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摘要:在各项社会事业中,教育与人才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对此,教育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但多有歧义,症结在于分类标准不一致。引入“素质结构”的概念、进行素质结构分析,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根据社会分工的历史法则和素质结构分析的结果,整个社会的人才可以分为4个基本类型,参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我国的学校教育可以分为4种。这种分类及其扩延有利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创建。关键词:教育;人才;素质结构;人才分类;教育分类在各项社会事业中,教育作为“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疑与人才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和重心,“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而人才类型与教育分类的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在我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社会各界也形成了与社会历史领域的人才观相一致的基本共识。但是,这些观点多有歧义,症结在于分类标准不一致。当下人们在谈论教育的时候,处于核心位置的议题是“素质”,而对素质的解释又众说纷纭,“素质”一词大有被“虚化”的趋势。笔者认为,引入“素质结构”的概念,进行素质结构分析,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一、当下关于人才类型的主要看法(一)教育界关于人才类型的主要看法1普通教育界的主要观点普通教育界对人才类型的主要看法以教育大辞典第1卷中的定义和解释为代表。它对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作出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它分别按照8个标准对人才的层次、类型作了分类,即按照才能表现分为“显人才”和“潜人才”;按照贡献大小分为“一般人才”和“杰出人才”;按照专业水平分为“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按照学识范围分为“专才”和“通才”;按照思维特征分为“艺术型人才”和“逻辑型人才”;按照发展过程分为“早熟型人才”和“晚成型人才”;按照知识结构分为窄深的“I”型人才、宽浅的“一”型人才和窄深宽浅相结合的“T”型人才;按照职业特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管理、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按照贡献大小、专业水平标准所作的分类属于层次范畴;按照才能表现、发展过程标准所作的分类属于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成才的特点和过程的范畴,不完全属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范畴;按照思维特征标准所作的分类属于个人性格特点的范畴,与特定教育无必然联系;按照学识范围、知识结构标准所作的分类属于个人知识特点范畴,既与一定教育有关系,也与一定的个性修养有关系;按照职业特点标准所作的分类属于人才工作领域的范畴,有些与一定的教育有关系(如经济、军事、科学、艺术、教育、体育一般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有些则无必然联系(如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需要在政治和管理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文学创作人才需要在创作实践中成长起来,并非学校教育所能对应培养)。这一体系的优点是:视野较为开阔,思考较为全面、系统、细致。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如下:(1)对人才的定义只列出了“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品德”两个教育着力点,没有言及“技能”、“能力”、“素质”等教育要点,故对人才类型本质特征及其与教育的对应性揭示得不够全面、准确。(2)与教育有关的按照学识范围、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等几个标准所作的分类较为宽泛,未能关注最重要、最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产业结构问题。(3)未能关注社会分工的历史法则这一人才分类的基本标准。2职业教育界的看法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界对人才分类的主要特点是十分关注产业结构,并且以产业结构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工业生产人员结构为原型对人才结构进行设计。国外先后出现的“金字塔”模式、“职业带”模式和“阶梯型”模式均是如此。“金字塔”模式把人才结构分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4个层次,呈“金字塔”形由上而下排列。“职业带”模式用连续的职业带来表述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这三类人员的构成,特别指出手工及机械操作技能与工程理论知识为三类人才共同的两大要素,三类人才各有专长,不可相互替代。“阶梯型”模式则将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分为工人、技术员、工程师3个系列,各有自己的等级,由低到高。工人系列依次为初级技术工人、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技术员系列依次为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工艺师、高级工艺师;工程师系列依次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在引进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这3种模式,将人才结构仅限于工程技术类人才范围之内的局限,根据科学原理产生、形成、转化的规律,在原有的三类人才之外又设立了一种科学型(或称理论型)人才类型,形成了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4个类型,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界人才类型四分法。纵观这一体系,其优点是十分关注产业结构,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业生产领域中的人才结构;不唯知识论高下,除了知识之外,还关注“技能”这个人才素质结构的基本要素和教育的主要着力点;能够实事求是地指出知识人才和技能人才相互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如下:(1)主要局限在“工业系统”,按照工业系统科研、开发、生产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典型情况进行人才分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划分有复叠之处。(3)所列的4种人才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不符合分类的逻辑规则,如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是按人才的活动领域划分的类型,而技能型则是按照人才自身的素质结构划分的类型。综观上述两大体系,各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相互之间并不兼容,而这两大体系与整个社会的话语体系、与社会分工的历史法则也不相融合,故均不宜作为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通例。(二)社会历史领域的人才观教育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具有派生性,在人才问题上也是如此。社会人才结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类型建构和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教育类型一定要适应社会人才类型的发展要求,这可以说是一条必然规律。同时,受特定社会教育、学术发展进程和走向的影响,教育界的人才观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而传承下来的人才观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1我国当代社会的通常人才观我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尊重各种劳动的价值。这里所说的“劳动”不仅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按照我国的习惯,脑力劳动中产生的人才称为“知识分子”,体力劳动中产生的人才称为“技能人才”。