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_第1页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_第2页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_第3页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_第4页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国家林业局二六年十一月35编 写 说 明中国林业正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通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着力构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森林经营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森林质量与经营效益,不断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森林经营工作必须顺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直面新挑战,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如何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和完善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与原则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是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十分迫切,而又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决定组织编写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宗旨是贯彻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并重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林业分类经营为主线,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有利于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林地利用率、有利于维护森林健康活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林业发展环境为目标,促进我国森林经营从经济效益型向可持续经营转变,全面推动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指南编制过程中,在系统总结吸纳我国森林经营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充分借鉴林业发达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先进理念,全面分析中国森林经营现状和亟待解决问题基础上,围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森林经营规划、森林培育、森林利用、水土资源及景观保护、林地生产力维持与森林健康维护、森林可持续经营监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信息与技术支撑体系以及政策保障体系等领域,从中国国情、林情和现有森林经营水平出发,在充分考虑与国际森林经营发展趋势相衔接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实现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技术、政策、管理等相关措施。指南的颁布,将为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全国森林资源经营规划、技术规程,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依据。指南也将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开展森林经营工作,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手册提供框架与依据。 指南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牵头,组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专家组,在广泛征求各地及国家林业局各有关司局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修改形成指南送审稿。2006年7月,经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论证通过,并进一步修改,形成指南发布稿。目 录引 言1一、背景1二、目的2三、森林可持续经营基本特征2四、结构体系3第一章森林资源调查与状况评价3一、森林资源调查3二、森林资源状况与经营效果评价4第二章森林经营规划5一、森林经营长远规划5二、森林经营方案6三、年度实施计划8第三章森林培育8一、种苗培育9二、造林更新9三、营林10第四章林地生产力维持与森林健康维护12一、林地生产力维持12二、森林防火12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3四、化学品管理14第五章森林利用14一、木质林产品持续生产14二、非木质林产品持续收获15三、森林游憩16四、防止森林非法利用16第六章水土资源保护17一、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过程17二、森林培育过程17三、采伐与集材过程18四、林区道路修建与维护18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19一、森林培育过程19二、森林利用过程20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四、预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21五、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防控21第八章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21一、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公众参与22二、森林经营与社区发展22三、与森林相关的传统文化和知识22第九章 技术支撑22一、信息支撑23二、技术支撑23三、监测、评估和报告23四、基础研究23第十章保障措施24一、人才政策24二、技术政策24三、经济政策25四、法律保障26五、机构建设与职能转变26六、基础设施建设27第十一章 名词与术语28引 言一、背景森林问题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农村贫困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密切相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森林资源和林地应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包括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林业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森林经营模式,根据各自国家的特点,强调重视森林健康与恢复、人工林集约经营、森林多功能利用等新的森林经营理念、模式和技术,并以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为基础,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技术标准和手册,以及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传播和实践活动,寻求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以长期维持森林生产力,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建国以来,我国森林经营工作基本走的是一条以木材生产为主的道路,在为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生态灾害频繁发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采取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造林规模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尽管如此,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林地生产力和利用率低、森林服务功能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日趋突出。中国森林经营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没有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贯彻到森林经营实践中。