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docx_第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docx_第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docx_第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docx_第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考向预测真题回顾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B. 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 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D. 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E.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审题立意】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真正标志陈忠实走上专业作家的是“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C项,“错误判断”错;E项,“一帆风顺”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他是否一帆风顺。【答案】D得3分,A得2分,B得1分。(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涉及题干意思的是材料中的第3-5段,1985年写了小说蓝袍先生,使自己的创作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确定自己的风格。1985年出访泰国,开拓视野,使他从家乡剥离出来,从认识与思想上打开自己。同时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并重建自我,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概括时要从认识与思想、确立文学地位、重建自我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参考答案】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首先要进行题干转换,明确答题方向。“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指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永留人间”是指其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因此答题的方向是思考为什么陈忠实的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答题时要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特点、地位、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反映陈忠实文学作品地位的内容在相关链接1中,如白鹿原“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独树一帜的”。【参考答案】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梳理陈忠实的“剥离”,材料中讲了陈忠实的三个“剥离”: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从封建残余桎梏中剥离出来,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获得精神解放;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陈忠实又在“寻找”什么呢?材料第5段讲了他在寻找新的创作结构、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并寻找到了“文化心理结构”学说,最后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出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作品。因此“剥离”和“寻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剥离”促成“寻找”,“寻找”要求必须先“剥离”。答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内容确定两者的关系,然后再用文本内容论证观点。【参考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期望。表现: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代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审题立意】C项,“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D项,“只靠”说法绝对化;“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错,尾段说的是吴文俊“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A项,原文未说数学老师武崇林“高明”。【答案】E项3分,B 项2分,A项1分,CD不给分。(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吴文俊“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分布于后五段及相关链接中,其呈现方式有作者评述,有传主自述,也有其他科学家的评价,答题时要注意提取每段中的重要信息概括归类。【参考答案】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审题立意】本题要求概括吴文俊对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心得”,其对应段落是第四段。此段以我国中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奥数竞赛奖为切入点,通过引述他的两句话表现他对“基础教育”“数学教育”及“奥数教学”的看法,提取其中的信息,形成观点性表述即可。【参考答案】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审题立意】探究分析要紧扣文本内容分析“广泛兴趣”对“专业研究”的作用,其“广泛兴趣”表现在作为著名数学家对物理的兴趣、阅读的广泛、开阔的视野和生活情趣上,作用要联系文本内容合理阐释。【参考答案】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考情报告2016-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体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人物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综观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还只是2016年考查传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命题思想: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种能力,能够让考生有方向可寻,有线索可找,有根据可查,有话可说。选材:全部选择人物传记,所写人物的身份不一,有文学家、将军、科学家等,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高尚追求、科学贡献等。考查侧重点:对人物性格、事件、中心思想的概括,对人物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科学品质的分析,对表达艺术的鉴赏,对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某问题的探究。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紧扣材料(包括文本和“相关链接”)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材料来阐述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人物传记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人物传记一代通儒顾炎武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知识与技巧的梳理理清文本内容是做好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题的基础,为此,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知人:就是要把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4.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掌握常见考点的答题方法是获得高分的必要途径,为此,需要知晓以下常见考点的答题技巧。考点1:筛选整合信息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传记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解答这类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常用以下迷惑项转换表达方式:义项增加或减少;表述对象变化;角度转换;语境转换;正面和反面转换;限定、修饰语变化;因果关系倒置或不成因果。在筛选答案时需要把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以免陷入设题人布下的陷阱。考点2:分析传主形象人物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分析传主的形象特点是传记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一大重点。其他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分析鉴赏传主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考点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思考判断实用类文本的某种特色,属于考查文本探究能力。“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思考”与“判断”没有明确的区分,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作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回答此类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特色分析要具体。文本特色属于文本形式,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所以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就需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特点,然后再分析。(2)思考判断要深入。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最好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由。