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和展望_第1页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和展望_第2页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和展望_第3页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和展望_第4页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和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状和展望,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清贤,主要内容:,留守儿童研究的重要意义当前留守儿童研究的内容与争议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现状留守儿童研究的展望,一、留守儿童研究的重要意义,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他们表现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出3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将逐渐转为非农业人口,这将涉及数亿人口、持续数十年,与此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演化。第二,缺乏教育引导方针。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将逐步成为真正意义的“非农业人口”,儿童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与引导将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地成为市民。,第三,时间紧迫,负面作用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已经步入青春期和青年阶段,而且还会不断的有孩子加入“留守阵营”,他们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可能会越来越大。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城乡稳定与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社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二、当前留守儿童研究的内容与争议,1、留守儿童的界定与争议(1)概念: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异地务工,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年龄在18周岁以下农民工的孩子。(2)含义:由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不尽相同,其内涵和外延差异甚大。概念表述上有“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孩子”、“留守娃娃”、“打工仔子女”、“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等称呼。虽然近年来逐渐将概念表述统一到“留守儿童”上来,但不同研究中所指留守儿童的内涵与外延差异甚大。,“农民工的孩子”是区别“家长一方或双方常年在外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孩子。”周福林、段成荣认为,在儿童年龄界定方面,以遵循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18周岁及以下为宜,故有“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下”的限制;“留在家乡”区别于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都属于研究范围;“异地务工”区别于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民子女,就地转移务工的农民子女不包括其中。,(3)留守儿童概念不统一(实际取样有关),第一,孩子的年龄。留守儿童年龄有以下观点: 16岁以下、14岁以下、未满18岁、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6-14岁、6-16岁。许多研究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年龄进行明确的界定。第二,父母外出数量是一个还是两个才算是留守儿童? 有的认为双方外出才算留守儿童。 有的则认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儿童。现多数观点认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多数研究认为留守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实际上,父母外出,导致孩子留守的原因很多:经商、出国留学、打工、外出照看病人、因关系不合一方出走、离异、孤儿等。,第四,留守儿童地域性问题。有的研究把农村留守儿童等同于留守儿童,误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村特有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现象最早出现在城市。而且很有可能两地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第五,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多数研究在界定留守儿童时,未涉及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是1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3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目前,多数研究认为以半年为标准为宜。有关研究也支持这样的标准: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和一般儿童有显著的差异。留守半年比留守三个月更具鉴别力,可以作为划分留守儿童的标准。,2、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适应的研究与争议,从留守儿童现象出现至今,特别是2003年以后,研究者对留守儿童问题作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权益保护、社会化等。下面我们主要从“心理关爱”的角度分析近些年来的研究状况:,(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第二、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有父母在身边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第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第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第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首先,监护的“盲区”。隔代教育: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干农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代监管: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2)学习适应方面,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外出并未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学习独立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另一观点则认为,父母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儿童的学业成绩有了显著下降;70%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他们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研究表明由于父母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学业成绩确有显著下降(吴霓,2004)。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学习习惯不良者较多(庄美芳,2006;马艳琳,2007)。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叶敬忠,2005);学习兴趣不高(范先佐,2005;周宗奎,2005)。辍学现象严重(曹春华,2007),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也比一般儿童严重(黄应圣,2004;王玉琼,2005)。研究发现在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在完成初中教育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周福林,2006)。,(3)情绪适应方面,一种观点认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这三类儿童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地,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诸多情绪问题,主要涉及孤独感、委屈难过、敏感自卑以及忧虑情绪。他们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而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王东宇,2002),孤独感是他们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王良锋,2006),委屈难过(刘霞,2007),状态焦虑(刘正奎,2007)和抑郁(高文斌,2007)明显地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女生的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王极盛,2003),留守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张丽芳,2006)。社会支持较少,尤其是主观支持低(高文斌,2007),主要是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周宗奎,2005)。,(4)行为适应方面,正面的观点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生活过早独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独立起居和做家务的能力强于非留守儿童,能更好地理解父母,体味生活的艰辛。很多留守儿童在班上与同学们的关系较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负面表现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表现出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情绪比较冷漠或者自卑,逃避各种活动、害怕与人交往等。一些留守儿童抽烟、酗酒等,有些甚至走上了小偷小摸、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刘霞,2007),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较突出(黄爱玲,2004),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王良锋,2006;张顺,2007)。有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检测出较突出的交往问题包括放任与自暴自弃,受欺负与攻击等(张德乾,2007)。