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doc_第1页
政治哲学论文-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doc_第2页
政治哲学论文-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doc_第3页
政治哲学论文-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doc_第4页
政治哲学论文-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哲学论文-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在解释中国问题时存在一定的限度,同时为避免“第三部门”的内涵歧义性,作者提出了一个与公域和私域相对应的概念:第三领域。并结合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说明了这一概念的所指。然后从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从全能主义政治向后全能主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作者指出这些难题的形成主要是国家权力的非现代性配置传统造成的,而欲推动中国第三领域长远而理性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国家能力,近期内最紧要的问题就是第三领域进一步的“去国家化”,从而为以后建立起公域,第三领域和私域之间对等合作的政治关系打下基础。关键词国家权力国家能力第三领域公共领域发展难题去国家化一第三领域的内涵界定本文使用的第三领域的概念,主要区别于传统的国家与(市民或公民)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同时也有别于目前中国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第三部门”的概念。1粗线条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及源于西方政治实践的相关理论在中国并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市民社会(Civilsociety)这一概念的权威性解释,现在通常使用的“市民社会”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P125)它强调的是相对于国家公共权力的私人活动空间,尤其是社会自治和自由交易的领域;其中也隐含着一个基本的现代性命题,即:国家与社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权限划分,未经公共协商或契约,国家不能任意侵犯社会内部的自主活动。虽然在公民社会理论上非常重要的政治思想家的论述和侧重点各有不同1,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二分,私人领域和社会领域独立并制约公共领域的扩张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理念的主流。以这一基本理念和分析框架反观中国政治-社会结构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逻辑上走的是迥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有关这一点,秦晖先生使用的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2的概念很有说服力。秦先生的观点是:西方近现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是从小共同体本位发端的,也就是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谓的从(小)共同体向社会的演变,因而社会力量的自治传统影响到西方国家民族国家建立之后社会与国家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有自己的活动权限并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却是一个大共同体,国家权力广泛的渗透力已基本上破坏了传统小共同体自治的纽带。而因为国家权力全社会范围内渗透事实上的难度(即所谓的“天高皇帝远”),中国在底层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还是有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自治。但这种社会的自治是不确定的,其权利也未得到国家法律上的保证,对国家的制约更是极其有限,相反,这一领域在一般情况下都未超出过国家的权力限制。这里说的是中国古典社会。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虽说也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国家与社会合作的历史,也就是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绅商阶层的崛起并自觉到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对产权界定的呼吁)(刘伟,2003),社会力量通过国会请愿和在地方咨议部门开会讨论的形式得到了一定体现。但这一局面很快就为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全面危机所阻断,也就是邹谠先生所言的全能社会的苗子在这种危机中就已埋下。而全能社会的特点就是:“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邹谠,1994,P69)为克服全面社会危机,客观上要求党政组织体系全面重塑社会关系从而集聚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民族独立。按照邹先生的观点,中国建国之后理应收缩党政结构的权限范围,培养社会自治空间,但是全能主义的政治却愈演愈烈,直至文革这样的悲剧产生。1978年中国以向社会领域“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进程,客观上释放了相当的社会自由空间,而社会也在舆论表达和结社活动方面初步形成了公民社会的雏形。但是因为全能主义政治的惯性和执政党危机感的延续,在国家对社会力量的展示尚无应有的理性准备时就发生了比较两极化的国家与社会的正面交锋。