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课件.ppt_第1页
中兽医学课件.ppt_第2页
中兽医学课件.ppt_第3页
中兽医学课件.ppt_第4页
中兽医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兽医学 第一章阴阳学说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杨英 摘要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就已经把这种哲学思想引用到医药学中 作为医药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推理工具 本文就阴阳学说和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其中大量地援引了古今中医 中兽医名家有关该问题的论述 并列举了该理论指导下的方药组成 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学说对疾病治疗具有指导性作用 阴阳学说认为机体之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是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保持了相互对立统一 协调平衡关系的结果 即只有机体的内外 表里 上下各部分之间 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 功能与物质之间 必须经常保持其相互协调平衡的关系 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见图1 如果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了协调平衡 则疾病随之产生 出现复杂的病理变化 但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错综复杂 总不外乎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正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失调 故调整阴阳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就是疾病治疗的基本法则 即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所说的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理范围 或 图1 1阴阳偏盛的治疗 2阴阳偏衰的治疗 3阴阳俱病的治疗 1阴阳偏盛的治疗 阴阳偏盛 即阴偏盛或阳偏盛 是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所说的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即是此意 其原理是机体中的阴或阳绝对地亢盛 超出了正常范围 它多是由实邪侵犯机体所致 实邪侵犯机体后 使原本处于动态平衡的阴阳二者中的阴或阳在力量上增加了 比相对的另一方高出了许多 呈现图2的表现 生理范围 或 图2 正因为高出的这一大块阴或阳的存在 结果使得临床上出现了一片寒象或热象 是有余之象 证 若阴或阳相对的另一方还没有出现虚损 即一方高于正常范围 另一方仍在正常范围之中 此时的治疗原则当为 损其有余 由于是有余之证 所以疾病的性质是属实证 故也有把此时的治疗原则定为 实者泻之 的 但无论是 损其有余 还是 实者泻之 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目的均在于通过 损 泻 把绝对亢盛的一方拉下来 使其返回到正常的生理范围中来 重新和其相对的一方构成动态平衡 具体一些的治法则是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阳盛则热 属实热证 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 如 外台秘要 所载的 黄连解毒汤 就是一个集大苦 大寒之品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于一方的泻火解毒之剂 利用的就是上述4种药物的苦寒直折之性 来使火邪去 热毒解 其针对的就是热毒壅盛于三焦而津液尚未损伤所出现的一切实热火毒之证 阴盛则寒 属实寒证 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 如 元亨疗马集 中的 温脾散 就是专为马伤水而致腹痛起卧所设的专方 益智仁 细辛 青皮 陈皮 厚朴 当归 苍术 牵牛子 葱 醋 甘草 寒邪直中脏腑 致使阴寒内盛 阳气难升 气血壅滞不通而证见腹痛起卧 故方用益智仁 细辛等辛热温通之品来散寒制阴 只要寒散阴消 则气血得畅 腹痛自止 这就是 治寒以热 的典型例 2阴阳偏衰的治疗 阴阳偏衰 即阴偏衰或阳偏衰 是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素问 调经论 中所说的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就是此意 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 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 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 即呈现图3表现 生理范围 或 图3 显然这是不足之证 因此 这时的治疗原则就不能象阴阳偏盛时那样采取直损其有余的那一方了 因为病机的产生是由于阴或阳中一方低于正常水平 而显得另一方相对而高 而高的这一方也并没有超出正常范围 不是绝对的高 其仍在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 如果此时采取 损其有余 的治疗原则 势必使原本处于正常生理范围内的那一方也发生虚损 而导致阴阳两方的俱虚 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反而这种误治又成为了导致一种新病产生的致病因素 所以 此时正确的治疗原则应是 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通过补阴阳中低于正常水平的那一方 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生理指标上 而重新达成阴阳之间的平衡 阴虚不能制阳而阳亢者 属虚热证 此时就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 须用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的方法 即用滋阴壮水 补其不足 之法 以抑制阳亢火盛 如 小儿药证直诀 中的名方 六味地黄丸 即是主治真阴亏损 而致虚火上炎出现潮热 骨蒸 盗汗 腰膝痿弱无力 舌红苔少 脉细数等阴虚阳亢的代表方 本方的关键就在于重用熟地滋补肾阴 填精益髓 促使肾阴充足 而达到抑制肾阳亢烈 此时上述诸证皆可自除 可以说 六味地黄丸 是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最典型的方例 阳虚不能制阴造成阴盛者 疾病的性质是虚寒证 此时同样不能用辛温发散药来散阴寒 须用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的方法 即用扶阳益火之法 以消退阴盛 如 元亨疗马集 中所载的 荜澄茄散 便是用了巴戟天 肉苁蓉 补骨脂 葫芦巴 桂心 益智仁多味温肾壮阳之药 以补命门真火 专治下元虚寒 证见腰拖胯鞑 后肢虚肿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形寒肢冷 口色青黄 脉象沉迟等阳虚而阴相盛之证 3阴阳俱病的治疗 3 1阴阳偏盛的后期 根据阴阳消长的原理 阴或阳偏盛时 如果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 