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pdf_第1页
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pdf_第2页
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pdf_第3页
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ldChinJDigestol,2002October;10(10):1117-1120世界华人消化杂志ISSN1009-3079CN14-1260/R2002年版权归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P.O.Box2345Beijing100023,ChinaFax:+86-10-85381893Email:述评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劳绍贤,陈更新劳绍贤,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405.陈更新,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级博士广东省广州市510405.劳绍贤,1937-06-05生,湖南省长沙市人,汉族.1962年广州中医学院毕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消化病治疗中心主任.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新药评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编委、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编委、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编委,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编著胃癌癌前病变基础与临床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110篇.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项目负责人劳绍贤,510405,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电话3128收稿日期2002-07-12接受日期2002-09-28摘要目的:对近年来国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在胃癌癌前病变(PLGC)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方法:从概念和诊断标准、科研课题的设计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实验动物模型、中药抗幽门螺杆菌机制、中药方药的选择、中医药治疗PLGC的机制等方面,对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结果:PLGC的概念和诊断标准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科研课题设计取得可喜的进步,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还缺乏理想的模型;PLGC的中医病机已渐达成共识,辨证渐趋一致,采用固定方法治疗已成主流,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中医方药仍应进一步研究;中药抗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药治疗PLGC机制的研究正逐步开展,取得了一些进展,还要大力加强.结论:PLGC的中医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仍应进一步加强.劳绍贤,陈更新.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10):1117-11200引言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ofgastriccancer,PLGC)是胃黏膜从正常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PLGC的研究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领域在PLGC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国家将PLGC的中医药研究列为“八五”攻关课题以来,对PLGC的病因、病机、防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动物实验进行了作用机制的探讨,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同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仅就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简要述评.1概念和诊断标准应进一步明确胃癌的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前者是临床概念,后者为病理学概念.癌前疾病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和胃黏膜巨大肥厚征等;癌前病变主要是指中、重度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而轻度的异型增生及完全性小肠型肠化生应属于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不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1,2.目前二者的区别已为大多数的临床医生所认识,但仍有个别研究者概念混淆.关于PLGC诊断标准,国外对于胃黏膜异型增生的认识已不再限于早年的“异型上皮”或“扁平腺瘤”,1998年,发布了新的胃黏膜活检中有关异型增生与胃癌等病变的分类(分级)方案,即Padova分类标准,对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的组织学病变,在诊断及分类上有了明确的认识3,4.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与此是相吻合的5.我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界的同道,应该密切关注国际上最新研究动态,加强与病理医生之间的交流,明确概念和诊断标准,增强病例选择的准确性和治疗结果判定的可信性,以便更好的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2科研课题设计仍有不足近几年来,在中医药治疗PLGC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按照科研课题设计的要求,遵循随机、均衡、对照的原则,设立了阳性药对照组、动物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等6-10;有的结合病理检查,观察了治疗前后的变化11-14;在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还遵循了双盲法的原则15,16,使得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大大增强,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进步.然而,阳性对照药的选择决定了中药疗效结果判定的可靠性.目前,多数研究者选用维酶素作为对照药17-22,也有用维甲酸23,24及叶酸25,26作为对照药,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尚不确定,有的药物副作用很大.