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对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对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对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关系的实践和观察,发现激励对学习积极性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在教学中要适度运用课堂有奖竞赛方式,但是课堂有奖竞赛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有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课堂有奖竞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关键词】竞赛教学效果关系研究竞争是一切生物得以繁衍、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动力,竞争在自然界和社会界无处不在,人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有形的和无形的竞争之中。竞赛是人类社会模拟自然竞争的一种形式,而学习竞赛更是为了为学习营造一种相互砥砺、不断提高的一种氛围。本人曾有意识地将学校组织的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于这一点,在拙文论竞赛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大众科学2008年5月)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在上述将竞赛活动与教学结合的实践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又考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出发点是引进竞争,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时,我所教的三年级的主要教学特征有三点:(1)人数较多,多达33人;(2)教材深度较难,学生自己难以预习;(3)在三年级上学期,同学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12月初举行的国际日语水平一级考试上,对预习和复习不太重视。在课堂中,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与考级内容相关的知识点。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及和部分学生的交流获得的信息,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进了教学竞赛的方式。一、课前的“新闻报道”竞赛课前35分钟的日语“新闻报道”要求学生事先能调查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直接下载日语网站上的信息,或自己翻译成日语,然后再变成口头表达的语言,在讲台前发表。虽然它需要花费学生一定的时间,但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日语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和思辩能力。但是在水平考试之前,大多数同学显然没有过多的热情去完成它。结果,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似乎变成了我和极少数同学的专利。大多数同学更习惯当一名听众和学习者。到后来,我也渐渐地失去了报道的乐趣。这时,我想到了奖励的办法。第一天,我没有进行报道,同学们对此也没有感到惊讶。我请同学们毛遂自荐上讲台报道。在一阵等待之后,有人上台了。结果,不论他的报道如何,作为上讲台报道的第一人,他得到了我事先准备好的小奖品一支水芯笔,我把它命名为“踊跃发言奖”。结果,同学们兴奋了,课堂沸腾了。3分钟报道之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同学们进入教材内容的学习。后面几天,凡是踊跃上台的第一报道人,都得到了我的小奖励。这种竞赛和奖励,其最大的作用是较大地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尤其是对下午的课堂有很大的兴奋刺激作用。二、课堂中的“积极应答”竞赛一般地,一次课有90100分钟,课堂良好氛围的维持仅仅依靠3分钟的课前报道远远是不够的。要自始至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必须不断地进行采取各种积极的刺激。因此,在课堂中,对于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积极做出“应答”的同学也可以得到奖励。值得指出的是,我所采取的奖励不是事先约定的答对哪一道题就有奖励,而大多是随机性的,看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某一位几乎从不在课堂中发言的同学,如果哪一天他举手发言了,那么我就奖励他实现了“零发言”的突破;当同学们的思绪还停留在某一点上没有回到课本时,我的有奖竞赛可能就开始了。这时,谁的注意力能迅速回到教材中,或者是教师的讲义中,那么他就可以拿下一个小奖。总之,奖励的项目是随机的,得奖者也不限于一般竞赛中实力最强者,而是人人几乎都有机会获得。这种课堂中的竞赛与奖励,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剂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种竞赛加奖励的教学方式实行2个月后,我和同学们都感到了一种尴尬,课堂气氛似乎又在逐步回到以前的状态,为此我感到困惑不已。到底还要不要再实施下去?我决定在班上33人中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在“其它补充意见”一栏中,有3位同学阐述了相似的意见:在一段时间后这种课堂竞赛与奖励也变得单调和无力了。教学效果的根本改进主要在于教师的灵机应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的意见,我对这次实施的课堂竞赛教学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得出今后教学中值得重视的经验,具体结论是:第一,奖励机制与教学目的之关系不十分明确;第二,奖励因过于频繁而逐步失去吸引力和推动力在所难免;第三,购买奖品行为本身也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一定限制;第四,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业务水平。恰逢我在进行自我反省之际,我有幸参加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中国大学教师日语教学法研修班。通过这次短期研修,我对于上述教学实践中如何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后期为何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有了初步的理解。原因在于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较为特殊和复杂的过程,其教学法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环节的综合利用。例如,就“读解”来说,它包括“Bottom-Up”、“Up-Down”和“相互交流”的三种模式,不管哪种模式,都需要事先调动学习者对于“读解”某文章的潜在知识和信息。并且,上述三种模式中无论哪一种,在具体教学中都应该体现对于学习者各种不同的阅读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