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学科2011真题+2012复习资料_第1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学科2011真题+2012复习资料_第2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学科2011真题+2012复习资料_第3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学科2011真题+2012复习资料_第4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学科2011真题+2012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经济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2分816分略二、名词解释3分412分1、等产量曲线西经第3章2、货币工资刚性西经第12章3、所有权特定优势国经第7章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财经第2章二、简述题8分432分1、用基数效用论解释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西经第2章2、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货银第3章3、简述三元悖论的含义国经第8章4、简述税收负担转嫁的影响因素财政第4章三、论述题20分240分1、试述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内容、作用过程及特点。货银第7章2、用利益相关者逻辑,谈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共同治理原则。社经第5章我的估分题型题目得分/题目分数单项选择题略2分48分名词解释1、等产量曲线2/3分名词解释2、货币工资刚性2/3分名词解释3、所有权特定优势3/3分名词解释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3/3分简述题1、用基数效用论解释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3/8分简述题2、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7/8分简述题3、简述三元悖论的含义7/8分简述题4、简述税收负担转嫁的影响因素7/8分论述题1、试述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内容、作用过程及特点。15/20分论述题2、用利益相关者逻辑,谈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共同治理原则。15/20分估计总分71/100分第一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经论述1个或简答2个名词或选择1个、共28分;压2个大题新增5、8章,变化显著3、9章,变化较大2、6章,这些都是重点。判断重点章节的基本原则2009大纲新增或做出重大修订,但在近两年的考题中未出现考点是重点不同版本大纲使用的同一个命题周期且仅近两年已出现的考点可忽略(20032008,2009至今)连续3年以上未出现任何考点的章节应引起重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大题带有显著的“经济热点”特征,应注意当前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历年真题显示,考点重复概率较高,尤其是新大纲保留且近三年又并未出现的真题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考题在大多数年份都是大纲后的习题,但近2年考过的大纲习题可忽略第1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次,连续11年无考点第2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次,重大修订,连续7年无考点)第3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3次,重大修订,连续5年无考点。)第4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9次,2010年名解论述)第5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2次,新增,07论述08名解、2011论述)第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1次,小幅修订,09简答,热点收入分配改革。)第7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3次,09简答单选,热点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第8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0次,新增,从无考点,热点经济结构调整。)第9章社会主义对外经济联系(1次,重大修订,连续10年无考点)第10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调节(7次,第1节小幅修订,08论述10单选)社经导论(19992010年期间,导论部分从未涉及考点)社经导论简答1、请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P19传统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由于这种范式既没有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经的精髓,也无法应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范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方法论上的缺陷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在探讨市场经济的社义制度基础时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分析市场经济运行时采用的是西方经济学惯用的方法论,两者之间处于割裂状态。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形成社会力量的各种社会整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但决定个体利益的内容,还决定它的客观形成机制。因此,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应该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社会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2、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假设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时,它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互相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它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吸收对方合理的成分,杜绝两者的极端,走一条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相结合的“中国道路”。2011压社经导论简答2、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P21理论联系实际、现代化、开放性、抛弃、创新1、坚持直面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而不是让现实适合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回答所隐含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反思理论本身,直至根据现实修正理论。2、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应反对脱离实际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应排斥完全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3、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教条化,都会导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入死胡同。4、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5、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6、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更加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2011压社经导论论述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P18重大进展(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主流发展倾向(放权让利、计划与市场、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生产关系、百家争鸣、联系实际、单调到多元化)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1、第一,市场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行的是等级规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2、第二,工业化。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我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一过程;3、第三,国际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上走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直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2、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2、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3、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3、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2、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常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3、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4、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社经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经一名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社经一名词2、三个有利于标准由邓小平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社经一名词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的经济。社经一名词4、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增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社经一简答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1999年人自由、公有制、生产力、消灭商品货币、低级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造成了阶级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消灭私有制,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更快的发展生产力,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基础。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看来,商品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一旦消灭了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商品生产将退出历史舞台,整个社会生产由计划调节。5、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发展阶段。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II社经一简答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意义。P28NEW1、概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2、“左”“右”问题。要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要明确我国社会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抵制各种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又要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只有这样一来,才能防止“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实质是超越阶段,右的实质是否定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们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3、建设出发点与立足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IIII社经一简答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P30NEW重点,完全没有考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4、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日益获得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开始表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它的出现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还会进一步发展壮大。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1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2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3、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1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定,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互相补充。2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2011压社经一论述1、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P2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和其他国家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2、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包括改革性质、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方式、改革战略、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等在内的经济改革理论。改革既不是对原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的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的方式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就是要遵循“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中国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标准由单一劳动标准改变为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的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把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大胆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从实践总结出来,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社经一论述2、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P281999年论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4、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日益获得了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开始表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它的出现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还会进一步发展壮大。