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 电大论文_第1页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 电大论文_第2页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 电大论文_第3页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 电大论文_第4页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 电大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内容提要】诗歌凭借精练的文字、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美好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教学该如何进行,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关键词】诗歌鉴赏朗读能力【正文】所谓文学鉴赏,是指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璨如星河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让我们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诗歌凭借精练的文字、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美好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三百篇”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谓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面对如此感人的文化遗产财,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呢一、跨越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的鸿沟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对于古典文学、古文化传统知识方面积淀的贫乏,审美能力的有限,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感知尚有一定难度,对于诗歌中隐藏的言外之意就更难以品味了。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与现代人本身就存在隔膜,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一个鸿沟。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跨越这道鸿沟呢首先,教师要设法让鉴赏者(学生)和鉴赏对象在同一平面上对话,排除诗歌旳异己之感,把古诗传达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虽然世殊事异,但有些景有些情是永远不变的,比如日月山川花草鸟树,比如离别乡思失意忧愁。古典诗词在主题情感方面并没有多少高深莫测,而只是在文字组织、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上独具特色,独具匠心,因而也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比如以下一首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样一个没有细分的大问题让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写起,大概在课堂上思考了十几分钟后我让一学生口头作答,该学生这样答这句是写出了春天邻居家桃树开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邻家的向往。我不置可否,而是另外提问先撇开这道题目,就看诗歌本身,这首诗是大致写什么内容的学生抓住题目回答听吹笙。我点拨道是的,也就是听音乐,既然是一首写听音乐的诗,那么它的主题肯定表现音乐的某种特点的,那么所表现的情感肯定是听音乐的感受,那么即使诗写到其他事物,它都应该是为了表现这个主题这种情感服务的。接着我又叫了另外一位同学回答,该生答道这一句写作者怀疑邻家有桃树开出万外朵桃花,是诗人听了音乐后的感觉、想象,通过桃花开得多有热闹,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热烈、欢快。又有一个学生补充回答道桃花盛开是从视觉上看的,而音乐属于听觉,以视觉所看到的事物写听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非常巧妙。这两位学生都把握得很好。我在引导学生时特意点出听音乐而不是听吹笙,因为说听吹笙容易让学生产生隔膜,而听音乐则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在解读诗歌时也能联系自己平日听音乐的感受,这种感情古今都是想通的,有些音乐让人低沉,有些音乐让人欢快,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到了音乐的欢快。我还让学生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写音乐的古今诗文进行探讨,比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从表达技巧各异,语言不一的古诗中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学生、诗歌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也需要融入诗歌的情境,才能下笔有神。第二,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消除与古诗的隔膜。孟子万章下有言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考到王维的过香积寺,王维人称“诗佛”,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就一种清高幽僻旳意境。学生如果不了解王维,恐怕对这首诗的意境把握会有些困难。“知人论世”,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积累,只有在平时多关注历史,关注诗人本身,才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第三,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古诗的陌生感,恐惧感,不妨把古典诗歌当成一篇现代散文去读,不过是缩小了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宏观把握。一首诗就象任何一篇现代文一样,必然有一个主干中心,其它的一切枝枝叶叶必然是围绕主干展开。所谓技巧实际上就是枝叶的“生长方式”,如何为衬托主干而长的更美,更合理。于是就有了比喻、拟人、通感、烘托、用典、象征等等。往往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诗歌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把握了题目大致能把握主题情感,把握了这两点就能高屋建瓴,以不变应为万变。所以本人在诗歌鉴赏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一”原则,即“一个中心,一种技巧,一份情感”。碰到任何诗歌,先明确这三个一,问题就解决了。从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问题是细化了,然而也更注重了宏观测试,也就是对于诗得整体把握。一首诗是一个整体,学生在鉴赏时不可能一个一个考点割裂来鉴赏,比如说鉴赏语言可能连带着鉴赏表达技巧,鉴赏情感肯定是从语言技巧入手,所以这就更需要教会学生宏观把握。二、重视“四多”,在积累中提高诗歌的认知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首先,要多读。这里的“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二是读诗的数量要“多”。古代学者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是说读的遍数要“多”。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曾说“我利用部分早读课的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滋养他们成长。每周学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赏析能力提高,智力获得发展”。这是说读的量要“多”。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古代诗歌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逐渐体会诗歌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吟诵,因为大声地、动情地、投入地朗读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朗读前,老师可作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兴趣,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样进入角色后,更易熟记和理解。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寻找相同背景、相同题材、相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本延伸到课外。其次,要多思。如果只满足于自己背过了多少首诗,还是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只有真正理解了诗的内涵,领悟了诗的精神,才能算是“鉴赏”了这首诗。要领会诗的形象,体味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就要充分调动大脑的参与,多思考,积极运用想象和移情。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诗人的笔下景通过想象和联想还原为眼前景;将自己浸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反复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诗人写诗的背景。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诗人的身世经历、创作风格。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兴衰成败都会在诗人的作品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盛唐时期,由于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这个时期的诗大多是格调昂扬向上的,诗人多抒发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以及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边塞诗派还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到了晚唐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诗人大多写一些身世飘零,感时伤世、为逃避现实而纵情山水之作。诗人的生平经历也会对他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年轻时的杜甫,生活安定,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曾经写过不少浪漫主义的诗歌,最著名的是他的望岳,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但由于家道的中落,自己仕途上的失意,尤其是十年长安的困守,使杜甫的诗风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的风格就定型为现实主义,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此外,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比较固定的,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委婉含蓄,陶渊明的恬淡自然等。掌握了这些诗歌鉴赏方面的文学常识,就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更需要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积极开动大脑,把它们和诗歌本身联系起来考虑。中国的汉字是表意凝练的文字,多以形显义,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敏锐感知,多读多思考,你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情感、有温度、有颜色、有重量的。第三,要多练。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专项训练,从中找“感觉”。也只有多练,“熟”才“能生巧”。我们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对诗歌分类,比如说把不同风格流派、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印发给学生加以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可以积累一定的答题技巧,比如有关作品风格、思想内容方面的术语,一些古代诗歌意象的特定含义等。在多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考虑问题的思路方法,比如说鉴赏古诗词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这首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怎样写的(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人、物、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人、物、景,对自己抒情言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这个考虑问题的步骤是逐层深入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第四,要多写。这里的“写”是指模仿鉴赏辞典的模式简单地写诗歌鉴赏性的文字。朗读、鉴赏只是一种活动,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目的所在。目前从教材的安排到考试的形式都涉及到诗歌的鉴赏创作。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尝试着写诗歌鉴赏性的文章。老师可以给学生挑选鉴赏辞典上的典范性的文章来读,教给他们一些写作鉴赏文章的思路方法,指导学生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的鉴赏作品,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诗歌鉴赏投入更多的热情。三、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诗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1了解作者及背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2抓住意象赏析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再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抓住诗歌中月亮的变化也就很好的抓住了作者情感你的变化。另外,还应让学生积累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3关键词句推敲法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4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知道诗人的写作风格。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自由奔放,颇显浪漫;杜甫诗沉郁顿挫,尤重现实。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花间词”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另有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既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