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3卷 现代教育技术 Vol. 13 2003年第 1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 1 2003 收稿日期: 2002年 7月 15日 32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重建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一) 杨果仁 四川宜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宜宾 644007 【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人文素质、理论素质、应用素质、创新素质四方面重新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能力素质体系,培养大量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为教育现代化铺平道路。 【 关键词 】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能力素质 【 中图分类 号 】 G40-057 【 文献标识码 】 A 【 论文编号 】 1009 8097( 2003) 01 0032 06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此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信息化已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大事。作为专门培养研究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革命浪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广泛调查、研究表明,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仍然沿用老的课程架构 模式:将部分学科的部分课程进行组合,形成所谓的综合类学科,而整个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并不明确。造成学生什么都在学,什么都没有学好。 其次,教育技术学的本身含义是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对其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配置,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益,从而体现出整体设计的思想。而普遍的现象是在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媒体理论的讲述、灌输和媒体手段的运用、媒体技术的培养, 缺乏针对具体学科教学能力的研究。也即缺乏对课程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培养、缺乏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其三,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专业学科特色的建设,以致于让很多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专业就是计算机专业,使教育技术学从一级学科,降为二级学科,再从二级学科降了另一二级学科的衍生学科。这样是不利于整个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技术的推广。因此,必须通过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建设,凸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针对此状况,我们专门成立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技术学 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科研课题小组,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素质要求、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体系、专业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经过全面深入细致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首先重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教育学科、自然学科、技术学科、人文学科具有紧密联系,同时又较为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应用类学科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其次,通过课程体系研究,理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科、电子技术学、计算机技术学、信息技 术学等的相互关系,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多门学科的资源互用,优势互补,人才互通,信息互流的良好系科发展局面,推动了应用型学科的发展。并利用应用型学科的优势,组建了我校的“学习资源中心”,使我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由于此课题涉及面广,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分若干专题进行论述。本文中主要论述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信息时代的能力素质要求及重建策略。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兴未艾,教育正处于 向信息社会教育转化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无限开放的自由学习平台得以崭新架构,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有效沟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不仅需要人们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去重新审视和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既要培养出能够满 33 足工业化社会需求的知识型和知识应用型人才,又要造就信息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教育技术人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技术,完善和充实 教育技术学,利用教育技术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作用,培养大量具有现代信息素质的教育技术学专门人才,迎接教育技术面临的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才能担当教育现代化的排头兵,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一)技术文化占主流 在信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因此,在目前,学习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就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学习特征。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工具软件的操作、使用什么样的集成软件完成多种媒体的有机综合、怎样编辑网页构建网 站将信息传递。很少考虑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层面的内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人将花大量的时间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学习。衍生出的技术文化将会成为我们教与学的重点,也成为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重点。因此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数字应用技术能力素质的要求必须加强。 (二)建构主义成主体 作为主观主义范畴的建构主义将认知的重点放在认知的主体 人上,强调主体(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性,强调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与主体有关,认知过程充满了主体积极的意义建构、知识建构和能力建构,而不过多注重研究知识内容本身的客观性问题 。而这一特性恰与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平台 网络文化密切相关。在网络环境中,有着丰富多样的信息建构方式、有着各种各样提高技术水准的应用型网站、有着开阔知识视野的交流途径。因此很多人士对网络的神奇魅力倍加赞赏,认为只要通过网络这个信息化平台,就能获得想要的各种知识,了解到各种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能够组织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较强的网络生存能力,充分展现人的创造才能,体验自身建构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时代,更好地凸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知识论观点。建构主义成为 信息时代的主流知识论。因此必须强化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与提高,使学生成为乐于主动建构知识、能力体系的专业人才,适应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 (三)信息处理是关键 虽然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以求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知识范畴体系 1,但其实质仍然是一个研究教育教学信息如何有效收集、存储、传播、表达等的信息处理的技术范畴体系。我们使用硬件媒体、构建软件媒体、组建媒体环境,都围绕怎样将教育教学信息进行 最优化表达、高效接收认可的问题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关键仍然是信息处理,只不过在信息时代,我们的信息处理方式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实现了非线性的信息处理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表达和接收。所以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最关键的信息处理(信息收集、归类、分析、存储、传播、接收)的能力和素质。要强化对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四)教学平台网络化 中国电教经过漫长的 50年发展,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认真追述电教发展研究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教经历了媒体论、过程论、综合论 、环境论。