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以宜兴市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为例_第1页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以宜兴市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为例_第2页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以宜兴市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为例_第3页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以宜兴市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为例_第4页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以宜兴市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以宜兴市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推行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为了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年月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同时,这一决定的颁布迅速带动了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这是历史性的一大进步。今天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呈现出“如火如荼”、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景象,并不能有效说明现阶段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相反,在开发和研究热的背后,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对校本课程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缺乏必要的团队创作意识、缺乏必须的专业指导更主要的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完毕之后,缺乏有效的贯彻措施、评价体制,往往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的一项荣誉,而缺少有效实践。特别是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保障学习校本课程,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为了能深刻认识、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与意义,也为了能有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选择了“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一绪论,通过对研究缘由的介绍、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并结合文献综述,确立本研究的起点。第二部分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明确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第三、四部分一以周铁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通过这一具体个案的研究,揭示目前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性问题。第五部分一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构想,通过提出一些具体、实效的建议,希望能有效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真正体现其价值。本研究立足于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等,希望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性的思考,提供借鉴和指导。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宜兴市周铁中学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目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一章绪论研究的缘由概念界定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及创新精神的需要第三章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演绎与阐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第四章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周铁中学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条件周铁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是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强大基础一乡土史和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一周铁中学校本课程精忠热血满江红的内容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的意义开发利用校本课程,丰富了校园文化,形成了办学特色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开发利用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的存在问题第五章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构想一加强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领导,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校际、学科间的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论一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研究的缘由随着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国民素质,这又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早在上个世纪年代,为了应对世纪的挑战,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实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随后的教改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课程系统本身的不完善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世纪末我国开始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改革中显现的问题逐步被认识、被解决。在新一轮改革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完善课程体系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会落空。所以,在国务院年月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随后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些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于述胜、刘继青中国现代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论纲【】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第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中充分结合了当地的文化资源或学校的特色。宜兴市周铁中学开设精忠热血满江红这一历史校本课程,就是这一浪潮下的产物,也是基于宜兴市周铁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在年月日周铁镇开展的姓氏人口统计中,岳氏人口有人,排在全镇姓氏人口的第位。而关于“岳”氏的来历,周铁广大居民都达成共识,往往认为来自于“守土君拔垂钓手,抗金天鉴赤忠心”注上联指清大将岳钟琪,下联指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周铁一些地名的来历,同样与岳飞及其在周铁的活动紧密联系。“前防村、“后防村有东西两村,“防干村”有东防干、西防干两村,均为岳军设防湖匪、金军之处。“干上村岳军竖旗杆子村上的。“马巷村”岳军马队驻屯之处。“民家场”岳军训练农民抗金之处,现称“闵家场”。“营桥头”因岳军曾扎营于此而得名。“汤埝村、汤埝坝”岳军的汤阴营屯驻之处,原来村名叫“杨埝”,为了不忘自己是汤阴人,故改名“汤埝”。在村东筑有一大坝用于护水,固名汤埝坝。“知义庄”该村的前村居民都姓岳,为了不忘祖先岳飞之忠孝节义,又是岳琮所建岳氏义庄十八所之一,故名知义庄,沿袭至今。至今在周铁仍然保留有岳飞及其后代在周铁活动的遗址,如岳飞衣冠冢和岳霖墓等。总之,周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周铁中学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也顺利推动了周铁中学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设置目的只有一个,即课程的设置应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念,并以此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年周铁镇政府周铁镇志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重大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必然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概念、深度与广度上,在实际的操作、评价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所以,为了更好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笔者在导师李稚勇教授的指导下,以“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研究”作为论文选题,望能对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有所借鉴。概念界定课程关于“课程”,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也就有着不同的界定。从近代以来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看,被人们较广泛接受的一种对课程的定义是指“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解释“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的课程含义与现在一般理解的课程意思相差很大。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虽朱子也提及了课程这一概念,但没有作出明确界定。而意思还是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国外,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大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一词发展而来的,意思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从中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采用名词“跑道”时,把课程理解为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引出传统体系的课程而理解成动词“奔跑”时,对课程的认识就会侧重于指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重建。现在,从学科课程论的角度而言,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指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刘芳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刘芳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综合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如核心课程、潜在课程即隐性课程等也被人们逐渐重视。除以上几种课程类型以外,根据管理的角度不同,还可以对课程的类型做进一步的划分从学生修习的角度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谓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主要是就课程的开发及其管理的主体而言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起源于世纪年代中期欧美国家的教育民主运动。