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_第1页
【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_第2页
【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_第3页
【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_第4页
【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07年3月2009年10月)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我校对“新基础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分析,秉承该理论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锁定、孕育、碰撞、建构、生成的动态过程”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精品学校创建的新思路,实现学校由“全、实、深”向“精、特、美”的提升。第一部分现状分析一)优势1、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的学校文化。2、学校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内部制度体系,为下阶段从机制上提升奠定了基础。3、“新基础教育”的“梯队建设”和“阳光教师培养机制”逐渐形成了学校发展的内动力。4、“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工作较有成效,为共同体建设做出了贡献。5、学校有一支高度团结、乐于学习、主动奋进、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热情的领导团队。6、学校拥有优秀的专家队伍和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7、创造了灵活有效的回归教育本原的“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主动健康地发展。8、学校在社会上已经具有较好声誉,促进了学校、社区、家庭合作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二)问题1、教师队伍整体的基础性素养较弱2、管理团队对学校的改革缺乏总体的把握3、学校制度的机制系统还未完善4、学校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5、教改研讨的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两年的基地校建设,我们已经懂得,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现状,以上“三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相互转化、渗透、整合,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种转化增大几率与提高速度。第二部分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新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理论为指引,秉承“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的理念,积极寻求由“全、实、深”向“精、特、美”的提升,创建“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的学校文化。二、目标在“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实现学校“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的整体性转型。四、推进策略深化管理改革,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以读书和教研活动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研究;以富有华坪特色的“班级建设法”和校本活动为依托,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和育人工作;推动并落实以实践为指向的科研活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挖掘“和乐”文化的内涵,促进师生的整体发展;加强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聚集社会资源,辐射学校文明。第三部分分领域和任务、策略一、管理改革的深化与领导团队的建设1、目标管理改革与领导团队建设是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的重要一环。学校要在内部形成具有扁平特征的新型管理结构,建立层次与系统之间积极、双向、有效互动的创生性运行机制,形成科学、民主、合理、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与创造“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管理机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管理经验。领导队伍要改变思维方式,从思想上、行为上、能力上严于律己,率先改变自我,加速超越,成为全体师生的引导者、示范者和服务者。形成人性本位、民主化的管理作风。2、推进措施(1)完善制度建设,运行有效机制新型学校的制度建设,应该定位正确,条款规范,有适当的弹性,形成系统,具有形成秩序和推进变革的双重意义。因此,除了用制度与纪律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秩序,保证工作质量的相关秩序以外,更要使制度、纪律与行为契合,成为约束和保证推进发展的力量,还要尽可能让制度所蕴涵的思想价值,被执行者理解、体悟、认同,成为内心秩序和自觉追求。这就需要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A、校长负责和民主治校机制推进组织结构的进一步“重心下降”,减少层级,实现管理扁平化、网络化,让校长直接面对教研组、备课组与教工个体,让教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各部门则肩负起调节、指导、帮助、推进的任务,想办法促使节点互动,让中心节点与次中心节点都具有主动发展的活力,让全校教工充分感受到“主人”的地位和责任,发挥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对学校工作的流程管理决策、设计、运行、反馈、调整、再运行、再反馈、再决策发生影响。这样的干群互动、群群互动,任务是激发个体活力,凝聚集体力量,在民主治校中开创品牌学校建设的新局面。B、分工负责和协作推进的机制我校领导团队成员大多都能做到既独挡一面又互相支持,团结合作已经形成良好的传统,当前需要的是如何把分工负责和协作推进的具体操作更加精细化,使平常工作不平淡。主要是从策划到执行、反馈、调整以及评价全过程都要坚持第一负责人和合作人的意识。领导团队首先是自己部门主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要有策划意识,实践意识与反思意识,学会“想在前头”,多做“未雨绸缪”的预案;“想在关键”,多做教师急需的切实细致的指导;“想在深处”,多做透出创意和辩证思维的建设性小结。而且,又必须清醒地明确自己的合作者身份,要有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与发展意识。学会“想在整体”,任何工作都纳入学校的系统化发展中去思考,明确其地位与作用;“想在聚焦”,设法把各种活动资源向中心工作靠拢,形成“112”的效应;“想在辐射”,善于从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改进自己的工作。