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生存第一是中国历史上广大农民的经济伦理。农户所耕种的土地,其产出若能够满足全家口粮需要,则他的粮食生产规模最为经济合理;超过了这一规模,无论是以扩大耕地面积还是提高亩产量的途径,均会因为所增成本的产出效应下降而不经济。由于农户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制肥能力,超过其合理的粮食耕种规模的需要,而此时桑地上肥料的产量效应又处于上升的阶段,因此将剩余的生产能力投入到桑树的种植上自然是一种合理的经济出路,农户的农业生产结构便由单纯的粮食种植发展为桑粮并植。当然这一分析仅限于农业生产率较为低下的传统农业阶段。明清江南农民经济的规模和结构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围绕着“人耕十亩”的农家的经营规模,从最初对史籍的广泛引证。到人均耕地数量的客观分析,再到农民耕作能力以及农家劳力分工合作的探讨1,研究的程度不断深入。由“桑争稻田”、“棉争稻田”导致的农民经济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人们对明清商品经济的高度关注。但是,将农家经济的规模和结构结合起来分析,从其相互问的制约关系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笔者认为,最经济的规模下导致的结构才是最合理的,最合理的结构下形成的规模才是最经济的,而农民经济只有在合理的结构、经济的规模下才能发挥最有效的功能。以下仅从农户经营的目的、农户经营的能力、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一、“户耕十亩”依据之一:农户家庭口粮消耗的数量分析农民经济的目的是维持家庭成员的生存,并尽量减少不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风险因素。因此农民从事耕种土地这一经济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从土地上获取全家成员的口粮,并尽可能地为这一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我们先来从经济活动的目的来看农民经济对耕种土地的规模的要求。农民家庭成员一年所消耗的口粮便是农户经营的首要目标。那么一户农家全年口粮的指标数值应该怎样确定呢?我们认为,从满足家庭中不同成员生理需要的粮食供给总量这一营养标准的角度去认定这一指标最为合理。因此,在一定亩产量水平下的总产量,扣除田租之后的剩余,能够满足上述指标数值的那块土地就是农户耕种土地的规模。关于明清江南稻田的亩产量水平和地租水平,学术界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的结论,即在太湖地区,水稻产量一般每亩二石,租额通常每亩一石。那么在亩产量和租额均确定的前提下,耕种规模则单纯由农户全家按照营养标准要求摄入的粮食总量来决定。关于从事农田耕作的劳动者的口粮标准,沈氏农书中多次谈到:“长年每一名工,吃米五石五斗。”“供给之法,亦宜优厚。一年中牵算,每人日一升五合,妇人半之。”2这两条的标准是一致的,即长工的口粮每天一升五合,全年五石五斗;妇女减半。“凡人计腹而食,日米一升,能者倍之而已。”3即一般人的口粮,每日米一升,一年三石六斗;能者倍之。后一条与前两条中规定的口粮标准不一致,并不是因为劳动者劳动强度不同造成的,而是由于两者所述对象身份不同造成的。即雇人耕种与自行耕种所支付的单位劳动力的口粮是不一样的,前者高于后者。这可以从另一处相关的内容得到印证,“瘠田十亩,自耕仅可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4。我们知道,雇人耕种除了“吃米五石五斗”外,还要支付工银五两,银五两按平常价格可折算为米五石,结果所剩为零,也就是这十亩瘠田的总产量为十石五斗。但自行耕种的话,这一产量却可供给一家人的口粮。这里的“一家”,包括老母、寡妻、长子、稚子及兄之子共五人,其中寡妻、长子及兄之子均为正常劳力,老母和稚子为完全接受抚养的无劳动能力者。若按照一个劳力日一升,年三石五斗,妇女减半,老幼亦半这一口粮标准推算,一家全年口粮需十二石四斗,这十亩瘠田上的总产量与之相比还缺了二石四斗。可见自行耕种,则单位劳动力的口粮标准每天决不会超过一升。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下劳动力口粮供给标准有所差别的原因,我们仅从营养标准的角度去考察合理的粮食摄人量应该为多少。营养标准是根据不同人的营养生理需要量而制定的营养供给量,这一营养生理需要量是能保持人体健康状态,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并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生活和劳动等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的必要量。我们不妨用现代人的营养标准来衡量沈氏农书中提出的口粮标准,见表41。