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重取轻予、重造林轻经营,忽视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生产力的维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的意识不强。或者是过分强调森林生态功能或生产功能,而忽视两者有机协调。二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森林经营政策、资金支持体系和高效的森林经营管理机制。林业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者缺乏经营自主权。缺乏系统完善的公共财政、金融支持,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能有效适应可持续经营的需求。三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支撑体系。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和系统完善的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与规程。2000年以来,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国家林业局先后选择若干县市,开展森林经营示范县建设,进行不同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2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并通过试验示范探索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模式和途径,以推动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与发展。二、目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顺应世界林业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对森林经营的现实需求,结合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结构以及森林经营现状,切实推进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进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和森林产品生产能力,组织编制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已显得十分紧迫和非常必要。编制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开创性工作,其目的在于:第一,从宏观层面明确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领域,指出中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第二,为林业管理和科技部门探索森林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调整和制定森林经营政策,完善森林经营规程,建立健全森林经营保障体系、支撑体系等提供指导和行为规范。第三,为地方进一步编制区域化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和技术手册提供框架。第四,为森林经营者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活动提供行为和技术规范。三、森林可持续经营基本特征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强度管理、利用森林和林地,有效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和活力,确保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在经营单位、区域、国家和全球水平上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同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森林可持续经营关注的重点是:(1)林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森林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需要。(2)充分利用林地生产力,培育优质高效林分,不仅强调森林的木材生产功能,更要注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维持和提高。(3)努力协调均衡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林区居民的利益,促进参与式森林经营。(4)完善森林经营支撑体系,加强机构、财政支持、法律法规、科研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灵活的应急反应机制,以应对异常干旱年、严重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等意外事件。 (5)强化对森林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监管,切实维护森林生产力,确保森林效益持续发挥。四、结构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与森林经营相关的社会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领域,更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等密切相关。指南的编制,按照森林经营过程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关注的主要领域两大方面展开。前五章,围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森林经营规划、森林培育、林地生产力维持与森林健康维护、森林利用等五项森林经营关键环节,按照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特点,提出在森林经营各关键环节中,如何贯彻和体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第六章到第十章,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或领域,按照公益林、商品林各自的主导功能目标、特点和要求,对森林培育、利用等经营环节,提出了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与技术支撑体系的作用,如何理顺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如何对森林经营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指南中出现的新概念和术语,在最后一章做了相应解释。第一章森林资源调查与状况评价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生长与消亡等动态变化规律,评价森林经营效果的重要基础工作,其成果对于制定森林经营区划与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生产计划与经营措施等具有重要作用。一、森林资源调查建立和完善符合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掌握森林资源现状、消长变化和经营效果,是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的重要任务。制定和完善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严格按照规程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统计、信息共享和综合评价与分析。逐步推行调查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严格执行调查前的技术培训制度和调查后的检查评估制度,确保调查数据全面、客观、准确。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需要为核心,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确定调查内容和方法。对于生态公益林,除调查树种、龄级、起源、面积、蓄积、森林立地、森林健康状况等因子外,还应考虑对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水质与土壤变化状况和其他环境因子的调查。生态公益林中的风景林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要进行生物多样性、动物栖息地和人类游憩环境、种质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方面的调查。商品林要对生长量、生长率、经济价值、林地生产力、地力衰退状况等因素开展调查。逐步推广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精度要求和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的需要。森林资源调查的数据分类和编码,应充分考虑与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衔接,促进数据共享,减少数据获取的重复投入。