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在制定计划和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时,都要清晰地写出具体的负责人和合作者以及承担的任务;并着手积累与创造一些能够体现“新基础教育”管理思想的精彩案例或有效经验,争取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品牌。C、评价反馈和鼓励创新的机制我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已经构建了较有成效的评价机制,对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前不久,我们又通过几上几下讨论和试运行的过程,对学校阳光教师命名标准制度的实施机制,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全体教工的共识和操作性流程方案。一是变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为日常过程性的每月考评制度,发挥积极评价的推进功能;二是变全面的逐项考核为常规要求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更体现出评价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成事成人”。另外,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加强对教师校本研修成效的考核与评定,我们想改变原来一刀切的校本研修考核内容,除了一些学科基本功之外,还要根据教师自身起点,将他们的自我发展规划中分阶段目标作为个性化考核的标准,帮助教师由低到高,逐级发展,既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又可以促使教师把学校制度转化为自我可持续发展内动力机制。对一些敢于创新并在实践中确实有效的教师,予以精神与物质双重奖励;对于不思进取或者南辕北辙者,实施“质量警示”和“节点提醒”机制。D、常规保证和研究创造的机制首先是运用“刚柔相济”策略。在强调加大制度执行力的同时,要耐心帮助教工解读制度内涵,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实践效果,适时修订部分条款。对管理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施项目责任制,精细化管理,但不可操之过急,或者指标过多过严,要通过加强学习与反思,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家对质量细节进行自测后加以改进,通过“压担、引路、搭台、助推”,悉心培养青年骨干。其次是进一步“重心下移”,抓好教研组文化建设。我们根据教师发展需求,改变学校基层组织的结构形态,将原来的年级组办公室,改变为学科教研组办公室,有利于实现“扁平化”管理,落实教研组合作研讨制度。根据办公室人员配置的改变,拓展学科教研组的职责和功能,除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外,还必须创建有利于人格培养、身心健康的教研组特色文化,才能真正落实一系列日常的校园秩序制度,保证教师本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研究与创造。再次是根据当前“330”工程带来的变化,合理配置教师生活的时空,体现出行政与非行政并存、专业性与情趣性结合的结构,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张弛有度的节律,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2)加强学校领导团队的建设我们认识到,校长和中层干部应该成为学校的领导核心,是为保障学校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而工作的决策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履行一个普通管理人员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管理层自身建设,从思想上、行为上、能力上严于律己,率先改变自我,加速超越,成为全体师生的引导者、示范者和服务者,争创“精、特、美”的现代品牌学校管理。把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列入学校工作日程,落实“每人必读”“每周必学”“每月必写”的学习制度,每周校务会上,由中层干部轮流担任主讲,组织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结合部门工作汇报,进行讨论;每月月底,部门负责人和各类组长必须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体验,撰写成一篇“真情告白”交给校长,纳入干部成长档案袋;每学期期末,干部必须结合实践与思考,在一定范围内作述职报告,接受群众评议和上级考核。把管理工作实践当作最好的学习内容,学会新型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学会“弹钢琴”,合理安排时间,提高一个个项目的管理效率。做到环境有序,流程规范,反馈及时,分段归档。学校各部门工作整合成学校行事历,常规工作有流程图,中心工作有项目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监测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领导管理,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放任自流。以上这些措施,虽然只是比较平常的习惯养成,但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注重这些细节管理,可以锻炼干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规范统整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度和信度。预期达成效果A、将责任感提升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自觉主动地为教育转型做出奉献。要坚持不移地把“培养具有健康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和谐发展和个性创造,通过创建“具有和乐特色的品牌学校”这一共同愿景的追求,提升教师群体“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使命力量和发展内在动机。B、将业绩观提升为一种理性的发展观,学会正确取舍,主动把握时机。管理者要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在管理上既严格又具人情味,形成“冰火兼容”的管理文化,搞“新基础教育”,着眼于学生成长和教师的发展的需求,就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形而上学,不能让外界的各种诱惑与压力“迷了性情,乱了手脚”。要坚持“在成事中成人”,把教师发展的平台建立合作研讨与校本研修上,脚踏实地办实事,求实效。C、将点状和线性的思维提升为整体和复杂思维,捕捉积极的转化因素。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必须通过自觉的学习与反思,学会“纲举目张”,将点状的思维整合成系统的网络思维;并在实行开放管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断促进积极的资源生成。D、将迎接挑战的勇气提升为战胜困难的意志,体现自信、自制和自强。“新基础教育”,唤醒师生们自我意识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领导团队要带头锤炼自己的内功,将追求光荣的热情与勇气引导到追求真理的信念与意志上,正视困难,不怕挫折,既乐观又谨慎地建立基于学校的,由调查研究、分析策划、实践行动、反思重建几个连续、可循环的主要环节构成的推进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机制。E、将认同与执行的职责提升为合作与培养的阶梯,学会“双赢”策划。