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_第1页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_第2页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_第3页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_第4页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串讲,主讲人:王昌东,古代汉语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要求自学者结合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和背诵,通过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一、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二、了解该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本课程的内容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 基础知识包括绪论、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诗词格律、古书注释、工具书使用等部分; 古文阅读实践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读、古文今译等部分。其中,凡要求“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自学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凡要求“一般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一般不直接作为考核时的命题内容,但由于这些内容对于其他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及古书阅读能力的考核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要有所了解,而不应忽略。 此外,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职官名),虽未列入考核目标,但仍属古文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求应考者予以注意。,三、历年考试题型和分值比例,从最近四次考试题来看,试题共分七部分: 第一题是单项选择题,共20个小题,20分。内容几乎包含了所有基础知识,如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内容基本都是教材内的,故需认真学习教材。 第二题是多项选择题,共5个小题,10分。内容与单项选择题基本相同。 第三题是解释加点的词,10个小题,共10分。其中既有实词,也有虚词。该词所在的句子都出自教材,因此也必须认真细致地读懂每一篇课文。,第四题是简答题,共4个小题,20分。形式或分析、或归纳、或说明、或背诵。内容涉及文字、词汇、语法、文选等。 第五题是翻译题,共5个小题,10分。形式是翻译一段话中划横线的句子。多为教材中某文选的一段。 第六题是断句加标点,10分。该段文字不是教材里的,主要是考查应考者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很难确定其范围。 第七题是古文阅读题,共20分。形式是给出一段话,或解释加点的词,或翻译其中的某些句子。这部分内容也不是教材里的。,根据此次讲课的具体情况,文选部分就不做具体讲解了,在这里只提出一些要求: 1、不论是整篇整段的语言材料,还是单个句子的语言材料,凡出现的关系到理解文意的各种语言现象,如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体例及用语等,都要求能运用已学过的各方面基础知识予以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2、对自考教材中的文选,必须逐篇认真阅读,做到字、词、句落实。对规定的重点篇目,要能够背诵。 3、要做到举一反三。从最近三年的考试题来看,2004年1月的试题,有40分的题出自教材外,从2004年10月以来的6次试题看,出自教材外的都是30分,两道大题,一道是断句加标点,10分;一道是综合阅读,20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的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文选内容,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课本之外的问题。,四、关于对文选的学习要求,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自学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教材常识部分所介绍的一般中文工具书常用的编排体例、检字法及注音方法。 2、了解教材常识部分所介绍的几部工具书。,五、具体内容串讲,具体内容: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 这一部分重点了解字典辞书的编排体例。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这是最常见的编排体例,即把部首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然后再以每个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 2、按音序排列。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当代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3、按号码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号码,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现代常用的编排方法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但由于这两种编排体例也各有利弊,所以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采用部首笔画法的,也附有音序表;采用音序法的,也附有部首检字表。,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全书把汉字分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 说文的最大特点是分析字形,解释本义。其注音方法是反切(通行的大许本)。 2、康熙字典 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写,收字47035个。该字典是按部首笔画排列,把汉字分为214个部首。注音方式是反切(唐韵、广韵、集韵中的反切)。 3、汉语大字典 这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共收单字56000多个,也是按部首笔画排列。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注音既标汉语拼音,又同时标注反切。,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这是一部小型古汉语字典。共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另附“难字表”,收难字2600多个。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编排,用汉语拼音注音。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5、辞源(修订本) 这是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按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后附汉语拼音检字表。对每个字同时标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和反切。 