此外,丁酸钠、天然-胡萝卜素、硒酵母等药对PLGC的逆转治疗作用仍在研究中27-30.因此,如何选择确有疗效、较为公认的对照药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情况,设立多个对照组,尤其安慰剂组的设立,具有一定的意义31.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药关于PLGC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所起步32,33,但还存在严重不足.中医学强调的是整体观念,注重综合分析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这种传统的科研方法有他的优势,但应避免过于笼统、主观,缺乏精确的量化,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临床流行病学吸取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疾病分布的因素,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准确性,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影响PLGC发生发展各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对PLGC中医证候、治疗方法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我们获取较为确切的资料,为辨证论治打下基础,促进PLGC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推动PLGC中医辨证标准化、规范化,找出疗效确切、便于推广的中医治疗方药.3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目前关于PLGC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逐渐增多,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是以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低浓度的水溶液予动物自由饮用,但诱发率相对较低,且多为胃黏膜异型增生,很少出现肠化生.现多以MNNG为基础,加用胆汁或热糊灌胃,或在饲料中添加雷尼替丁,或加用表面活化剂如吐温20,或结合小剂量X线胃局部照射,以及给大鼠胃窦幽门环处置入金属弹簧等综合造模方法,可有效地提高胃黏膜异型增生及肠化生的诱发率34-38.也有学者不用MNNG,只采用幽门部弹簧置入配合高渗盐水和热糊灌胃的方法,或单用自体或异体免疫抗原皮内或皮下注射等方法,也成功地诱导出PLGC动物模型37,39-40.但是,综观各种造模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实验周期长、诱发率尤其是肠化生率较低、停止给药后病变往往继续发展成癌等缺点,而且造模动物多局限于大鼠这一单一的动物种类,特别是缺乏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研制的PLGC动物模型.因此,寻找实验周期短、诱发率高、更加稳定、与人类发病的诱因相似的造模方法,复制出多种动物种类尤其是大型(如狗)动物模型,复制出符合中医药辨证辨病规律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缺少中药抗幽门螺杆菌机制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之间在地域、感染年龄、病情进程上呈现出一致趋势41,42.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Hp是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启动因子,世界卫生组织也已经将Hp列为胃癌的一组致癌原41-43.Hp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释清楚,可能的机制是:Hp侵犯胃黏膜,通过自身破坏及代谢产物与炎症反应等间接作用干扰DNA的增生和基因表达,从而在蛋白水平影响黏膜的再生,表现出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长期刺激最终导致基因突变而引发肿瘤41-46.目前中医药对Hp相关PLGC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治疗上,某些中药(如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桂枝、土茯苓、地丁、乌梅、山楂等)及其复方(如四黄调胃汤、加味四君子汤、清胃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对Hp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3,46-49.西药三联或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加铋剂、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止剂)可以高效的杀灭Hp,但却不一定能改善患者症状,而且副作用大;中药直接杀灭Hp的作用虽然低于西药,可是,中药及其复方却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显著的优势43,49.目前,关于这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今后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加强作用机制的研究,这是中医药治疗PLGC方面的一个发展方向.5大力加强方药选择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国家“八五”对中医药治疗PLGC的协作攻关以来,对PLGC的病机已达成共识,多样性的辨证已渐趋一致,认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为病之根本,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等,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相关联.因虚夹邪,由实致虚是其主要病机转化规律.在治疗上,虽然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养阴增液、理气消胀、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最常见的仍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理气、清热解毒抗癌等为基本治则50-57.在治疗方药的选择上,有的采用辨证分型论治;有的以基本方结合辨证加减;有的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但是最多见的是采用固定方进行治疗.而且,我们发现采取固定方进行治疗已成为研究PLGC的趋势:危北海的胃安素胶囊16,58、田德录的消痞灵冲剂39,59-61、单兆伟的胃舒胶囊62、李玉奇、周学文的阻癌胃泰冲剂63、马贵同的胃祺饮25,26、蔡淦的乐胃煎23,64-67等等,这些固定方法已成为目前PLGC中医药研究中的主流.纵观这些固定方的选择,都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PLGC的病理特征,综合制定治疗法则,选择方药的.实际上,无论PLGC的中医辨证有多少种证型,从西医病理角度而言,除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外,其基本病理改变是一致的.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创立了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治法的胃炎消制剂,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发现其临床疗效肯定,作用机制基本明确2,15,68-75.