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八十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这说的是建国以来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看出,在全能主义政治形态下,社会是没有自己的合法空间的,公共权力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本来应首先具备社会自治组织特征的团体也被体制化和国家化。在此情况下谈论国家与社会二分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的约束与中国的政治事实不符。同时,如果将社会约束国家作为中国将来政治状态的应然格局,其中的基础和传统近于无,而要实现这一应然状态的途径和艰难程度也非西方国家所能比拟。所以我强调的是并非以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二分的理论分析一下中国就够的-显然,这是非常表面的。情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先生重新启动改革进程后得到了一些改变,但是具体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时,基本的问题或冲突主要还不是国家与社会间关系所能解释的了的。正如张静先生在一次关于法团主义的讲座中所提到的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在解释当前中国社会基本政治问题时的限度:“有个学者叫Solinger,她在武汉的研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按照国家和社会的框架,肯定你会说商人正在摆脱国家的控制。但他的研究没有支持这个论断,她说在商人和政府的关系里,她发现的是相反的情形。是这些商人都试图和政府联系,都化解界限,而不是试图和政府划清界限。他们想法设法要把政府的人拉到自己的集团里来,他们也很想到政府里边去。所以Solinger说,在中国,商人集团和在西方其他地方很不同。在那些地方,商人有独立的资金来源,可以在独立的时空中去操作,然后独立承担风险,独立决策。但在中国,所有刚才说到的这些独立资源,商人都没有。他唯一的资源就是和官方靠拢,然后通过他和官方的关系来获得刚才所说的资源。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独立的商业团体,也不能够和政府尽可能地划清界限,来经营商业。”张先生的结论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和社会分离的状况,而是社会中的某一部分和国家中的某一部分密切地结合,形成一个新的集团,这个集团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商业性的。这是中国一个新的发展现象,而这个现象在很多西方社会并没有发生。”(张静,1998)所以九十年代邓正来等学者关于市民社会的热烈讨论,虽然在学术上自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但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在适用于中国时,更多的是需要谨慎。寄希望于商人团体的力量增长而促成独立自主的市民社会诞生,至少在近期中国是不太现实的。原因正如前文引述的张教授所言。而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其实是对一个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的极大简化。3国家主要是以强制性为基础的公共权力的活动空间,而社会是一个相对于公共权力的私人活动领域。但中国到目前为止是否存在一个严格的常规性的社会空间是很有疑问的。因而,理解中国总体社会政治体制背景,有必要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独特性有所认识,而黄宗智先生的“第三领域”概念对理解这一问题是颇有助益的。黄宗智(1999,P429440)认为:在分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时,源自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两极化模型难以奏效,因为在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或者“公域”与“私域”之间,存在一个国家与社会都参与其间的区域,此区域称“第三领域”。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发展,这一领域呈现不断扩展和制度化的趋势:在晚清,表现为国家官吏与士绅领袖在此领域内合作进行公益活动,在民国时期则表现为地方商会或自治社团与国家在此域内的扩展的、持续的、出现制度化趋势的合作。2由此可见,中国至今为止并未有过真正的独立的公民社会的历史,而目前的社会领域的自治状况又极其模糊。因而本人在坚持以前的一个基本概念(即“公共领域”)的基础上,结合黄宗智先生对“第三领域”的解说,表明本人对这一概念的认定和理解。在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中,从“理想模型”上看,存在三个最基本的活动领域,第一个领域即是公共权力的活动领域,简称“公共领域”(刘伟,2001);第二个领域是私人生活和以自由交易为核心的经济领域,简称私人领域或私域;第三个领域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空间,在中国这个空间里,国家力量的渗透和社会自主倾向之间一直相互争夺,相互纠缠,而且更多的状况都是国家权力的渗透占主导地位。相应的,三个活动领域的主体分别是国家(政府组织);企业与个人;国家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第三领域更准确地说就是社会中的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第一领域即狭义的公共领域仅限于公共权力的常规活动领域,而第二领域即私域实际上是社会中的私人领域。鉴于单纯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框架的粗线条特征,在解释中国问题特别是当前中国政治-社会状况时的限度,宽泛的社会范畴只有进一步细化为纯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时才能具有解释力。