教学平台的网络化再一次凸现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网络技术已经引起目前教育系统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学校除大力应用网络技术,建立校园网甚至网上学校外,还要广泛普及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学习网络文化,构建能进行终生学习的网络教育环境。“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而在信息时代,学校将走向我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上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对网络化教育教学平台构建、运用、研究的能力素质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极 大地丰富了信息表达的方式。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保留了广播电视教学的全部优点,而且利用影视和多媒体技术,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更大的信息量等等,而且还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向互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多样化的媒体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媒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而应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 潜能的工具。因此,加大数字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媒体知识的学习、制作、运用和综合成为信息时代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数字媒体替换传统媒体的制作运用能力和素质成为构建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 34 分。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信息技术特征 (一)变传统电教手段为数字化电教手段 也就是由单一媒体手段变为计算机集成的数字化多媒体手段。传统电教媒体由于各种限制,不能在构建独立的教育教学环境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字化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出现,为这一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信息时代,要广泛采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也就是通过大量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构建对学生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增强学习的现实性。通过构建与所教的课程相关的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创设生动的网络社会文化、虚拟的自然情境,让学生通过接近真实生活环境的现象、问题的观察、思考、比较、分辨,从而理解是什么,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在这种数字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地比较事物的 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变线性信息传播为非线性信息传播 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多样化,不可能再大量采用线性、单向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存储、传播、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也使单向结构的一维知识组织方式显得极为苍白,急需新的信息组织形式。超文本、超级链接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组织的多向化、网络化、多维化变为可能。信息非线性组织、传播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密度,适应了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也必须学会多向收集信息、多向处理信息、多向传播信 息和表达信息。 (三)变单一媒体传播为多媒体综合传播 瞬息万变的世界已无法用单一媒体表达其全部内涵。对一个信息的处理,也更需要多种感官的刺激。计算机多媒体综合传播已势在必然。利用多媒体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技术手段的交互性和控制性,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获得知识学习成功的喜悦。因此,在信息时代,有机掌握、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重要能力素质的标识。 (四)变教师为主的知识构建为学生为主的环境构建 在信息时代,教师应当会从传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 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特别在网络环境中,教师更主要地是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学生应该被看作为待点燃的火把,学生地位应该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通过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完成知识建构,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替代。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 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职能由传统教学中的实施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重要的工作是内容的组织、环境的创建,而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实施者。要更多地研究如何组织更好的知识、更好地组织知识、更好地创建环境、创建更好的环境。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须重新定位 通过近 4 年的广泛了解、资料收集,得到的信息无一不表明:很多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都很保守,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灵活性 。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时代性 一个专业能否很好地生存,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就是看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后的工作情况。如果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这样的人才是不受欢迎的,更谈不上普及教育技术和推动教育发展。只有准确把握时代需求,密切关注教育发展趋势,紧紧抓住该专业的适应性、师范性、应用性特点,适时变更并找准专业与社会的切入点,缩短供求差距,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才能得到保证。 (二)人才就业的市场必须体现前瞻性 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院校该专业的教师认为: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是从事教育的,要占领广大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校的教育市场。要尽量考虑到去条件较差的地方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可能性,大力培养学生常规电教技能,从而忽视了更加先进,切合时代需求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技术的学习提高。没有充分意识到我国推进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校校通工程的巨大力度,没有意识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导致在这种就业市场观念指导下的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人才就业市场的层次应该从好处着想,从高层次入手,对市场的人才需求 应有前瞻性,充分预计技术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改观的可能性。 35 (三)人才能力的变通必须体现灵活性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应更多考虑根据社会需求,如何设置由少数几门课程就可以有效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在能力素质体系中应该体现出动态的观念、灵活的制度、方便的调控。用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人才能力需求的灵活性。 五、常规电教时代的能力素质体系的缺陷 1999年,我们通过对四川 200多所电化教育开展情况比较好的学校调查,提出了当时处于媒体观、过程论思想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能力素质体系结构 。 具体目标是:面向 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懂得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积极从事电化教学、开展电教活动、善于在中学推动电化教育工作的中级学校(中学、中师、中专、职中)所需的电教教师和影视工程中级技术人员。 具体能力素质体系是: (一)学科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理论基础、了解教育技术的范畴、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2、了解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基 本概念和主要的理论基础。 3、了解教育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基础知识。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5、了解传播学的理论知识、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6、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7、了解媒体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同认知的关系。 8、了解开路、闭路电视系统的教育价值及如何在教育中应用。 9、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中的作用。 