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浅说摘要:文章就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围绕知识基础、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文件夹”式评价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从计算机学科知识领域的角度来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目前其教学模式与授课内容等方面已基本定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也大同小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紧跟人才培养与信息发展的步伐。现状与问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三校”(技校、中专和职高)和普高,“三校”生与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也都存在着差别。课程内容重复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基本已定型,总结下来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六个模块(如下表)。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对以上内容会作适当的调整,有的会增加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和Access2000数据库应用等。从这些内容模块分布来看,都与学生曾经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不同层面的重复。教学模式陈旧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开设该课程的专业与班级多而杂,而且以多个班的合堂授课形式为主,其上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沿袭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强调“教”忽视“学”,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灌输者,而非一个引导者,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身份居高临下。这势必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各自为政,没有合理结合现在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表达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同时,也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丰富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手段丰富的今天,“教”与“学”的关系依旧没有完全改变,还是“你教我学”,变化的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一般都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它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着三点共性问题:(1)师生重视意识不强,督教机制不完整。对于实践教学,部分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理解上的误区,认为上机实践课比理论课更加轻松。这种误解其实是因为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引起的。上机实践课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场所,是巩固已学知识,自主学习摸索未学知识与操作技巧的最好时机,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良好交互,学生与学生相互协作的最好机会。另外,现有的督教机制大部分都是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及时。主要表现有两点:首先是课表安排上,有的高职院校理论课安排与实践课安排间隔太长,有的甚至先后顺序倒置。如本人所在院校就有理论课安排在周一上午,而实践课安排在周五下午的现象,隔时太长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其次是讲课内容上,有些教师实践课安排的实验内容与前次理论课讲授内容完全不一致,这直接导致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模糊,无所事事。(3)实验内容验证性多,创造性少。很多关于实验教学方面的实验教材也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实践课上,教师的实验教学安排大多也都是去验证上节理论课所授知识。也许这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却限制了学生个体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考核偏重理论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所以考核机制和考核目的应该逐渐淡化理论检验,注重实践能力检验。探讨与改革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思想来源于当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的融合,包括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一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划分。学生分层的手段常用的有两种:(1)通过各种测试评价手段对学生分层。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利用理论与上机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基础水平测试,同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来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层。(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分层。按照预期计划的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水平基础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设计好教学内容和计算机水平测试智能评估系统,并进行分层备课、分层辅导和分层训练(建议在新学期1、2周进行)。最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分层测试,并根据智能评估系统所得的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建议在新学期第3周或第4周进行)。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分布为解决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1)课程内容的衔接。完成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考虑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所说的深度与广度并不只是指所讲授的应用软件的版本高低,而是指不完全摒弃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在其基础上适当加大知识的难度,扩大知识的范围。如对于Windows2000,除详细讲述其本身内容之外,应增加Linus教学内容;对于Word2000、Excel2000和PowerPoint2000,除讲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之外,应多使用案例教学,突出三者之间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多布置大作业和综合作业,加大其知识的难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Internet与网络基础,除讲授一些基础概念与基本应用技巧之外,应增加Internet的更多服务功能如信息检索、远程教学和网络电话等。另外,根据学生分层次的结果,也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增加一些比较有特色和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如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等。(2)课程内容的分布。目前授课过程中,都是按照文前表中的“模块顺序”逐一教学的。笔者认为开学初就开始给学生讲授第一部分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知识难免过于空洞,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分布顺序,考虑首先讲授便于实际操作的中英文输入知识和Windows2000。合理利用教学手段,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难有用武之地,造成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各自为政,带来新的教学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境教学等都比较适合现在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改进考核制度与方法为了考核出学生的真正计算机操作水平,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且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通常学生人数很多,为了利用读卡机节省批改试卷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些高职院校的试卷内容题型通常只是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这就更难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核的根本要求了。而“无纸化”考核方式,也面对着本文之前所述的自动判分等问题。对于考核制度与方法,笔者比较认同“文件夹”式评价模式。“文件夹”式评价是国外教育评价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和每个学生的个人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学习计划、基本实验、大作业、综合作业、实验报告、学习体会等上传到服务器上的相应目录中,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重组,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文件夹”式评价模式比较适合授课时段较长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是一个学年的课程,通过这种评价模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段进行随机评价,也可以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它还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模式,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了自由创作空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诚然,以上谈到的分析与探索不可能囊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于这门公共课的教学探索与改革仍是一项漫长而有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参考文献:1杨文潮,姜志坚,徐效美,于洪章.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福建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