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_第1页
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_第2页
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_第3页
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_第4页
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贵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零年七月目录1总则12组织管理3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322单位职责43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831准备阶段832测量阶段1433评估阶段1734成果报告形式204沉降变形测量23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23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24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26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27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29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31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2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2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253观测技术要求456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9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9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363观测技术要求557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9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9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6073观测技术要求618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3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3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6483观测技术要求649线下工程沉降评估65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65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67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69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69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7010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71101数据传输流程71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74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7511检查与考核82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83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83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84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85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97附件四附表103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103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104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观测桩)105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106附表5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107附表6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108附表7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109附表8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沉降管)110附表9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111附表10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112附表11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113附表12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114附表13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115附表14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116附表15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117附表16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118附表17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119附表18梁体张拉徐变记录表120附表19沉降设计值表121附表20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122附表21断链表1231总则101为分析、预测、评估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与有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102本细则适用于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标准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10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104沉降变形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105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是确定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106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107本线有砟轨道地段沉降变形观测测量标准与无砟轨道地段沉降观测测量标准相同。108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3)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铁建设2009196号;(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9)铁路路基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J2009);(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12)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其他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13)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初步设计批复意见;(14)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有关设计文件;(15)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中铁二院、四院);(16)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发有关文件。2组织管理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领导小组。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沉降评估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212人员要求2121领导小组由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分管副总经理任组长,工程管理部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工程管理部分管副部长、技术装备部部长、安全质量部部长及段落指挥部负责人、评估单位、外方质量代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现场管理机构主管领导组成。2122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小组由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任组长,公司工程管理部、段落指挥部、安全质量部、技术装备部有关人员组成。2123设计单位工作小组由项目总体任组长,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设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124施工单位工作小组指挥部负责统一管理,由局指总工任组长,各项目部总工任副组长;各项目部成立专职沉降变形观测队或项目部统一成立沉降变形观测队,设专职沉降变形观测队长。2125监理单位工作小组由监理单位总监任组长,分管副总监任副组长,监理项目部配备3名以上专职测量工程师,成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小组,分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控制线下所有沉降变形观测的过程与成果的质量。2126评估单位工作小组由评估单位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或主管副总工程师)任副组长,评估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2127由贵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的沉降变形评估单位中铁二院沉降变形评估项目部对全线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并根据经沉降变形观测各级职能控制部门签署确认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沉降变形工作小组对沉降变形进行评估。沉降变形评估单位中铁二院沉降变形评估项目部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如下软件数据库维护小组隧道专业评估小组测量专业评估小组桥梁专业评估小组沉降观测评估小组路基专业评估小组22单位职责221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齐全、完整、真实、可靠。222各方职责如下2221建设单位(1)组建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小组。(2)对评估单位编制的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组织审查,经审查合格后下发线下各参建单位并监督实施。(3)负责全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组织评估、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相关人员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2222设计单位(1)负责本线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技术方案的制定工作。(2)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提出测量精度标准和要求,解决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3)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负责施工期间沉降观测基准网(CP、CP)的建立和维护;负责培训、指导各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测量工作。(4)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包括沉降变形观测平面布置图、工后沉降计算表、沉降计算说明书等)。(5)参与全线及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的指导工作。(6)沉降变形异常时或实测沉降变形值与设计沉降值差异较大时协助分析、判断、处理。(7)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2223施工单位(1)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建设单位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元件、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沉降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5)沉降变形异常时或实测沉降变形值与设计沉降值差异较大时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并及时上报监理单位。(6)建立、健全管段内线下工程所有测量及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库。(7)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8)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2224监理单位(1)参与制定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2)对施工单位全面监督检查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确保观测程序、观测方法规范、观测数据真实、可靠。(3)对各种监测设备、仪器、元器件、管线的购置、埋设、保护措施等进行全面核查,确保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件1)。(4)派专业测量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数据、观测记录进行签字确认。