实践证明,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PLGC的基本病理特征,选择治疗方药是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今后还应大力加强.1118ISSN1009-3079CN14-1260/R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年10月15日第10卷第10期6中医药治疗PLGC的机制研究尚需深入近年来,中医药对PLGC的研究已不单纯停留在临床观察方面,许多研究者从细胞酶学、免疫学、细胞动力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治疗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22-26,59,76-81.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及复方能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返流,降低胃液pH值和胆酸含量,抑杀Hp68,69;提高NK细胞活性和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调节机体免疫功能70;降低PLGC病变细胞核内DNA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颗粒数,抑制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表达,使病变组织中p21ras及c-erbB-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抑制病变细胞异常增生71-73,75;抑制Bcl-2原癌基因蛋白表达,诱导PLGC胃黏膜细胞的细胞凋亡74.这些研究结果为探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基因组的成功破译,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研究高潮的到来,人们对PLGC的认识也将逐渐深入.我们应当以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为中心,大力开展临床药理和动物药效学研究,特别是从分子水平,深入探讨中药对PLGC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中药防治和阻断PLGC的机制,从而确实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7参考文献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55-17562劳绍贤主编.胃癌癌前病变基础与临床.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73RuggeM,CorreaP,DixonMF,HattoriT,LeandroG,LewinK,RiddellRH,SipponenP,WatanabeH.Gastricdysplasia:thePadova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AmJSurgPathol2000;24:167-1764GentaRM,RuggeM.Gastricprecancerouslesions:headingforaninternationalconsensus.Gut1999;Suppl1:I5-85张荫昌.胃癌癌前病变研究的30年进展.中国肿瘤2001;10:406-4076尹光耀,许福昌,章武宁,李国成,何雪芬,陈一,沈小静.胃康复治疗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对胃黏膜组织细胞病理学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241-2437黄明河,蔡锦莲,陈秀凤,董新,廖妙娥,李健,黄彬,张尚斌,李惠芬,陈福如.萎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36-1388潘碧霞,史奎雄,伍凤娟,宋建明,尹浩然,朱正刚.复胃冲剂治疗大鼠胃癌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抗氧化水平观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7;17:164-1669李春婷,单兆伟,孙志广,陆为民,朱长乐,孙景军.仁术健胃颗粒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271-27310裴林,扈国杰,蔡春江,李佃贵,李振彬,李俊峡.增生消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68-1691史健,夏天,胡家露,王剑波,张仲海.益胃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546-154812张旭晨,高瑞丰,李炳庆,马连生,梅立新,吴玉珍,刘凤芹,廖振林.胃细胞逆转丸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216-21813尹光耀,张武宁,许福昌,何雪芬,陈一,沈小静.胃康复对胃癌前病变脾虚证胃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江苏医药2000;26:514-51714陈飞松,施波,车建途,屈志炜,任蜀兵,刘晋生,徐春军,张晓辉,赵德骥,危北海.芪龙方防治大鼠胃癌癌前疾病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68-7115劳绍贤,许鑫梅,周福生,余绍源,贾建国,郑裕璇,黄志新,郭遂成,卞兆祥.胃炎消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疗效分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72-7516危北海,张占海,杨丽彩,刘晋生,赵敏,赵荣莱,李乾构.胃安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华人消化杂志1998;6:114-11717柴可夫,吴滇,俞公煌.健胃灵口服液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224-22518吴滇,叶诚焯,柴可夫,傅学铨,张融碧,孙亦慧,孙莲芝,俞公煌,钱峰.健胃灵合剂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20-22,2819姚保泰,孙学华,王莉,吕莉馨.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黏膜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30-3320王文,夏天,张仲海.益胃冲剂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541-54221王文,张仲海,夏天.消萎灵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新中医1999;31:39-402陈惠新,许岸高,刘集鸿.黄参方剂诱导胃癌癌前病变细胞凋亡和影响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153-15523蔡淦,王松坡,窦丹波,林江.乐胃煎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新中医2000;32:35-3724陈芝芸,严茂祥,项柏康,曹俊敏,秦继祖.中药胃尔康对大鼠实验性胃黏膜异型增生的防治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5-625胡鸿毅,郑红斌,陆雄,龚雨萍,马贵同.胃祺饮阻断胃癌前病变组织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32-3426胡鸿毅,郑红斌,陆雄,龚雨萍,马贵同.