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 10200 研究生学号: 2012100577 分 类 号: 密 级: 无 硕 士学位论文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 of 者 :胡宇阳 指导教师 :王立民 副教授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语文)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学位类型: 教育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4 年 5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I 摘 要 论语阳货中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在教导学生要多掌握一些名物知识,以此来促进学习,加深文化底蕴。名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与我们 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名物知识 的学习, 可以了解名物的来源、发展等以开拓自己的视野,萃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名物所涉及的物品还会被附加上等级制度、精神气质等,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可以有助于古文的学习。 学习名物知识,学生所接触的第一手资料就是书下的注释,书下注释的详尽、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名物的掌握和理解情况。经过本人的统计,发现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古文中,名物词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名物词的注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纵观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有关书下注释研究的论文有许多,但针对于书下 名物注释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同时,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书下的注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名物词当注未注,有的注释不详,没有体现出这个名物的渊源由来、性能特征,没有穿插一些实物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等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想从这一人们未给予太多关注的领域入手,进行细致的研究。 本文先简述一下名物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期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然后从名物注释的角度入手, 首先做一个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 而后通过翻阅古籍、引证名家研究 等方法 ,对中学 语文 教材中的名物词加以集释。由于时间有限,笔者仅选择服饰类名物进行研究,今 后还会陆续对其它类别的名物词进行集释。期望本人的一些拙见能给中学语文教材中名物词的注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服饰名物;中学教学;注释 My do to be of of to of of s of s we of is to to in to is s to of to is is or to my I of a so in of of s to a In I of of in to of of do a of by of a of of of to a of in I my of of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录 言 4 一、名物与中学语文名物教学 6 (一)名物与语文名物教学 6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名物教学的现状 8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名物教学的意义 10 二、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名物词统计及注释正误 13 (一)教材中名物词分布统计 13 (二)教材中服饰类名物词统计及分类 13 (三)教材中服饰类名物词注释现状及存在问题 17 三、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服饰名物集释 19 (一)头饰类名物集释 19 (二)妆饰类名物集释 22 (三)衣裳类名物集释 25 (四)鞋袜类名物集释 28 四、名物注释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30 (一)教给学生学习名物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30 (二)利用注释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30 (三)利用注释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0 (四)形成一定的古 名 物学习知识体系 31 结 语 32 参考文献 40 附 录 35 后 记 37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8 4 引 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名物文明。名物体现着古人认识周围世界和改造周围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对名物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怀。如果把古名物的学习带到中学课堂中,同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文言文、文言小说、文言戏剧、古诗词所占的比例很高,这体现了编者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古文时,只把它当成考试的工具,只讲授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能力 的培养。据笔者统计,人教版初中及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存在大量的名物词,这是我们现行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通过对古代名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个器物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性质特征、作用功能 等,以此积累更多的古代知识,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例如学习古代服饰类名物,服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可以了解自己所穿衣物的来源、发展等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由于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各个阶级所穿的服饰也有严格的区分,学生可以通过衣着来判断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这些对于学生古文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书下注释是学生进行名物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全面、详细的书下注释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名物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头脑中呈现一个影像。目前有关各个 版本教材中注释研究的论文不在少数 ,角度也有很多,有的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字或词加以考证,有的是针对实词或虚词加以整理,有的是从语法句式入手加以佐证。但是从名物的角度进行探究的论文却寥寥无几。一些和名物有关的专业论文,多是以诗经、礼记等古籍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名物研究贴近的论文也仅限于研究教材中的动植物名词 等 ,并未专门从名物的角度入手。