领导团队成员要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一厢情愿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根据学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努力实现层次与系统间的双向、有效、互动的创生式运行机制,让教工感受到“校荣我荣”,增强凝聚力;共同体活动形成积极交流,异域互动、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良性循环局面。二)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1、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及机制的构建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培养“自我更新型”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研究能力,提高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自觉性,逐渐养成“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所需要的新基本功和习惯。2、推进措施(1)启动新基础教育论读书活动,帮助教师学会读书学校启动新基础教育论读书活动,引导教师时刻反省自我三个“是否”自身的素养和底蕴是否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否能用学习和实践来充实生命;是否能再反思中学会开拓性工作。教师们带着这些疑问,有针对性开展读书活动,学会读书,学会读好书,让书籍不仅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更成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利器。A、形成“自觉读书,主动思考”的理论学习风气。读书目的学习理论不是为了引用、谈体会、作导读,而是为了建立新的参照系,帮助教师从宏观、中观、微观上提高对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价值和趋势的理性认识,通过动心,入脑,践行,有效的学习,产生“生命自觉”。读书方法将理论观点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可以从实际出发,形成观念。重温这次中期评估中的一些成功教案,将其背后的理念分析清楚,对照相关理论,弄明白自己原来为何不懂,今后要如何重建。也可以从观念出发,联系实际。选择“新基础教育论”中的某一理论,把自己或别人实践过的例子找出来,分析对照,加以印证,提高认识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将以新基础教育论的读书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多读书,学会读书,学会读好书。教师应形成问题意识,针对日常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有选择性的读书,探索解决的途径。同时,系统地阅读专业书籍,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形成更为清晰的知识结构,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也有利于拓展教师的视野。B、鼓励“读无字书,创有字文”的实践学习方式。珍惜校内与校外学习的机会“读无字书”,就是看别人的课,全心投入,用心学习,在对比中学,在研讨中学;“创有字文”,就是将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设计,渗透到日常教学反思与重建之中。提高自我策划与总结的能力“读无字书”,就是反思自己的课,结合实际理解“新基础教育”,领悟“师生互动、资源生成、有效开放”等话语系统的含义;“创有字文”,就是根据本校对不同类别教师的分层要求,以及参与展示和比赛的平台,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一番提炼,积累一些案例,并且学会对自我发展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有序实施。(2)推广“新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成果A“语、数、外”三科的指导纲要学习与研究教师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课程指导纲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围绕深化三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展开研究,积极探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教师间采用相互观摩,课后研讨的方式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相应的调整,本校的优秀教师成为课堂观摩的重要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们积极从教学实践中提取经验,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与此同时,华坪还将积极寻求将“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教学经验应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术科的教学中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在全面辐射中整体推进学校的教学工作。B研究“有效互动”的课堂评价继续坚持日常“备课、说课、评课、反思、重建”系列教研活动改革,根据“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指标,结合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修订本校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增设课堂设计评价表和课后反思重建评价表,研究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小组学习”等策略特征,重点突出“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学习视角和情境,以及有时间、空间保障的独特的长程两段式学习经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师生、生生能够平等、多向的互动,特别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方法的反思;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提升学科美的发现、欣赏、表达能力”,以课堂的师生互动、两个生成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以师生健康主动的发展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科教学质量处于区上乘水准。C研究“有效互动”的教学行为课堂诊断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对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全程录相或文字实录,对课堂上的师生行为进行具体分项分析,如问题讨论的内容、频次、时间与效果;教师的教学表述、资源运用、巡视路线、训练手段、作业布置和动机激励等,并检测效果,分析其有效互动性。深入研讨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与重建,各学科教研组就“问题开放与资源生成、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目标推进和师生互动、技能训练与知识建构”等课堂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具体操作办法,进行切切实实的研讨,并提出较具体的学科教学“有效互动课堂”的建议,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改进和“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的参考文本。