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计瓜菜和植物油两项,沈氏对于雇工的食物供给,其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人体营养要素的比例是合理的,其指标数值也均大大超过现代标准。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竟高出现代标准82,这主要是由于粮食的摄入量超出现代标准88造成的。虽然我们没能找到蔬菜和油水这两类食物具体的摄入量,但是,有一则资料还是能够大体反映这一地区的一般水平,“园中菜、果、瓜、蒲,惟其所植。每地一亩,十口之家,四时之蔬,不出户而皆给”7。十口之家,一年要消耗掉一亩地的瓜菜,这个数量是相当充足的,决不会少于现代标准。况且瓜菜的品种也十分丰富,蔬菜有丝瓜、饭瓜、南瓜、北瓜、冬瓜、菜瓜、黄瓜、苦瓜、裙带豆、刀豆、扁豆、芥菜、荠菜、韭菜、甜菜、菠菜、生菜、大头菜,地蒲、屋蒲、茨菇、萝卜、香芋、茄、芹苗、莴苣等,水果有桃、李、杏、柿、梅、枣、橙、西瓜等,真可谓应有尽有。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沈氏雇工各类食物的摄入针对其生理营养需要来说,结构丰富合理,数量充足。雇工是这样,那么自行耕种土地的农民,情况又是怎样呢?自行耕种即家内劳动,前面说过,家内劳动,则单位劳动力每天口粮至多不过一升,为雇工的三分之二。我们把粮食的这一比例扩大到伙食的其它部类,便可推算出一份家内劳动的食物构成表(见表42)。将推算出来的数据与表一“现代标准”一栏中的可比部类相比较,即可看出,除了蛋白质一项大致相当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两项仍以较大的幅度超过现代标准。可以断言,即使考虑到无法比较的瓜菜和植物油这两类食物,家内劳动食物供给的营养标准不会低于现代标准,至少其中热量的供给决不会低于现代标准。换句话说,按照现代人体生理营养标准,沈氏农书提出的家内农业劳动的食物供给量已完全能够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相对于雇工的供给量而言则更为合理。又根据刘大钧主持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对该地区农户生活程度的调查结果,制成表43,将表43中的数据对照表41中的“现代标准”,可以看出,相应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数据相差并不显著,仅蛋白质一项的数据与现代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但刘大钧的调查结果与沈氏的两个标准均表现出重热量轻营养的特征,这一点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即便是这样的一份食物供给量,虽然与营养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但还是能够保障劳动者体能的供给。顺便指出,这次的调查结果为,每个等成年男子全年食米305石,每月合二斗五升四合,每日合八合五勺,低于当地乡间俗谚“大口小口,一月三斗”的标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家庭中单个劳动力的这一食物标准推算整个家庭的食物需求,从而回答本节所提出的问题。在对一般农户全年口粮需求总量进行推算之前,我们还需了解农户家庭人口规模的一般水平。从明清江南的情况来看,“五口之家”是一个普通的小农家庭比较常见的人口规模,其中包括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和丧失了劳动力的父母,其主要的农业劳动力,是这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9。民国年问的农户依然维持着这一家庭人口规模,例如吴兴地区的各类农户家庭人口的总平均数为499人,其中半自耕农、自耕农和佃农这三类农户各自的户平均人口数与这一总平均数的平均差较小,分别仅为+018、-023和-052人,故户均5人这一指标较好地代表了这三类农户的家庭人口规模10。那么,“五口之家”全年究竟需要消费掉多少口粮呢?我们知道,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劳动强度的人所需的营养和消耗的热能是不同的。若以一个从事农业劳动的成年男子消耗的粮食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将女子以及基本不从事劳动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均折合成基本单位,其总和便是“五口之家”全年的口粮数额。从事农业劳动的成年男子的口粮,按照沈氏的标准是36石,按照刘大钧的调查是305石;二者对其它人员折合所采用的比例也不一样,沈氏在制定雇工供给规则时,提出了“妇人半之”的原则,这实际就是一个男女折合比例11。刘氏认为“吾人对等成年男子之计算,除成年男子作为一个,女子作80外,儿童作为50”12,是较为常见的折合比例。我们不妨以各自的标准口粮与折合比例计算各自的结果,见表44。由于两者均未给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男女的折合比例,考虑到沈氏所定的标准口粮较高,而刘氏所定的女子折合比例较高,结合现代50左右的标准折合系数,我们将其定为等同于儿童的折合比例,即50;另外,沈氏没有给出儿童的折合比例,考虑其标准口粮额较高,将它定为50不会有太大的缺口。