二、森林资源状况与经营效果评价森林资源状况与经营效果评价,是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的基础数据(包括森林资源的数量面积、蓄积、质量生长率、更新能力、树种结构、径级结构、枯损状况等、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对森林资源状况、经营水平及其经营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为制定和调整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森林资源状况与经营效果评价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状态指标(数量、质量、分布等)、动态变化指标(更新、生长、死亡、病腐等)和反映森林经营效果的经济、生态因子等。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状况评价方法体系。逐步推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与方法,结合数学分析模型对森林资源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实时准确的评价。建立长期稳定的森林资源数据获取机制(包括途径、方法和手段)。森林资源状况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的总量、分布、结构、类型等,以及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的产量、质量、分布、生产能力等。(二)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贮碳、净化空气等能力。(三)生物多样性状况,主要包括生物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种群状况,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利用状况,以及入侵性森林树种、外来有害生物状况、林业生物技术产生的影响等。(四)森林资源健康与活力,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生产力、森林景观、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和其他重要自然灾害、森林退化面积与程度、森林更新、树种结构和空间分布等变化。(五)与森林经营有关的机构、政策、法律、贸易、冲突等问题的变化与进展,及其对森林经营所产生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六)森林经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森林物质产品生产和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同利益群体参与森林经营的经济收益等。(七)森林经营社会效果,主要包括森林经营活动对于就业、周边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森林环境保护意识变化、森林文化的影响等。为确保森林状况评价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必须建立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监督制度、质量控制制度、成果认证制度等森林状况评价制度和长效机制,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相应资质开展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探索森林经营社会评价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森林经营规划依法编制森林经营长远规划、森林经营方案和年度森林经营作业计划,依据森林经营规划、经营方案和年度计划组织开展森林经营活动。一、森林经营长远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森林经营长远规划,并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森林经营长远规划制定必须与上一级森林经营长远规划相协调。森林经营单位也需要编制森林经营长远规划。森林经营长远规划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林业发展长远规划为依据,以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等相协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要求,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办法,对本地区的林业用地进行区划,确定森林经营目标、任务、重点、经营措施和保障体系等。二、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单位依据森林经营长远规划,原则上每十年,必要时每五年编制或修订一次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和经济承受能力,确保森林经营单位具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在满足区域生态建设和保护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森林经营监测结果或新的基础信息,根据生态建设和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现实需求,适时编制、修订森林经营方案。(一) 森林经营方案内容、实施及监督检查1、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森林经营方案要明确经营目标、森林经营者的责任、义务与权利,按照森林分类经营要求,构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模式与实现途径等,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前期森林经营效果评估(2)森林经营条件评估(3)森林经营目标(4)森林经营布局(5)森林培育(6)地力与森林健康维护(7)森林利用(8)基础设施建设(9)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10)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2、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森林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森林经营方案所确定的森林经营目标、任务和技术要求等,通过年度森林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组织开展各项森林经营活动。3、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效果监督与检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森林经营效果及其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监督与检查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程序,依据森林经营方案中的各项指标对森林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监督与检查报告。(二)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对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与社会影响,要按相关程序进行评估,并且要向相关利益群体说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可能对当地社区产生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影响。1、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因素 (1)木材与非木质林产品产量(2)水土资源安全(3)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保护(4)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商业物种基因的多样性(5)物种多样性,特别是濒危物种的保护(6)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别是稀有、珍贵、濒危森林类型的保护(7)碳的贮存(8)采伐剩余物及其它废弃物处理或循环利用(9)景观价值(10)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1)森林火灾预防2、社会影响重点考虑因素(1)森林周边群众使用森林的权利(2)农业和就业(3)采集薪材和野生食物(4)林火阻隔与林区城镇安全(5)文化与宗教价值(6)林业工人和服务人员的工作条件与安全生产保障(7)林业技术普及与提高(8)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三)交流与合作加强森林经营单位与周边群众,以及关注森林问题的各种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森林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进行磋商。