必然要导致相对的另一方出现损伤 其原理是 实邪侵犯机体以后 在增加机体中阴或阳的力量的同时 也在损耗着机体中的阳或阴 但由于实邪侵犯机体的初期 机体中与之性质相反的一方还有力量同它进行主动的抗争 所以实邪侵犯机体的初期其病机是机体中阳或阴的绝对亢盛和相对的阴或阳的不损伤 但随着疾病的发展 机体中的阳或阴越来越强 而机体中相对的阴或阳 由于适应能力有限 储备力量有限 最后适应能力达到了顶点 储备力量完竭 但机体中的阳或阴随着疾病的深入 仍在不断地增加 它在损耗完相对的那一方的储备力量之后 则开始了对其现有力量的损耗 此时临床上则表现出它们相对的另一方亏损的症状 出现了相应的疾病 由于此时相对的另一方也开始了不足 使原本就亢盛的一方显得更加亢盛 呈现图4表现 生理范围 或 图4 例如 夏季机体受到了燥热之邪的侵犯 前几天只出现高热 面红 脉洪数的表现 这是实热证 因为这些症状均是由初期机体中阳的绝对亢盛单一方面引起 几天以后机体除了上述症状以外 有出现了口渴 喜冷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等 这时便是阳绝对亢盛和阴损耗以后双方作用的结果了 此时既有实热作用的因素又有虚热作用的因素 所以此时临床上表现出的既有实的一面 又有虚的一面 其性质是虚实错杂证 可见此时的治疗原则就应当是在 损其有余 的同时 配合以 补其不足 温清并用 攻补兼施 就是在这一治则下的具体治法 如 伤寒论 中治疗阳明气分热盛津伤之证的 白虎汤 就是在重用辛甘大寒的石膏 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 配用甘寒质润的知母 来滋阴润燥 生津止渴 以补救因里热灼伤的阴津 抑强扶弱同时使用 实为医治阳明病经证的精髓所在 再如 中兽医诊疗经验 第二集 所载治疗老弱 久病 体虚患畜之结症的 当归苁蓉汤 便是在用当归 肉苁蓉补机体正虚 津枯 的同时 配合以番泻叶 麻油等攻泻有形之邪实 燥屎 这也是在损泻同时配合补益的显明例证 3 2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俱损 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 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 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阳虚至一定程度时 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 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称 阳损及阴 同样 阴虚至一定程度时 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 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 称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最终导致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的对立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呈现图5表现 此时的治疗原则即为 双补阴阳 方法为 气血双补 生理范围 或 图5 如 正体类要 中主治气血两虚之证的 八珍汤 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实例 即其在用参 术 苓 草补脾益气的同时 配归 芎 芍 地滋养心肝 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就收到了气血双补之功 当然 临床上根据具体的脉证情况 又有偏于补气或偏于补血的不同 总之 阴阳学说指导着疾病的治疗 具体表现在 首先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患病机体阴阳偏盛与偏衰的情况 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在此基础上利用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选择相应的药物方剂 来纠正机体阴阳失调的关系 使之恢复到彼此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范围之中来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凡诊病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 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 脉有阴阳 药有阴阳 设能明彻阴阳 则医理虽玄 思过半矣 景岳全书 传忠录 第二章经络学说杨英 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兽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从针灸 推拿 气功 按摩等各个方面积累了经验 并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 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它对于辨证 用药以及针灸治疗等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灵枢 经脉篇 说 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清代喻嘉言也说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 可见掌握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 有路径的意思 络 有网络的意思 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部位 有一定的循行经路 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是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 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经络系统经脉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络脉 别络浮络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其又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包括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及其附属部分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 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分 具有联缀四肢百骸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分 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奇经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 合称 奇经八脉 其有统率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有别络 浮络 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十二经脉与督脉 任脉各有一支别络 再加上脾之大络 合为 十五别络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机体的两侧 分别循行于前肢或后肢的内侧或外侧 