当时,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出于对新课程指由专家制定的学科结构课程运动的重新思考,以及对教育形势日益复杂化的实际考虑,将包括课程决策权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教育决策权都迅速地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权力转移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主开发,促使学校、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再分配的民主化课程。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程决策应该由实施它们的教师来作出,并且这些决策应该由决策结果所要涉及到的人参与。”在我国,针对课程的开发及其管理的主体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学者将“校本课程”界定为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程。简单理解,校本课程就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设置的、开展自行评价、进行自行管理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教育部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其指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教育部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其指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高晓清论校本课程的特性【】教育探索年,第期第页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中小学教学研究年,第期第页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又称为现场本位课程开发、特定现场课程开发等,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其基本要素有四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以教师为主导三是校内、社区内多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四是以达到学校教育目的或解决教育问题为目的。”校本课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校本教育。校本教育是指从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条件和需要出发,以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所进行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校本教育的核心观点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校本教育实际上包含了校本教育研究、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培训等具体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本教育研究成果的具体化,是校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堙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世纪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出于实现课程民主化决策的追求,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简称的思想。此后的二十多年中,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曾先后、不同程度地把课程编制权下放到学校,使学校的普通教师在课程编制、选择等方面拥有了许多的自主权。这在世界上逐渐形成一股“校本课程运动”的潮流。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从世纪年代末年代加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开明出版社,年周峰现代教育理论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周峰现代教育理论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初开始,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已经逐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年,香港开始推行“学位本位课程设计计划”,台湾也在年代中后期从西方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从而推动了台湾地区民间教改团体自发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如黄政杰在年课程改革、张嘉育在年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墙中都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进行了较完整的阐述,从而有利推动了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虽然早从世纪世纪年代开始,我国很多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课程多样化的理性思考,但真正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热潮则是年月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兴起的。崔允济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坫等著作中,从课程决策的角度,结合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提出“走向课程决策分享”的世界趋势。从两种学校课程开发主体教师和学科专家的角度,通过剖析教师和学科专家各自的优点,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特别是他在对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中,提出“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观点,并展开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提出“个性在校本课程中生长”。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上作出贡献的有王斌华、吴刚平等教授。王斌华在校本课程论一书中提出校本课程的四个模式目标模式、动态模式、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吴刚平认为按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则可具体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他们的研究对全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尤其是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崔允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崔允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崔允济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年月,第卷第期崔允济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教育发展研究年,第期”崔允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年”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阴教育发展研究年,第期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中,王伟廉的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和课程设计基础、吴刚平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都使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上海市大同中学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上,崔允都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明确指出了一些学校的特点南京师大附中体现“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上海市大同中学表明“课程开发即合作、探究”、上海七宝中学有着较完善的“校本课程评价”。这些基于实践的研究也会进一步推动我国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使其不断完善。以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作为主题的硕士论文研究也推动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宋丽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人本主义的理论、解释学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理论、重构学校文化的理论等诸多方面具体阐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通过“对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比较研究”阐述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的思考侧重于对实践个案的研究,从而阐述校本课程研发的必要性。陈朝晖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之研究“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困境原因的分析”,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也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心。这些研究大都主要围绕校本课程的整体内容而展开,从涉及的具体学科来看,论文也非常多。如有胡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探讨嚣、杨冰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一以晚清史再认识校本课程为例约、李芳芳上海市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效果与实验研究植口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年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年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年教育出版社,年】月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四宋丽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年”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年张雯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的思考【】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年陈朝晖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之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年胡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探讨】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年杨冰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一以晚清史再认识校本课程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年李芳芳上海市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效果与实验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这些研究涉及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多方面,其中很多论文的见解是独到的,大大推动了新时期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从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的研究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研究主体上,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态势二是研究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三研究成果上,可以说几乎覆盖了中小学教育的各个学科,遍布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这都是由于校本课程是一个在我国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术界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热情,从而形成一股校本课程的研究热潮。