说明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内容,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争取社区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森林经营目标实现的条件下,尊重和维护当地社区居民传统的或经许可的权利,如通行、采集、放牧、狩猎、定居等。对有特殊文化、生态、经济或宗教意义的场所,加以确认和保护。三、年度实施计划森林经营单位要依据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复后实施。年度实施计划包括森林管护、造林、 幼林抚育、抚育间伐、森林收获(采伐、采集)、森林更新、低质低效林改造、防止地力衰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火控制、营林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并将上述内容的技术模式、建设任务等落实到山头地块,明确具体的作业时间等。作业前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作业设计,经批准后实施,作业中适时检查,作业后进行验收和评估,同时要有完整的档案记录。森林经营活动要严格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和作业设计进行。在计划执行前要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确保经营活动按技术规程和作业设计进行。第三章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森林培育包括人工林培育和天然林保育。人工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经营目标和自然规律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天然林保育是在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天然林自我修复能力,按照森林经营目标所进行的天然林更新、恢复等培育活动。森林培育过程要按照分类经营的思想和原则,充分利用立地分类评价成果,在适地适树原则基础上,根据经营目标选择适宜的造林更新树种、造林更新方式和经营措施,并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积极开展森林经营活动,提高森林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提高水土资源保护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一、种苗培育良种壮苗是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园、母树林等良种基地建设。严格按照种苗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积极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培育新品种,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在重视传统育苗技术的同时,大力研究和推广生物制剂、稀土、菌根等先进技术在育苗上的应用。加强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和定植造林整个过程的技术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苗木活力,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对苗木的损伤,避免苗木长途运输。加强林木种子、苗圃地的病虫害防治,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种苗经营、调运等环节的检验、检疫及两证一签制度。二、造林更新(一)规划设计造林更新规划设计是森林培育的首要环节,是影响森林经营质量和效果的关键。造林规划设计要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分别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人工造林和天然林保育规划设计。公益林以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科学规划公益林建设范围。要充分考虑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合理确定造林更新方式,坚持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促进天然林自我修复。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重视灌木林营造。城市森林设计必须突出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注重城市森林的构建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商品林造林更新设计,优先选择立地质量高的林业用地,并且明确商品林经营目标,提倡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人工商品林既要选择速生树种,也要提倡营造经济价值高的各类珍贵树种,重视人工林稳定性。一般用材林造林更新设计,应尽量保护原有天然林和树木,尽量避免营造大面积连片纯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造林更新设计,提倡树种轮换,并采取施肥措施提高肥力,防止地力衰退。提倡采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模式,并优先发展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硬阔叶树种。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经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二)树种选择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有效扩大森林规模的技术关键之一。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对造林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并据此制定经营目标,合理确定造林更新目的树种。生态林要优先选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强、吸尘抗噪音、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优先选用耗水量低的乔灌木树种。营造商品林应优先考虑市场对树种和材种的需求,选用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品种。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乡土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的造林更新,外来树种未经引种试验以及转基因树种未经安全性测试前,不得大面积栽植。(三)造林施工明确造林工程的管理程序,依据年度计划、造林作业设计规定等进行造林作业设计。严格按批准的作业设计施工,逐步实行专业队造林、造林监理等制度。造林设计、施工、监理实行资质管理制度,造林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培训。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造林时间,避免造林整地等环节对原有植被的破坏。造林整地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造林作业设计,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须经原批准单位批准。(四)幼林(未成林)抚育要按照经营目标和幼苗、幼树生长状况,依据造林作业设计等及时进行幼林抚育。公益林幼林抚育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商品林幼林抚育按照经营目标,加强疏伐、修枝、施肥、垦复等定向培育措施。三、营林营林工作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环境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的重要举措。营林工作必须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目标,根据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森林经营措施。(一)重点公益林重点公益林经营要充分利用天然林自然演替和更新能力,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加强封山育林。促进乡土针叶树种或珍贵阔叶树种在林冠下或林中空地更新,诱导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复层异龄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重点公益林区的采伐迹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要及时造林更新,遏制林地逆转为非林地。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域内的人工林,采取适当的经营措施,促进其向混交林演替。