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古籍等发现在教材 中, 名物 的注释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该注释的地方没有注释、有些名物 词 没有注释清楚、有些名物词注释错误等等。笔者认为目前非常有必要针对教材中的名物注释作一些文章,一来可以对一些存 在的问题进行商榷,二来也有助于古文的教学,以此为出发点,可以给古文的教学、古文的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新的思路, 因此 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对名物词注释做集释,也可以让注释更加详尽,给注释工作的不断完善带来一定的帮助。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和调查问卷法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准确详细的注 5 释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及相关方面的论文。要想深入了解古代名物的渊源、由来、特征就需要查阅相关的古代文献,如周礼、尔雅、说文解字、 辞海、四库全书、康熙字典、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中涉及服饰的部分 等 ,还需要查阅一些大家的作品 和 专著,如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孙机的文物丛谈、 中国古舆服论丛 ;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终朝采绿等,同时还要查阅与古代服饰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让注释有理有据,减少失误。同时笔者还采用了调查问卷法,以此来检验自己的论文是否有实际意义。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一一班和高一三班两个班级的学生,调查的内容是“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名物 词 学习情况”,本人根据调查的结果做了现状分析,分析出本选题具有可操作的实际意义。 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次论文只选取了服饰类名物 词 进行研究和集释,期望本人的一些拙见能给语文教材的注释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6 一、名物与 中学语文名物教学 (一)名物与语文名物教学 1名物的涵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历史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名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有关名物的文献、书籍以及专著也层出不穷。 周礼记载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制 制度 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名物”一词最早出现于该书 中,其中解释“疱人”这一天官的官属时就有 “疱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 。 据统计,该书中“名物”连言的有 17 次,“名物”分开说的有 3 次。屡以“辨之名物”、“辨其名物”的句式出现。 1周礼所做的工作便是用器物和器物名称的意义构建礼制之网,它因此为后世的名物研究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基本概念。 2其后的尔雅既是一 部 训诂学著作,也是一 部 极有价值的名物大典。全书共有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用来解释各类性质词语的字义和词义,后十六篇则涉及到了有关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名物,分别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这部 书是以语言学方法为基础的名物学研究的发轫之作 , 尔雅不仅仅对古代名物与名物词作分类研究 , 而更重要的是研究与探讨名物的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 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尔雅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代名物学的建立。 3东汉末年刘熙所编著的释名八卷,把事物分为了二十七类,并对这些事物的名称、性质等进行了逐一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名物的发展。其后的很多古代文献、书籍都或多或少的与名物有着联系,如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刘桐之的名物考、清代的四库全书 等等, 由此可见,名物在古代的发展繁荣以及古人对名物的重视。 到了近代,学术界有关名物的研究并不活跃,名物学与博物学、训诂学、器物考、考古学的界限并不明显,对于名物学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使其处于1刘兴均 J学社会科学版 ,1998, (5):86 87. 2扬之水 M津教育出版社 ,2012( 4) . 3王强 J文社会科学版 ,2004, (11). 7 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但还是有一些学者正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为名物学早日繁荣做着贡献。 在我国,名物研究首屈一指的大家当属沈从文,他的主要作品有从文赏玉、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研究名物的文章,图文并茂,以小见大,通过对古代文物细枝末节的描写,让我们不仅对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 通过名物而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阶级制度等等,将名物研究和历史研究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扬之水先生对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主要的作品有诗经名物新证、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终朝采绿、终朝采蓝 古名物寻微等等,他力图将考古学中研究出来的成果,融会贯通到文学作品中,还原古代的生活细节,使人们更为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和韵味。希望“使名物学 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解决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 4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华夫主编的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是我国 名物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全书把名物词分为了三十七类,四万多个词条,涵盖了天文、地理、人体等几近古代所有的名物词,编排合理,易于读者查阅,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学习古代名物知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国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对于名物的研究可以称得上首屈一指,他的代表作是中华名物考,他把名物学的发展史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作为 训诂学的名物学、名物学的独立、名物学的展开、作为考证学的名物学。 5把名物学的渊源、由来、发展做了一个系统 的阐释,并对古代的一些名物词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为我们的名物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还 有一些学者也在为名物学的发展积极地做着贡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由于名物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它的涵义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固定的概念,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涵义。 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名物: 事物的名称、特征等 名 目与物产名誉与物类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有名的物产犹事物 。 