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精品资料]_第1页
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精品资料]_第2页
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精品资料]_第3页
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精品资料]_第4页
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精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温前辈言行坚守文化使命 -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2013 年 9 月 14 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 “ 书痴 ” ,他很高兴。他曾说:“ 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 ” 他又说: “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 ” 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 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1981 年年初,杨绛写了干校六记,在国内不好发表,就请范先生转寄给香港。这年 5 月 20 日,杨绛给三联书店董秀玉写信说: “ 昨晚乔木同志遇见锺书,嘱他向我传话,说他看到广角镜上的干校六记,他有 16 字考语: 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他认为国内也当出。我记得范用同志也曾说过国内可出 请转问范用同志,三联书店是否愿出?如愿出,什么时候能出?请拨冗惠示 ” 范先生得此信后即上书总编辑曾彦修,又请丁聪设计封面,出版后 引起广泛关注。 1962 年,三联书店出版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自传为书籍的一生,请上海的叶冬心翻译。范用与叶冬心通信说:“ 春节以前,收到您寄来的绥青回忆录的译稿,我们一口气读完了它。它真是一部很有趣的书。今天上班,我们就把它发排了 尽可能把书籍装潢得漂亮一些,是绥青工作的特色。现在我们在出版工作上,对书籍的插图也还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 ” 。 20 多年后,三联书店重新出版为书籍的一生,已离休的范先生看到样书,很不满意,当即给店里写了一封信:“ 我见重版本为书籍的一生删去了其中的彩色插图 ,不知何故?是找不到版子、原稿,还是偷工减料?一本书的插图,再版时随意删除,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出版社所应当做的 ”他特意把自己保存的俄文原版书送到编辑部,要求他们拍摄彩图,以便再印时恢复书的原貌。 从这两本书出版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范用先生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基于这种热爱,才能够自觉坚守出版人的文化使命;这种使命感是 “ 发自内 ” ,而不是 “ 来自外 ” 。这与仅仅是认识到这种使命的重要性,而并不热爱文化,是大不同的。 为书籍的一生是俄国近世出版家绥青( 18511934)的 自叙。为书籍度过一生并非绥青个人的选择。他 15岁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原打算到皮货商那儿学生意,因无位置,暂且到书铺打杂帮工,由此进入出版业。他勤快肯干,几年后成为书铺的骨干。 1883 年,他组建了 “ 绥青图书出版股份公司 ” 。他总结 10 多年来图书出版的经营之道是: “ 它们是非常有趣的 ” , “ 它们是非常便宜的 ” 。有了这两条,就能在市场站住脚。 1884 年年底,列夫 托尔斯泰的追随者们成立了一家“ 媒介出版社 ” ,目的是面向平民,用有益且价格便宜的书籍取代流行的、有害的读物。他们动员了大作家和大画家一起工作。出版社的 负责人找绥青商量,大多数图书的第一版都免付稿酬,再版时付酬标准也不应超过给平民出版的廉价书的稿酬,这样,这些书的售价可以不高于通俗的小书。当时出版这样的书是不寻常的:印装漂亮、配有一流的插图,售价低廉;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在履行一种神圣的义务。 绥青和 “ 媒介 ” 出版社整整合作了 15 年。通过列夫 托尔斯泰,绥青和契诃夫、高尔基成了好朋友。在与这些作家交往的过程中,他渐渐懂得了,出版不仅关乎 “ 生意 ” ,而且关乎 “ 文化 ” ;书铺不仅是为 “ 读者 ” 服务,而主要是为“ 平民 ” 服务 “ 读者 ” 是现成的, “ 平民 ” 却需要 出版人去造就成 “ 读者 ” 。他发现历书和年历几乎是当时农民的唯一读物,他们利用历书学习,从历书里汲取知识,作为他们生活的指导。而旧时的历书内容陈旧、枯燥、有害,绥青便有心编辑出版新的历书和年历,里面将有各种各样新鲜的文化和生活知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参考咨询手册和百科全书。比如,历书里要有各种纪念日、火车站名称、农产品售价、医病的药方、俄国国家制度等。为了出版历书,他整整筹备了 5 年,专门从国外定购特制的轮转印刷机和其他配套的设备,因为历书的印量将空前巨大,而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每年的历书出版时,绥青总是在其中附 印一条简短的启事,向读者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历书中的缺点,提出好的建议,以便在下一年时修订。结果编辑们收到了千万封来信。经过一次一次的修订,绥青版的历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实用,受到读者极大欢迎,每年销量达 600 多万册。 绥青几乎在所有的图书门类出版中都是开创者。他改革儿童读物,将普希金的童话配以精彩的插图出版,将世界公认的经典童话引进到俄国,低价销售,使许多穷人的孩子也买得起;他发现俄国图书市场缺乏小学买得起的教学挂图,就投资这项事业,出版了俄国历史图解人种挂图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植 物学画册周游俄国等。 在俄国近世出版史上,绥青是一位拓荒者,最好地履行了出版家的责任,把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最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据 1914 年的统计数字,绥青公司出版的图书占当年全俄国所有出版物的四分之一以上。 绥青的人生梦想和追求其实很单纯,无非是 “ 要出版人民买得起、看得懂的、思想健康和内容有益的书。要使书变成农民的朋友,变成跟他们接近的东西 ” ; “ 把昂贵的书的售价减低,把廉价的书的质量提高 ” 。还在他刚刚建立自己的出版公司时,就懂得招聘最优秀的画工和第一流的匠人, “ 从来不跟 他们讲什么价钱 ” 这些简单的梦想和追求,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也令人肃然起敬。从绥青的经历可以看出,出版人的文化使命的核心是服务大众;如果不坚持服务大众这个核心,文化使命就是一种空谈。 两个多月前,刘杲先生刚过了 82 岁生日。他离开出版岗位多年,可是一直关心着中国出版业,关心着出版改革。