从表中“合计”一行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计算结果竟然十分接近,因此,可以确信,一般农户全年口粮消耗为1011石。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家庭中单个劳动力的这一食物标准推算整个家庭的食物需求,从而回答本节所提出的问题。在对一般农户全年口粮需求总量进行推算之前,我们还需了解农户家庭人口规模的一般水平。从明清江南的情况来看,“五口之家”是一个普通的小农家庭比较常见的人口规模,其中包括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和丧失了劳动力的父母,其主要的农业劳动力,是这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9。民国年问的农户依然维持着这一家庭人口规模,例如吴兴地区的各类农户家庭人口的总平均数为499人,其中半自耕农、自耕农和佃农这三类农户各自的户平均人口数与这一总平均数的平均差较小,分别仅为+018、-023和-052人,故户均5人这一指标较好地代表了这三类农户的家庭人口规模10。那么,“五口之家”全年究竟需要消费掉多少口粮呢?我们知道,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劳动强度的人所需的营养和消耗的热能是不同的。若以一个从事农业劳动的成年男子消耗的粮食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将女子以及基本不从事劳动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均折合成基本单位,其总和便是“五口之家”全年的口粮数额。从事农业劳动的成年男子的口粮,按照沈氏的标准是36石,按照刘大钧的调查是305石;二者对其它人员折合所采用的比例也不一样,沈氏在制定雇工供给规则时,提出了“妇人半之”的原则,这实际就是一个男女折合比例11。刘氏认为“吾人对等成年男子之计算,除成年男子作为一个,女子作80外,儿童作为50”12,是较为常见的折合比例。我们不妨以各自的标准口粮与折合比例计算各自的结果,见表44。由于两者均未给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男女的折合比例,考虑到沈氏所定的标准口粮较高,而刘氏所定的女子折合比例较高,结合现代50左右的标准折合系数,我们将其定为等同于儿童的折合比例,即50;另外,沈氏没有给出儿童的折合比例,考虑其标准口粮额较高,将它定为50不会有太大的缺口。从表中“合计”一行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计算结果竟然十分接近,因此,可以确信,一般农户全年口粮消耗为1011石。因此,在亩产量为二石,租额为一石这一一般水平下,“五口之家”的一般农户为了从土地上获取十石左右的粮食,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口粮消耗,一般来说,种田十亩上下就够了。可见,“户耕十亩”便可实现农户的生产目标。二、“户耕十亩”依据之二:农户生产资料投入的经济分析“户耕十亩”固然满足了农户的生存需要,那么,它是否适合农户所能承受的耕种能力?如果农户没有能力完成“户耕十亩”的规模,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目标。农户的耕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一是生产资料。关于劳动力对耕作能力的贡献,李伯重先生已作了详尽阐述,论证了“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13,这里只需再从生产资料的角度考察农户的耕种能力。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农具和肥料两项,由于这两项生产资料性质的不同,其投入的情况是不同的。在一定的耕作水平下,农具的投入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它对亩产量的贡献几乎没有弹性;相对而言,肥料对亩产量的贡献则会有一定幅度的弹性,因此,这两项生产资料的投入中,农民更为重视的是肥料。这可以从两项投入价值的比重看出,沈氏在计算明末湖州地区的农业成本时,仅计“农具三钱”14。陶煦依照沈氏的投入比例计算清末苏州地区的农业支出时,肥料为农具的625倍15。刘大钧民国二十年代对吴兴地区的调查结果,仅现金生产费用支出中,“肥料”就是“修买农具”的24倍16。考虑到后者以现金支出为主,而前者则应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现金支出,实际的倍数应远远高于24。因此,我们着重论述农户肥料的投入能力。明末湖州沈氏认为,“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人粪力旺,牛粪力长,不可偏废”。清末苏州奚诚亦认为,“种田全凭粪力”17。肥料,可以采取向附近各镇租买粪窖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自行饲养牲畜的方法来获取。