应当肯定,正由于这些研究的存在,从而使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意义理解愈来愈深刻。但在这股开发研究热潮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对校本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上还很薄弱,尚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求依赖、进口国外研究成果的倾向相当严重,对我国原有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和经验关注不足机械地照搬照抄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校本课程问题,使校本课程缺乏研究特性和个性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理论工作者重思辨研究,而实践者则更多存在经验主义的研究倾向因此,总结这些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认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加大研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极力推动新时期的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以及个案的研究,探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一绪论,通过对研究缘由的介绍、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并结合文献综述,确立本研究的起点。第二部分一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明确加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第三、四部分一以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校本课程开发为例,通过这一具体个案的研究,揭示目前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性问题。第五部分一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构想,提出一些具体、实效的建议,希望能有效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真正体现其价值。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调查研究法张永祥新课改以来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反思与前瞻【】教育与管理年,第期第页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查研究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从而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的方法。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书面和谈话调查这两种基本方法,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认识。在对周铁中学调查中,共开展书面调查次,主要包括教学的一线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编者,还有广大学生。并通过次问卷调查,收集到了大量客观真实的数据,掌握了学校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二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文献法,一般可以有效获取正在研究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资料,并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辨别优劣进行分析、梳理,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我在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利用图书馆、期刊网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本研究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综合法这是一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谈话法、观察法或者问卷调查等。本研究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包括已有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文献资料、周铁中学“满江红”开发利用的文档资料,以及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调查获得的直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总之,在本研究完成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力求有效的剖析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并为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创新之处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出现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浪潮。但相比之下,宜兴市周铁中学开发利用的校本课程精忠热血满江红有其自身的特色,它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把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的产物。它抓住了岳飞在宜兴的战斗经历和他在周铁的遗迹,把厚重的历史知识化解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校本课程图文并茂,集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提出的综合活动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纵性,能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地采风、考察活动增强感性认识。特别是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把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加上开展如辩论会、角色扮演、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积极性,能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本研究希望借此对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提高些借鉴。同时本研究还想通过对校本课程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意义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教育工作者、社会有识之士对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认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有其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学校领导、教师和社会千万不能被“应试教育”的思想所左右,不能因为中考、高考而人为中断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应该始终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总之,本研究立足于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理性的思考,提供借鉴和指导。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为学生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开发丰富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从而使有余力的学生能学得更多一些知识、开拓知识面,使有特长的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使有各种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在他们所乐意参与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年月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一规定的作出,实际上是有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改革的口号已经高喊了多年,但教育的模式、内容、评价体系等仍是老的方法,这很大程度上了束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也是导致我国前期教育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所以决定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具体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也逐渐加强。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为了加强对课程开发进行统一管理、有效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同时为了有效缓解学校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进程中面临的压力,避免重复建设类似课程开发所导致的人力、财力方面的巨大浪费等问题,年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该意见的颁布,明确了地方、学校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内容、开发、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从而使江苏省的地方、学校课程开发有了统一管理的标准,从而有效推动了全省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如此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实都是为了体现和满足学生个刘红利浅谈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刀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论坛年,第期第页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月日印发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性化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追求的就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朝在实现学生这一培养目标中,课程的多样化及其选择性对学生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这种客观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在学生的个性得以肯定、选择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学生也就学会了自主、学会合理的规划自己人生,以后进入社会才能有自信。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共性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又提供了不同发展潜能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要实现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为学生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国家统一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统一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这些统一的规定只能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到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特殊性。这就使得学校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执行等方面上都缺乏应有的主动权,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执行者,造就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学校“千校一面”的状况。学校缺乏应有的主动权,也就丧失了自己办学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也在一定程度难以满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因为学校的发展不仅是地区现代化、特色化的象征,同时也是地区特色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具有当地人文精神、拥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所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显得非常重要。