考点4: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和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考点5:探究题(一)考查角度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传主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二)答题要领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有明确的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分点列出事实依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有关理论等相关信息。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要点全面,分条陈述,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高考所选传记人物大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代表人物,对其观点予以肯定,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否定或辩证看待,必有论据支撑。无论哪一种回答,都需要从文本材料和相关知识中寻找理论依据。限时训练(45分钟)经典常规题一、(甘肃天水2019届高三第五次检测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几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回忆初拾编辑行当时说:“一下班,许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李慈铭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来吃。20世纪80年代,学界有些冷清,傅璇琮先生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中文译稿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乍暖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等皇皇巨著。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了他的文章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摘编自南方都市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大多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C傅璇琮主编的学林漫录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傅璇琮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原书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C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和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二、(黑龙江鹤岗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冯其庸的“大国学”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相关链接: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B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C因为家贫,又加上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D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B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C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D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6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哪几个成长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高频易错题三、(甘肃会宁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一生情系深蓝梦刘诗瑶“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 000米。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后续的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摘编自人民网)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B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C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D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正是由于他在这些经历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蛟龙号”才能够横空出世。B徐芑南从事“蛟龙号”的研制工作,困难可想而知,然而他善于调动合作者集智攻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赢得了合作者的赞扬。C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迎难而上,力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立项,最终他实现了这一梦想。D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果没有徐芑南及其团队的倾心付出,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9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四、(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画坛大师陈师曾:朽者不朽陈师曾出生于一个官宦、翰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曾任吏部主事,其弟陈寅恪是坚持独立思考的史学家与诗人,一门三代四杰。在少年时代,他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诗文、书法等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文人画家和文人画的宣扬者创造了条件。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上,他前承吴昌硕,下启齐白石。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他作画追求创新,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自成一格;风俗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松树凌霄图是陈师曾47岁时的作品,虽然是仿前辈画家笔意,却是大家的手笔:构图奇崛而自然,松干、松枝简练而遒劲,松针率意而肯定,凌霄则寥寥数笔而画龙点睛,让坚挺的画面多了一缕浪漫的情怀一个成熟画家的笔墨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陈师曾35岁时拜师于吴昌硕门下,受其影响巨大。他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坚决捍卫文人画传统,在坚守文人画这片土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47岁时所作佛手图,整个画面简洁而不俗,题跋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手”却偏置于下方。观者能明显感觉到,这幅画的主题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这样解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在佛手图的题跋中,他援引了龚自珍的露华,内容涉及佛教。是故,读者在欣赏这幅画时,还获得了许多“题外之音”,这就是陈师曾想要的效果。陈师曾不仅内蕴丰厚,而且文才非凡。人们常常感叹当代没有文人画,其实,不是没有文人画,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罢了。陈师曾不仅仅是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大家,而且是中国漫画的拓荒者。19141915年间,他融会西法,首次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引入国画,绘出了惊动画坛的现代风俗画漫画北京风俗图。这是一部“民俗图志”,市井街头常见的各色人物与风习尽收其中,可谓是民初北京“宣南”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具有鲜明乡土色彩的小品画。如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漫画借助民间风俗题材,直面社会现实生活,寄寓人文关怀。其向下的眼光,对时局的关怀以及“伤今怀古”的复杂情感皆寓于其中。漫画打破了晚清人物画囿于佛道、仕女、高士一类题材的局面,将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引入艺术,使艺术回归现实生活,这在中国近代人物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末艺术家潘语舲在题跋中曾言:“此册于游戏之中,寓警世之意。”后来,丰子恺等人的漫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陈师曾的启发和影响。陈师曾在理论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除了中国绘画史等专著外,他还写有重要的文论,如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之价值。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文人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陈师曾除了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外,他还是齐白石的伯乐和大贵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师曾的推荐和引领,也许中国近代美术史得重新书写。陈师曾对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他艺术风格的形成。1917年,53岁的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带着作品去请教陈师曾,陈师曾发现他的才华并对画作进行中肯而真诚的褒贬,还作题齐濒生画册诗一首。1922年,陈师曾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的画作深受好评,轰动中外,乡下木匠齐白石从此一举成名。1923年9月,陈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