典型引路一是选择一批本校较好的典型课例,组织“小团体学习”,让执教者负责带教,“现身说法”,努力消除学科教学中某些“短板效应”;二是推广较成熟的“优秀工作法”,如沈梅老师的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七步法等,从中激发老师们的自信和创意;三是运用好“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交流研讨资源,重视外出学习前的务虚务实准备,加强学习后的消化资源和结合实际的迁移发展。特别要理解校际交流蕴含的共同体思想,重视日常的“校际交流”,言行举止体现基地学校主动开拓与开放的精神,提高群体互动的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发展性。(3)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主动健康发展鉴于我们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的事实,我们把教师队伍建设的公平放在第一位,把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放在同等地位,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本校具有凝聚力和形象力,才能使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状态和研究能力发生更大改变,这是新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肥沃土壤。因此,我们在打造“品牌教师”的同时,努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了提炼、充实和丰富教师个体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学校首先以学习研讨为抓手,提升教师的教学教学能力;其次搭建了“阳光教师评价”以三梯队建设等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树立榜样,提供激励;在此基础之上梳理、提炼优秀教师的经验结构,以此来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这一机制的构建不单单是人文关怀,而且是推进学校整体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A加速骨干教师“岗位成才”调整教师梯队的名单和目标,为骨干教师创设更多的机会和舞台,除了校内“自设研讨课”“三格杯竞赛”等活动以外,让他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主动亮相,接受教育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充分发挥中间层次的示范与创新作用,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要通过定向培养,严格要求,争取推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学科带头人,至少区级品牌教师23位,校级品牌教师56位。B帮助弱势教师“摆脱困境”本校教师中弱势群体,主要是动力弱势(进取心不强,自动放弃或失去各种发展机会)、能力弱势(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现出“力不从心”,形成“恶性循环”)、机会弱势(政策、经费、时间与机会往往向名教师、优秀教师倾斜,他们外出交流、参观学习与参与评优的机会不多)、心理弱势(缺乏正常的宣泄渠道和机会,造成不健康的抑郁与惰性等消极心理)、性别弱势(女教师受到家庭负担的干扰;男教师缺乏“细心、耐心、坚忍不拔”)。因此,我们打算通过职业策划,即签订岗位合同书和个人发展规划,使之增强其内动力;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高密度微格分析”,度身量造个人分阶段强化培训方案;通过伙伴合作,借助集体智慧,引导其对成功失败正确归因,在动态发展中优化行为,改变教学模式,即摒弃传统“流程熟练模式”,代之以“问题解决模式”;还可以让他们参与研究,但侧重于研究的过程体悟,不强求与课题负责人同步达标;通过个性化评价,纵向比较,引导上进心和成就欲望,来排除心理与性别障碍。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引导与帮助,召开本校“青年教师工作会议”,落实“结对拜师、项目认领、按期验收、定向参赛”等系列程序。条件成熟则可组建以专业社群为基础的“学科后援团”。C帮助每一位教师获得主动健康的发展积极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完善阳光教师评价制度,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指导,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寻求自身的发展。重视对师生内在品性、气质、涵养的了解,倡导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师生“自信、热情、意志力、平常心”等稳定平衡的心理品质;请专家帮助合作指导,开展讲座、疏导、游戏、实践、矫正等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引导教师培养广泛兴趣,增强文化底蕴;建立华小教师特色艺术团,定期活动,参加演出;办好学校的博客网,使之成为教师自我教育和专业成长的良师益友。三、学生成长工作与班主任队伍建设1、目的以校园活动和班级建设为依托,通过对校园生活的整体建构,逐步实现学生在校的生存状态的转型,唤醒学生对生命与世界丰富的体悟,对未知和未来充满向往,对学习探索本身充满兴趣,并从中获得内在满足。2、推进措施(1)通过班级建设成就班主任队伍A、推广优秀班主任陆敏的“班级建设法”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真实需求,结合中心工作,制定个性化班级计划。班会课从解决班级内部存在的问题发展为“阳光心理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变革班级日常化管理制度,以小干部轮换和小岗位评价,促进班集体良好风气的形成。B、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指导与考核的力度定期举办培训,学习学生成长工作的理论和先进经验,研讨、交流班主任工作方法。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评价制度,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提高班级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年级组长、党团员和“学生成长策划组”的核心作用,开展“结伴同行”活动。C、开发班队活动与学科教学互为动力的特色项目形成班级学科团队合作机制,加强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沟通,保证学生的协调发展。开展“四个同行”系列特色活动,加强文化培根导引,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研究班级组织生活中的道德生成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关系,探索班风、学风同步优化。(2)运用节庆活动开发人的价值A、校本仪式主要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队(团)仪式、少代会仪式、干部竞选仪式、运动会开幕式等等,根据与时俱进的内容与目标,形成与学生年龄心智相符合的流程管理,纳入学校常规工作。