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专题十三第四节.ppt_第1页
编专题十三第四节.ppt_第2页
编专题十三第四节.ppt_第3页
编专题十三第四节.ppt_第4页
编专题十三第四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分析与综合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 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ch):人名。绤(chx):葛布的统称。,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命所在收葬之 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都”),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每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句是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答案】 B,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解析】 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答案】 A,【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受到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周太祖却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跟从周太祖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代理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上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那一年大丰收。荆州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这种风气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所谓“筛选”,是说文章里面包含的信息有主次之分,有类别之分,有情理之分等,考生能根据测试的要求指向选出应选的那些。 “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纪传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 【注】 跅(tu)弛:放荡,不守规矩。肆:店铺。脱:偶尔。嘿(m):悄悄地。,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引父足怀中以卧 立许字以女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拯一人者与一金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从“美好德行”这个方面去筛选,然后辨别各项信息组合的正误。第句主语是老人,能否间接说明其美好德行在文本中体现得不明显,第句表述的是其家庭情况而非“美好德行”,第句的主语是焦翁。因而使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B,【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来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经商,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陷入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东西可吃,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睡觉。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诺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一圈一圈地走,不停呼唤着“阿母”,那声音哀伤依恋就像婴儿一样。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查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三百两银子很快就用完了。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君子啊!,解答筛选信息题的要领与技巧 1把握整体文章 在筛选之前,要疏通全篇的字面意思,提高整体把握信息的能力,因为筛选和提取必须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为前提。复习时应当对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讲读课文加以重点研读,并对一些文言知识短文认真研习,从中摸索认知规律,增强文言语感。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4直接采用对应、排除、比较等方法排除误项干扰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两相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在筛选时,要注意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有些阅读题,为了设置干扰项,并未把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全部安排到正确的选项中,这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地排除干扰项,答题时只需找到全部与题干要求有关的语句即可。 5抓住中心句、中心词 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主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具体方法是在平时阅读时,多进行圈点和摘记训练,学会将文章读短,把内容简化,抽绎出文章的要点。,6明确筛选指向 一般关注以下几点: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表现”,一般是直接表现,而不包括侧面衬托。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解答筛选、提取文中信息之类的试题,要建立阅读的整体观。既要注意对题干、选项的分析,又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二者不可偏废。,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向考查包括:(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有影响和制约。“观点态度”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章中的侧重和倾向。“分析概括”是考生对此所作的认识选择,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要义。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句子的意义组合或句与句意义联系的理解能力;(2)考查对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推理判断能力;(3)考查对人物言行或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4)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分析判断能力;(5)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具体内容为:作者意图在文中的流露,写作目的在文中的体现;作者的情感,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斥责、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有的蕴藏在关键句子中,有的则直接表现。因此,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随意拔高或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客观地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 高考实践证明,单独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少之又少,大多是以下列方式呈现:一是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考查,寓“观点态度”于“归纳概括”中;二是与筛选信息相结合,寓“观点态度”于“信息梳理”中。,(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解析】 首先明确本文是一篇“墓志铭”。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结合选项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结合语境把每个选项与原文进行辨析比较。 A项的依据是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头。B项的依据在第二段梅圣俞写给作者的信里。D项的依据从信中谢氏与文中讨论探访者的言论中可以找到。,文中“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兵、益、旱、蝗的艰难中,从“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可知并非“关注百姓疾苦”。 【答案】 C,【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秋天,我的朋友宛陵人梅圣俞从吴兴来到京城,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悲痛地对我说:“我妻子谢氏死了!”要我写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暇写。 在一年之中,他来了七八封信,没有哪一封不提到谢氏墓志铭的事,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是谢希深的妹妹。谢希深父子是当时知名人士,而且世代显贵荣耀。谢氏生长在兴旺的家族中,二十岁时嫁给我,过了十七年便去世了。她去世的那晚,只是用出嫁时的衣裳装殓,我穷到什么程度,也就由此可知了。但是,谢氏平时总是愉快地对待这种处境。她治家有一定的方法。饮食虽不丰盛,但一定做得精细而有味;衣服不管新旧,一定洗涤缝补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所住的官舍,虽然简陋狭小,她总是认真地洒扫庭院;她平日说话、表情和举动都温和从容。我在世上穷困得久了!外出时有幸与贤明的士大夫一起交游而感到快乐,回家来又见到我妻子和颜悦色而使我忘掉了忧愁,我能够不被贫富、贵贱搞得忧心忡忡,也靠我妻子的协助。我跟一些士大夫谈话,谢氏常常从屏风后面暗暗听着;时不时和我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时事的得失,且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酒回家,她一定问我:今天跟谁饮酒这么快乐啊?当听说是和贤能的人饮酒,便高兴;听说是跟不贤的人饮酒,便叹息地说:您所结交的人都是当世的杰出贤才,你现在竟跟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我妻子抬头看见飞蝗便叹息说:现在西方的战事未息,天下非常困苦,江淮一带盗贼蜂起,加上天旱蝗灾又如此严重!我是一个妇女,死了能得到你来埋葬,便很有幸了。