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关键词: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教学策略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对此,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可视为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一、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教学要实现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这应该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起点。(一)教学主题的生成源自儿童实际生活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描述的“节约用水”教学主题生成的具体案例。在本班教室的外面,有一个小水池,每次下课后,就会有许多学生去那里洗手或洗物品。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一边涂洗手液,而水却一直在哗哗地流着;有的学生经常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下滴从学生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中,我感觉到学生没有很好的节水意识。后来我又请家长配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用水的情况。事实上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而且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愈益紧缺。因此,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珍惜环境资源的教育要求,于是结合相关教材内容,我将“节约用水”这一主题带进了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用水的现象,制定力所能及的生活节水措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案例中的这位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现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浪费用水现象,由此生成“节约用水”这一教学主题,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关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这样,教学不是简单地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主题,通过教学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此形成的教学主题是充满儿童真实生活源头活水的客观丰满的教学主题,对儿童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课程、教材是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教材对具体教学主题的生成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因地制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学主题,力求达到课程、教材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活需求的一致。(二)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切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三年级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教材旨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既有竞争、也要合作才能促进发展的道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突出竞争意识培养。有一位教师在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则首先对本班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学生情况看,三年级的小学生有过一定的竞争和合作的经历,知道要达成一定的目标就有一定的竞争,参与竞争符合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不敢或不愿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当前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个人意识较为突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普遍比较缺乏。对“只有学会合作才更有竞争力”的生活道理缺乏体验和感性积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开展合作教育。为此,这位教师对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作了调整:对于竞争,主要强调“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正面说明“竞争要遵守规则”。同时,重点探讨如何合作,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这一案例中,这位教师通过对三年级小学生在“竞争与合作”这一主题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存在问题和教育需求的分析,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三)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儿童的真实生活需要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教学内容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当然,在每节课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教师要注意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讨论解决。这样,拓展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讲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要求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家和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发展状况,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态度、经验、困惑和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身心特点、发展需要、生活经验和课程要求进行教学。二、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才能学习生活,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需要强调通过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一)通过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注意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帮助儿童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例如,客人来了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知道接待客人时应有的礼貌,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友好地接待客人。在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问学生:同学们家里来过哪些客人?客人来了,是怎么招待的?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概括出:客人来了要问好,请客人入座,给客人端上水果、泡茶,客人走了要送别等接待客人的基本礼节。教师又组织开展待客情景模拟活动。(1)师生合作进行生活情景模拟:老师到小朋友家来做客,怎么接待?然后由其他同学评议:这位小主人当得怎么样?(2)教师提供一组生活情景模拟内容:小伙伴来了;爷爷奶奶来了;叔叔阿姨来了我们怎么接待?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开展生活情景模拟活动。(3)学生汇报表演,交流评议,学习招待各类客人。像“家里来了客人”这类话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见过父母是怎么招待客人的,或者自己也招待过客人。因此,教师就从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紧密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讨论“客人来了应如何招待”这一问题。在学生明确了待客基本礼节的基础上,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招待各种客人”的模拟活动,在这种课堂“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深化体验,扩展和提升经验,并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实践。(二)通过真实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生活即教育。”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教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例如,上超市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购物要根据需要进行,学会购物应有计划。知道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购物基本常识,能尝试着自主购物,学会文明购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超市购物”和“购物交流”两课时连续上的方式。在上第一课时“超市购物”之前,发好告家长书,请家长协助孩子做好家庭购物需要小调查,并为孩子准备适当的购物经费。然后安排一节课,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到学校附近超市进行购物,教师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在上第二课时“购物交流”时,回到教室里,师生进行超市购物活动交流。以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情境模拟、自我评价等,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超市购物常识,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文明购物、有计划地购物。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这样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其实是在进行和探讨着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实际生活的过程,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因此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教学因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切实地体现了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1)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2)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3)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摹拟中学习。(4)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进行学习。总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三、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课程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但教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照相式”再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儿童的生活带进教室、模拟生活、交流经验的层面。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下面一则案例比较好地体现了上文倡导的教学必须回到儿童生活、实践并提升儿童生活这一理念: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在学生充分谈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学生们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