B、节日活动可分两类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华小读书节、华小科技节、华小艺术节、华小运动日等等,时间为1天2周,主要由校方动员、班级活动、年级推荐、学校评选、上报参赛等环节组成,既让学生体验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增强自信,又能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体现本校学生精神面貌和风采。另一类是社会性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春节、元宵节、三八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有的尽管不放假,但完全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运用“课程”管理思想,挖掘内涵,合理配置,使之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资源。(3)原有项目的提炼、深化、补充与完善在品牌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华坪人开创了一系列特色项目,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创建“阳光教师”群体培养机制便是其中的典型。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培养教师的发展意识、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等,形成华小教师的特色文化,成长为学习化组织。首先,学校开创了“大家教大家”的团体学习项目,将48位教师自由组合分成了14个学习研究小组,任务就是研讨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于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每个小小组带着任务,自定一个小课题,选定一节课或课中的某个环节作突破口,小组进行学习、研究、实践、讨论、修改,最后自定时间向学校大组进行讲座和教学汇报,接受大家的提问。这样人人参与,互帮互学,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促进教师的健康主动发展,学校探索建立“阳光教师”培养考核制度。我们将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有机地划分为五个层面师德师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活动辅导,基本涵盖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再制定各方面的标准,进行评定,评定分自评、组评及校评三个步骤,分别命名“绿荷、蓓蕾”老师,“绿叶、剑兰”老师,“星光、阳光老师”,阳光教师为最高层次。这个评价指标反复征求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教代会通过。这种考核评价,使每个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光环”与“台阶”,有了自信与追求。四、学校科研深化与学校持续发展1、目标“新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是面向实践的,创造自己的变革性研究;这与以往学校科研不一样,是回归本源的科研。新基础是为全体师生的生命价值而做,不满足于奖牌的堆砌,追求的是每一天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建立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机制,坚持“重心下移”,提升理性,让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变革研究,落实到最基层的备课组,渗透在学校所有的领域和每一项工作的全过程中,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动力。2、推进措施(1)激活基层组织的内部活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抓准各个教研小团体的突破口,适时调整基层组织的核心结构,实施“任务引领式”和“精神疏导式”相结合的管理,将“党员责任区”工作与创建品牌团队结合起来,促进群体合作氛围中的个体独立发展,凸现骨干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提升水平,加速品牌教师的建设;学生成长组改变班主任“两极分化”状态,切实推广身边的“陆敏精神”;提炼“自我策划”和“合作创新”整合的学生成长工作经验。语文教研组改变课题研究“各自为战”状态,形成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切实开展读书研讨,在变革性实践中培养更多的“沈梅小组”。数学教研组改变教学研讨“平面化”状态,确定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完善“梯队接力”机制,促使教师主动进行有效的专业研修。外语教研组改变组内成员“拉平板车”状态,调整配置,凸现骨干凝聚;充分运用各类优质资源,强化青年“定向培训”的有效流程。术科教研组改变部分学科“两张皮”状态,课堂中落实新基础核心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优势,巩固绿色科技教育特色。(2)落实教育教学课题研究A聚焦课题,形成系列我们精心构建学校整体性的“课题研究”系列,把分散的资源整合积聚起来,形成六个专题,并将研究的态度、行动与成效,切实地纳入“阳光教师”评价。“基于学生成长的年级主题教育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由学生成长策划组负责)从研究学生成长的分年级特点发展到研究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发展内驱力;从研究班级与年级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发展到研究如何运用年级主题教育过程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主动性;从研究校园节日活动发展到研究如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优化学生成长生态环境。“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由各学科教研组负责)语文教研组总课题是运用“长程两段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一至五年级备课组又根据各自的教材和学生需求状态,分别确立了五个相关的子课题随文识字型朗读体悟表演型阅读质疑解惑型单元结构型专题读写结合型,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数学教研组以开拓师师有效互动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为先导,研究如何运用新基础教育成人成事理念,通过日常化的教研组与专业社群活动,加速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相关子课题,将落实到各个备课组。外语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是小学牛津英语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研究,分为低年级英语词汇教学序列的研究、中年级学生英语词汇与句型选择性学习的研究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英语教材能力的策略研究三个部分。术科教研组总课题是小学术科教学中学生生命价值的开发研究,下面各备课组根据音乐、美术、体育、常识的学科特点,分别从方法、评价、载体与、内容与思想的设计等角度进行研究。