对于特殊保护地区的生态公益林,不允许进行商业采伐活动;对于重点保护地区的生态公益林,不能进行以取材为目的的主伐,只能进行以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为目的的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重点公益林区的低效林改造是必要的。改造过程中提倡尽可能保护原有植被,采取适当措施使其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同时也要有意识的保护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灌木林。提倡采取封山育林方式实现天然林保育目标。(二)一般公益林一般公益林经营主要任务是调整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要严格按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进行抚育采伐设计和施工,从抚育采伐设计到实施作业,都要保留珍贵树种和关键物种,保护次要树种、下木、幼苗幼树和地被物。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可以对一般公益林进行木质或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和森林环境服务功能开发利用。对一般公益林中的人工林经营,要尽量采用半封或轮封方式维护和恢复天然林植被。经营重点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健康状况。对天然林要慎重选择采伐更新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大的扰动,慎重使用皆伐更新方式,同时采伐前要对母树、关键物种和野生动物栖息树木做出标记并加以保护。尽可能采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低效公益林改造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为目标,改造对象为退化严重、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的公益林。低效公益林改造提倡尽可能保护原有植被,改造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灌木;对封山育林区的林中空地,要采取人工补植的方式增加目的树种,使之达到封育标准。城市森林的经营,以提高森林的观赏、游憩、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等功能为主导目标。提倡使用耗水少、管理成本低的乡土树种。注重水资源节约和用药安全。(三)商品林商品林经营以提高森林的物质产品功能和经济效益为主要任务。商品林经营要根据不同树种的特性,按照相关的技术规程进行经营。坚持速生丰产优质高效原则,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防止林地生产力退化。加强培育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贵阔叶树种,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林的经营与利用。商品林经营过程中提倡将大面积纯林逐步改造为混交林,同时避免同一树种连栽和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以防止地力衰退和产生负面环境影响。商品林的经营,要在满足其林产品生产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低产林改造过程中要逐步引入速生丰产目的树种,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第四章林地生产力维持与森林健康维护林地生产力维持和森林健康维护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准则和重要目标。目前造成中国森林地力衰退、影响森林健康的主要技术和自然因素有:单一树种连栽、树种选择不合理、森林火灾、病虫鼠害、化学品污染、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毁林(包括乱砍滥伐、城市化、林区放牧等)、干旱、空气污染、温室气体、台风、地震、泥石流、洪水、沿海风暴潮、冻害等。一、林地生产力维持持续维护和提高森林地力,防止地力衰退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人工商品林避免同一树种连栽,及时开展必要的抚育间伐。对于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提倡营造混交林,提倡人工林近天然化经营技术的应用,提高林地自我修复能力。及时调整营林技术措施和技术模式,促进森林和林地生产力的恢复和提高。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培育,要逐步推行营养诊断施肥,避免地力衰退。天然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更新能力,促进地力自我维护。森林采伐要严格遵守国家采伐规程,防止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地土壤退化。制定诊断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林地地力评价标准,建立监测系统。二、森林防火森林火灾会导致大面积森林丧失,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林分的抗火能力。应根据各地水热条件和树种特性,选择合适方式修建防火隔离带。南方及其它湿润地区,优先选择防火树种营造混交防火隔离带。北方及其它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开辟防火隔离带,并每年对隔离带进行必要清理。及时开展中幼林抚育和抚育间伐等营林活动,并清除林中可燃物,降低火险等级。加大防火宣传力度。森林经营单位应在森林防火区内设立永久禁火标志。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林缘周边居民防火意识。加强林区巡视警戒,在4级以上高火险天气严禁进行生产作业。加强野外火源管理。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林火管理制度。进行采伐作业必须详细规定附加的安全措施,如限制用火、及时清除采伐作业残留物等。应划定森林旅游用火安全区。加强火灾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卫星林火监测和飞机巡护、了望观测和地面巡查的作用,重点地区还要发挥雷电探测系统的作用,完善防火组织管理,加强林火预测预警和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制定并不断完善扑火应急预案。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充足的扑火机具和装备,定期组织开展扑火演练和扑火安全培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议,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提高防扑火应急保障能力。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森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包括森林病虫鼠害和其他入侵性有害物种。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造林密切结合并贯穿其全过程。按照有害生物类型,分类划区、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措施。人工造林必须做到适地适树(树种、种源或基因型),提倡营造混交林。通过营林措施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抗性育种等措施,降低和控制林内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提高森林的抗病虫能力和森林健康水平。虫害综合防治,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并需要深入了解有关昆虫及其寄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森林培育的各个环节模拟当地天然林结构,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使病虫鼠等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不形成灾害的水平。必须进行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使用物理和人工等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药剂和仿生制剂,并遵守相关规程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慎重使用化学药剂,选择对环境安全的药剂和施药方法。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确定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划定疫区和保护区,积极开展林业检疫工作。四、化学品管理森林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化肥、燃油、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激素类产品等。对森林经营活动中的化学品使用要严格控制,应提供使用、处理和贮存化学品及其废料的说明。