6、辞海(修订本) 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按部首笔画法排列,后附汉语拼音检字表。标注汉语拼音。,7、汉语大词典 是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词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采用部首笔画法编排,标注汉语拼音。 8、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著。是一部古汉语虚词词典,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的用法。共收虚词160条,按古汉语声母排列。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 9、词诠 近人杨树达著,也是一部研究古汉语虚词的词典,按注音字母的顺序编排。 10、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537个,是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根据已经考过的试题,关于工具书部分的知识,重点掌握该字典的性质、作者(有的没有具体作者)、特点、编排体例等。,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自考大纲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书体演变常识。 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来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 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形歧异的各种常见现象。,具体内容: 一、汉字的结构和六书 “六书”是古人通过对汉字的形体进行分析之后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基本结构并探求汉字本义的,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六书”的名称,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但应该注意的是,这“六书”并不是从同一角度来说的。清人戴震首提“四体二用”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法。这种观点已被今人所接受。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象形字所记录的,大多是表示动物、器物和具体事物的名词,如马、牛、羊、犬、虎、车、行(hng)、人、女、止、又、夕、屰等。(重点把握:象形字表示的一定是具体的事物,从词性上看,一定是名词。),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意思是说,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指事字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抽象符号构成的纯粹指事字,如:一、二、上、下等。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如:亦、曰、本、末、刃、甘等。(指事字的数量最少,记住教材中的例子就差不多了。)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符”构成的。从词性上看,基本是动词或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如:隻(hu,即“获”)、逐、取、及、武、冓、戒、莫、劣、歪、甦等。,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也叫意符;另一部分表音,叫声符。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通常有以下几类: 左形右声:松 赐 结 理 越 右形左声:雏 瓯 救 壮 期 上形下声:茅 简 耄 空 罟 下形上声:基 裳 恐 姿 盘(盤) 外形内声:园 阎 匮 街 衷 内形外声:辩 闻 雠 岡 辨 但有些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并不像上面这样容易分析,故需要认真加以辨别。,(1)注意分析结构层次 有些字表面上看由多个偏旁构成,但实际上只能分为形符和声符两部分。如:鸿、薄、藩、骤、缝、撕等。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如:“祖”、“福”、“祈” “祷”都是以“示”为形符,而“视”、“祁”则以“示”为声符。 再如:“锦”、“钦”,“金”是声符,而“钊”,“刀”是声符。(“到”的声符也是“刀”) 再如:“问”、“闷”、“闻”,“门”是声符,而“阔”、“阁”,“门”是形符。 再如:冯,从马,仌声。和,从口,禾声。蚀,从虫,食声。孟,从子,皿声。笃、筑、竺,都是“竹”声符。,(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如:條、倏、修、脩分别从木、犬、肉、彡,攸声。 穀、毂、彀、縠分别从禾、车、弓、糸,殻(qu)声。 勝、滕、腾、謄分别从力、水、马、言,朕声。 栽、裁、载、哉分别从木、衣、车、口,哉(zi,左下无“口”)声。 辩、辨、瓣、辫分别从言、刀、瓜、糸,辡(bin)声。 颖、颍分别从禾、水,顷声。 旗、施、旌、旂都从旗(yn,右下无“其”),声符分别是其、也、生、斤。 裏、裹、衷都从衣,声符分别是里、果、中。 從、徒都从辵,声符分别是从、土。,对以上这些形声字,要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即使对某一个字一时难以断定,只要找一些结构类似的进行对比,就能够正确地作出判断。 对以下这些形声字,则要记住形符和声符: 務,从力,敄声。佞,从女,仁声。疆,从土,彊声。哀,从口,衣声。戚,从戉,尗声。随,从辵,隋声。雜,从衣,集声。赖,从贝,剌声。 (4)省形和省声 省形的如:籑(zhun,同“撰”,清阮元编经籍籑诂),从食省,算声。星,从晶省,生声。釜,从金省,父声。 省声的如:累、雷,分别从糸、雨,畾省声。徽,从糸,微省声。豪,从豕,高省声。雪,从雨,彗省声。 对这一部分字,首先要知道它们是形声字,然后进一步了解其形符和声符。,二、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夏代已经出现了文字,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其后出现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首形体的变化。二是简省和讹变。三是混同。 掌握这些字难度很大,需下一番功夫。 如:服、脍、朔,看起来都从“月”实际上“服”从“舟”,“脍”从“肉”,“朔”从“月”。 再如:春、舂、泰、秦、奉、奏,形符本不相同,可是隶变后便相同了。 再如:活、括、适,声符本不是“舌”,但隶变后与“舌”同。 再如:馬、鳥、燕、魚、然,下面的四点,意义本不一样。,三、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这一部分知识放在第五节中详细讲。 这里只要求记住,形声字的形符标示词义类属,对判断词的本义有重要作用。 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义,根据形符“言”,可知本义是“谴责”。,第三节、古书中的用字 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认真理解,在此基础上加深记忆。 一、假借字 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那么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种类型: 1、本无其字的假借。即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而是借用同音字来记录它。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本无其字的假借字有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如“也”字,从周代以后一直充当语气词。