同时,中国社会力量的增强并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自治空间从而与公共权力平等互动,只靠纯私人领域的经济力量的增强并不现实,至少仅仅靠商人的力量并不能完成所谓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相反的,中国公民社会,或者说真正的社会空间现代性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第三领域现代性的实现,也就是第三领域公共性的实现和“去国家化”的实现。4第三领域真正的自主实现后,才能有力推动私域向现代的转型。3当然,用第三领域很容易让人想到目前较为流行和通用的“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就两者的内涵而言,第三领域较为接近第三部门。但为求定义上的一致,即与公域和私域相对应;更是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的细微之处;同时也是为了地道地解释目前中国的现实,我更倾向于采用第三领域这一比较正式的概念。这需要进一步解释。就目前学术界对第三部门的定义来看,歧义较多。最早使用第三部门概念的是Levit,他将从事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组织归为这一类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也常被称之为独立部门,在其他国家也有各种各样的叫法如: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经济,公民社会,等。(王绍光,1999,P6)可以看出,对第三部门的界定是针对西方现代性基本实现后的状况而来的。为纠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突出社会公共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色彩在这些国家比较明显。况且仅仅从性质和功能上来看,前面的各种叫法之间存在着外延上的不一致,比如,非政府组织的外延就比慈善组织的外延要宽广,它还应包括社区自治组织,但社区自治组织并不是慈善组织;而公民社会的概念显然也要比非营利组织要宽广得多。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使用第三部门时并未就这一部门内部的复杂状况给予细致的分析和界定,而是宽泛的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空间都归为第三部门。在政府功能定位和发挥以及市场功能定位与发挥都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这样定义未尝不可。但具体到中国的语境,特别是中国这类组织的实际情形,比照西方第三部门的一些理论和分析方法时并不是很能奏效。比如,中国目前的公益组织更多的都是体制化的,在中国大部分民众的眼里,它们是一个准事业单位,以至于有学者将社会团体归于中国的政府体系中去(陈红太,2001),他们的领导人也是我们的干部。第三部门承担的主要不是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更多的是政府政治安排的一种结果。所以,我不倾向于使用第三部门的概念,而改用第三领域。在中国的语境下,第三领域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公益组织和职业共同体组织(如记者协会和知识分子共同体)的活动领域。这些领域,就目前来看,都更多地体现着双重性和转型的色彩。国家权力的介入,对体制内资源的偏向依赖,自治性不高,独立性不强,声音不能常规而有力地在公共舆论中得以呈现,等等。都让人不能回避地考虑中国第三领域的特殊现状和发展前景。无疑,这一境遇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别于西方国家,而出路也将有别于西方所经历过的道路。只有立足于中国第三领域的实际状况才能寻找到改善这一领域的办法。二第三领域的治理: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的悖论前文已基本廓清中国第三领域的所指。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公域,私域和第三领域之间的关系状况如何,为实现较高的治理绩效,国家权力的配置应该在这种关系中作何种调整。关于当前中国公域与私域之间的关系状况,我曾在一篇论文中作了基本的探讨(刘伟,2001),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公共权力与第三领域的关系状况和发展前景。考虑到目前中国最基本的政治-社会状况的特征就是从全能主义社会向后全能主义社会的转型,社会的发展呈现着多种可能性,各派力量和各种思潮都试图在这个转型中灌注自己的理念和诉求5,为求得基本的理性共识,这里就需要引入一对最基本的概念,即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区别。所谓国家能力是指公共权力在理应发挥作用的领域能够有效的实施其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而国家权力是指公共权力实际上延伸的深广度-我强调“实际上”这三个字是因为真正影响第三领域发展的也正是事实上公共权力所实施的限度,而本文要作的更多的是实然分析。所谓的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的悖论,通俗的讲就是,在国家权力很大的条件下,实际的治理能力和效果却很差,因为公共权力向它不该侵犯的领域的入侵不仅消耗公共权力的能量,而且会带来负面的结果,导致公共权力应该处理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与此状况相比较的是,在宪政国家,国家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侵犯私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事务而是将这些事务交由个人和自治组织处理,这样的权力安排恰恰收到良好的治理效果。6对此问题李强先生曾在一篇批评胡鞍钢和王绍光的国家能力报告一书的基本概念错误时有过深入而精彩的分析。(李强,1998)在另一篇长文中,李先生进一步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说:“中国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全能国家导致国家的无能。颇具悖论意义的是,全能主义国家以追求强国家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