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pdf_第1页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pdf_第2页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pdf_第3页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中医药2011年2月第30卷第2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11.Vol.30,No.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帕金森病(PD)就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二个世纪来,医学界虽然对该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根治的药物和方法,因此帕金森病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美国退伍军人中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与其他8种慢性病(包括心脏病和糖尿病、关节炎等)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得最为严重。因而对该病的防治已成为各国日益关切的健康议题。2006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帕金森病大会上1,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何有效延缓帕金森病病程进行性进展,应是二十一世纪该领域研究的重点。近期国际研究已提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良好的前景2.3。本文试图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与中医治疗,以此来丰富络病学说。1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反应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的作用。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保持相对的协调统一,从而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灵枢海论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医门法律络病论言:“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络脉又逐层细化分为络系络缠络孙络浮络。孙络之间又相互络合进行气血交换,从而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充分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灌、濡养作用。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成为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以通过经络传入内脏,由于经络之间又相互贯连,病邪又可以从一脏传入它脏。络脉由于络体细窄、呈网状分布等结构特点,决定其具有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特点。络病是指络脉功能失常导致的病变,即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络气瘀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脉损伤、络脉成积和络虚不荣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医学入门云:“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血之病多为血虚、血瘀。血虚则四肢百骸失于濡养,血瘀则络脉不通。“脉为血之腑”。当络脉受到各种病因伤害而致络病时,即表现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其实质即为“不通”。正如灵枢经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故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之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归经的理论等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2络病理论与帕金森病2.1络脉主气血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素问调经论也说:“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由此可见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络脉由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遍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倘若“我们借鉴古人的研究理念,将经络分为气络和脉络两大部分:气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学术探讨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张晓霞吴之煌【摘要】络病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及络脉的庞大繁杂难以把握,使得络病理论未能得到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多从痰热动风,肝肾阴虚、血瘀动风,气滞血瘀、虚风内动等方面进行探讨,尚未有从络病角度去研究。本文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帕金森病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使中医学向着微观的方向发展,并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关键词】络病理论;帕金森病;学术探讨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综合科115北京中医药2011年2月第30卷第2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11.Vol.30,No.2则二者分别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4故人体一旦发生病变,不是出于气,就是出于血。2.2脑之气络中枢神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灵枢卫气:“头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内经:“气街,气行之通道。”即运行气血的通道。本草纲目:“脑为元神之府”。“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至清代王清任则把人的忆、视、听、嗅、言、行等感官功能皆归属于脑,即“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指生命活动,包括思维、运动等总的外在表现。因而,中医气的功能也包括了现代医学脑的中枢神经功能。古人还发现(难经二十八难):“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气络包括了从脑髓发出的神经,分布到全身包括内脏四肢直至皮肤。古人关于人类脑的原始形成过程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形成脑细胞、脑髓,又形成四肢、器官的过程描述基本一致。2.3脑之脉络脑血管中医把遍布全身的脉看作是一个组织器官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为“中空有腔”。所谓“脉者血之腑也”即指血管。与西医学的大、中、小血管及微循环是同一组织。同样,脑的脉络与脑血管的概念也是一致的,由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脉络比西医血管系统更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于络脉于无处不在,能将运行的血液,送达脑部及全身发挥“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说文:“脑,头髓也。”“巅,顶也。头之最高处。”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贯脊,交巅入络脑”。只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以保持大脑足够的血供,才能使精神神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所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2.4络脉病变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属于中医“震颤”、“颤病”、“振掉”等病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将振掉,骨将惫矣”。灵枢邪客篇:“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矣”。