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1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2在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对之应继续鼓励、引导、适当调节,促使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与我国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增加就业,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1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定,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互相补充。2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社经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变化较大)社经二名词1、市场P32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社经二名词2、市场经济P32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无关。社经二名词3、市场机制P32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社经二名词4、增量改革P40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经二名词5、渐进式改革P35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对应。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社经二简答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P31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2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3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4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2、运行特点。在传统体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方式。1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2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上到下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3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暴露出很多弊端。社经二简答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注意提问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必须遵循产权和市场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2、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社经二简答3、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2006,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P35从实践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大爆炸式的激进式改革,另一种是从上到下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渐进式改革方式具有以下特点P40页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2、增量改革。就是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3、先试点后推广。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2、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P35中间1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4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社经二论述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P332004年论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期,理论界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讨论。第一阶段1978198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理论认识,促使在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政府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原则中,直接的指令性的计划仍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对立的“板块”式结合的关系。第二阶段19841987,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1984年年底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比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价格双轨制。这一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有两点1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的一种形式,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第三阶段19871992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机制作用认识的一次突破。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第四阶段1992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社经二论述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34关键所有制、分配方式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它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与要求,又具有不同与其他类型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贯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3、即使是公有资产,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有偿使用,占有公有资产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其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应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社经二论述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5不是特别重点,但要关注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2)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3)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第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三,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企分开问题,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第四,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第五,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第六,以改革促管理。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体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需要构建三个约束机制一是受制于个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二是交易双方都有的某种威慑力量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三是依靠法律、舆论、政府等力量的第三方监督。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三是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按效率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社经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渐进过渡渐进式重点变化显著19992010年期间,涉及该章考点3次,题型均为简答题,同时注意名词解释。社经三名词1、“华盛顿共识”P38“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的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社经三名词1、“北京共识”P39是由英国人雷默于2004年提出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公认,作为直接挑战“华盛顿共识”并建立在中国经济基础之上的“北京共识”愈益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1创新的价值。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2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3自主发展理论。“北京共识”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一个很好的概括。社经三名词2、等级规则P39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社经三名词3、产权规则P40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拥有资产越多,拥有资源配置权力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就是产权关系必须明晰化。社经三名词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P41是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与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社经三名词5、宪法秩序P42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社经三名词6、诺思悖论P43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社经三名词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P44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社经三名词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P47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社经三简答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渐进式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P39一、基本概念1、激进式改革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向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制度过渡,其核心内容私有化和自由化,他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2、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二、差异比较1、激进式改革。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就是多党制;2、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3、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全面放开价格,从而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条件下,在很短时间内由市场价格替代计划价格,让转制后的企业马上接受价格机制的考验,从而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渐进式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改革。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2、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改革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两种改革的不同含义激进式改革是改革在短期内迅速完成,渐进式改革是保留宪法制度前提下改革是自上而下逐渐完成。两种改革的差异性第一方式上激进与渐进。第二制约条件上激进式改革不受原有制度制约,渐进式改革是以保留原有宪法制度为前提。第三;改革效果上,前者快速完成,后者逐渐推进。2011压社经三简答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21、基本概念。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与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2、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方式、速度、次序的主导力量。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和利益刺激,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实施制度创新。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成本时,实际的适度变革才能发生。政府主体和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涵数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两主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摩擦。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认可或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II社经三简答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P431、基本概念。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与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2、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政府或国家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过程中通常追求双重目标社会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统治集团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持久的冲突。所谓”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诺思悖论”在供给型制度变迁方式中表现为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之间的冲突。在供给型制度变迁的框架内,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因难以解开“诺思悖论”而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从理论上说,微观主体的独立化,使得微观主体存在制度需求,但这种制度需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能否获得制度创新的特许,或者能否凭借讨价还价的能力突破进入壁垒,因而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同样面临障碍。在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条件下,揭开”诺思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实施这一集体行动的主体是组织指在既定制度规则下需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团体。随着放权让利改革和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能够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种变迁方式被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社经三论述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38格注一、基本概念。1、激进式改革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向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制度过渡,其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和自由化,他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2、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二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的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我国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