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因此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 包括前肢或后肢 阴或阳 脏或腑三个部分 如前肢太阴肺经 后肢太阳膀胱经 走向和交接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表现如下 前肢三阴经 从腹胸走到前肢末端 交前肢三阳经 前肢三阳经 从前肢末端走到头部 交后肢三阳经 后肢三阳经 从头部走到后肢末端 交后肢三阴经 后肢三阴经 从后肢末端走到腹胸 交前肢三阴经 头前肢三阳胸前肢前肢三阴腹后肢三阳后肢三阴后肢 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循行部位 也有一定的规律 头面部前肢三阳经止于头 后肢三阳经起于头 前肢阳经与后肢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所以说 头为诸阳之会 具体地说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侧 太阳经后 四肢部前肢经行于前肢 后肢经行于后肢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 内侧面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 外侧面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表里关系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 组合成六对 表里相合 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 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 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 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 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简表循行部位阴经阳经 阴经行内侧 阳经行外侧 属脏络腑 属腑络脏 前缘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前肢中线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后缘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前缘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后肢中线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后缘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 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 自前肢太阴肺经开始 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 再复注于肺 首尾相贯 如环无端 构成十二经脉循环 前肢太阴肺经 前肢阳明大肠经 后肢阳明胃经 后肢太阴脾经 前肢少阴心经 前肢太阳小肠经 后肢太阳膀胱经 后肢少阴肾经 前肢厥阴心包经 前肢少阳三焦经 后肢少阳胆经 后肢厥阴肝经 前肢太阴肺经 奇经八脉定义 是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的总称 原因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 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与十二正经不同 故称 奇经 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 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带脉有 约束诸经 的作用 督脉有 总督诸阳 的作用 2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 则流注于奇经八脉 蓄以备用 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 可由奇经 溢出 给予补充 李时珍在 奇经八脉考 中 将十二经脉比作江河 奇经八脉比作湖泽 相互间起着调节 补充的作用 3 奇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 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督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沿脊柱里面上行 至头部 风府穴 一部分进入颅腔 一部分上行头部正中线 百会 额部鼻上唇系带处 基本功能 督 有总管 统领之意 能总督一身之阳脉 故有 阳脉之海 的称号 任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沿胸腹部的正中线上行 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 分行于目下 基本功能 任 有担任 任受之意 能总任一身之阴经 故有 阴脉之海 的称号 任 又与 妊 意义相同 其脉起于胞中 与妊娠有关 故又有 任主胞胎 之说 十二经脉加上任 督二脉 合称 十四经脉 是经脉的主干 冲脉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夹脐上行 散布于胸中 后至下颌部 同任脉 基本功能 冲 有要冲 要塞之意 是一身之气血的要冲 要道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故有 十二经之海 和 血海 之称 一是因其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另一是其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 因督 任 冲脉 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然后才别道而行 分布于背腰胸腹等处 故此三脉有 一源三歧 之说 带脉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 斜向下行 绕身一周 环行于腰腹部 基本功能 带脉状如束带 能约束纵行诸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 分别具有维系 联络全身阴经或阳经的作用 阴跷脉和阳跷脉 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肌肉运动 司眼睑开合的作用 经络的基本功能运行气血 温养全身 联系全身 协调脏腑 抗御外邪 护卫机表 运行气血 温养全身 动物体的各个组织器官 不仅以气血为基本物质 而且还均需气血的温煦 濡养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沟通和传注 方能通达周身 发挥其温养脏腑组织的作用 因此 灵枢 本脏篇 说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联系全身 协调脏腑 经络既有运行气血的作用 又有联系动物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 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 经络内连脏腑 外络肢节 上下贯通 左右交叉 将动物体各个组织器官 相互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起到了协调脏腑功能枢纽的作用 抗御外邪 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 