“学校管理与教师发展研究”专题(由领导团队负责)主要是创建“新基础教育”的品牌学校这一大课题,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工作实际,又分别从制度完善、校本研修、师资建设、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以及学习型班组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B点面结合,加强培训专家引领通过参与华师大专家领衔的“学科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研究”,以及“课型性案例”的系统研究,努力实现“从课程转化到教学,进入到一个不同的领域”深化、系统化和具体化,锻炼一批向“专家型教师”努力的“研究型教师”。重点指导对已经承担和正在申报的15个区级课题和青年课题、ESD课题等重点项目的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的训练,通过剖析典型课题,让他们知晓如何确定课题与相关专题,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研究,如何撰写分阶段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案例报告。培养一批比较懂行的青年科研骨干。校本研修组织学习教师科研基础知识和举办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网上讲座。3探索学校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后阶段学校要追求的“精、特、美”,是一个互相关联又不断发展着的整体目标,绝不能机械地将它分割成几段或者几块,无数个项目的“精”,渗透着学校的“特”,自然也体现出一种“美”的价值,那么,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有滋有味有收获。主要是研究如何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如何处理好“魂”与“体”的关系,学会系统策划,正确取舍,持续努力。如何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实现制度落实,人事共赢,和谐氛围。如何处理好“精”与“特”的关系,抓好细节管理,合作研究,文化创新。如何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探索校社联动,家教指导,共生共进。在此基础之上,如何探索出更具操作性的途径,促使学校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也是学校关注的焦点和力求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学校酝酿建立起一套全面的监控机制,对四大机制的运行进行全面的监控,严格控制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反馈和整改。五、学校文化的系统创建与学生整体发展1、目标学校形成鲜明的“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的“新基础学校文化特色”,简称为“和乐文化”。将“生命关怀”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教学和后勤的后项事务中去,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引导师生积极、主动地追求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2、推进措施(1)进一步挖掘“和乐文化”的导向内涵叶教授赠送给我们的“和而不同,乐而不松,和谐融通,快乐成功”学校文化字,勾勒出了新型学校的建设蓝图。前个字是对我们的座右铭,指出了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后个字是激励我们去追求理想的境界。“和”指“和谐共振”,“心平气和”,但要在这种有利发展的扭转中要打准自己发展的点,有个性与创造性,也就是发展特色;“乐”指“乐观心境,开放的心态”,来辩证地看待,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但节奏上丝毫不松懈,不放松每一个细节,凭智慧工作,讲求细节化、高效化与高质化。“和谐融通”就是学校要追求的理想境界,指校内校外,各项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快乐成功”就是塑造出一种新型文化之后,华坪人的价值和自然状态。这个字,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新型华坪小学的形象。随着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对“和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谐古代指的是“万物共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现代则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互相协调,互相尊重。一方面,“和谐”的核心内容便是人际关系的核心,体现在学校中便是干群、师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在各方面体现出“尊重人、尊重规则、尊重自然”,强调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有敬畏感和使命感,共同自觉追求更高境界,体现于业绩和心灵,形成校风、教风、学风,才能呈现出真正的“和谐之美”。快乐“快乐”指向“乐学、乐业和乐群”的精神境界。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在内的群体都能快乐的学习,工作和相处,这种源于内心的“快乐”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学校应用制度与环境造就一个“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奉献才会有自我实现”的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即“新基础教育”基地校教师的素养,并在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生命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快乐。(2)进一步发挥“和乐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回顾与展望本校从追求“和谐”到追求“和乐”,再到追求“和美”的发展轨迹与趋势,我们要认识“和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四个层次的不同形态,澄清个别教工的误解和困惑,使之真正成为认清方向、不惧风浪、齐心协力的水手,而不是搭船旅游、享受服务的乘客,更不是冷嘲热讽的岸边看客因此,“新基础教育”知难而进,执著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的32字,就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我们提倡“讲真诚,讲大气,讲合作,讲品位”的教师文化,把教师职业内在价值和欢乐,即教育科研作为内动力和教师在变革性实践中成长的台阶,引导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发现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发现日常校园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还要发现自己和学生的潜在发展力,从而发现创造机遇,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值得锤炼的风格。有了这样的教师文化,就可以激发学校全体教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管理、服务、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健康主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