6第一个条目符合我们所说的名物的概念,但解释的并不具体。 现代汉语词典把名物定义为:“事物及其名 称 ”。 7这一概念过于简单笼统。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把名物定义为:“当指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相关联的形态纷呈之万物 ”, 8这 一定义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 4扬之水 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 4): 1. 5日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 M中华书局 ,2005( 8) . 6罗竹风 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1514. 7吕叔湘 Z商务 印书馆 ,2003: 887. 8华夫 Z济南出版社 ,1993. 8 王强在他的论文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论中把名物定义为:“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之学问是为名物学 。 ” 9这个涵义就较为具体,对名物的概念有了纵向以及横向的延伸。 刘兴均在他的论文“名物”的定义与名物词的确定一文中把名物定义为:“名物是指上古时代某些特定事类品物的名称。这些名称记录了当时人们对特定事类品物从颜色、性状、形制、等差、功能、质料等诸特征加以辨别的认识。它体现了先民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以及对事类品物的类别属性的把握 。 ” 10这一定义更为完善和具体,让我们对名物的定义有了完整全面的认识。 综合以上有关名物的涵义,我们可以发现,名物所指代的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拥有自己的名称, 同时这件事物有 自己独特的属性,能充分体现出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能力和水平 , 并 有别于现代的同类名物, 拥 有可以流传下来的文化渊源。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名物教学 笔者在反复的查阅和整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过程中,发现 教材 中的文言文、文言小说、文言戏剧、古诗词中存在大量的名物词。这些名物词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个新 的角度,新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名物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讲解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名物知识,采取多样的方法,如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开展名物知识讲座的方法 等等,通过形象直白的展示,以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并积累丰厚的名物知识。 教师可以进行随堂讲解,也可进行专题活动,在课堂中渗透更多的名物知识,会使我们的文言教学课堂 更为有趣、 充满活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名物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黑龙江省铁力市第四中学支教、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实习以及平日里参加各种公开 课、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教师等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名物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 和记录 ,发现在这一阶段,9王强 J文社会科学版 ,2004, (11). 10刘兴均 J学社会科学版 ,1998, (5):86 87. 9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及文言小说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高,多数教师会让学生将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出现名物词的时候,如果与考试相关,会让学生反复记忆,如与考试无关则会一笔带过。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中考语文不会涉及到诗词鉴赏类的题目,大多考查的是学生的古诗词记忆水平和默写能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对于名物知识的讲解则少之又少。 在高中阶段,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高中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以及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遇到名物词时会给学生进行讲解,有的追本溯源,有的教师则通过幻灯片等形式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教学多以传授古代文化知识为目的,并不是直接的名物教学。 本人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实习的过程中,发放了“关于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名物 词 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现将调查问卷回馈的信息作以整理和分析。 由于种种限制,本次调查共发放 了 150 份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 134 张,调查对象是高一一班和高一三班,虽是局部调查,但也可以取得管中窥豹的效果。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调查了被调查者的性别以及未来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情况,共有 58 个女生, 76 个男生,今后选择学习文科的学生仅有十人,占总人数的 第二部分是关于名物学习情况的调查,共有十道题目,七道单选、一道多选、两道开放性问答题。首先调查了学生是否对古代名物感兴趣,其中 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 学生表示感兴趣, 学生表示一般感兴趣, 学生表示不感兴趣。 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多讲一些名物知识, 学生希望教师多讲名物知识,仅有 学生不希望教师讲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不关注这个问题。基于这类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名物学习饱含热情 ,充满期待 。而后考察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名物知识传授的情况, 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涉及名物的相关知识, 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偶尔会涉及名物知识, 学生认为教师从不讲名物知识,还有 学生不关心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教师非常重视名物知 识的讲解, 学生认为教师重视名物知识的讲解, 学生认为教师不重视名物知识的讲解, 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名物教学会被涉及到,但涉及量不多,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第三类问题考查学生名物知识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名物知识的途径由多到少依次是电视网络、报刊图书、博物馆、影视剧、老师讲解、父母讲解、同学讲解; 学生了解 1 3 种古代器物, 41%的学生了解 3古代器物, 学生了解 7古代器物, 学生了解 12 种以上的古代器物。笔者还 10 让学生分辨刚刚学过的课文鸿门宴中的名物词“卮”的图片以及“玉玦”的图片,让学生从四幅图中选出来这两个名物词所对应的器物, 59%的学生分辨出了“玉玦”,却仅有 学生分辨出了“卮”所对应的的器物。这篇鸿门宴是学生刚刚学过的课文,由此可见学生对名物词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 这份调查问卷中还有两道开放性的问答题,第一题是“您对高中名物教学有何宝贵意见”,有几点比较有共识性、代表性的意见供 以 参考。