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摘要:观念和体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宜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淡化“教育福利观”,强化“教育消费观”;淡化“教育非生产力观”,强化“教育生产力观”。而教育体制改革则宜从办学体制改革、人事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三方面入手。关键词:观念;体制;制约;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的来说,其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僵化是关键所在。而要使教育快速发展,首先要从这两方面改革入手。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固疾,促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教育主动发展意识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完全是经济、社会的附属,它的发展要受到一定经济、社会的制约,这就使教育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导致教育总量矛盾和教育结构矛盾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所谓教育总量矛盾,是指人才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结构矛盾则是指教育各层次的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制约着各层次教育体系的发展程度、方向、水平和规模。它们的长期存在,又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育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要及时转变观念,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具体地讲,就是要淡化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一)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教育事业观与教育产业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事业”通常是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费核算的经常性活动。而“产业”则是指生产性企业、行业、部门的集合。在现代社会,某一社会活动,比如教育活动,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事业性的还是产业性的,并不是它客观上具有的不能变更的属性,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对把它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把它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2(P1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已越来越具有产业性质,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产业性质日渐突出。因为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教育不但有经济功能,而且其经济功能还很强,若发挥得好,可以产生相当高的经济收益。据称,美国的教育产值已处于美国经济所有产业的第三位,仅教育服务一项每年所创收入就达2000亿美元,提供了200万人的就业机会3(P7)。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把它作为产业来运行,可以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国既是“穷国办大教育”,同时也是“大国办穷教育”,多年来教育经费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有不少学者和各级政府都提出或采取了许多方案和对策,但教育需求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这尤以农村教育为最。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把一些好的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引入教育领域,主动求得发展,而不要总是强调其事业性,总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被动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活力可言,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二)淡化“教育福利观”,强化“教育消费观”教育“福利观”与教育“消费观”也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范畴。多年来,教育都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视为一种公共福利事业,是一块人人可以瓜分、获取或占有的“福利蛋糕”。农村教育更是如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人都要求对教育的占有,而没有一个人关心它的发展,正如张铁明先生在教育产业论中指出的那样:“公共财产大家拿,至于分了蛋糕谁来做,则没人去管,也没有人去想,最后是蛋糕越来越小,而人们的胃口却越来越大。”4(P2)而且,人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否得到“蛋糕”,即数量问题,而对“蛋糕”的质量,则漠不关心。作为做“蛋糕”的教育工作者,也只按照职责把“蛋糕”做出来分给每个人,对于蛋糕的好坏问题,则从不考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免费性、福利性,对于获取“蛋糕”的人来说,由于它是免费的,不需要花钱的,因此,对质量的要求也自然不会太高;而对于做“蛋糕”的人来说,就更有理由不考虑质量了。实际上,这种状况过去在农村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当时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了,知识经济的崛起,更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育这块“蛋糕”就不能再不讲质量,免费供应了,而是要不断提高档次,以供不同消费者自由选择,并按质付酬。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淡化教育“福利观”,强化教育“消费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三)淡化教育“非生产力观”,强化“教育生产力观”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在不断扩大,除传统的几个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管理和知识信息。现代教育能够生产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开发人的智力,锻炼和训练人的体力,促使人的四肢协调配合、默契而有机地发展,形成新的、更大的劳动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教育还能够开发人的思维素质,提升人的思想水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增进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教育还能够创造科学知识,搞好科技发明,促使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大限度的生产力;教育更能够传播科学知识,扩大科技知识的影响范围,提高科技效力,产生更大的生产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实体,有利于同企业、科技形成有机的联合体,产生更大的生产力5(P91);教育还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生产和经济管理人才,提高管理生产力,因而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先导性和动力性的隐形生产力。它虽然不是以物的形态展现出来,但却渗透于各个生产要素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但有消耗性,而且更具有生产性,既有上层建筑的特征,也有生产力的属性,这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明。如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通过研究证明,教育对美国经济贡献率为33%左右。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测算出当时苏联的教育(5年级以后)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平均为30%左右。6(P21)其生产力属性在当今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它视为带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试图实现“教育兴国”。实际上,许多国家已经达到了这一目的,如日本、德国等国家。我国虽然也早已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但至今教育的发展仍不尽人意。