经络之所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 正气卫气 不足或不利 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用减弱 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第三章气血之关系 杨英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粘稠的液态样物质 二者均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因此 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 气与血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来即是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且气重于血 1 气为血帅2 血为气母3 气重于血 一 气为血帅 气为血帅 是指气对血的生成 推动和统摄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这一理论在临床血分病证的治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疗血虑气已成为辨证论治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原则 历代中医 中兽医方书中的很多方剂 均可佐证这一理论 气为血帅 1 气能生血2 气能行血3 气能摄血 气能生血组成成分 营气 津液生成过程 饮食物 水谷精微 营气和津液 血液 1 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从血液的组成来看 血就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而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化生血液 如 灵枢 邪客 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由此可见 只要津液存在 有营气即会有血液 营气盛则血液旺 营气能生血 二是从血液的生成过程来看 营气和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 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 营气和津液然后转化为赤色的血液 上述这些转化过程 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因此说 气能生血 气旺 则脏腑的功能活动亦强 化生血液的功能也旺盛 故而血充 气虚 则脏腑功能活动低下 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 从而导致血虚 因此 临床上在治疗血虚的病证时 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如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谢鸣对中医补血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方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除了补血药外 余下首选的药物就是补气药 且补血 补气之药常配伍应用 使用频率排列在前的是当归 白芍 甘草 人参 熟地 黄芪 生地 党参等25味 同时 这25味药物 即可组成四君子汤 四物汤 芍药甘草汤等结构简洁而卓有疗效的调补五脏气血等方面的经典名方 这些方剂则常是补血法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再如中国中医研究所研究生王大鹏在对 傅青主女科 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后发现 傅氏对血虚等证主张补气以补血 防止先补其血而遗其气 血虚诸证养血的同时兼补脾肾 补脾肾以生血 如傅氏在治疗血虚难产时所选用的 送子丹 黄芪 当归 川芎 熟地 麦冬 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血虚难产加黄芪 用傅氏自己的话说是 补气正所以补血也 血虚难产 譬如舟遇水浅之处 虽大用人力 终难推行 忽逢春水泛滥 舟自跃跃欲行 再得顺风以送之 有不扬帆而迅行者乎 再如治疗产后血虚 少腹疼痛所用的 腹宁汤 当归 熟地 麦冬 阿胶 党参 山药 甘草 续断 肉桂 也是在补血的基础上 配以补气之品党参 山药 甘草来生血止痛 以上这些方剂均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的产物 气能行血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行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2 气能行血 以气血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的话 则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 血液之所以循环经脉 贯注脏腑 充达肌肤 如环无端 周流不息 全赖于气的推行 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宣发 肝气的疏泄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因此 气虚则推动血行无力 气滞则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 甚则结成瘀血 气机逆乱 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 所以 临床上在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 常酌情配合应用补气 行气 降气等药物 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 医林改错 中治疗血脉不利所致的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蹇 jian简 涩 口角流涎等症的 补阳还五汤 黄芪 当归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 就是一个补气以行血的著名方剂 因上述诸症的产生皆因正气亏虚而致脉络瘀阻 筋脉 肌肉失养 对于这种 因虚致瘀 之证 治法当以补气为主 兼以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 20倍于当归 取其大补脾胃之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 祛瘀而不伤正 并助诸药之力 配以当归活血 有祛瘀而不伤阴血之妙 以上诸药合用 使气旺血行 瘀散络通 诸症自可渐除 可以说黄芪是一味气虚血瘀证的理想药物 再如治疗胸中血瘀 血行不畅的 血府逐瘀汤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则是一个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而气血兼顾的方剂 配以舒肝开胸理气之品 寓行气于活血之中 使之疏泄正常 则气分之郁结得散 血分之瘀滞得除 这是因为血脉不通的治则 就是 疏其气血 令其条达 而致平和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兽医经典著作 元亨疗马集 在治疗料伤五攒痛 败血凝蹄 时所用的 红花散 由13味药物 红花 没药 当归 枳壳 厚朴 陈皮 桔梗 六曲 麦芽 山楂 黄药子 白药子 甘草 组成 其中除选用一些活血化瘀药之外 就有4味药具有行气宽中 促进血行 消除瘀滞的理气之功 可以说这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典型应用 