不得在湿地及其集水区、溪流河道附近的缓冲区与保护区、人类居住区附近、特别重要的生态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等环境敏感地区使用化学品。 森林经营活动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杀虫剂及过量使用化肥。严格遵守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家规定,不得使用危险和禁用的化学品。第五章 森林利用森林利用包括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和森林服务功能利用。森林利用必须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森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等多种需求,科学合理确定森林利用内容、布局、强度和方式,保持森林持续提供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价值。森林利用应遵循多目标协调的原则,利用强度不能超过森林资源的再生或承载能力,保持森林良好更新和再生能力,要充分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收获利用技术,将森林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一、木质林产品持续生产持续生产木质林产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木质林产品生产,必须严格遵照森林经营方案要求,考虑市场对木材材种需要,只能对达到设计收获水平的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等商品林进行采伐利用。对于一般公益林的采伐利用,必须在不影响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基础上,慎重采取相应的采伐利用方式,获取木质林产品。禁止在重点公益林中采取以获取木材产品为主要目标的采伐活动。木材生产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维持森林整体结构功能的稳定及良好的更新能力,森林采伐活动要有利于调整林龄结构、树种结构,保持森林持续生产木材的能力。(一)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限额是控制森林利用强度的主要指标。根据森林经营单位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允许采伐量,并充分考虑所采伐森林的蓄积、面积、树种等结构组成。主要依据森林经营方案确定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采伐计划,以及相应的采伐方式。森林采伐限额必须落实到年度采伐作业设计中。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根据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情况变动调整年森林采伐。此外,如果森林采伐活动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或者发生偶然事件(如火灾和风暴危害)或其他原因(如工业、城市、道路占用森林)时,可调整森林采伐量。(二)采伐与集材森林采伐前必须进行采伐作业设计,并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采伐方式。按照经营规模,明确森林区划与经营布局、伐区范围和界限、合理的年采伐量及各种采伐类型的比例。采伐作业设计应明确木材及其他木质林产品产量、质量(规格)、集材道、森林采伐配套设施的修建与维护。明确伐区位置和界限、采伐类型、采伐方式、强度、总量、时间,缓冲区设置等作业要求。对保护溪河岸边缓冲带、母树或关键物种等要在作业设计中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禁止破坏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顺坡集材。根据森林类型及主要经营目标,综合考虑林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采伐范围和方式。商品林主伐方式应根据立地条件确定。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要以择伐为主;立地条件允许采用皆伐方式时,应严格控制皆伐作业面积和作业区域,并且对采伐集材等关键环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采伐设计和技术规程,尽量减少对保留木、下层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在采伐作业区要按照设计要求保留母树,保护幼苗幼树,同时要进行采伐木标记,控制树倒方向。因地制宜地采用对土壤和植被影响较小的集材作业方式。伐区作业检查验收和监督。对伐区作业的各个环节要进行记录,并采用可靠的载体(纸质或磁介质等)保存记录资料,为继续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对采伐、集材、森林更新等环节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加强采伐、集材作业单位的资质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有关技术岗位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工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防止或减少人身伤亡事故。二、非木质林产品持续收获森林环境中自然生长和栽培的工业原料、药材、森林食品、花卉等非木质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木质林产品的利用应与森林经营目标相适应,在维护森林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尊重当地居民开发利用非木质林产品的传统习惯和利用权利,加强对非木质林产品利用的科学管理,并教育当地居民科学合理利用资源。重视非木质林产品的培育、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倡充分利用森林环境,开展有目的的非木质林产品人工培育。对非木质林产品的利用要由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资源调查和设计,对于天然非木质林产品的利用,应在查清资源类型、分布、存量、再生能力等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制定采集、收获方案,明确利用限度、采集地点与时间、采集种类、采集方式和强度、林地恢复要求等。严格按照非木质林产品的收获设计要求开展采集、生产活动,同时要记录非木质林产品采集、生产水平档案。三、森林游憩森林游憩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娱乐、休闲、环境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森林服务功能的重要形式之一。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旅游活动时,要切实解决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旅游的关系,依据相关规定划定休闲娱乐区。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组织申报,并进行总体规划。在游憩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砍伐森林修建楼堂馆所。根据森林旅游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在森林公园和旅游区逐步使用清洁、环保的交通工具,完善废弃物品回收和宣传设施建设。调查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根据调整野生动物种群和结构的需要,合理开展经营性狩猎活动,并依法规范狩猎管理措施,明确狩猎管理的环节、程序和资金分配,有效防范乱捕滥猎,实现社区共管的保护机制,促使狩猎活动能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在资源保护、生态优化、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四、防止森林非法利用森林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者的合法使用权和传统使用权,加强与相关利益者的协商,控制非法采伐、狩猎、捕鱼和采集活动,禁止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等毁林行为。制定合理的林地保护计划,防止林地非法流转。第六章水土资源保护水是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活动能充分发挥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河川流量、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栖息环境等作用,并且有利于森林自身的生长。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则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水质恶化,引发生态系统退化等结果。森林经营活动,必须以提高林地水土保持功能、改善水质为原则,严格控制森林经营各个环节。