究其根源,除人口多、底子薄的客观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确立教育是生产力的地位,进而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完全解放教育生产力,从而导致教育发展缓慢,进而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淡化教育“非生产力”的观念,强化“教育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教育生产力,促进教育的大发展。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虽已拉开,但是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僵化的教育体制已限制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办学体制、僵硬的人事体制、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使得教育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要增强教育的活力,为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加大教育办学体制、人事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一)办学体制改革21世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盛世,改革与发展是必由之路,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科教兴国”国策指引下,国家除了以法律手段强制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其他阶段的教育将由社会的需求来决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们也有选择接受教育的学校类型及教育方式的权利,这就为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定势的影响,办学总是被视为国家、政府的事情,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涉及此领域,即使有一些热心的团体、个人想为社会出点力,做点有益的事,却始终因办学过程中的种种繁杂的官僚手续问题不得不最后放弃,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除经济因素外,主要是这些地区的办学体制有问题,缺乏社会力量与私人办学政策方面的有力保障。当地政府出于对公立学校的保护和扶持,不提倡也不支持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在出台地方性政策、文件时对私人办学不但不支持,甚至设置重重障碍,限制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致使这些地区私立学校的设立缺乏政策保障而一直发展不起来,进而影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走极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实际上,这种人为地限制民办、私立学校发展的做法,完全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它使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一直得不到培养,并长期缺乏,这样最终会波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国家统一化的办学模式也显得极为僵化,不利于教育多种功能的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尽快改革办学体制。(二)人事体制改革办学体制的改革必然涉及到人事体制改革,传统的“干部”身份、“铁饭碗”、“铁交椅”将很快成为过去,吃大锅饭而“后顾无忧”,论资排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也将很快成为历史。然而,在教育领域,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某些方面还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摆老资格、混日子、无竞争意识等。由于受高度统一的“计划”影响,学校主要围绕计划这一轴心运转,没有应有的辞退权、聘任权,学校班子干部领导实行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的任命制,学校教师实行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调配的统配制,学校劳动分配实行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劳动报酬工资制;教育行政部门包揽了许多本该属于学校决策的事情,使学校内部产生了严重的责权利失衡现象。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地抑制了学校的发展活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体制改革。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设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有效地利用教育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的效益,这必然要涉及每一个人的既得利益,如职称的评聘分离,校长、教师的聘任、下岗等,这对于已习惯于旧体制的教职员工来说势必要经历剧烈的“阵疼”,但这又是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逾越的门槛。尤其对农村教育来说,更需要越过这个门槛。因为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教师的市场竞争意识也比较强,因而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也比较早,且已初见成效。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市场竞争意识非常淡薄,在他们看来,只要进入学校,自己就成了国家干部,就端上了“铁饭碗”,外面再下岗、分流,也不会轮到自己头上。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大多数农村教师进取心不强,竞争意识差,对待工作也只是按部就班,敷衍了事,毫无创造性和激情可言,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学生综合素质差。因此,为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为了我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人事体制改革,要变传统的“分配”为竞争上岗的“聘任”;教师的薪金、职级要打破定级调资的传统,逐步过渡到由社会公众、社会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予以评定;效益性薪金,应逐步取代工资性薪金,这是贯彻“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原则的最好体现。总之,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一定要加快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三)管理体制改革与办学体制、人事体制改革相呼应的是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中心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体制对于教育的发展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其一,学校自主权不足,由于学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政府对学校实施“事必躬亲”的行政管理模式,一些本该由学校决策的权限被聚拢到行政机关、统一调配,导致学校自主权不足。其二,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沟通,由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多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出现,结果造成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分离,一方面社会不关心办学育人,躺在学校身上要人才,对教育的参与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学校不关心社会需求,躺在政府身上要经费,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这样,教育与社会相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校培养的人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社会需要的人学校又培养不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要及时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及办学方向,然后再据此聘请相关教师,招录适当学生,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某些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总之,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受计划经济影响的痕迹仍十分明显,市场化、社会化程度都不够高,这直接抑制了教育的发展活力,不利于教育的主动发展。因此,应转变教育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