至于那些血随气乱的吐血 忸血 逆经等病证 其治疗法则也是 通其道而去其邪 调畅气机 顺应机体气机升降规律 是治疗其病证的根本大法 如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在治疗血行不畅而症见心 腹 胁 肋诸痛时所用的 金铃子散 金铃子 元胡 诸内腹痛 皆用元胡 等份 就是以金铃子 即川楝子 理气止痛为主的 原因是只要气顺 则血行即可通畅 气顺血畅 则疼通自止 这些均是在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方剂 3 气能摄血 是说血在脉中循环而不逸出脉外 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 此固摄作用则减弱 即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 因此 临床上在治疗出血一症时 从不单纯使用止血药物 而是针对病因 结合出血的部位来辨证 施以补气的药物 只有从补气摄血的方法入手 才能达到真正止血的目的 气能摄血 是说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以防止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如 金匮要略 中治疗大便下血 吐血 忸血及妇人崩漏所用的 黄土汤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 灶心黄土 就是一个补气以摄血的典型实例 纵观此方 可以说无一味是直接的止血药 却收到了止血的目的 清 唐容川在分析此方时指出 血者 脾之统也 先便后血 乃脾气不摄 故便行而气下泄 血因随之以下 方用灶心黄土 甘草 白术健补脾土 以为摄血之本 著名中兽医徐自恭在治疗便血的远血时 所用的 治牛粪血方 甘草 白术 阿胶 黄芩 灶心黄土 香附 干姜炭 即是 黄土汤 去干地黄 附子 加香附 干姜炭而成 可见中医 中兽医皆认识到血 皆赖脾以为主持 方能统御一身 周行百脉 若脾土一虚 即失起统御之权 于是得热则妄行 得寒则凝塞 皆可离经而下 血为之不守也 成方便读 再如 伤寒论 中的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干姜 对气虚阳弱 血失所统而离经妄行的吐血 忸血或便血 均有良效 故此 对于出血之症 我们切不可徒持止血之品而见血止血 若是如此简单操作 疗效定然不佳 当以补气健脾 引血归经为主 用温补摄血之法组方 其机理就在于 损者多由于气 气伤则血无所藏 景岳全书 二 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1 血是气的载体2 血给气以营养 血为气之母 是指血是气的载体 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血液具有运载水谷之精气 自然之清气的功能 故血载气 脏腑经络之气的生成以及维持其经常充足和调和 除与先天之气有关外 主要依赖于后天之气的不断充养 而后天之气流布于脏腑经络 主要靠血液的运输作用 当血液大量丧失时 常常引起气脱 故临床治疗大出血的气随血脱证时 须用益气固脱来急救 同时还需配合止血补血的方法 如妇人产后血崩 胎盘娩出不久 产道骤然下血如崩 因短时间内大量失血 发生了 产后血晕 症见头晕眼黑 手足厥冷 神识昏迷 面色苍白 口开手撒 冷汗淋漓 心悸 气短不能言 脉细微或浮大而虚等 休克 本症多见于产后两小时内 是产后病的一种危急证候 治当峻补元气 止血 而不补血 固脱 方宜选益气救脱汤 人参 三七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血止后改用补脾调周方 党参 白术 黄芪 当归 白芍 何首乌 香附 紫河车 淫羊藿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或救运至圣丹 人参 白术 当归 川芎 熟地 干姜 石室秘录 或白薇汤 白薇 人参 当归 甘草 普济本事方 上述一系列方剂均是在重用补气药 人参 白术 黄芪 力挽虚脱险象的同时 不忘给气找家 也有人称 血为气之舍 找根 使气能够补之有效 使气能够有所依附而长久 至于止血先于补血 则是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治则的具体体现 再如治疗中气下陷 三脱症 的 补中益气汤 党参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其中的当归只作补血之用 为补气药创造一个立地之所 而无一点纠正临床表现之意 因中气下陷的表现就是 三脱 久泻 久痢 体倦肢软等 而无血虚之象 三 气重于血 众所周知 气为阳 血为阴 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资生 相互为用 相互制约的关系 但在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气起着主导作用 阳予之正 阴为之主 素问 阴阳离合论 这一特性 无论在生理功能 还是病理变化中均能体现出来 所以在气血同病辨证论治医疗实践中 在采用气血双调方法时 以气为主 以治气为基本原则 如 内外伤辨惑论 在治疗劳倦内伤 气弱血虚 阳浮外越 妇人行经 产后血虚的 当归补血汤 黄芪 当归 就是重用黄芪 5倍量与当归 大补脾肺之气 以裕生血之源 配以当归益血和营 使阳生阴长 气旺血生 吴鹤皋曰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 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牛经备要医方 中治疗马 牛过力劳伤 气血俱虚的 归芪益母汤 即是 当归补血汤 加益母草而成 可见二者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均认为气血双虚 应重在补气 气是二者之中的主要方面 再如 傅青主女科 中治疗血崩昏暗时所用的 固本止崩汤 熟地 人参 黄芪 白术 黑姜 当归 六味药中 三味是补气药 两味补血药 一味止血药 且补气药重于补血 止血药 疗效则是 一剂而崩止 十剂不再发 方妙在全不去止血 而唯去补血 又不止补血 而更去补气 再看 济生方 中治疗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的 归脾汤 人参 白术 黄芪 当归 炙甘草 茯神 远志 酸枣仁 木香 龙眼肉 生姜 大枣 虽是气血双补之方 但补气药无论在药味上还是在药量上也均远远超出了补血药 其他诸如 伤寒论 中治疗气血虚少 证见心悸动 脉结代的 炙甘草汤 炙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地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生姜 也是重用炙甘草来化气生血 复脉之本 辅人参 大枣益气补脾养心 抱犊集 中治产后气血两虚的 吃药方 党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砂仁 香附 元胡 也是不忘补气和重在调理气机的方剂 以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的 人参养荣汤 和 景岳全书 中的 泰山磐石散 等均是如此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血分疾病在治疗时应重视气对血的作用 应予以调气 或调气在先 或调气为重 受上述理论和经方的启发 以及鉴于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景岳全书 血虚以人参补之 阳旺则能生阴血也 脾胃论 的指导 所以气血两虚之证 当以补气为主 我们以往在临床上治疗奶牛生产瘫痪重症时所用的中药就是 十全大补汤 加味 配合西药 效果十分满意 这是因为产后本已血虚气弱 加之挤乳太过 营养又未能及时跟上 致使气血生化无源 而血更虚气更弱 虚弱之气失血所养 无血可附而致衰竭 气衰则神疲 重则昏迷 神疲则无力 重则卧地不起 身体大扬 精血不足则四肢伸直僵硬 头向后扬 由此可见 此时的病机是以气的衰竭为主 治疗故应以益气助阳为先为重 而佐补血止血 滋肝补肾 方可治愈疾病 正如 傅青主女科 在治疗血崩昏暗时所说 盖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 