对此,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显然,前述教育界的两种人才观均与此有一定距离。2社会通常人才观的历史渊源人才产生于社会分工。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分工就是脑力劳动(即孟子所谓的“劳心”)和体力劳动(即孟子所谓的“劳力”)。这是“天下之通义”,是社会分工的基本历史法则。根据这一历史法则,全社会的从业人员可以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两大类,其相应的主要素质应分别为智力和体力、知识和技能,从而产生了社会人才的两大类型知识(智力)人才和技能(体力)人才(国外对蓝领、白领的职业分类也基本上反映了这种情况)。在古代,后者主要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前者主要从事国家和社会管理及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解放着生产力,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的知识含量日益增多,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有人据此认为,体力劳动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分工的两大类型,只是使其结构发了变化而已。例如,一部分体力劳动(如工业生产)由于生产工具、劳动条件的改进而降低了体力劳动强度(表现为“力工”减少、“技工”增多),而另外一些体力劳动(如竞技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的强度却在增加,从而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了新的两极:从事典型体力劳动的人不再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而是从事体育竞技、艺术表演等精神产品生产的人;从事典型脑力劳动的人不再是“治人”的统治者,而是从事科学文化知识的创新、保存和传承的知识分子。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所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使人才的品质发生了深刻改变,“能”取代“力”而占据主导地位。脑力劳动的品质(即脑能)主要体现在知识上,而体力劳动的品质(即体能)主要体现在技能上,从而形成了当今社会人才的两大类型知识分子和技能人才。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一般说来,社会各行业中职业劳动的知识含量均应增加,体力强度均应减少,所以当今社会典型的“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并不多,而出现了大量中间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和“技能一知识型”人才,亦即所谓“灰领”人才。二、教育领域与社会历史领域人才观错位症结分析(一)主要症结点技能显然,社会历史领域关于人才的这些渊源和演变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育领域与社会历史领域在人才观上存在着错位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技能”的理解错位。社会历史领域人才观中的“技能”是一种与“知识”完全对等的本领,它本质上是一种动作系统。如果说“知识”是思想的本领,那么“技能”就是行动的本领;如果说“知识”的价值在于用思想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那么“技能”的价值就在于用行动改造世界、改造自我。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说,两种本领都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而在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擅长哪一种本领的人中都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例如,在著名的历史人物中,政治军事方面,有的以“文治”见长(如汉文帝、汉景帝等),有的以“武功”见长(如秦始皇、汉武帝等),有的为“文臣”(如萧何、房玄龄等),有的是“武将”(如李广、岳飞等);科学技术方面,有的以著述见长(如张仲景、沈括),有的以实践见长(如毕升、黄道婆等)。显然,前者均为“知识”人才,后者则为“技能”人才。至于千千万万在物质生产和文化创新、传承方面默默奉献,进而对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作出决定性贡献的广大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其“技能”和“知识”的分野更是十分鲜明的。上述观点反映在教育领域应该是:“知识”和“技能”是同一级别的概念,对它们绝对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必须同等关注。而在教育界的解释中,这一点却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在一般的教育学著作中,作为基本概念,虽然知识与技能常常是并称的,但是在具体的阐释中,则呈现出“一边倒”倾向,基本上都是在解说知识,对技能涉及很少,并且都将比重已经很小的技能再分解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又侧重对于前者的介绍,对后者进一步冷落,致使真正能够体现技能本质特征的“动作技能”几乎为零。这样就使得在教育要素中与社会分工的历史法则和社会通常的人才类型结构有着内在对应关系的“知识一技能”的对称性概念变成了一个近乎单极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唯“心”主义倾向。职业教育界虽然提出了“技能”的概念,甚至也有一些学者把它提到了“顶级”的位置,从总体上看,并没有把它放到其应有的与“知识”对等的一级概念的位置,而是作为与“知识”的下位概念“科学”、“工程”等混合排列的概念。所以,“技能”、“技能人才”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做直接造成了重要教育范畴(知识技能)的不对称,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二)主要症结点引发的问题1导致核心教育概念的空泛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兴起的一场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共同意志和强烈心愿,“素质教育”也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是20多年来,其推进则步履维艰,直至2005年年底,教育部部长周济仍深感“素质教育是老大难问题”。其难点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空泛化,“素质有什么样的结构”这一与教育类型紧密相关的问题至今未能真正破题,致使对教育类型和层次的认识、教育结构的调整、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乃至更为宏观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均无从人手。在基层的同志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画”,一些同志甚至对“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2教育体系建构的盲目性和简单化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我国关于教育体系建构的情况就基本上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长期不断的教育改革,多次提出体系建构的课题,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1996年职业教育法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制目标,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显然,目标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核心教育概念的空泛,面对这些逐渐提高的目标,有关部门却往往拿不出与之相适应的明晰的改革规划、计划、方案,在体系建构这一重要领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简单化倾向。20世纪80-90年代在教育类型内涵界定上严重欠缺的“职业高中”的大量诞生,90年代后期高等职业教育“翻牌式”的飞速发展,世纪之交有关媒体对“已经建成职业教育体系”的过早宣传,2002年之后一些地方对自己已经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过早宣称等,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三、素质结构分析法与人才、教育分类及相关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