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 .doc_第1页
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 .doc_第2页
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 .doc_第3页
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 .doc_第4页
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 .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作者按:这是我在光明日报为中华农器图谱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提要,曾在2002年4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但刊载时删去了最后一段,并有若干错字。现在发表的是没有删节的原稿。本人认为最后一段提出的问题比前面的文字更加重要。农器和农法(农业技术体系)是农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范畴。农器一般是为一定的农法创制的,农法往往通过一定的农器才能实现,而两者都由人来掌握。农法的进步往往与农器的进步相伴随,并以农器的进步为其重要标志。农器和农法除了统一的一面以外,也有矛盾的一面;有的时候两者发展不同步,有的时候两者可能出现某种背离的现象。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同时以拥有许多领先于世界的传统农器。精耕细作农法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与之配套的农器作为它的条件和标志的。例子之一:日本学者把中国传统农法称之为“中耕农法”,而区别于西欧中世纪粗放的“休闲农法”。中耕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农法的特征之一,它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时代。当时已出现垄作、条播、中耕三位一体的技术,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农业撒播、不中耕的无序状态。西周春秋非常重视中耕,中耕和春耕、秋收一样,都要在籍田中举行相应的仪式。与这种中耕技术相配套,当时出现了专门的中耕农具“钱”(青铜铲)和“镈”(青铜锄)。青铜“钱”、“镈”成为精耕细作农法萌芽的标志之一。它们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以至成为交换中人们乐于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并由此转化为金属铸币。“钱”从此成为货币的名称。以后,货币的形态虽然几经变化(由青铜的“钱布”到圜形的铜钱,再从铜钱到今天的纸币),但“钱”的名称却延续至今,它的本义反而被人淡忘了。例子之二:我国精耕细作农法奠基于战国时代,这和当时铁农具的普及密切相联。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在黄河流域普及,西汉末年氾胜之书的农法就是建立在牛耕的基础上的,把精耕细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魏晋南北朝和宋代,北方的精耕细作体系和南方的精耕细作体系相继臻于成熟,农史界习惯分别用“耕耙耢压锄”和“耕耙耖耘耥”来概括它们的特点,而“耕耙耢压锄”和“耕耙耖耘耥”是与北方旱地耕作农具系列和南方水田耕作农具系列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框形犁(它的成熟形态是唐宋时代的曲辕犁)富摆动性、装有曲面犁壁,适合精耕细作的要求。十八世纪西欧吸收中国犁的特点对其原有的耕犁进行改造,成为西欧近代农业革命的起点。但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农法的发展有时又和农器的发展不完全协调,不完全同步。这里也举两个例子。例子之一:汉代有两种著名的丰产农法代田和区田。代田农法是与“便巧”农器(耦犁、耧车等)相配合的,农法的进步与农器的改进同步,结果在增产的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但“亩增一斛”,增产约25%,而且“二牛三人”可耕田五顷(大亩),其劳动生产率盖为“一夫百亩(周亩)”的12倍,史称“用力少而得谷多”。它比较适合于大农。区田农法高度精耕细作,号称“亩产百斛”,但依靠劳力的大量投入,而不以农器的改进为条件,甚至不采用铁犁牛耕。它更适合于贫苦的小农。代田这种农法与农器同步、增产与增效并重的发展模式后来并没有得到持续。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农器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的需要。倒是区田“亩产百斛”的诱人指标不断吸引后人试验,虽有增产,但总达不到,而且无法大面积推广。例子之二:明清时代,精耕细作农法继续发展,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耕作、施肥、育种、新作物的引进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进步,但农器基本上没有改进。中国传统农器的发展在宋元时代达到高峰后,就基本上停滞不前了。农政全书所载农具是抄王桢农书的,没有新创造。有些大型高效农具,如水力连磨,高效的配套的收麦工具麦钐麦绰等,明清反而罕见或不用了。南方有的精耕细作水平很高的地方,竟从牛耕退回人耕。精耕细作农法向“粪大力勤”式的劳动集约的道路发展,在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停滞和倒退。近世中国传统农业的落伍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失利,与此有密切关系。造成这些情况可以找出具体的原因来解释,但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小农经济和人多地少的状况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已经缺乏改进农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足够的动力。已故著名农史学家王毓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农书中记载的大型高效农器实际上并没有广泛使用,农民更多是利用普通的锄、鍬等农具进行耕作;利用简陋的农器做出细致的农活,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特点。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另一方面以也是在封建时代小农经营规模狭小、经济状况窘迫境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农业的发展中,应该尽量使农法和农器的改进、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持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仍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但这种机械化不应是盲目搬用西方的大型农业机械,而必须与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相结合。再说几句与上述论题无关、但与会议主题有关的话。中华农器图谱取材丰富、印刷精美,展示了中国农业文化的一个侧面,是研究农具史和农业史的有用资料,也为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存历史文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目前,在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的东西,或者迅速消失,或者严重变形,令人触目惊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物和保护传统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应该从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来认识它。就传统农业而言,从与现代化的关系看,它所包含的事物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当前农业现代化中能派上用场的,另一种是在当前的农业现代化中派不上用场的。现代化不能与传统割断。传统的东西有的可以吸收改造为现代化中的因素或成分,有的在一定时期仍然需要加以利用;对这些东西,要认真加以研究总结,使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传统农业中那些当前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技术、农具、品种等),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抛弃,而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保存下来,因为这些东西包含着宝贵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智慧,而当某种新条件、新需求出现的时候,其中的某些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