首先,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课本中应该穿插更多的、更详细的注释(如形态、工序、用途、等级等)、图片,或者在书中开 设专题, 以此 来帮助他们对名物 知识 的学习;其次,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普及一下这类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或者开设专题课,让学生了解名物词的渊源和由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这类知识与考试无关,不应加入太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应作为兴趣来培养。第二道题是“您觉得学习古代名物知识对你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帮助?”综合学生的回答,主要有三方面的帮助,第一是可以增加学生对古文的兴趣;第二是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操;第三是 提升 学生的个人素养,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学生觉得名物学 习的意义是极为深厚的。 在实习阶段,笔者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了他们对于名物教学的看法。 多数教师对名物教学感 兴趣, 了解名物教学的重要性 ,也会在课堂中渗透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以及升学率的要求,使得他们无暇过多的进行这方面的教学,他们也希望书上的注释能够更详尽,以方便学生理解,也期望有更多机会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觉得名物教学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整体呈现比较薄弱的状态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这方面的教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材在处理这方面的知识 时,并不全面; 教师没有 下意识的去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学生也没有主动去探索, 名物教学还是一个人们极少 去 关注的领域。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名物教学的意义 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 :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名物教学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名物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是认识周围万千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今天,名物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论语阳货 11 1加深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一直以来,学生都觉得古文的课堂枯燥 、乏味。 课堂的主要内容多是学习各种词的用法、涵义,学习特殊句式, 语法分析或者背诵课文。笔者在分析调查问卷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古代的一些文化知识、器物知识,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多渗透一些。 笔者在讲琵琶行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尝试过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名物 类的知识,用图片给学生展示了“琵琶”的各个组成部分、“钿头银篦 ”的出土文物、“教坊”的旧址等等,学生看了以后,一下子提高了对这篇文章学习的热情,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也进行的非常顺利。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兴趣对 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多的内在动机、更多的好奇心和喜爱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探究、去学习,这样一来,也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多给学生进行名物知识的讲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感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古代文化的精髓,以此来 激发他们 学习古文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 去探索、去挖掘课文中的精华, 提升自己学习古文的热情和能力。 2加深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沈从文先生 在很早之前就把文史研究和名物研究结合到了一起,他认为古代的名物不仅仅是当时物质文明的表现,透过名物我们还能看到当时的政治、经济 、哲学、文化、民族关系、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一系列相关的领域,看到每个朝代不同的发展特征、发展水平,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云变迁,以便今人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研究历史。 同样,扬之水先生也认识到了名物学习与文史学习之间的重要关联,他 说过这样一句话:“名物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努力还原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或许在我们能够洞悉古人生活细节的时候,对诗中最深刻的意蕴会理解得更加完全。” 12在古文中,名物词除了代表特定的事物外,还会被附加上一些象征意义和特殊作用。例如,在古代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平民百姓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 穿 着的衣服会有明显区别,提到“布衣”的时候就会让人联想到普通百姓,而提到“罗绮”等词时就会让人联想到达官贵人。知道了这些名物词的渊源后,自然有助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名教师分析了 苏洵的 名二子说这篇课文,他采取的方法就是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一幅古代车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猜“轼”、“洵”、“辙”12扬之水 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 4): 2. 12 分别是图片 上车的哪一部分,学生想到后就开始给学生介绍这几部分的由来,作用。 有了实物的直观展示和教师的名物讲解 ,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父亲给孩子取名字的用意,也就彻底的理解了课文。可见名物知识对于古文分析是很有帮 助的,它可以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名物知识,今后再遇到这个名物词时自觉地应用到文章的 理解 和分析 中去 ,提升了学生古文的学习能力。 3了解古代文化,增加文化传承的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13中国的名物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体现了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程度、态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述名物的历史由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使他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同 时通过名物的学习,也可以透过名物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生活环境、文化特征。