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是刘杲一直所思考的,这方面的重头文章是发表于 2003 年 10 月 16 日的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我一直认为,这篇文章是对多年来耳熟能详的 “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 统一 ” 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阐述: 一、 “ 首位 ” 就是第一位,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 “ 社会效益 ” 与 “ 经济效益 ” 是前后关系,此时 “ 统一 ” 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 “ 目的 ” 和 “ 手段 ” 强调的是因果关系 后者不能离开前者并服务于前者,两者的统一是内在的必须。 二、 “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 的概念比较宽泛(比如报纸上就有 “ 山东荣成市污水管理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 的报道),而 “ 文化 ” 强调了出版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属性和本质。 显然, “ 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 ” 的提法,是对出版业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 更明白、更确切的表述,基于这一表述,目前的出版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明了了。 刘杲曾在文章中说: “ 出版产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是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传播和积累文化的社会功能,出版产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 “ 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指的首先不是文化产业的经济力,而是文化产业的文化力。 ” “ 出版、出版,为何而来?归根到底,只能是文化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出版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是文化建设。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出版能够载入史册的贡献是什么?是文化建设 文化是出版的魂,是出版的命。 ” 刘杲思考 “ 文化力 ” 这个问题有很多年了, 1997 年的文章出版与综合国力中就提到毛泽东是最早使用 “ 文化力量 ” 这个概念的,据此,他认为 “ 文化之所以成为 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不会仅仅因为它是一项产业 ” ;同年,他在“ 三讲 ” 时提交的关于 “ 基本思路 ” 的书面意见中,也指出 “ 在出版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上,强调出版业作为产业的经济力量,对出版的文化力量估计不足 ” 的问题。此后,在 2004年的一次讲话中,他还以邹韬奋和巴金为例,用他们办生活书店和文化生活出版社时,赚钱 “ 全是为着事业 ” 、赢利 “ 多用于再生产 ” ,来论证 “ 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 ” 的观点。 就着 “ 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 ” 的思路,刘杲提出了许多问题进行讨论,如: “ 精神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总体上成正比,局部不成正比,甚至有些质量低劣的图书反而经济效益很高。这是图书的特性 ” ; “ 出版业必须面对市场,但是不能一切以市场为转移 ” ; “ 出版业有个行之多年的成规,就是以书养书,以赢补亏,也就是靠赚钱的书补贴赔钱的书 ”他还谈到经济指标越来越成为考评、评价乃至舆论衡量出版社的第一标准;在经济指标的压迫下,书越出越多,文化含量却在减少, 商业的利益渗透到各个环节,一些毫无文化价值的书也能大行其道,出版的内容门槛越来越低;靠书号赚钱仍是一些出版社生存的主要方式 刘杲认为, “ 关键是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 ,假如经济这个 “ 手段 ” 不发达,文化的 “ 目的 ” 就是空中楼阁。但他从未被呼声很高的 “ 经济 ”“ 经营 ”“ 市场 ”“ 产业 ” 口号所迷惑,他支持改革,又不赶 “ 改革 ” 的时髦,总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出版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总是从文化产品生产的客观规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从他对出版业这些年一些 “ 热门 ” 话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比 如,他在也说 “ 造大船 ” ( 1997)中思考:发展出版集团,政府应当大力鼓励和切实扶持,应当因势利导,而不能拔苗助长;企业集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出版企业集团是否也 “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 ?他认为,要坚持 “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 ; “ 首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其次才是销售。销售的是产品,是拿产品做文章 ” ; “ 好选题不等于好书稿,好书稿不等于成功的图书。这其中的出入是很大的 ” 。 他在给有关负责同志的书面意见中明确提出 “ 集团化 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全国出版企业都要进入出版企业集团?这既无必要,也 无可能。我们在建设出版企业集团的同时,应当扶持中小出版企业 ” , “ 出版企业集团显示强大实力,中小出版企业突出个性,两者相辅相成 ” ,这是他研究了国际出版业发展规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总之,他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对出版的文化属性的理解,是针对一些时髦观点进行的独立思考,读来发人深省。 在当前出版业完成转企改制,有多家出版集团上市的形势下,重温刘杲的这些言论,重温范用、绥青等出版前辈的故事,重申出版人的文化使命,让我们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 (作者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张娟 阅读相关文档 :中国博物学传统的重建 企业级 APP 如何 “ 将梦想照进现实 ” 重新发现博物学 牢记出版人的文化职责 市场规则下出版业的文化使命与商业伦理 清史纂修与学术规范 强化角色意识承担文化使命追求健康发展 出版物文化品位的提高应该引起重视了 出版企业的发展和出版人个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识小随谈 弘扬韬奋精神坚守文化使命 珍视出版文化使命共建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