10、了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11、知道教育技术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方法。 12、熟悉有关美学的知识。 13、掌握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4、掌握制作幻灯片、投影片的技术知识。 15、掌握制作录音带的技术知识。 16、掌握制作电视节目的技术知识。 17、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知识。 18、掌握有关网络的知识。 (二)维护维修技能 1、能维修硬件设备和器材。 2、能维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3、能维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4、能维护远程教育系统(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三)设计制作技能 1、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并制作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 2、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并制作电视教学节目(编写脚本、摄像、编导)。 3、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编写脚本,编程实现)。 4、能根据教学需要研制一些特定的硬件设备、实验教学系统。 5、能在考虑实际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配置硬件设备和器材。 6、能根据需要构造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系统)。 (四)组织管理技能 1、能制定出实验室教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并执行。 2、能监督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3、能制定各种媒体的教材、教学软件和资料的贮藏与管理制度并实施。 (五)选择评价技能 1、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开发出来的教学软件进行评价。 2、能根据教学或培训需要收集、保存各种音像、文字资料、教学软件。 3、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媒体和教学软件。 4、能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 5、能根据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软件,总结媒体的使用效果。 6、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处理教育信息。 7、能在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者特征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编写测验项目。 8、能应用课堂分析技术分析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教学经验总结。 (六)教学设计技能 1、能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一门课程的目标。 2、能 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一个教学单元的目标。 3、能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4、能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优 36 化学习过程。 5、能根据实际的学习环境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 6、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7、能进行有关课程开发的分析和设计。 8、能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去。 以上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体系,是适合当时中国中小学校对电教专门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实际情况,着重体现了媒体设计、媒体运用的电教理念,体现了过程论的思想。但整体能力素质体系的模型、逻辑结构关系不突出, 特别是对数字化媒体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够,对媒体综合运用以及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化平台方面考虑不够。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主要定位于实践应用型、教辅管理型,培养的专业人才未能直面教学、承担直接将教育技术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用于一线的教学实践,未能体现教育技术的发展性、动态性和研究性,因此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不能更好地占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六、重建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视音频压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有线电视双向传输 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以及电视制作设备的数字化,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教材制作设备数字化,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视音频处理技术引起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和编辑手段、编导思路的重大变革,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制作工作站、数字化摄录设备及计算机播出系统在电视教材中的运用,使电视和计算机这两大媒体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分化发展后,开始趋向融合,并正在呈现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重新审视技术进步、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的现实基础之后,通过广泛的调查,我们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 具体内容是:精通教育理论,熟悉教学规律;构建教育技术学的思想、知识和技能体系,掌握解决和处理教育教学中技术性问题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教学开发软件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具备教学软件开发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多媒体教室和进行校园网组网、管理和维护 ,具备教学环境设计能力;掌握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手段,具备教学系统开发的能力;根据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学习和掌握以社会主流技术构建的物化平台的操作和应用技术;具备较强的学术科研和从事教学实验研究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出版部门、信息技术公司、电视台、高校电教中心、省市各级的电化教育机构、普教的教育技术工作。 要架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必须结合社会需求、从教育技术的概念出发。 教育技术自诞生到现在,理论与实践都有相当成熟的积淀。影响巨大,认同度很高的定义是AECT1994 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既指出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科学),又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电子理论、美学理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技能要求(媒体技术、传播技术、系统设计技术、环境配置技术、设计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等)、研究领域(学科理论基础研究、资源研究、过程研究、绩效研究等)。 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专门人才的能力素质体系就是紧紧围绕如 何体现学科特点、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架构。 因此,我们从能力素质体系的总体特征、结构模型、逻辑体系三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体系。 (一)能力素质体系的总体特征 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精湛的媒体技术功底、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能力素质体系的结构模型:如图 1所示 图 1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结构模型 社会需求 学科基本知识要求 人文理论素养 媒体技术素质 应用研究创新 学科能力素质体系 37 ( 三 ) 能力素质系的逻辑架构:见图 2 图 2 能力素质体系的逻辑架构 七、结束语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体系构建,关系到教育技术的人才培养、理论建设和实践开展的水平。我们必须从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开发、开展教育研究等多个层面出发,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6) To Reconstru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es on the Curricul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 in the Information Era (Part One) Yang Guoren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on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outdat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an updated, durable and 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e new system should evaluate professionals humanism performance, academic accomplish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is way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