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94-9627李春启,刘为纹.丁酸钠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中国肿瘤临床1995;22:806-81028朱舜时,周怡和,夏德凰,金冠球,胡运彪,施尧,李蓉蓉,房静远,MasonJ,萧树东,江绍基.天然-胡萝卜素对胃癌前期病变的逆转作用.中华消化杂志,1996;16:56-5729尹浩然,明学志,朱正刚,朱寿柱,薛建元,林言箴,王瑞年,江绍基.阻抑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146-14730周连鸿,施尧,江绍基,萧树东,吴裕忻,吴云林,袁耀宗,翟祖康,王秀玲,宗春华,马菊珍,汪敏,鲍继桂,张金龙.叶酸及硒酵母对慢性胃炎的萎缩、肠化及非典型增生的疗效观察.中华消化杂志1993;13:217-21931赖世隆主编.中药临床试验.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23-2732李顺民.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多因素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249-25033高一心,孙涛.237例老年人胃癌癌前病变随访分析.肿瘤防治杂志2001;8:118-11934严茂祥,陈芝芸,项柏康,秦继祖,曹俊敏.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3-435李春启,刘为纹,房殿春.实验动物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模型建立、发生机制及其逆转治疗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4;16:5-936项柏康.胃癌前病变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1-237陆为民,单兆伟,沈洪.胃癌前病变动物实验研究进展.医学综述1998;4:117-11938张旭晨,赵凤志,代欣,鲁香凤,卜益民.大鼠胃癌前期病变模型的建立.中国肿瘤1993;2:2639张旭晨,赵凤志,代欣.消痞灵冲剂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AgNOR影响的定量研究.中国肿瘤1994;3:3240胡玲,劳绍贤.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的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281-28341叶柳忠,许鑫梅,罗日永,杨锦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防治的现状和前景.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315-31742姚永莉,张万岱.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045-104943单兆伟.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及中医药治疗展望.华人消化劳绍贤,等.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1119杂志1998;6:553-55444张琪.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临床荟萃1999;14:58545董全江,吕世军,郑雄,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影响.潍坊医学院学报1997;19:161-16346包素珍,张爱琴.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9;26:24747王芳,危北海,刘晋生.四黄调胃汤对幽门螺杆菌黏附的抑制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81-8348蒋振明,徐国缨,张存钧,蒋勇,张镜人.中药复方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的体外实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01-10249尚文璠,余绍源,罗云坚,黄穗平.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增刊):52-5550胡玲,劳绍贤.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须标本兼顾.中医杂志1997;38:69851胡玲.劳绍贤教授辨治胃癌癌前病变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3752常东,劳绍贤.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7-1953贾建华,潘祖健.浅谈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黑龙江中医药2001;1:7-854蔡慎初.中医治疗胃癌癌前病变不宜滞须通补兼顾.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155-15655李军祥,董建华,田德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思路与对策.中医杂志1994;35:555-55856王垂杰,姜树民.胃癌癌前病变与脾虚胃热气滞血瘀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42-54357周学文.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277-27958赵敏,张占海,危北海,刘晋生,杨丽彩.胃安素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实验病理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25-22959张旭晨,赵凤志,代欣,田德录,董建华.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病变DNA含量和细胞动力学影响的定量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5-4960张旭晨,赵凤志,代欣,田德录,董建华.消痞灵冲剂对大鼠胃癌前期病变影响的免疫组化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4-5661张旭晨,赵凤志,宋崇顺,代欣,任映,田德录,董建华.消痞灵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208-21062陆为民,单兆伟,沈洪,吴静,朱云华,朱长乐.胃舒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721-72363王垂杰,张贵元,周学文,姜树民,白显芹,范秀萍.阻癌胃泰冲剂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黏膜形态学及幽门螺杆菌变化.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79-8164郜恒骏,蔡淦,程勇.乐胃煎逆转胃癌前病变AgNOR及细胞图像分析.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150-15165王松坡,蔡淦,窦丹波,林江.乐胃煎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1-226王松坡,蔡淦,窦丹波,林江.乐胃煎对大鼠胃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性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45-14767王松坡,窦丹波,蔡淦,林江.乐胃煎对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