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论文-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论文-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全球化的前瞻性预测,包括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特点、本质、资本主义推行全球化的手段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的看法。接着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当今全球化的一些最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无劳动社会的出现、贫困化的加深、利润率的提高等作了阐释。最后,着重从全球化最基本的特点知识成为越来越主要的资源出发,探讨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新的分工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特别分析了由此可能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基于新分工的阶级格局;同时分析了马克思毕生关心的异化问题,比较了不同于传统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引发的异化强化等问题。【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异化/阶级【正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一度被认为是为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受到种种的责难,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法国的社会学大家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一书中就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存在于19世纪的思想中,就像鱼生存在水中一样。这就是说,在任何别的地方它都要窒息。果真如此吗?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深入分析。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有它的生存意义。正如詹姆逊所指明的,“在我看来,最令人发笑的没有条理的表述就是,同时声称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最早对资本主义及其特性与矛盾进行了研究,如果说资本主义现在已经遍布世界,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比以往的意义更大。”(注:阿里夫德里克:弹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载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意义就在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论争的创造性就在于它提出新的问题的能力”(注: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载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因而“它具有描述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无限能力”(注: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载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同时,马克思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同时,还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相当准确的预见,英国的政治学教授格雷说:“长期以来共产党宣言中似乎与时代最不合拍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显示了其预见性。”(注:约翰格雷:徒有其名的胜利,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特别是,“他写下了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代经济学家们又碰到了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步马克思的后尘。”(注: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当然由于马克思本人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也基本上成型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因此,资本主义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开。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渗透,资本主义事实上已经或者说正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能随时吸收时代的新内容。因此,本文就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来解读全球化现象,并对当今全球化表现出的新特点作些初步分析和探讨。一虽然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是近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才突然增多的,但全球化的趋势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一般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起,经历了四个阶段,而马克思本人其实就生活在全球化发展颇为迅猛的第二阶段。因此,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现实分析家,马克思当然不会不关心全球化这一问题。首先,马克思清晰地把握了当时全球化的特点并对它的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的预测。他清醒地看到,发生在他周围的现象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上发生的现象。他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77页。)。“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长此以往,结果就将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用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其次,马克思认识到当时的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整个世界。他写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日本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伊藤诚认为,这一论述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营的作用(注:伊藤诚: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事实上,当前的全球化与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相比,只是在内容上加进一些新的进展,这是因为企业的世界活动性不仅体现在产品市场、原料和资源的购买活动方面,而且进一步扩展到投资、金融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尤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得到飞速的发展。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的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对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要,它已经变成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57页。)。由此我们来理解目前的全球化,它就是最有竞争力的某些强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垄断,它们力图将它们自身的生产方式逐渐扩展到所有国家。美国的历史学家德鲁克(注:阿里夫德里克:全球性的形成与激进政见,载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也承认,对全球化最热情的宣传是来自旧的权力中心,尤其是美国。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更明白无误地指出,“美国企图把(它的)宪法条款推及全球”(注: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8页。)。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趋势首先源于经济上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的无限增殖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如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推动力,只有那种在生产上有利润可得并且有机会提供利润的东西才会被生产出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因此,当前“全球化的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注:宿景祥: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大资产阶级主导国内外的事务。因此,自然的就是“跨国公司的头面人物操纵了全球化的进程,并使之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还成功地传达了一种谬误:全球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注: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这正如美国的财政部长萨默斯一语道明的,“美国公司在每一个领域都确定了世界的标准”(注:袁冬梅、廖进中: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经济增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如软件方面的微软公司,快餐方面的麦当劳公司等。 ;其四,马克思不但分析了全球化趋势的实质,而且指出了大资本家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所运用的手段。他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对外殖民的手段时,写道:“卫克斐尔德的殖民学说,那种在英国有个时候企图用立法手段来实行的殖民学说,力求在殖民地制造出工资雇佣劳动者来,他把这个叫做系统的殖民”(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殖民地“有一种激烈的要求,要求比较低廉和比较顺从的劳动,要求有一个不是向资本家提出而是从资本家手里接受条件的阶级。在旧文明国中,劳动者虽然是自由的,但按照自然规律,就是从属于资本家的;在殖民地,这种从属必须用人为的手段去创造出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当前,发达国家则通过各种软硬手段推行它的全球扩张,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事实上,当前世界上大多数热点都是发达国家制造或推波助澜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期望的最终全球化并不是当今的全球化,而是共产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他认为,只有狭义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无产阶级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二首先看全球化进程中失业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在积累进行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和它的量相比而言,会吸引越来越少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那种周期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的资本,也会愈益把它以前使用的劳动者排挤出去”(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结果就是失业率的增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马克思又认为,“劳动的生产力越是大,劳动者对他们的就业手段所加的压力就越是大,他们的生活条件就越是不安定,他们就越是没有把握可以为增加别人的财富,增殖资本的价值,而出卖本人的力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结果。在德国,1996年有600万以上希望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联邦共和国高级企业顾问罗兰德贝格尔预言,在未来十年内仅在工业中至少将有150万劳动岗位将被消灭。根据奥地利官方机构消息,该国平均每年有1万个工业劳动岗位被消灭,1997年的失业率为8,是1994年的2倍。(注: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7页。)其它发达国家也大致如此,以致一些西方人士惊呼,世界正走向无劳动的社会。显然,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生产效率比经济效益增长得更快,结果将发生“非就业性增长”,即这种增长并没有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注: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154页。);有学者甚至预测,未来世界的模式将遵循“20比80”的公式,80希望工作的人将没有劳动岗位而只能“靠喂奶生活”(注:马丁、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16页。)。其次,我们来看看全球化进程中贫困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积累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马克思借孟德维尔的话问:“在所有权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没有货币还可以,没有贫民可就不容易活下去,因为还有谁去劳动呢?”(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目前全球化的发展则印证了马克思有关两极分化的论断。如1978年,一个典型的在大公司工作的总经理获得的收入约为一个典型工人的60倍;在1995年,他的收入是后者的170倍。股东的收入也是如此。在1979年,公司部门收入的16是利润和利息,今天这一数字是21。可见,“在过去20年里最大的赢家显然是那些控制了生产资料的人总经理和大股东”(注: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为什么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日益造成了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资本跨国流动能力愈来愈强,它不仅能摆脱国家的原有支持,而且在与国家的谈判关系中具有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资本要挟能力的提高迫使国家为了留住资本而降低关税,取消管制,改革福利制度,出台优惠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的。据调查,德国股份公司的税收在全国的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由1960年的9.5到1998年的3.8。而工资收入税所占的比例则由12上升到28(注: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同时,相对于资本实力的增强,劳工作为一种集体力量出现了分散化的迹象,难以组织起来与强大的资本抗衡。由于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到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比较低的劳动力的影响,结果导致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拉大。如19801996年间,美国最富裕的5的家庭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5.3上升到20.3;而最贫困的60的家庭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则从34.2下降到30。(注:约翰卡西迪:马克思的回归,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当时的调查资料揭示到,“生产效率较大的民族的劳动,就会在世界上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83、844、691、849850、675、709、675676、610、258页。)。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国内的剥削正日趋加重。因此,“尽管19731995年美国的生产率增长了35,但社会中层人们的实际平均工资率在最近几年还是很低,收入的不平衡上升到70年前的水平”(注: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