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也有两种情况:,例字 假 借 义 本 义 表本义的后起字 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 日暮天黑 暮 然 代词或形容词词尾 燃烧 燃 其 代词或语气词 簸箕(器具) 箕 乎 疑问语气词 呼叫 呼 午 十二支的第七位 捣臼的棒槌 杵,(1)有的假借字自从它被借用以后,又增加形符来表示本义。如:,这类假借字,后来已经成为表示假借义的专字,而它们的本义,一般人反而不大了解了。,例 字 假 借 义 本 义 之 代词或连词 往、到 夫 指示代词 男子 乌 疑问代词 鸟名 汝 第二人称代词 水名 耳 语气词 耳朵,(2)有的假借字被借用之后,它的本义仍用它来表示。换言之,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对于这类字,必须注意判断它在古书中用的是本义还是假借义。,例字 本 义 假 借 义 为假借义造的后起本字 辟 刑法 避开 避 戚 一种斧钺类武器 忧愁 慼(又简化为“戚”) 乌 乌鸦 感叹词乌呼 呜 采 采摘 文彩,色彩 彩,另一种结果是: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区别用法,不是为假借字的本义另造新字,而是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其方法一般是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增加与假借义有关的形符,使之成为形声字。如:,假借字与后起本字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2、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来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但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使用,而是借用了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诗经周颂閟宫:“无災无害”,而在大雅生民中则作“无菑无害”,即借“菑”为“災”。再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中的“蚤”即借为“早”。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本有其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写了一个别字。 对常见的假借字,应该一一牢记。如(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一个是假借字): 飞蜚 伸信 疲罢 尿溺 叛畔 拒距 修脩 偶耦 亡无,二、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1、古今字的形体 古今字在形体上大多有某种联系。其中最常见的是在古字上加形符成为今字。如: 其箕 采採 员圆 韦围 取娶 昏婚 州洲 有些是古字改变形符成为今字。如: 说悦 赴赴 敛殓 没殁 振赈 张胀 有些则是古字略加变形成为今字。如: 母毋 不丕 大太 閒间 陈阵,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文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文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分不同的用法,其中表示某些义项的字常常被加以改造,以区别于其他义项。就该义项来说,原先的用字为古字,改造后的用字为今字。细分之有如下几种情况。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队”字本义是从高处坠落,后来借为队列义,于是用“坠”字来表示本义。与此相似的又如(前面一个是古字,后面一个是今字): 段锻 匡筐 或域 韋圍 须鬚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州”字甲骨文像河川中有一块陆地,本义是水中的陆地。后来引申指九州(远古人以为九州之外是四海,九州也等于是水中的陆地),又引申指州郡,于是用“洲”字来表示本义。与此类似的又如: 益溢 景影 丞拯 閒間 原源,(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取”的本意是获取,引申指获取女子作妻子。取妻的取后写作“娶”,专表这种引申意义。与此类似的又如: 解懈 家嫁 士仕 赴讣 敛殓 告诰 支肢 道導 (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齐”的本义是齐平,假借为“齐敬”的齐(本无其字)。礼记祭义:“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齐”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从示齐声的“斋”。与此相似的又如: 辟避 辟闢 与欤 戚慼 塗途 厭饜,三、异体字 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叫异体字。(这个定义很重要,它是区别异体字与假借字、古今字的标准,必须准确把握并应用到具体分析中去。) 1、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造字方法的不同。如: 泪淚 嵩崧 埜野 羴羶(均前者为会意,后者为形声) (2)均为会意字,而成分不同。 如:明朙 棄弃,(3)均为形声字,而成分或位置不同。如: 形符不同:遍徧 謌歌 杯盃 睹覩 溪谿 声符不同:线線 啼嗁 勳勋 煙烟 譌讹 猿猨 形符声符都不同:迹蹟 村邨 剩賸 偏旁位置不同:和咊 鞍鞌 群羣 裏裡 雜襍 2、异体字的辨识 有些字在古书中通用的范围很广,但还有一些义项不通用,本义也不相同,也不算异体字,而算通假字。如: 修脩 和龢 凄悽 帥率 游遊 雕凋 雕彫 御驭 算祘,四、繁简字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繁简字着眼于笔画的多少,笔画多的是繁体字,笔画少的是简化字。如: 雲云 捨舍 無无 頭头 薑姜 餘余,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的词汇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变化等因素,导致语言中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即使是使用着的词,有不少在意义上也逐渐有所变化。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古今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 1、古今义同词 即有些词,其意义从古到今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如:风、雨、人、山、火、手、父、母等等。这些都属于基本词汇,对我们阅读古书不会带来什么障碍,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2、古用今废词 即有些词,古代常用而现代已经不用,如:“觥”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膢”是古代楚地的祭祀节日。这些词虽然会给我们阅读古书带来一定的障碍,但是由于我们对这些词感到陌生,就迫使我们去查一下工具书或请教他人,因此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混误。 3、古今传承词 即有些词,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但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 抢:(阴平声)古代是碰、触的意思,(庄子逍遥遊:“抢楡枋”。)今天是抢夺的意思。 怕:(b)古代是淡泊、恬澹的意思,(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今天是害怕的意思。,简易:古代是怠慢、轻忽的意思,(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军极简易”。)今天是简单、容易的意思。 行人:古代是外交官、使节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今天是在路上行走的人。 