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范先佐,2005)。,(5)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自尊较低(郝振,2007),有严重的自卑感(范芳,2005),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赵红,2006),而事实上,留守儿童在聪慧性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范芳,2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刘霞,2007)。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和自责是他们依次采取的应对方式。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男生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使用随年龄增长呈减少趋势,而女生却呈增多趋势(段玉香,2007)。此外,倾向于对事件的结果做外归因(郝振,2007)。有盲目反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范先佐,2005)。,(6)人格方面,相关研究较少,主要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王东宇,2002),具有下述一些人格特点: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范芳,2005)。,(7)家庭与生活方面,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相对疏远(叶敬忠,2006),亲子关系上出现父母的榜样作用缺失,父母监控机制弱化(迟希新,2006)等问题,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性、文化知识性、娱乐性较低,矛盾性突出,独立性相对较强(范芳,2006)。家庭教养方式多为诸如惩罚,干涉等消极方式(黄艳萍,2006)。留守儿童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常常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黄应圣,2004)。此外,与农村一些三无青少年,即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的“问题少年”的交往也带来了很多问题。,3、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国家要做六项工作(2007): 第一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首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要弄清楚。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第二项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 ,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第三项工作,要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他们落到实处。第四项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 第五项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教师、村干部的作用。针对家长在城里做工,办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小学生等的心理发展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当代理家长制。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对学生和家长的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教师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一对一地作个案辅导和引导。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消除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职生活指导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关心。,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爱人和被人爱,学会自我管理和服务等。四是教师不但从学业上、还从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以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同时,应该进行定期家访,密切教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情况。综合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可以看出,解决策略多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包括文化支持、教育的社会支持、社会关爱、代理家长制。学校管理、政府宏观政策两方面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三、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现状,1、研究方法的现状现有的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研究者们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基于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在现有体制不变的大背景中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现状的建议。(研究的偏见)现有针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表现出“22N”模式。即两种方式,两种工具,多个领域。两种方式是指宏观呈现式和微观分析式。宏观呈现是指对留守儿童背景、现状,成因,问题、解决方法的现象呈现;微观分析是指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学业方面、生活方面等具体内容的数据分析。,两种工具是指在研究留守儿童时多采用个别访谈与问卷测评的方法。社会学、教育学多采用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报告个案研究的具体细节。心理学多以问卷测评为主要研究工具,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及发展问题,比较他们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在研究方法上,以问卷、心理量表、心理测验为工具使用定量调查研究方法的人占绝大部分;以观察、访谈、个案分析等为手段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人占较少比例。,量化的方法,只能收集到一些表象的信息和数据,对于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未能触及。许多研究缺乏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对调查结果未能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难以进行深入探讨和解释,从而难以谈论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好把这些各个领域分散的研究力量,统一在一起,组织专家研讨会,共同确定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概念明确后,再确定具体研究的内容,以适当方式公诸于世,大家共同遵守执行。,2、留守儿童的研究领域,N表明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都在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及其衍生效应。诸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人口学、医学等等。心理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诸如心理健康,情绪,躯体化反应,自我意识,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人格及社会支持等。社会学更多研究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取向(高中建,2008),社会化功能以及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等;,教育学探讨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特点,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困境(程方生,2008)等;法学(周鑫,2007)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和法律保护成为焦点;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贫血患病情况及饮食习惯(文育锋,2008)人口学是最早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领域。,四、留守儿童研究的展望,关于留守儿童的干预措施,多限于理论层面的思考,对其实证效用的检验尚无系统的研究,也未见相关干预措施实施的研究报告。而且政策层面的干预居多,行动层面的干预较少。这也反映出理论水平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更系统,才具有对制定干预措施的指导性和前瞻性。,第一,已有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时存在大量的带“有色眼镜”去研究和分析问题现象,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且把一些表现或者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简单归因为留守状态。就目前的文献来看,认为留守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极大负面影响的远远多于正面影响的。,第二,忽略了留守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尽管遭遇相同的境遇,但不同的留守儿童已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华社记者对2000多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叶敬忠,2005)。在四川宜宾三中,一个国家级师范高中里,优秀的留守学生很多,他们在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上都表现的很出色。这表明尽管亲子分离确实为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但个体自身内在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个体差异的研究也为我们的干预提供了内在依据。,第三,研究缺乏发展性,片段式的呈现问题,分离式的研究特点。横断面的研究常常夸大或缩小一些关键因素的作用。加之研究工具上的局限,统计方法的不规范,综合分析方法的欠缺,单一视角的出发点,使得一些后续研究陷入了错误的境地,即留守儿童问题是独立的,而且这些均由亲子分离造成的问题是严重的。这就忽略了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留守儿童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的适应不良也许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