(5)派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线下施测单位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6)沉降变形异常时或实测沉降变形值与设计沉降值差异较大时检查施测单位各项工作是否正确并对该处作为重点观测、监测对象,协作施测单位人员分析、判断并及时上报建设单位、评估单位、设计单位。(7)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8)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9)向评估单位及时提交平行观测数据与观测工作报告。2225评估单位(1)制订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2)负责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工作与数据管理的培训与指导;(3)结合变形观测网复测情况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抽查、验收;(4)抽检平行观测单位、施工单位测量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和测量数据是否真实可靠;(5)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必要时候进行动态评估;(6)建立线下所有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7)完成评估报告。3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30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302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31准备阶段31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5764准备阶段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变形监测网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设计单位提交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人员培训321建设单位审批是否满足要求建设单位委托评估方制定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8观测阶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项目启动图311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31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3121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2)监理单位自身对平行观测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3)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4)施工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3122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主要包括以下资料(1)制定并提交全线(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2)提交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3)提交全线沉降变形观测点、观测断面、观测网布置图;(4)提交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5)线下工程不同结构物、不同阶段(路基、墩台、涵洞、隧道的沉降计算值、梁体徐变设计计算值;(6)提交全线(段)断链桩号表;(7)参与制定对特殊工点、特殊情况与特殊结构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3123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2)观测设备埋设要求;(3)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4)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3124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设备情况;(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3)沉降变形观测仪器名称、型号及数量;(4)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5)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6)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3125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监理单位主要核查(1)施工单位的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技术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3)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技术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4)施工单位的观测组织机构与人员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3126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312所示。(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1;(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3127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1)按技术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3128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1)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2)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桥墩台观测点隧道观测点涵洞观测点过渡段观测点基准网观测线路基准点基准点编号结构物中心里程工作基点工作基点编号工作基点419工作基点49工作基点507工作基点51工作基点523工作基点531工作基点539工作基点547图312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32测量阶段32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4准备阶段监理单位平行观测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是否存在问题评估阶段施工单位观测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提交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提交建设单位123567图321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图32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3221施工单位观测(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监理单位;(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监理单位单位、评估单位、建设单位审批;(5)按实施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6)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提供观测文件。3222监理单位平行观测(1)由监理部门组成的平行观测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同步进行观测的方式进行监测;(2)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点数的1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30;(3)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变形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平行观测段落;(4)监理单位平行观测要求必须与施工单位观测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5)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必须及时整理;(6)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3223是否存在问题(1)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如路基预压时间不足;(2)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3)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4)区域沉降、地震、自然灾害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5)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3224建设单位及评估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1)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咨询、评估各方研究解决;(2)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3225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自评报告(1)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及自评报告,其具体内容详见34节要求;(2)监理单位核查线下各单位区段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与自评报告是否提交齐全、是否真实可靠,核实后对其进行签字确认;(3)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3226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1)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单位及评估单位提交评估申请;(2)监理单位进行核查并签字确认。3227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降值提交建设单位(1)当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2)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内容见34节。33评估阶段331工作流程如图331所示33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3321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1)建设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2)建设单位核实线下各单位区段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与自评报告是否提交齐全。3322评估单位进行沉降变形评估工作(1)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2)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3)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4)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5)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6)对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87654321进行铺轨后交验前二次评估进行沉降观测至工程交验观测阶段建设单位编制单位工程变形观测评估计划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评估单位完成区段综合评估报告提交建设单位单位工程变形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值组织轨道施工专家组提出整改措施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建设单位评估方综合各方资料进行区段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图331评估阶段工作流程图3323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1)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2)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详见下节。3324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评估单位提供各个沉降观测段落的评估报告。3325对评估单位评估意见的处理(1)一般地段根据评估单位结论性评估意见指导下道工序施工;(2)特殊地段或评估结果有歧义时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咨询、评估各方或邀请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其他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3326专家组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1)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是否符合要求;(2)评估方法是否合理;(3)软件编制是否正确,是否经过认证;(4)报告内容是否完善真实;(5)观测时间不足情况的评估是否合理;(6)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结论是否合理。3327沉降变形观测至交验(1)铺轨后重新设置观测点;(2)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3328评估单位在交验前再次进行综合沉降评估(1)建设单位根据交验时间安排评估计划;(2)评估单位按前列要求再次进行沉降评估,编制评估报告,对存在问题地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措施。