从事:古代是职官名,为从官,(后汉书班超传:“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今天是做、干的意思,是动词。 须:古代是等待的意思,(后汉书班超传:“可须夜鼓声而发”。)今天是必须的意思。,古今词义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掌握: (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还可以有引申义,引申义有多有少,这就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发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对我们阅读古书来说,关注的重点是已经消亡了的旧义。下面所举这些词的意义今天已经消亡,必须牢记。如: 池护城河 国国都 防堵塞 家卿大夫的封地 列朝廷的位次 怜爱 仇匹敌 除任命 仅几乎 书信件,(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有相同的义素,但侧重点不同。如: 售:古代侧重于卖的结果,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而酒酸不售”。今天只表示“卖”的行为。 暂:古代侧重于行为的迅速,相当于突然、一下子,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騰而上胡儿马”。今天只表示时间短,暂时。 再:古代侧重于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晁错论贵粟疏:“一日不再食则饥”。今天则侧重于行为的重复,不限于两次。 感激:古代侧重于内向,指内心的感动、激发,晋书祖逖传:“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今天则侧重于外向,表示感谢。 交通:古代侧重于人的交往、勾结,晁错论贵粟疏:“交通王侯”。今天则指运输业。,(3)词义的轻重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过程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 恨:古义为遗憾,意义较轻;今义为仇恨、怨恨,意义较重。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无)所恨。” 怨:古义为仇恨,意义较重;今义为埋怨、不满,意义较轻。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感情色彩不同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不但古今词义有差异,而且褒贬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如: 谣言:古代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现在“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有贬义。,下流: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是中性词。司马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今天则指品德恶劣,是贬义词。 吹嘘:古代指替人宣扬、称赞,是褒义词。杜甫寄岑嘉州:“冯唐已老听吹嘘。”今天则指说大话,是贬义词。 爪牙:古代指得力助手,是褒义词。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今天指帮凶、走狗,是贬义词。 锻炼: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是贬义词。汉书路温书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纳)之。”今天则为褒义词。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有一些词从古到今中心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由于古今名物制度的差别,它们的所指却有所差别。如“布”,古代指麻布、葛布,今天指棉布。“坐”,古今的姿势不同。,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如果着眼于古今词义适应的范围,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三类: 1、词义的扩大 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 焚:古义为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今义则泛指焚烧。 响:古义指回声,史记张释之列传:“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影)响。”今义则泛指声音。 色:古义特指脸色,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状有归(愧)色”。今义则泛指颜色。 再如“江”,古代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今天则泛指河流。,2、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如: 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如王粲登楼赋:“背坟衍之广陆兮”。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 亲戚:古义为亲属,可包括父母子女。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富贵则亲戚畏惧”。今天只指因婚姻连成的亲戚。 臭(xi):古义指气味。韩非子五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今天只指难闻的气味。读音也发生了变化,读chu。 宫:古义指房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今天只指宫殿。 禽:古义是鸟类和兽类的总名。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曰五禽之戏”。今天只是鸟类的总名。 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今天只指女性的配偶。,3、词义的转移 其特点是: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古义和今义之间没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以此为标准来区别是词义扩大还是缩小)如: 封:古义指积土成堆。周易系辞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今义为封闭。 写:古义是倾注、倾吐。汉书赵广汉传:“吏见者皆输写心腹”。 走:古义是跑。山海经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今义为行走。 狱:古义是案件、官司。汉书赵广汉传:“鞠狱故不以实”。今天指监狱。 诛:古义是责求、谴责。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反,诛屦于徒人费”。今义为杀。 货:古义是财物、财产。礼记大同:“货恶其弃于地也”。今天指商品、货物。,三、怎么掌握词的古义 前面我们提到的三类词,第一类,古今义同词,不会给我们阅读古书带来什么困难; 第二类,古用今废词,虽然我们可能不认识、或不理解,但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只是障碍,而不是混误。我们回去查工具书,不可能出现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 而第三类,古今传承词,这些词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因此,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认识古汉语常用词的常用义,是我们学习古汉语词汇的重点。