则血已尽去 仅存一线之气 以为护持 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 而先补其血而遗气 则有形之血 恐不能遽 ju巨 生 而无形之气 必且至尽数 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 第四章津液杨英 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液同气和血一样 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和液 同属于水液 都来源于饮食物 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由于津和液在其性状 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因而津和液也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地说 性质较清稀 流动性较大 布散于体表皮肤 肌肉和孔窍 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 称为津 性质较稠厚 流动性较小 灌注于骨节 脏腑 髓脑起濡养作用的 称为液 由于津和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 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物 津液的生成 是通过胃的受纳熟腐 脾的运化 小肠的受盛与分别清浊 以及大肠的传导变化等生理活动 共同作用的结果 津液的输布需要脾的运化 将津液上输至心肺 心推动血液运行 肺通调水道 三焦 共同将其输布至全身 肾主水 使清者上升 复归于心肺 由此可见 津液的输布是在脾 心 肺 肾器官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津液的排泄津液被机体利用后 剩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的排泄 需要肺 大肠 肾 膀胱等脏腑的共同作用 肺气宣发 使津液从皮肤和呼吸道排出 肺气肃降 使津液从大肠排出 肾主水 使津液中的浊者下降注入膀胱 经膀胱气化而排出 由此可见 津液的排泄途径有四个方面 从皮肤排出为汗 从膀胱排出为尿 这是主要的 此外 从呼吸与大便中也排出部分水份 津液的代谢过程 是在上述各个脏腑协同作用下而完成的 其中以脾 肺 肾三脏的生理功能为主 脾在津液的生成和输布中起着重要作用 肺与肾在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中起重要作用 而肾对脾 肺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 因此说肾主管水液代谢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滋润和营养作用津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份和营养物质 所以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 与血液的功能比较而言 津液又以滋润作用为主 但就津和液相对而言 津多输布于肌肤 孔窍 以滋润作用为主 液多输布于脏腑 脑髓 以营养作用为主 2 化生血液津液主要流布于脉管之外 但其进入脉中以后 即可化生为血液 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3 运输废物津液在代谢过程中 能把机体各部分的代谢废物收集起来 通过脉内或脉外的途径 运输到有关的排泄器官 不断地排出于体外 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和津液 都是液态样物质 又都有滋和濡养的作用 因此 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生理状态下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之精气 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 故有 津血同源 之说 津液渗注于脉中 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血液中的液态物质渗出于脉外 即成为津液 由此可见 血与津液之间 充分体现了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病理情况下 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失血过多时 脉外之津液 可渗注于脉中 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 与此同时 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 则又形成了津液的不足 出现口渴 尿少 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烧伤时 由于津液大量消耗 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 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 形成血脉空虚 津枯血燥等病变 因此 对于失血患畜 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 即 夺血者 无汗 对于多汗或津液大亏的患畜 不可轻用破血 活血之剂 即 夺汗者 无血 另一种解释是 丢失了血的患畜 汗不会多 大失血 津液 无汗 津少 丢失了汗的患畜 血不会多 发汗太过 烧伤 津液 血液 空虚 这是 津血同源 之说的两种解释 那么临床上是如何处理 津血同源 的问题的 疗血虑津 疗津顾血是临床上的一大指导思想 下面列举几个方剂看一下 津血同源 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当归45白芍45熟地45川芎30 功效 补血和血 主治 血虚诸证 本方是治疗血虚夹瘀的主方 基础方 方中当归补血和血为君药 白芍养血敛阴 熟地滋阴补血为臣药 川芎活血行气 使补而不滞 营血调和为佐使药 本方随证加减 可统治诸种血证 张秉成 夫人之所赖以生者 血与气耳 故一切补气诸方 皆从四君化出 一切补血诸方 又当从四物而化也 补气者 当求之脾肺 补血者 当求之肝肾 地黄入肾 壮水补阴 白芍入肝 敛阴益血 二味为补血之正药 然血虚多滞 经脉隧道 不能滑利通畅 又恐地 芍纯阴之性 无温养流动之机 故必加以当归 川芎辛香温润 能养血 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 总之 此方乃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 成方便读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60党参60大枣30阿胶30生地120麦冬30麻仁30桂枝30生姜30 功效 补气养血 滋阴复脉 主治 气虚血少所致的脉结代 心悸气短 方中炙甘草 党参 大枣补中气 益心脾 化气血 复脉络为君药 阿胶补血滋阴充脉为臣 生地 麦冬 麻仁滋阴生津为佐药 桂枝 生姜性味辛温 具有通阳复脉之功 与益气滋阴药相配 虽温而不燥 可使气血流通 脉道通利 共收补气养血 滋阴复脉功效 柯琴 仲景于脉弱者 用芍药以滋阴 桂枝以通脉 甚则加人参以生脉 未有用地黄 麦冬者 此以心虚 脉代结 用生地为君 麦冬为臣 峻补真阴 开后学滋阴之路 地黄 麦冬 味虽甘而气大寒 非发陈蕃秀之品 必得人参 桂枝以通脉 生姜 大枣以和营 阿胶补血 甘草之缓 不使速下 清酒之猛 捷于上行 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名医方论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 组成 百合45川贝30生地60麦冬45元参20当归30白芍30熟地60桔梗20甘草30 功效 养阴润肺 化痰止咳 主治 