当前,由于开展绩效为核心的学校评估,以及学校间的竞争与合作日趋激烈,这使得学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的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月臼印发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是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所谓“校本课程”即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程。弱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强调学校要根据本校师生的特点、学校的历史社会环境、办学者的办学宗旨以及本地区的特有教学资源,从而形成自己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强调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特色和资源优势编写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准。所以,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明确的、可行的教育哲学理念,也就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明确的选题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学校的特色从理念的追求最终真正走向生动的现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就是从课程管理的角度进行的。所以,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会使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管理的决定权,会获得明确的课程改革的义务与责任,更赢得自我开发与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这使得校本课程成为了学校具体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并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弼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学校的发展特色。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要以“教师为主体”,立足于教师的个性、开发意识、行动研究能力、合作态度和创新能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首先转换角色,即需要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从“独奏者”到“伴奏者”的转变。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角色。柏三级课程的推行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能较熟练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这必然推动教师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民主合作的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具体的新的要求,包括教师既要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周峰现代教育理论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中小学教学研究年,第一期第页。刘红利浅谈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论坛年,第期第页周峰现代教育理论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周峰现代教育理论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胡银林校本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师成长【】新课程年,第期第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又要能对整体学校的课程具有较深刻的认识,熟练地驾驭校本课程的能力。所以教师己经成为课程的策划者及教材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强调课程权力下放,也就强调赋予教师课程选择开发的自主权。这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形象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为教师提供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这不仅可以改善教师的职业态度,还能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并提升专业素养。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使得课程开发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批判反思现有的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依靠个人力量是不能完成此任务的,往往是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团队,在遇到问题困难时,成员之间就会不断交流与探讨、不断去学习相关知识或请教有关专家,参与一些学术研究和讨论。这些活动都在不自觉中培养教师们的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叭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悄悄发生改变。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往往采用一些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要求教师从过去的以教论教转变为以学论教,探索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做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者。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将科研、培训、教研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学习就是伴随教师终生的一项事业。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新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教师就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新的课程理论知识、新的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主动学习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而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柏我校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全体教师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契机,不断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策略,迸一步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创引朱宁波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年月,第卷第期第页帕许伟开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课程现代教学年,第期第页马有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辩证关系【】现代中小学教育年,第期第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新能力。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及创新精神的需要传统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全面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相对忽视学生个性的成长。校本课程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健全的个性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性的发展,追求个性发展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拓精神、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是应然之义。“心理学研究显示,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加强对学生个性,、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提出注重“以人为本”的要求目的所在。学生个性发展得到保障,是他们开展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又是学生个性潜能优势发挥的具体体现。拈所以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倡导课程改革,推行三级课程体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体现,校本课程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开发的课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既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发展为与众不同的主体,这与今天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在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从而系统安排独特的个别化课程,为个性发展提供现实条件和广阔空间。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总体的构想是以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入文教育、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重点,以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体验为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围绕这一构想,在开发校本课程肖炬元、肖南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月,第卷第期第页帖雷富荣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学习教育模式的探索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第页“邵晓霞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生长点现代中小学教育年,第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依据第二章中,通过设置综合性活动建议包括上网收集资料、小品表演、实地调查访问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展开“岳飞是否民族英雄之争”,使学生明白、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学习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中就是把厚重的历史化解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知识的熏陶、为人的感悟、精神的激励,从而形成个人正确的世界观,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理论研究第三章周铁中学精忠热血满江红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演绎与阐释“校本课程”不是课程下属的一类特定的课程,实际上,它属于一种课程管理理念。作为课程管理理念,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制度化课程管理其二是在三级管理体制下,分级发挥国家、地方、学校管理职能,并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和谐化课程管理。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管理理念,显然应当属于第二类。盯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宏观的课程管理理念,在其指导之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各类课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又称为现场本位课程开发、特定现场课程开发,是世纪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