为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历史的观点,对词义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并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试题中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往往就是考查考生对该词古义的掌握情况。),第五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只有那些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是单义词,其他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词的多义主要是词义引申造成的,因而探求词义引申的规律,分辨本义和引申义,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 一、词的本义 1、定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比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从“糸”。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再如“鄙”的本义是边邑,边疆上的城邑(从右耳,即“邑”。墨子尚贤:“四鄙之萌人”),2、探求本义的方法: 上面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已经包含了探求本义的方法。即: 第一、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如“诛”在古书中,或表诛杀,或表谴责,或表责求。这三个义项哪一个是本义呢?如果参考字形,就很容易判断。“诛”从 “言”,则可知 “谴责”是其本义。 再如前面举的“鄙”,有边邑、质朴、浅陋、贪吝等义项,根据字形分析,“鄙”从“右耳”,即“邑”,因此可以断定“边邑”是其本义。,第二、考查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意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例如“间”的本义是缝隙,只凭字形是很难想象出来的。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间而窥其夫。”在考查了这类用例之后,再联系其字形,才知道“间”的本义是“缝隙”。,二、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如“发”的本义是把箭射出去,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发达、发动、发作、发现、派遣、出发、揭发、启发等,都是引申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词的引申义,下面几个问题有必要了解。 1、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如: 斗: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酌酒器,引申为北斗星。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就是因为酌酒器和北斗星形状相似,都是勺形,有把。 关:本义是门闩。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引申为关卡。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这是因为门闩和关卡的作用都是控制出入。,(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连,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如: 齿:本义是门牙,也泛指牙齿。因为牙齿的生长情况与人的年龄有关,所以引申为年龄。 年:本义是收成,丰收。由于古代每年收成一次,所以“年”又引申为时间单位的“年”,即一年两年的“年”。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由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险。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如“素”本义是未染色的(白色的)丝织品,名词。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引申为白色的,形容词。黄生借书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再引申为白白的,副词。硕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2、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 朝(zho):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凡是前后两个相邻的意义就是直接引申关系) 引申义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连锁式引申,即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引申。可图解为:甲乙丙丁,如上举“朝”。 另一种是辐射式引申,即以本义为起点,向着不同的方向引申。如“问”的本义是询问,直接引申为过问、慰问、审问、责问等。 这两种引申类型的区别是:连锁式引申是同一方向,不同层次;辐射式引申是同一层次,不同方向。,第六节、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等义词或绝对同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同义词都只是部分意义相同。同义词丰富,是汉语词汇发达的标志之一。 一、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1、范围广狭不同 即所指称的范围有大小的区别。如: 人民: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不同之处是,“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词义范围大;而“民”只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词义范围小。 女妇:“女”是女性的通称,词义范围大;“妇”是已婚的女性,词义范围小。 帛币:“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词义范围大;“币”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词义范围小。,2、性状情态不同 簟(dian)笥(si):二者形状不同,前者为圆形,后者为方形。 简牍:二者质地不同,竹片为“简”,木片为“牍”。 坐跪跽:姿势、情态不同,“坐”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跪” 与“跽”均臀部抬起,但情态不同,“跪”表示恭谨有礼,“跽”表示心情急切或紧张。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饥饿:二者都表示吃不饱,但“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而“饿”是严重的饿,指因长期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疾病:二者都指患病,但“疾”轻而“病”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疾病,卒于军。” 知识: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 完备:都是完全的意思。“完”侧重于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如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备”侧重于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如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 诛杀弑:在使人失去生命这一意义上,三者的意义相同。