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明确“史实”、“史论”、“史识”的区别。根据题干的描述,A、D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历史事实,B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C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对郡县制的科学认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项。2.“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答案】C【解析】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时期,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表明官员的任用权还是在皇帝手中的,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而材料反映汉初官员的任用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这就背离了选拔、任命的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休养生息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3.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制度能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但不能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法司会审和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法司会审能减少失误也就能提高监察部门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司会审制能够减少失误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4.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A. 天赋人权B. 直接民主C. 分权制衡D. 轮番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交互做统治者”,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得出材料强调轮番而治,D项正确;ABC三项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C三项。5.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B. 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C. 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D. 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表明,雅典民主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真实性,故A项错误;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代表整个公民群体的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政治设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故C项正确;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材料“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6.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来看,这反映了公共资源由任何人享用,不受限制,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故答案为D项。A项只涉及到了材料“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不全面,排除;B项罗马法公正的对待公共资源的使用,而非保护,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点睛】紧扣材料信息“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分析即可。但材料题解题时应注意,要全面概括材料,不能片面理解材料。7.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 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B. 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C. 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D. 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只反映了沃波尔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并没有使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故排除A;沃波尔当时已经是内阁首相,所以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B不符合史实,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就“统而不治”了,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沃波尔作为首相是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选举产生的,而当时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说明当时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故选D。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用排除法就更好些。8.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答案】A【解析】据材料“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被称作第四权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检察官从产生到停止,说明分权制衡原则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故A选项正确;独立检察官不是法院法官,独立检察官被停用不能说明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故B选项错误;独立检察官被停用也无法体现行政权的扩张势头,故C选项错误;反腐任务是否艰巨与独立检察官的存废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9.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和首相为帝国的皇帝和首机,形成了“普鲁士是由贵族领导的,帝国则是由普鲁士领导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德国由普鲁士占据主导B. 德国统一由普鲁士完成C. 德国缺乏实施宪政基础D. 德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普鲁士在德国的独特地位,这是由于整个德国自身的统一都是由普鲁上完成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这一局面出现的结果而非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不缺乏实施宪政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不是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B.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C.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答案】B【解析】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11.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A. 夷场B. 冒险家的乐园C. 文明的窗口D. 外人居留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与素养相关内容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的价值判断。解答时注意本题设问限定“最淡化价值判断”要求。 “夷场”体现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是“天朝上国”思想的体现,排除A;“冒险家的乐园”包含对外国人在租界罪恶勾当的谴责,排除B;“文明的窗口”是对租界作为了解西方文明窗口的过分褒扬,排除C;而“外人居留地”则属于客观性的描述,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考点:史学理论与素养评价和认识历史事物价值判断【名师点睛】关于史学理论与素养,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多,诸如史实、史识、史法、史论、史观等。关于史观,要重点把握。史观,即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角度。新课改高考比较注重以下史观的考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而关于革命史观逐渐在淡化,备考时要有所侧重。对社会史观要给予高度重视,诸如2015年全国2卷41题(材料题:新中国节假日的相关变化)就考查到了。12.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这主要表明,孙中山A. 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B. 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C. 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D. 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答案】A【解析】孙中山的意思是说,我国因为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所以签了一些不平等不平等条约,这使我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了破坏,故选A;题干没有说到是否承认中外不平等条约,故排除B;列强的侵略本质是要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孙中山并没有看到,故排除C;1924年孙中山才认识到要废除不平等条约,20世纪初还没有认识到,故排除D。13.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A.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B.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抗日根据地的选举,选出的议员“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这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和根据地民主选举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14.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A. 屠杀现场遗迹B. 侵华老兵战争回忆C. 历史文献记载D. 幸存者的控诉材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C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名师点睛】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类:分类含义学术价值第一手史料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15.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D.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坚持反扫荡;结合选项可知B项是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创作于1939年,故B项正确。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该口号“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的时期,二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各口号所处的时代,找出符合设问的选项即可。16.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1942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C。A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美合作抗日。17.【加试题】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成立的是史实结论A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曲阜,向孔庙三跪九叩,亲书“万世师表”康熙加速了满族文化的发展B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华盛顿为美国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C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D1909年克服重重困难,京张铁路提前全线通车中国铁路建设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史实和结论不符合,根据材料“向孔庙三跪九叩”推知康熙南巡主要是接受汉族文化维护统治需要而结论却说康熙加速满足文化发展,故错误;B选项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没有华盛顿,故不符合;根据“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推知资产阶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故结论正确,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结论不正确,中国铁路起步晚技术没有领先世界,故错误。18.1918年前,俄罗斯都在使用罗马儒略历,该历法比常用公历晚两周。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于1918年1月26日颁布废除儒略历的政令,使用公历。该政令A.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B. 彻底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C. 推动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D.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奠基【答案】C【解析】【详解】苏俄废除儒略历,改用公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故A项错误;苏俄没有彻底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B项错在“彻底”,故错误;材料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9.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到来【答案】A【解析】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20.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A. 政治协商制度B. 基层的“海选”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被赋予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符合题意,故选D;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权力机关,排除A;基层的“海选”制度是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不符合“公职人员”,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不是权力机关,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2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 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22.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A. 表明两岸之间矛盾基本消除B.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C.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D.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表明国家统一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期盼,祖国统一符合历史潮流,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不符合史实,排除;1979年大陆停止炮轰金门,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方针,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3.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A.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B. 推动了印度问题的解决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答案】A【解析】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中可知,此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这次会议上讨论的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故A项正确,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于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逐步提出的,故C项排除;D项是万隆会议的影响,排除。点睛:首先通过“20世纪50年代”“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分析出会议的名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4.下表是1969年到1971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时间1969年1970年1971年比例71.4317.243.13A. 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B. 中日两国实现了建交C. 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已根除D. 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的比例是在不断的下降的,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中美关系也有改善的趋势,中国也于1971年重返联合国,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D符合。A不符合史实,排除。中日建交是1972,B错误。材料时间还是文革期间,中国国内“左”倾思想没有根除,C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权力制约原则(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3)不同点: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以得出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根据材料一“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可以得出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根据材料一“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可以得出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可以得出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根据材料一“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可以得出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2)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二“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总统对国会的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第二小问特点,三权分立的特点是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和司法(最高法院)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3)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可以从实质和根本目的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可以得出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根据材料二“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可以得出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目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政治。点睛: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户迪、贺然中国近代路牌广告的历史整理上表为近现代中国某些时期上海路牌广告发展概况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上海路牌广告的设置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阐述:20世纪初,服务于欧美国家上海广告日渐增多,体现了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和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抗日战争胜利后,反映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路牌广告较多,体现抗战胜利后广告服务于市民生活的时代特征;1955年,上海广告商承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体现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立场;“文革”时期的广告牌带有“左”倾错误指导下的浓厚政治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告牌种类增多,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日渐缓和。【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上海路牌广告的设置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等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现代中国历史从“20世纪初,服务于欧美国家的上海广告日渐增多、抗日战争胜利后,反映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路牌广告较多、1955年,上海广告商承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体现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立场、“文革”时期的广告牌带有“左”倾错误指导下的浓厚政治色彩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告牌种类增多”等角度归纳论证,并说明结论即可。【点睛】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