34成果报告形式341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及自评报告,主要内容如下3411工程概况评估区段范围、工程类型、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殊地质、地基处理情况等;3412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3)使用仪器的名称、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4)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5)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6)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7)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8)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9)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埋设的沉降观测元件是否曾遭受过破坏,何时被破坏,何时修复,说明如何加强现场管理与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10)对区段内沉降变形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11)对区段内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真实性等进行自我评价;(12)总体说明实测沉降值是否与设计值相符、是否有差异及最大差异值、最小差异值,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下称手册,工管技200977号文自我评价各项沉降变形指标值及预测沉降值是否达到铺设轨道的要求。342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1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2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3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4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5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6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343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1要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2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4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5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344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1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2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3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345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1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2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置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3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4测点的荷载沉降时间变化曲线;5测点的荷载沉降速率的变化曲线;6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7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8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9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变形的专题报告;10评估区段是否达到铺设轨道条件。4沉降变形测量401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路基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402新建贵阳至广州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0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CP和水准基点。40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CP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405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11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12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BM1123BM2返测往测413根据国家一、二、三等水准测量规范,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闭合差和检测高差较差的限差应不超过表413的规定注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L附合路线长,KMF环线长度,KMR检测测段长度,KM。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4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422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2F3R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46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4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4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424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一等15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431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75023425014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431基准点标石埋设图4312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431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432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43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434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评估单位和咨询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4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444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1)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2)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的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咨询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咨询单位确认。445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446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44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4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452应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45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455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45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45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45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459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45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4511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4512元件保护要求(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461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46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评估单位和咨询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5)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513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型式多种多样,在贵广线上中铁二院与中铁四院设计的断面型式基本相同,均在施工图、专用图(或大样图集)绘出了详细设计图,仅对沉降观测断面的命名不一样。中铁二院主要绘制了、型,中铁四院绘制了A、B、E型。5131中铁二院路基观测断面型式(1)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主要设置在路堤填筑高度不大、地基可压缩性土层较薄的地段。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2)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在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适用于一般路堤、斜坡路基、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为50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3)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4)堆载预压前在基床底层中心处埋设沉降板,原基底处沉降板接长至高于预压土,将原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的沉降观测桩外移至路肩边缘,进行预压土加载,预压土加载完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桩。适用于设有堆载预压地段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路基填筑较高、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斜坡路基、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5)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如表一。路基沉降和位移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表一1210M125M21532M025103M5455132中铁四院路基观测断面型式(1)涵洞中心处A1型监测剖面适用于涵洞中心处,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沉降监测。当上述区段采用堆(超)载预压处理时,监测剖面的形式改为A2型。A1A2(2)一般路堤地段B1型监测剖面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路堤坡脚外2M设置边桩进行坡脚位移监测。监测剖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B1一般每4处B1型剖面选择一处进行地基沉降监测校核监测,剖面形式改为B2型,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同时埋设单点沉降计及沉降板,其它元件埋设同B1型。过渡段范围设置不少于1处校核剖面。B2当上述区段采用堆(超)载预压处理时,B1型、B2型监测剖面均改为B3型。B3上述区段路堤填高超过8米时,必要时每200M设置1处B4型监测剖面,增加进行填料沉降监测。B4(3)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层)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1型,于路基面中心及两侧中心线以外32M处埋设沉降监测桩。E11M1M红黏土、膨胀土地段,不仅路基面要进行沉降监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监测,于线路中心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底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2型。基岩埋深15M时,单点沉降计应锚固至基岩无压缩层,当覆盖土层厚15M,单点沉降计锚固深度为15M。E21M1M5133过渡段变形监测断面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型式中铁二院、中铁四院的设计一样。(1)桥路过渡段一般采用类、类或B1型监测断面。一般每50M布置一处。过渡段位置按图示进行加密,即台后1M、10M、30M处应布置监测断面。1M23(2)涵洞与路基过渡时,涵洞等横向构筑物中心一个,离边墙1M以及级配碎石外5M各布置一监测断面,共5个。涵洞顶布置类或A1型断面;路堑挖方地段一般采用E型断面,每50M布置一处。当过渡段设置剖面沉降管时,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I型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型。5134路堑地段均采用堆载预压,采用型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514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4所示图514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21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521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52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523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M05M095M),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524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图522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53观测技术要求53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5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