“杀”是中性词;“诛”是褒义词,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弑”是贬义词,用于下对上,如“弑君”、“弑父”。 妇媪:都指妇女。“妇”为中性词, “媪”为褒义词,是对年老女性的尊称。 征伐侵袭:它们既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征”、“伐”多为上对下,是褒义词;“侵”、“袭”是贬义词。又有行为方式的不同。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6、语法功能不同 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语法功能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在用为动词时,两者的语法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耻”作动词时,其宾语一般由动词性词组充当,是表示事情的,意思是以之为耻,是意动用法。如: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辱”作动词时,其宾语通常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或用为一般动词,带宾语,如:亷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侮辱)或用为使动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从考试要求和历年的试题来看,对同义词的辨析,只考查是否能确认两个词是不是同义词,而不考查二者之间的具体区别。 因此,要求大家对下两小节的内容,即二、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一般了解即可,重点是熟记教材中的例子。,第七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主谓之间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举个现代汉语的例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主谓之间是同一关系;“我们是中国人”,主谓之间是类属关系。这个定义是确定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的标准,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同于现代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个重要特点。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并不等于说绝对不用,如: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其中的“是”就是判断词。除此之外,古代汉语中的“是”还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正确”、“对的”,也可以用为意动,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言是也”。又“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因为“是”在这里是形容词,所以这两个句子不是判断句。由此来看,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主谓之间的关系,看谓语部分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教材把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归纳为6种,其中前4种可以看作一类,即用“者、也”帮助表示判断的。同时用“者也”是古代汉语标准的判断句,只用“者”是为了强调主语,只用“也”是为了强调谓语,如果“者”、“也”都不用,就是主谓都不强调,这种判断句的判断意味最弱。 第二类是用副词帮助表示判断的。常用的表示肯定判断的副词有:乃、即、素、诚、皆、则、悉等;表示否定的只有一个“非”(或写作“匪”,多用在诗经里)。它们都作判断句的状语。 第三类是用动词“为”作判断句的谓语,这种“为”就等于现代汉语的“是”。这时判断句的谓语就不是名词性的了。如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但是应该注意,在古代汉语中,“为”是一个意义比较宽泛的动词,真正用来表示判断的并不多。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乃“作”、“当”义。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为”乃“算作”义。,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这一节,重点是掌握判断句的活用。 有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解释原因,或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其他的复杂关系。 1、表示比喻。翻译时,在主谓之间需加上“像”或“好像”之类的词。 如: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曹公,豺虎也。” 2、表示压缩的内容。 由于主谓之间本构不成判断,因此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加上适当的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需加“依靠”或“凭借”等词来翻译)冯谖客孟尝君:“百乘,显使也。”(需加“标志着是”等词语),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翻译时需加上“这是因为”之类的词语。如: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 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判断句的省略。如:论语子路从而后:“子曰:隐者也。”,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有的教材把这种句子叫作意念被动句。其特点是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其被动关系是通过主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反映出来的。现代汉语则把它叫做受事主语句。翻译时则要加上“被”。 如:左传鞌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 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法与?” 论语微子:“吾老矣,不能用也。”,二、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 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汉书贾山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左传鞌之战:“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应该注意的是,有时这种句子省略了“于”字,但仍是被动句。如: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庄子逍遥遊:“(大树)不夭斤斧(不被斧子摧折),物无害者。” 汉书义纵传:“纵有姊姁(X),以医幸王太后(被王太后宠爱)。”,这种被动句有时也可以用“乎”,其语法功能和“于”相同,也能引出主动者。如: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韩愈答李翊书:“志乎古,必遗乎今。”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韩非子五蠹:“必为新圣笑矣。” 史记高祖本纪:“今为赤帝子斩之。” 