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 .doc_第1页
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 .doc_第2页
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 .doc_第3页
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 .doc_第4页
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导向功能的几点思考摘要:近年来,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顺应社会重视人才人文素养的形势,加强了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逐步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而高考的语文试题除了它的选拔、评定功能以外,还有重要的导向和反拨功能,会对高中阶段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关键词:高考试题;导向;语文教学正如雷新勇博士在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一书中所说:“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试题对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训练方式有明显的影响,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学校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试题究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语文试题又该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功能呢?下面就以近几年课改区新课程高考的部分试题为例,从试题导向的角度谈几点看法:一、增大试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改实验区高考试题最大的亮点,就是探究性试题的出现。如2007山东卷文学类阅读文本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题把问题的设置作了适当的延伸,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实用类阅读文本梦碎雅典的最后一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考生只要能扣住“贵在参与”这一奥林匹克精神,把握不向命运屈服、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这些都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对于试题的开放性,潘新和教授认为,只有开放性题型才有利于学生言语个性的发挥,他们的言语、话语才可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放性试题不仅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今后的语文命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进一步突出开放性,可以考虑从观点的自主性和评价的多元化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观点的自主性是试题开放性体现的关键,不但因为观点的创新最能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而且体现了对话语权的尊重,体现了生命关怀。“阅读”题的“多元解读”,“作文”题的“立意自定”,都是彰显对思想自由的推崇。对于“观点创新”之文,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只是在评价上应该努力区分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袭旧的,这很重要。那些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之文需要仔细鉴别,不应获得高分。当然,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是很可贵的,也应该给予鼓励。评价多元化落实的主要问题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我们常见到的“探究题”的命题者拟定的统一的参考答案后,再补充上“意义对即可”“酌情给分”等语焉不详的参照标准。评价表面上是多元的,但事实上阅卷者在根据参考答案采点评分时仍有很强的倾向性。这种评价的结果,导致的是个性差异被抹煞,独创精神遭打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般是要求学生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中规中矩地拿到一个基本的分数,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成长。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照PISA等国际阅读评价体系的做法,通过大量的前测收集到若干种考生答题情况,对考生丰富多彩的答案做出归类,从而确定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可接受的又可分为几种层次水平,形成非常详尽的评分指导体系,富有可操作性,尽可能降低评分的主观因素对评分的影响,从而保证探究题的评价的信度。因此评分时,可以尝试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理解,不给定标准答案甚至参考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当然,这就要求阅卷教师有较高的言语修养、言语判断力,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主观性评价。二、突出特定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学习教材、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交往、理解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等,也就是说,语文是最生活化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地从生活出发,注重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注重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考查语文的能力。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试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遵循“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已经较多地体现出语文试题的生活化取向。语文试题直接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的题目渐渐出现。如2007山东卷第17题要求考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写出劝阻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的句子;2008年江苏卷第5题要求考生针对家长接送子女这种现象,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此类题目的实质是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针对不同对象,语言运用得体、简洁,并且易于为对象接受,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的要求。但这些内容的题型更多是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上,分值较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素材以及学生被要求完成的结果与真实交际的迫近程度较低的现状。因此,新课程高考的写作试题命题开始注重考查高中学生的语言实际表达能力,综合分析概括能力,还引导学生建立起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努力服务社会的意识。如果说2008年江苏卷作文“好奇心”是侧重于关注自我,关注个人内心,那么2009年的作文“品味时尚”是要求学生关照现实,关注社会。从旗袍、中山装到现在的“奇装异服”,从“超女”、“快男”到刘谦、小沈阳,这些时尚载体无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而2009年其他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也都更加贴近生活,辽宁省高考作文“明星代言你怎么看?”天津市高考作文“我说九零后”,上海市高考作文“金融风暴中的我”等省市作文都属于现实性很强的题目。“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些题目和“品味时尚”一样既彰显了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指出了方向: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作文教学应该在思想性和现实之间多加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周边的人事,在素材上力争鲜活,摒弃陈旧,培养学生要有自己的社会观察和体会,平时广泛阅读报刊新闻,拓宽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试题多使用真实性试题或试题情景材料,从而引导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作为教学或学习材料,扩大学习的内容,丰富学习活动的形式。只有如此,学校的有形围墙被推倒了,无形围墙也被推倒,象牙塔中不受世俗化影响的学生才能真正零距离地融到真实而又复杂的世俗生活。三、文言知识的考查应将古典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链接起来,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喜欢经典文本相对于传统高考试题而言,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在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方面变化不大。文言文阅读以知识积累、能力迁移为考查重点,并与高中教材涉及的部分古汉语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勾连。命题材料多选用史传类文段,以二十四史为主,其他史书或文学作品为辅。试题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考试题型仍旧是辨别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别,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的翻译等,只是个别题目分值略有变化。古诗文阅读的题型过于注重文言语法知识的考查,让学生对经典文本(文言文)望而生畏。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应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文已被抽成一个个试题、一个个训练的例子,学生学习的重点只是找出其中有多少个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多少句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学生已很难感受到那原本充盈于原著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无法体味到蕴含于原著的睿智与幽默,从而使得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新课程语文高考对学生文言知识的考查如何走出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可以先来看两道大家熟知的台湾高考题,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又如2002年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第6题,“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抛开标准化题型这点不说,台湾高考语文题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也看重时代对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考查形式十分灵活。试题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涉及面也广,学生需靠平时的大量积累才能做好。但它又不是单纯地考死记硬背的古典文化知识,而是将古典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链接起来,考的是理解和运用,强调学以致用。这样的题目,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文言文,甚或是背诵几篇古文,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它说明语文学习包含着“领会”文本内容,把握人物个性,同时还需要联系答题者自身的学习“体验”。新课程语文高考应该考出真正的理解、表达能力,考出语文的特色、味道。一些有代表性、有趣味、富有诗意想象力的题目往往能很快、很深地吸引学生,情趣上来了,理解就会加深,做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学生的理解、欣赏、评判能力在考试中体现出来了,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也就体现出来了。这样就能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从而培养对母语的感情。总之,从试题导向的角度来看,新课程高考试题虽有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其创新和变化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富有新意的题目更容易激发起考生浓厚的兴趣和临场发挥的兴奋状态,而话题材料新鲜,题目得艺术性,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联想,让考试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一个情绪高涨的学习过程,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终身学习语文的欲望,从而淡化了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效应,使教学和考试都能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既增加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利于新课程进一步落实。参考文献: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潘新和,郑秉成.语文高考“考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08(9).3孙富中.高考探究题不能承受之轻J.中学语文教学,2008(3).4叶匡政.台湾中学国文考题难倒大陆博士EB/OL.Abstract:Inrecentyears,newcurriculumChinesetestpapersinNMTadaptstothetrendofemphasizingculturalqualityoftalents,strengthenthelinkagewithnewcurriculumrefor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