的渗透系数kT需换算成10C下的渗透系数k10: k10= kT. T/10 (是水的动力粘滞系数) 封闭气体的影响: 土中气体分为两部分:自由气体、封闭气体。 封闭气体的存在,会阻塞通道,影响土的渗透性。 封闭气体含量越多,则渗透系数越小。 成层土的影响: 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总是大于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成层土的渗透性,因为土实际上是成层分布的,所以存在着平行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平行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两层土的渗透系数: 具有以下特性: 1)各层的水力坡降相等,即i= i1= i2; 2)总渗流量等于各分层流量之和,即q= q1+ q2 则两层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为: n层土的渗透系数:,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系数,两层土的渗透系数: 具有以下特性: 1)总水头等于两部分水头损失之和, 即h=h1+h2,即iH=i1H1+i2H2; 2)各层的渗流量相等,即q=q1=q2。 则两层土的垂直向渗透系数为: n层土的渗透系数:,讨论,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总是大于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 kx ky 说明: 1)如果成层土的厚度大致相同,而渗透系数又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取决于透水性最大一层的渗透系数; 2)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则取决于最不透水一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外荷载分担: 外加荷载作用在土体上,一部分由土颗粒承担,一部分由孔隙水承担,一部分由孔隙气体承担。 对于饱和土,外加荷载只由土颗粒和水承担。 总应力: 指外荷载作用在土体上的总的应力。 有效应力: 指土体中的土颗粒所承担的外荷载部分所产生的应力。 孔隙水压力: 指土体中的水所承担的外荷载部分所产生的应力。 总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间存在关系。,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原理: 指土体在外荷载作用下, 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之和始终等于总应力。 孔隙水压力增加,必然引起有效应力减小; 孔隙水压力减小,必然引起有效应力增大, 增加的量和减小的量相等。,计算简图,分析a-a、b-b水平面上的总应力、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 渗流方向: 1)不发生渗流 h=0 2)从上往下 h0,静水条件下的有效应力原理,b-b平面上的应力: 总应力为: =h1+sath2 孔隙水应力为: u=h1+h2 则有效应力为: =-u= sath2-h2=h2 讨论: 1)有效应力与土深成正比,而与水深无关,它是土柱的有效重量(因为水下的土粒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其重量按浮容重计算),成三角形分布; 2)孔隙水应力与水深成正比,也成三角形分布。,稳定渗流条件下的有效应力原理-1,渗流从上到下: 在a-a平面上: 孔隙水应力u=h1 有效应力=0 则总应力=+u=h1 在b-b平面上: 总应力=h1+sath2 孔隙水应力u=h1+h2-h 则有效应力=-u=h2+h 与静水条件下比较: 总应力不变=h1+sath2,孔隙水应力减小h, 而有效应力增加h。,稳定渗流条件下的有效应力原理-2,渗流从下到上: 在a-a平面上: 孔隙水应力u=h1 有效应力=0 则总应力=+u=h1 在b-b平面上: 总应力=h1+sath2 孔隙水应力u=h1+h2+h 则有效应力=-u=h2-h 与静水条件比较: 总应力不变=h1+sath2,孔隙水应力增加h, 有效应力等量减小h。,渗流作用下的有效应力原理,静水条件下的有效应力: 等于土体的浮容重乘以水头高度。 稳定渗流条件下的有效应力: 渗流从上到下: 有效应力等于土体的浮容重乘以水头高度再加上 水的容重乘以水头高度。 渗流从下到上: 有效应力等于土体的浮容重乘以水头高度再减去 水的容重乘以水头高度。,渗透力,渗透力J: 指渗透水流对土颗粒的作用力。 方向:与渗透水流的运动方向一致。 单位体积渗透力j: 指总渗透力与试样体积之比。 方向:与总渗透力的方向一致。,单位体积渗透力-1,土粒对水流的阻力: 水要流过试样,必须克服整个试样内土粒对水流的阻力所引起的水头损失h, 这时土粒对水流阻力为:F=hA,单位体积渗透力-2,总渗透力: 由于土中水的渗透速度很小,流动水体的惯性力可以不计,根据平衡条件,渗流作用于试样的总渗透力J就等于试样中土粒对水流的阻力F,只是方向相反,即: J= F=hA 单位体积渗透力: 作用在单位土体上的渗透力j为: 单位:KN/m3,说明,单位体积渗透力与水力坡降的一次方成正比; 单位体积渗透力是一个体积力; 渗透力的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渗透力的作用点在土体的重心处。 当渗流方向与土体的重力方向相反时,渗流的运动对土体的稳定有影响。,渗透变形,渗透变形:指渗透水流导致土体发生变形或破坏的现象。 渗透变形的形式: 流土、管涌 流土: 指粘性土或非粘性土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中某一部分 土体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发生于渗流出逸处。 管涌: 非粘性土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细小颗粒沿着粗大颗 粒间的孔 隙被带出到土体外面的现象,发生于土体内 部或渗流出逸处。,土体的临界状态-1,土体的临界状态: 指土体即将发生渗透变形时的状态。 渗流从下往上 渗透力与浮容重的关系: 总渗透力为:J=hA=AiL, 方向向上 试样浮重为: W=AL 方向向下 如果提高贮水器,使总渗透力与试样的浮重相等 则:J= W AiL=AL =i =/i 表明:渗透力就等于浮容重 j=i,土体的临界状态-2,土体中的有效应力: 当土体处于临界状态时,渗流方向从下往上,这时,渗透力等于土样的浮容重,土体中的有效应力为: =h2-h =h2-h/i=h2-h/i=h2-h2=0 说明: 有效应力为0,表明土颗粒间不存在接触应力,在渗流作用下,试样处于即将被浮动的临界状态。 所以,土体的渗透变形取决于土的浮容重与向上的渗透力的大小。,临界水力坡降,临界水力坡降: 指土体即将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水力坡降。 这时,向上的渗透力等于土体的浮重量, 土体中的有效应力为0。 流土的临界水力坡降: 管涌的临界水力坡降: 目前计算还不完善,允许水力坡降,为保证土体的安全稳定,应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 允许水力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