肺肾阴虚 方中百合 生地 熟地滋养肺阴为君药 麦冬 元参滋肾生津清热为臣药 当归 白芍养血和营 川贝 桔梗清肺化痰为佐药 甘草协调诸药为使 一贯煎 柳州医话 组成 北沙参10枸杞子12生地30麦冬10当归10川楝子5 功效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 血燥气郁 张山雷 柳洲此方 原为肝肾阴虚 津液枯干 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设法 故方中重用生地为君 滋阴养血以补肝肾 以北沙参 枸杞 麦冬为臣 配合君药滋阴生津 当归养血柔肝为佐 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使 第五章脏象学说杨英 一 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 二字首见于 素问 六节脏象论 脏 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 象 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二者组合 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如张景岳在 类经 中说 象 形象也 脏居于内 形见于外 故曰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 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由之可见 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 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二 脏象学说的基础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 脏腑 是机体内脏的总称 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研究的内容是内脏的解剖学知识 是比较单纯的 而脏象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内脏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所以用脏腑二字是概括不了这一章的内容 只有脏象学说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章的全貌 故我们把这一章的题目定为 脏象 或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为了便于说明各个脏腑的具体情况 按照脏腑生理功能的特点 将脏腑分为三类 即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 即心 肝 脾 肺 肾 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 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前人把心包列入又称六脏 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 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 故历来把它属于心 仍称五脏 六腑 即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 无三焦称五腑 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具有传化物 泻而不藏的特点 素问 五脏别论 中说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这里指的 满 实 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 如唐代医学家王冰说 精气为满 水谷为实 五脏但藏精气 故满而不实 六腑则不藏精气 但受水谷 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 即脑 髓 骨 脉 胆 胞宫 奇 是异 恒 为常之意 奇恒之腑就是异常之腑 就是奇特的腑 不寻常的腑 说它奇特 不寻常是因为这一类腑在形态上似腑 而功能上似脏 即不同于一般的六腑 故称 奇恒之腑 它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 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三 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这一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脏与腑相互对应 构成了一个整体 2 五脏与形体诸窍相互连接 构成了一个整体 1 脏与腑相互对应 构成了一个整体 如心与小肠 肝与胆 脾与胃 肺与大肠 肾与膀胱 心包络与三焦就是相互对应 互为表里 脏在里 属阴 腑在表 属阳 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 是由经脉来联系的 脏的经脉络于腑 腑的经脉络于脏 彼此经气相通 相互作用 两者在生理上既对立又统一 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相互传变 虽然脏腑各有功能 但并非互不相干 而是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动物体这一有机整体 2 五脏与形体诸窍相互连接 构成了一个整体 脏腑还与肢体组织 脉 筋 肉 皮毛 骨 五官九窍 舌 目 口 鼻 耳及前后阴 等都是有机联系的 五脏各有外侯 形体诸窍与五脏各有特定的联系 如心开窍于舌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唇 肝开窍于目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正因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与制约的关系 六腑之间存在着承接合作的关系 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与肢体官窍之间存在着归属开窍的关系等 这就构成了机体内外各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四 对脏象学说中名称的理解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兽医学中脏腑的概念 与现代兽医学中 脏器 的概念 虽然名称相同 但其含义却大不相同 它不完全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病理的概念 某一脏或腑所具有的功能 与现代兽医学中同名脏器的功能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不能将二者等同看待 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也可分散在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浅谈心肝脾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以营养全身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1 心主血一方面是说全身的血液 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循环不息的运动 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濡养全身的作用 是因为其有赖于心脏的搏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是说心脏对血液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 