应该注意,这种被动句有时省略“为”后的主动者,如: 史记刺客列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史记淮阴侯列传:“若信者,亦已为禽矣。”,3、“见”字句 “见”字句不同于“于”字句和“为”字句,它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荀子正论:“人皆以见侮为辱。” 孟子尽心下:“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如果需要明确表达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要把“见”字句和“于”字句配合使用。如: 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吕氏春秋贵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但要注意,有时“见”并不表示被动,而是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作前置宾语。如: 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凡做事不要被亲近自己的人所痛心,而被仇恨自己的人所快意。) 陶潜归去来辞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家叔因为我贫苦,就起用我在小县城做官。)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不仅认为我有毛病,也因此认为你有毛病。) 柳宗元童区寄传:“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大哥果真肯保全我,给我恩惠,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所以现在一一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4、“为所”句 史记项羽本纪:“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汉书张骞传:“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这种句子也可以省略“为”后的主动者,如: 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旧唐书黄巢传:“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5、“被”字句 这种被动句和现代汉语的一样。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世说新语方正:“亮子被苏峻害。”,但是由于“被”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后面带名词性宾语,不要把这样的句子误认为是被动句。如: 尚书尧典:“光被四表。” 墨子尚贤上:“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战国末期,动词“被”还可以带动词性宾语,这就更需认真辨别。如: 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己被辱,随仇者,贞也。” 战国策齐策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一、句子成分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在语言三要素中,语法的发展变化最小。作为语法现象之一的句子成分的位置,古今也基本一致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在特殊条件下,句子成分的位置也可能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9个,即:谁、孰、何、曷、焉、奚、安、恶、胡。 作宾语时都前置,几乎没有例外。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君何患焉?” 孟子许行:“曰:奚冠?曰冠素。”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也要前置。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孟子许行:“许子奚为不自织?” 战国策赵策三:“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盐铁论本议:“将何以赡之?” 国语晋语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论语阳货欲见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孟子梁惠王上:“臣未之闻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如有状语,代词放在状语的前面) 庄子徐无鬼:“丘也闻不言之言(关于天道的学说)矣,未之尝言。” 墨子节葬:“未尝之有也。”(状语放在宾语的前面)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不如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有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也不前置。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应“不我知者”),(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这又可细分为4种类型: 第一种,以“之”复指,如: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左传僖公十五年:“君亡之不恤(国君不担忧自己的流亡),而群臣是忧。” 左传昭公十六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nn惮也),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我公孙侨听说,治理国家不是怕不能事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担心不以礼仪来巩固国家的地位。) 孟子许行:“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宾语本身也是代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宾语本身也是代词),第二种,以“是”复指,如: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 第三种,“唯(惟)之”,表示强调。如: 庄子达生:“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四种,“唯(惟)是”,表示强调。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惟余马首是瞻。”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去三十里,唯命是听。” 除此之外,还有的前置宾语本身就是代词,需注意。如: 诗经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遵循这,效法这。)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代词“是”也可以直接作介词的前置宾语,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因此)希。” 2、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多表示疑问或感叹。如: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孟子许行:“大哉,尧之为君也!” 3、动词成分的位置(略),二、句子成分的省略 不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都是普遍现象。最常见的是主语和宾语的省略,偶尔也有谓语的省略。 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大,只要认真阅读上下文,就能够补出省略的主语、宾语或谓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