沈氏针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成本,提供了最为经济的积肥方法:“租窖乃根本之事,但近来粪价贵,人工贵,载取费力,偷窃弊多,不能全靠租窖,则养猪羊尤为简便。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则养猪羊乃作家第一著。计羊一岁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费不过垫草,宴然多得肥壅。养猪,旧规亏折猪本,若兼养母猪,即以所赚抵之,原自无亏。若羊,必须雇人斫草,则冬春工闲,诚靡禀糈。若猪,必须买饼,容有贵贱不时。今羊专吃枯叶,枯草,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赢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又省载取人工,何不为也!”18即以糟麦和枯叶、枯草为饲料养猪羊以获得厩肥的方法最为经济。他还进一步制定了家庭养殖的规模:“养胡羊十一只,一雄十雌,孕育以时。每月吃叶草四十斤,每年共计一万五千余斤。买枯叶七千斤,约价三两。买羊草七千斤亦该三两。垫柴四千斤,约价二两。约共叶草八两数。每年羊毛三十斤以外,约价二两;小羊十余只,约价四两;可抵叶草之本。每年净得肥雍三百担;若垫头多,更不止于此数。养山羊四只,三雌一雄,每年吃枯草枯叶四千斤,垫草一千斤,约本二两数。计一年有小羊十余只,可抵前本而有余;每年净得肥雍八十担余。”19“养猪六口,每口吃豆饼三百斤,六口计一千八百斤,常价十二、三两。小猪身本六个,约价三两六钱。垫窝稻草一千八百斤,约价一两。共约本十六两零。每养六个月,约肉九十斤,共计五百余斤。照平价,计银十三两数,亏折身本,此其常规。每窝得壅九十担,一年四窝,共得三百六十担。养母猪一口,吃饼,总计一千二百斤,常价十二两。若得小猪十四个,将八个卖抵前本,赢落六个自养。每年得壅八十担。”20在养猪这一段中,前后两处的饼价和小猪身本价不同,这是由于“养猪六口”以下的成本和利润是以十年前的价格为准计算,而“养母猪一口”以下是以当时的价格为准计算所造成的。对此,沈氏还特别强调“然饼价增,肉价亦增,随身长落;种田养猪,第一要紧,不可以饼价盈,遂不问也。”21不难算出,按照这一家庭饲养规模,全年可得羊猪厩肥八百二十担。正如沈氏自己所称,“试照前法,多养猪羊,一年得壅八、九百担,比之租窖,可抵租牛二十余头,又省往载人工四、五百工。古人云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不得知。耕稼之家,惟此最为要务”22。那么,农家的这一制肥规模是否能够满足农田的生产需要呢?按照沈氏的施肥量标准,“若平望买猪灰及城钲买坑灰,于田未倒之前棱层之际,每亩撒十余担”23,即基肥一次用厩肥一千多斤。“下接力,每亩下饼三斗”24,即追肥一次用豆饼肥四十斤左右。因此,一千多斤的厩肥和四十斤的饼肥在稻田上平均可以换取二石稻米。我们以十亩稻田使用的厩肥算作一百五十担,农家的制肥能力大大超过了这一需求。那么,怎样来使用这多余下来的六百七十担厩肥呢?农户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一是增加亩施肥量,再就是寻求新的生产项目。前两条途径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增加粮食总产量。我们先来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结果,再来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粮食的需求量是缺乏弹性的,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粮食的消耗量是一定的。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施肥量标准下,户耕十亩的生产规模已经能够满足农户全家的口粮需要,暂且不论通过增加亩施肥量能否提高亩产量,农户通过扩大耕种面积或提高亩产量所带来的增产部分,势必要通过出卖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在效益低下的农业时代,农民出卖粮食是无利可图的,这是因为,农民在出卖粮食的同时,也无偿地放弃了这部分粮食中所拥有的土壤中的那份肥料。杰出的农业化学创始人李希比对此有过一段十分精彩生动的阐述:“我们想,很小一个庄园,平均生产的面包、牛奶、肉类等等,恰够养活五口之家。所有产品都被消耗着:谷物作面包及面食;土豆、豆科作物及其他大田作物的果实作蔬菜;三叶草、干草等作牛羊的饲料;牛羊的肉和奶供人吃;在这种情况下,耕地里提供的全部东西,为了大田生产在庄园里以人畜粪尿、垫圈秸秆及厨房的废物的形式完全保存起来(这些东西的混合物就是厩肥和厩肥水),用以生产大田果实的土壤成分。当它们处在土壤中时就叫做植物营养物质,当它们还是厩肥或厩肥水时就叫做肥料。这两个名称是一个意思,同时很容易理解。在厩肥的厩肥液里,我们没有任何困难就能收集到和运到地里,以归还由那些大田庄稼从地里取出的全部营养物质。如果每年都这样进行,或者都照样给地里施肥,以便每块地在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