中医学还认为本病好发于老年人,人至老年则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营卫生会:“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明代孙一奎于赤水玄珠中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认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极为难治。”络病与血管系统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如络脉绌急-血管痉挛、络脉瘀阻-动脉硬化、络脉瘀塞-血管阻塞或闭塞等5。若络病气血不能很好地布达脑脉及全身,则见头摇手颤、神情呆滞、筋膜僵硬、拘挛、肢体运动不灵等症状。现代医学亦认为帕金森病是多发于中老年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因而难以察觉而常被忽视和误诊。其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所以与人老化密切相关。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蓝斑和中缝核等处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严重缺失。“近年来有不少采用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观察帕金森病的脑部血流情况的报道。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脑部顶叶血流明显降低,额叶血流也较正常人偏低;还有人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基底节区的血供不对称;也有学者认为,本病基底节血供只有轻微差别,双侧全脑血供低下更为明显。这些报道虽有不同结果,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帕金森病病程中伴有大脑的血供减少”。6还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及由此诱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凋亡、免疫功能异常等也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众多研究表明7-10,活血化瘀药物除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外,还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从而改善脑部的血供。3络以通为用治疗帕金森病络脉是行血气的通路,其治疗根本之法在于畅通络脉。该法正是针对络病病理实质提出的。既然“络以通为用”是血管性疾病的第一治疗原则,它也同样适用于帕金森病。贺普仁11根据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就提出:“顽疾痼疴,其血气凝涩,如泥淤渠道,当通之络。”从而达到“以血行气”、“以血带气”的目的。近年来有研究12表明,帕金森病患者,无论何种证候,大都兼有瘀血阻络之象,并且随舌质、舌底脉络瘀象的逐渐减轻,临床症状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3。王永炎等14在帕金116北京中医药2011年2月第30卷第2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11.Vol.30,No.2森病的辨证治疗中发现各证型大都兼见瘀血阻络,强调在治疗上当重视活血化瘀的应用。王克勤15认为本病初级阶段,本虚之象往往表现并不突出,而以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等标实之象为主。现代研究认为,16帕金森患者的全脑血流量都有下降,针刺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头穴对脑血流的作用迅速而持久,这可否防止或缓慢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上述均说明了瘀血是导致帕金森病重要病理因素之一,阐明了络脉不通的病机在本病中的重要地位。药物学研究诸医家对本病的治疗虽然用方相异,但有些中药使用频率很高。如郑春叶17整理近10年的文献资料,发现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达120余种,重复率较高的药物有天麻、钩藤、全蝎、蜈蚣、地龙、当归、川芎、赤芍、白芍、水蛭、黄芪、地黄、羚羊角、珍珠母等10余种。而这些最常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其中的大部分,历代本草著作皆明确记载了它们的活血作用。由此可以推测,这些药物治疗本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活血化瘀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刘泰18以理气活血、通络熄风为治则,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帕金森病。隆呈祥等19自拟颤振平胶囊(水蛭、土鳖虫、生大黄、羚羊角粉)治疗帕金森病实验研究提示,该药能增加小鼠脑干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含量,增加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另外实验证实,该方还有抗自由基氧化损害、保护神经元作用。也就是说,活血化瘀药可能通过这几类机制逆转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上述实验和观察也为用活血通络法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一定的药物学依据。4结语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早在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络脉与络病的概念,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首次制订了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症治的基础。至清代由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病机,并广泛用于指导卒中、症积、顽疾、痹症等临床治疗;还指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可见络病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及络脉的庞大繁杂难以把握,使得络病理论未能得到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络脉系统越接近发挥生理作用的末端,越属于微观领域。宏观的高度综合虽然是中医的优势,但微观分析不足、定量不足是中医理论的薄弱环节。随着实验技术进入中医临床,推动了四诊的延伸。因此,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并运用与微观诊察方法相适应的辩证分析理论。以往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多从痰热动风;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血两虚、血瘀动风;气滞血瘀、虚风内动等方面进行探讨,尚未有从络病角度去研究。本文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使中医学向着微观的方向发展,使之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参考文献1AbstractsofthefirstWorldParkinsonCongress,MovDisord2006;21(Suppll3):S1-S159.2KatzenschlagerR,EvansA,MansonA,etal.MucunanschlagerPruriensinParkinson,sdisease:adoublcblindclin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y.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04;75(12):1672-1677.3ManyamBV,DhanasekaranM,HareTA.NeuroprotectiveEffectsoftheantiParkinsondrugMucunapruriensPhytotherRes2004;18:706-712.4吴以岭.血管保护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12(6):B9.5吴伟康.络以通为用的现代诠释(1)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9.8(20):C15.6陈可冀,王腾云.帕金森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24.7凌小曼,丁虹,罗顺德,等.当归多糖对血瘀证动物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0):584.8挛贵荣,吕吕银.当归多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16(3):18.9张林波,杨贵贞.三七皂甙Rg1纹状体内注射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免疫炎症损伤的拮抗效应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2):121.10苑秀华,涨立新,张志强.超短波与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