她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而不苦闷,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如上面讲的情况。唉!她在世时因我的贫穷而受窘迫,死了我又无能力厚葬她,只有文章可以显出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特别懂得文章可贵;死了能得到纪念她的文章,大概可以安慰她的灵魂,而且也可减轻我的悲痛吧。这便是我屡次向您请求写墓志铭的原因。”既然如此,我能忍心不写墓志铭吗?,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做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3梳理文脉,理清结构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所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可按空间顺序归纳,可按时空结合的顺序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分类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4仔细分辨,锁定区间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本考点的考查情况看,题目中各项所做的分析概括,往往是依据某一句或某几句话而来,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需对应选项找到相关语句,辨清选项与原文文意是否相符。,5借助注释,巧解题目 阅读文后的注释,有的是为了解决知识问题,有的是为了了解写作意图,有的是为了明确主题思想。 6掌握规律,心中有数 我们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排除命题人设置的干扰因素。命题人的基本手法是:无中生有,弄错时态,曲解文意,颠倒顺序,夸大事实,混淆是非,移花接木等。 7回归原文,仔细核对 把握全文当然不能脱离原文,所以要坚持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与原文对应落实,看看是否有理有据。由于人物传记是高考重点,所以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时,务必对有关时间、地点、官职及其变化的词句格外注意,可以用笔将其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是否符合事实,还要回到原文,看看时间、地点、事件是否能对应。,二、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关键词语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 4.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一、(2011青岛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悁:(yun),愤恨。,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聊城人或谗之燕 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恐已降而后见辱 A B C D 【解析】 与鲁连无关,是燕将的担心。 【答案】 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连在信中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解析】 D项,燕将是因为读过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答案】 D,【参考译文】 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守住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将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燕将。信上说: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愤,不顾及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战死身亡而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显扬,是不勇敢的;功业失败而名声破灭,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如今(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如今秦国派出军队(援助齐国),魏国不敢向东(进军);与秦国连横的局面已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危急。况且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战,您就不要再考虑了。现在楚魏两国的军队交替着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您)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对上辅佐国君来统率群臣,对下奉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改变风俗,功业可以建立了。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不)也(可以)抛弃燕国并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世代代称孤,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从而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还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不以身在牢狱之中为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为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为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齐桓公使天下人朝拜,大会诸侯(时),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台上逼近齐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回来了,使天下震动,使诸侯吃惊,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而是)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后,功业(就)不能建立,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他们)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 燕将看了鲁连的信,哭了三天,犹豫着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污辱。(燕将)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还不如自杀。”就自杀了。,二、(2011聊城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庄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 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 文文山:文天祥,号文山。主:死者的牌位。,3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避将何之?吾死耳 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 B C D 【解析】 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 【答案】 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的像拜祭他;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吊唁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解析】 “卧床不应”错,“唯唯”指应答之声。 【答案】 C,【参考译文】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他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刚强坚韧而果断地自坚操守,走正道。他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郡守赏识。一天,去拜访郡守,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郡守让杨维岳替这个富人向上面求情,(这样,杨维岳)可以获得数百金。杨维岳推辞说:“犯人犯了罪,自然要按国家的法令处置。假如这个人不应该被判罪,而我接受了他的钱财,就会不吉利;假如这个人应该被判罪,却因为我而被赦免了,这是用私情干扰国家法令。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郡守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拜祭他。 崇祯年间,陕西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到淮扬地区巡察安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敌人的进攻更加紧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空竭,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知天下,让天下人捐钱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政事到了这个地步,我还以什么为家呢!”当即捐献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抵抗,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三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在厅堂里吊唁他。家人送来粥食,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不喝了。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政事如此糟糕的时候,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三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和他说:“为什么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为了什么呢?如果有朝一日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把它拿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雪涛阁集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隤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减) 【注】 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鞓红鹤翎: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