一、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过程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要以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为基础,结合水资源利用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特别是干旱地区),科学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合理进行林种区划与布局,正确选择造林树种和造林方式。要特别注意对经营区域内水系的保护。经营区域内的河流、溪流、湖泊、水塘等水系的沿岸缓冲区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地带,也是最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水质恶化的地带,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要对这些沿岸缓冲区进行认真调查和界定,并制定保护措施。二、森林培育过程在坡度较大、离水体距离较近、土质疏松的造林地,不能进行高强度、大范围的林地清理和整地,整地方式以小规格穴状整地为宜,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整地季节应避开雨季和土壤水分饱和时期。在水系沿岸缓冲区禁止采取机械化整地。商品林施肥时,要根据林地养分状况和树木生物学特性,合理确定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产生养分流失,造成水体富养化,污染水体。使用农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技术规程,正确选择经国家登记的农药品种。施药机具要进行定时检修,防止农药等化学品泄漏。避免在河溪等水系沿岸缓冲区以喷撒对环境毒害作用大的化学品使用。应避免在离水体距离较近的陡坡、沟谷等地使用除草剂,以免造成地表水污染。杀虫剂、除草剂等有毒有害废弃物要妥善收集,用专门的容器保存,设置特定的警示标志,并集中转移到专门的处理区域,禁止随便抛弃,更不得直接抛弃到河流、溪流、湖泊等水体中。在中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作业区内的小河、小溪等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对于小河小溪岸边的林分不能进行高强度的抚育间伐,应进行多次、低强度的间伐,避免造成短时间内光照强度急剧增加,水体温度急剧升高,水中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危害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三、采伐与集材过程河流、溪流、湖泊等水系的沿岸缓冲区应以培育长周期、大径级林木为目标,主要采用择伐经营方式开展采伐活动,提倡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生态采伐技术。不得使用重型履带式采伐机具。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不得抛弃在缓冲区和水体中。在坡度较陡、易造成水土流失的作业区,应尽可能采用绞盘机集材,禁止顺坡集材。集材道的坡度应控制在15度以内,如无法达到此要求,应将集材道分为若干段,每段之间修建横隔排水沟等设施。道路排水沟的出口应远离水系沿岸缓冲区,尽量开在未被破坏的植被区域,并在出口处铺以碎石等,减缓流速。不得在林地上直接设置集材道,应铺垫枝桠。对于必须经过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植物区系、群落保护区、缓冲带和文化遗产地等的集材道,要进行专门集材作业设计。采伐作业完成后,应及时对集材道进行造林、种草等植被恢复和封闭管护。楞场应尽量设置在水系沿岸缓冲区之外,选择土质坚实、排水良好、略有坡度的地段,并设置或保留一定宽度的植被保护带。造材剩余物应尽量远离排水沟。如果可能,应尽量使用现有楞场。采伐机械设备维修场地要远离河流、溪流、湖泊等水体,不能设置在水系沿岸缓冲区。采伐的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应避免燃料、油料等溢出,有条件时对溢出的废液和其他废物进行无毒化处理,否则集中转移至专门区域处理。四、林区道路修建与维护林区道路系统设计,要从长远考虑道路网的布局,考虑各经营区域之间的道路衔接,提高道路利用效率。林区道路应避开河湖等水系沿岸缓冲区,道路与河、湖等水面岸边应保持足够的距离。路线选择应尽量少跨河溪等水系,如必须跨越河溪等水系,应将交叉点选在河流、溪流的较低处,且河床为坚硬岩石的地方。桥涵、道路等基坑开挖范围不宜太大,完工后必须及时回填压实。新修道路、桥涵的路基以下要尽可能修建泥沙控制设施(如挡泥网、沉积坑等)。修建道路所需砂石料要按指定地点开采。开挖余土和废料应妥善堆放处理,不允许占用河道和抛入河中。施工场地应及时清理,临时设施要及时拆除。施工期应尽量避开雨季。要定期对林区道路、桥涵等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特别是大雨过后,要及时修补坑洼,严禁路面积水,保持路面平整。及时清理道路排水沟、桥涵内的采伐剩余物、废弃物以及淤泥,确保排水沟、桥涵水流畅通。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在森林经营的每个环节,既要注意保护、维持和合理利用本地特有的生物物种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外来物种。在森林培育、利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具有观赏价值、特殊文化价值等景观资源的保护。一、森林培育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生态公益林培育的重要任务,在商品林的培育中也要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对原有林地植被生态、经济、观赏等价值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造林地,避免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植被造成人为破环。在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树种的多样性和地域适应性。在树种选择、种源选择和品种配置中,应充分注意和合理考虑遗传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在造林树种配置中,应尽量配置多个乡土树种或被证明适应性强但不会造成入侵的引进种。重视天然林保育,加强珍稀树种特别是珍贵用材树种培育。在景观尺度充分考虑景观异质性,保持林分类型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活动不得破坏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要防止对野生动物种群自然活动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切实采取必要措施,尽量保障野生动物基本食物需求。控制林区及附近区域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活动。对森林经营区域内面积或规模不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某些珍稀濒危物种所在地段,可考虑建立不同形式的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物廊道建设需要。商品林经营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将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制定森林经营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标准、手段与方法,建立林区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森林经营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建立森林经营区主要珍稀濒危物种的资源信息系统,并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合理建立和保护关键物种及其主要分布地。二、森林利用过程森林利用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物种组成、主要结构特征和森林景观的整体性。在森林利用之前要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充分分析各种利用活动对森林动植物、森林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森林采伐、林下资源采集、森林旅游等活动,要充分重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及时监测评估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环境变化。对林区道路要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经营需要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各种道路的密度,并尽量避免道路施工对森林的破坏,避免破坏生物廊道,慎重采取大面积皆伐方式,避免对某种林分(不论是商品林还是公益林)或某个树种进行集中连片的大面积采伐。在采伐、集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