例如在讲解“乌纱帽”这一名物时,可以告诉学生“乌纱帽”的历史由来,从哪个朝代产生,衰败于哪个朝代,什么身份的人才能佩戴“乌纱帽”,为何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可以佩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社会分明的等级制度,了解当时的等级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今后无论在书中、电视上还是博物馆中,学生看到“乌纱帽”时都能娓娓道来,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目前由于书刊、电视、网络等传媒 媒体 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更为关注那些快捷、方便的知识, 并且 更容易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有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让笔者感触颇深:“了解古代名物文化,就像知道自己的根。这些文物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能在前进中忘记了自己身后 的影子,忘记了之前的一切。”短短的一段话展现出了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学生的心声,而是代表了更多学生的心声。 古代文化是我们今日文化之根,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有责任有义务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 们去了解、去钻研古代文化,而不是把古文作为一 种教学手段。 我们 应该有意识地用古代文化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增加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去感染他人,去带动他人,以此让我们的 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验) M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3 二、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名物词统计及注释 正误 (一)教材中名物 词 分布统计 笔者反复的研读与统计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文言小说、文言戏剧、古诗词 中的 名物词。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六本教科书中,共有文言文 41 篇、古诗词 29 首、文言小说 4篇, 统计 不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的部 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共有文言文 17 篇、古诗词 22 首、文言小说 2 篇、文言戏剧 1 篇 (重复出现在一篇课文内的名物词只统计一次) 。笔者统计出了大量的名物词,可分为服饰、兵器、建筑、饮食、酒器、车马等类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此次本人单从服饰类名物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其它统计出来的名物词将作为后续工作逐一进行。 (二)教材中服饰类名物 词 统计及分类 笔者将所有名物词中 涉及 服饰类的 词挑出来加以统计和分类,以进行研究。其中 共有 37 篇古文篇目中涉及 到 服饰 名物,共统计出 143 个服饰类名物词(包含重复出现的),笔 者按课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绘表, 具体情况如下表 所示: 表一:服饰类名物词统计 课文篇目 服饰名物词统计 木兰诗 铁衣、袍、裳、云鬓、花黄 核舟记 峨冠、椎髻 春望 簪 石壕吏 裙 三峡 裳 观潮 罗绮 湖心亭看雪 毳衣 五柳先生传 短褐 送东阳马生序 冠、屣、缨、帽、白玉之环、容臭、袍、衣 14 小石潭记 珮、环 岳阳楼记 璧 满井游记 髻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狐裘、铁衣 范进中举 衣袖、纱帽、圆领、金带、皂靴 唐雎不辱使命 冠、缟素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帽、裘 公输 褐 邹忌讽秦王纳谏 衣、冠 鸿门宴 玉玦 离骚 纕、衣、裳、冠、佩 孔雀东南飞 衣、绣腰襦、香囊、绣夹裙、丝履、玳瑁、明月珰、流苏、裳、单罗衫、履、裙 短歌行 衿 赤壁赋 襟 林黛玉进贾府 冠、服、衣、帽、鬓发、钗、环、裙、袄、金丝八宝攒 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 抢珠金抹额、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青缎粉底小朝靴、金螭璎珞、五色丝绦、冠带、辫、红丝、大珠、金八宝坠角、银红撒花半旧大袄、项圈、寄名锁、护身符、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粉、钗、钏 秋兴八首其一 寒衣 咏怀古迹其三 环、珮 琵琶行 衣、裳、红绡、钿头银篦、罗裙、妆、青衫 窦娥冤 鬏髻、锦帕兜、娥眉、衣、裘、同心扣、帽、袖、寒衣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纶巾 15 定风波 芒鞋、蓑 水龙吟 凳建康赏心亭 玉簪、螺髻、巾 、袖 醉花阴 袖 廉颇蔺相如传 冠、褐 苏武传 衿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衣服、棉衣、裙、袄、毡笠子、上盖、白布衫 归去来兮辞 裳、衣 滕王阁序 三尺、冠、簪、袂 针对以上列表所统计出来的名物词,笔者根据这些名物词的不同性质、功用将其分为头饰、装饰、衣裳、鞋袜四大类,具体分类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二:服饰类名物词分类情况 头饰类 云鬓、峨冠、椎髻、簪、冠、缨、帽、髻鬟、纱帽、鬓发、束发嵌宝紫金冠、二龙抢珠金抹额、冠带、辫、钿头银篦、鬏髻、纶巾、玉簪、螺髻、毡笠子 妆饰类 花黄、白玉之环、容臭、佩、环、璧、金带、玉玦、纕、香囊、玳瑁、明月珰、流苏、钗、金丝八宝 攒 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璎珞圈、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金螭璎珞、五色丝绦、红丝、大珠、金八宝坠角、项圈、寄名锁、护身符、粉、钏、妆、娥眉、巾 衣裳类 铁衣、袍、裳、裙、罗绮、毳衣、短褐、衣、狐裘、衣袖、圆领、缟素、裘、 褐 、缕、绣腰襦、绣夹裙、单罗衫、衿、襟、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 箭袖、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银红撒花半旧大袄、松花撒花绫裤腿、寒衣、红绡、罗裙、青衫、锦帕兜、同心扣、袖、寒衣、簔、衿、衣服、棉衣、袄、上盖、白布衫、三尺、袂 16 鞋袜类 屣、皂靴、跣、丝履、履、青缎粉底小朝靴、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芒鞋 17 (三)教材中服饰类名物词注释现状及存在问题 1注释现状 笔者认真详细的查看了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所有服饰类名物词的书下注释 。从整体上说这些注释大部分都较为准确,也能让学生通过查看注释而理解名物词所指代的 实物。但是只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不能 让学生 对名物的来龙去脉、性质特征有更多的了解。书下注释也没有配备相关的插图等,无法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单凭想象去了解一个名物,使名物所指代的事物变的模糊,也让文言文的课堂丧失了活力。 2存在问题 针对服饰类名物词的注释现状,笔者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当注未注:这种现象在课文中出现的较多,当“衣”、“裳”等这样 的 名物词第一次出现 在 书上时, 书下 并未给出相应的注释,在古代上为“衣”、下为“裳”,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标注,很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误解。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例 如高中第一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毡笠子”未给出注释,高中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中“钏”未给出注释,高中第三册琵琶行中“罗裙”未给出注释等等,其实这些名物词学生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应加以注释。 注释不够详细:即注释的内容较为简单,不能让学生将名物理解得 更透彻、更全面。例如八年级上册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