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 再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生成血液 其中心对血液的生成具有化赤的作用 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心生血 质疑录 也说 血生于心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 得出 素问 五脏生成篇 的结论 诸血者 皆属于心 2 心主脉脉 即血脉 血筒 为血之府 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是心脏的延伸 其与心脏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以防止血液的外流 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 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脏的正常搏动 依赖于心气 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以及心血 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只有这四个方面正常了 才能维持心脏正常的心力和心率 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地运行 周流不息 营养全身 2 血液本身的充盛度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盛度 如果血液亏损 心脏失去血液的濡养而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和心率 血脉失去血液的濡养 就失去了其通利 光滑 最终同样致使血液无法正常运行 3 脉道滑利与否脉道不利 势必形成血流不畅 血脉受阻 血液不能正常运行 因而如果心气旺盛 心血充盈 脉道滑利 则脉象平和 节律均匀 口色鲜明而有光泽 反之 如果心气不足 心血亏少 则脉象无力 口色淡白 若心气衰竭 血行受阻而瘀滞 则脉呈结代 口色青紫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1 贮藏血液主要体现于肝内贮存有一定的血量 以制约肝之阳气的升腾 勿使其阳气升腾过亢 从而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平和畅达 其次 肝藏血 具有一定的应急作用 以保证机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如急性大出血时 对机体各脏的血液进行补充 2 调节血量肝藏血的功能 还包含着调节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 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的藏血功能失常 一般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变 一是藏血不足 即肝血不足 由于肝血虚少 不能供给机体正常活动的需要 可出现头昏 目眩 肢体乏力 在妇女出现月经量少 色淡 甚至闭经等 二是藏血失职 即肝不藏血 可出现吐血 衄血 妇女月经量多 甚至发生崩漏等各种出血症 脾统血统 是统摄 控制的意思 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运行 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 难经 四十二难 说 脾裹血 温五脏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 就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则气血生化有源 气就盛 则脾气的固摄作用健全 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 反之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 则气血生化无源 气血虚亏 气的固摄功能减退 而导致出血 临床上常见的便血 尿血 崩漏等 中医称之为 脾不统血 浅谈肺肾与水的关系 有关肺的几个问题1 肺的结构2 通调水道 1 肺的结构 肺 字左为 月 表示肉体 右为 市 fu 即黻 而非 市 shi 说文解字 云 上古衣蔽前而已 市以像之 中医和中兽医学中的五脏并不排斥解剖结构 但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器官 而是对许多有形或无形的系统进行综合 在古代五行哲学影响下 形成了 五脏 的构架 肺即是这种五脏构架中的一个系统 或称 肺系 肺是 肺系 的主体 除肺之外 肺系 还包括鼻 喉 皮毛等 肺司呼吸的结构基础是 表 表 即是人或动物体内外交接之处 按照现代解剖结构来看 气体交换是在肺泡膜 又称呼吸表面 上进行的 肺泡之空腔与体外之空间通连一体 故肺实通于天 所以 有人把肺视为 凹进去的表面 由此推及 人或动物体皮肤表面与肺内之表是相应的 皮肤表面也有呼吸功能 某些低等生物 尤其是两栖类动物 其皮肤的呼吸功能是不可缺少的 初生婴儿的皮肤仍具有明显的呼吸功能 随着成长 此功能才逐渐隐退下去 皮为肺之合 毛为肺之华 这是肺主卫表在结构理论上的对应关系 血证论 说 太阳之气 外主皮毛 内合于肺 又说 皮毛者肺之合也 故凡肤表受邪 皆属于肺 司牧安骥集 马师皇八邪论 说 皮毛肺之合也 风邪先舍于皮毛 久舍于所合 这是按脏腑辨证而言 就肺而言 居胸中 分为两叶 覆盖于心之上 自古至今几乎没有疑义 因此 肺在中医学和西医学中是概念最为接近的内脏器官 司牧安骥集 碎金五脏论 说 肺 色似莲花伞盖形 司牧安骥集 马师皇五脏论 说 肺为华盖心上存 肺向上有气道通于喉 清浊之气经喉由口鼻出入 故云 肺开窍于鼻 肺气通于鼻 医贯 云 喉下为肺 两叶白莹 谓之华盖 以覆诸脏 虚如蜂窠 下无透窍 故吸之则满 呼之则虚 由于 吸之则满 大气鼓舞 使肺舒张而满于胸中 司牧安骥集 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 中的 肺为气海 就形象地说明了肺脏充满气的状态 医学衷中参西录 云 盖肺悬于胸中 必赖大气以包举之 所以 大气若虚 不仅上不能鼓喉以发声 且下不能举肺而必致萎弱 除了呼吸的气道之外 肺似别无透窍 正因为别无透窍 气无从泄 方能举肺 但是 另有血脉出入于肺 以通心脏 以达周身 只有这样 清气才能摄入血脉以营养全身 浊气也才能透出肺表而呼出口鼻 2 通调水道 通 是宣通 疏通 调 是调节 通调 二字表明 肺只是 通调 了水道 津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 而气推动津液运行 取决于气机是否调畅 由于肺为气之本 是肺提供了推动津液运行的动力 同时肺呼吸的正常 是机体气升降出入平衡畅达的前提条件 肺又主宣发肃降 对水液的运行方向发挥着特有的引导作用 归纳起来 就是肺气提供了津液运行的动力 引导了水液运行的方向 总合起来 就是 通调 何谓 水道 有人说 水道是水液运行之通道 但 水液运行之通道 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 水道 其实就是三焦 理由有四 1 内经 中明确指出三焦为水道 如 素问 灵兰秘典论 云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而对其他任何脏腑器官都未曾使用过 水道 的称法 2 三焦本来就是一个管道系统 一方面通行元气 另一方面通行水液 3 三焦的实质 是人体脏腑组织 包括皮毛腠理 间或大或小的间隙结构 这在客观上造就了水液运行的形态基础 肺主宣发 能将水液外输于皮毛 又主肃降 能将水液节节向下传送 唯有通过上述间隙结构才能进行 4 三焦际上达下 上与肺连 下与肾通 故元气由肾而经三焦上达于肺以转化为大气 水液则由肺而经三焦下行于肾以归于分清泌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